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还未亮,蒋文权就挎着药箱,行走在蜿蜒崎岖的乡村小道上。
天刚拂晓,蒋文权匆匆走进天宫村卫生室,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励志:残疾少年当上乡村医生
39岁的蒋文权是开州区大德镇天宫村人,他自幼聪慧、活泼,深得村民喜爱。三岁那年,一次跟小伙伴们玩耍时,蒋文权不小心将右手伸进了打米机里,恰好这时,一个小伙伴无意间把闸阀开关打开了,旋转的打米机把蒋文权的右手卷了进去……
在医院里,蒋文权的右手手掌至右肘处被整个截掉,从此落下了终身残疾。
可是,残疾并没有压垮好强的蒋文权。到了上学年龄,他也跨上书包跟着同伴们去了学校。
“乡里医疗条件差,学医能够减轻乡亲们的疾苦。”上学后的蒋文权,渐渐萌生了当一名医生的想法。此后,蒋文权朝着自己心里的目标不懈努力,终于进入了天白职中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习。从天白职中毕业后,他又先后到开县卫校和三峡学院接受了更加系统和专业的临床医学学习。
由于右臂大部分截肢,蒋文权练就了用左手也能打针、输液的技术活。普通人靠双手都要勤加练习才能掌握的专业技巧,蒋文权硬是凭着一只左手,一次又一次的练习弥补了过来。单手练习医疗技术的过程艰辛而又苦涩,有时过度的练习让他的左手剧烈疼痛,额头直冒汗珠,但他没叫过一句苦。19岁那年,学成后的蒋文权回到村里当了一名乡村医生。
起初,村民们并不卖这个年纪轻轻的“独臂”医生的账。一次,村里一位老婆婆突然高烧不止,而且伴随着呕吐状况,情况十分危急。
蒋文权赶到老婆婆家后,立即对病人作了量体温、查血压、听心跳等检查,还替老人进行了把脉问诊。摸清病人的病情后,蒋文权迅速配好药物,用左手熟练地为老人打了针,挂上了点滴。
经过悉心治疗,老人的病情当天就有所好转,不久就康复了。这事之后,村民们对蒋文权的态度开始转变。
在那个年代,由于交通不便,乡村医生出门诊病就靠一双脚行走。
一条独臂,一只药箱,一个身影,往来穿梭于天宫村的田间小道、坡坡坎坎,成为村陌间的一道风景线。
艰辛:20年穿坏60双胶鞋
天宫村海拔最高处达800米以上,乡村小道蜿蜒崎岖,有时爬坡上坎不得不用手拉着树枝和杂草才能上去。对蒋文权来说,在这样的路上行走尤为艰难。
为了方便出诊,蒋文权长年都穿一双胶鞋。山野路途百转千回,有时出诊去一个地方,明明能够看到患者家的房屋,但真正赶过去往往要好几十分钟,甚至一个多小时。一年下来,节俭的蒋文权就算缝缝补补也要穿坏三双胶鞋。
算下来,蒋文权行医20年,前后穿坏了60双胶鞋。在蒋文权家一间闲置的空房里,至今还保存着几十双他这些年穿坏的胶鞋。这些陈旧、破烂的胶鞋,见证了蒋文权行走乡间为村民治病的风雨历程。
如今,蒋文权学会了骑摩托车,以此代替步行。由于只有一只手臂,骑摩托车时,他先要用绳子把右臂紧紧地绑在摩托车右边的驾驶柄上,然后用左手握着左边的驾驶柄骑行。这样的骑行方式增加了对方向把控的难度。这几年骑摩托车为乡亲们治病时,蒋文权没少跌跟头,最严重的一次事故,蒋文权的左手摔成骨折,可伤还没全好,他就又背起药箱,骑着摩托奔向了患者家中。
爱心:万元账单见证医者仁心
62岁的村民张仕坤患痛风病多年。由于家里贫困,病痛发作了他只能忍着,有时实在痛得厉害了,才会跑到村卫生室来看看。每次看完病,医药费都是先赊着,蒋文权也不向他要。后来张仕坤来看病,蒋文权索性免费替他医治。
在村衛生室办公桌的抽屉里,放着两本微微泛黄的本子。上面记录了当地村民看病吃药时赊欠的账单。
“8岁孤儿潘世豪欠100元,隔壁陈大娘还欠40元……”蒋文权说,以前,农村经济条件差,乡亲们看病吃药赊欠医药费的情况很常见。现在,他本子上记录的医药费欠账已有一万多元钱。
这几年,天宫村的村民有的搬走了,有的去了外地打工,很多都不在村里居住了,蒋文权的一万多元账单肯定是无法兑现了。
有人问蒋文权:“你当医生给人治病,医药费没挣回来,还倒贴了一万多元钱,你认为值得吗?”
“这些已经不重要了,只要他们的病好了,身体健康了,我就觉得值得。”蒋文权说,“当初保存这些医药费欠单,我没有找他们要回来的意思,我只当是留一个纪念了。”
接受采访时,蒋文权正准备赶往六组村民、瘫痪多年的易维生家里。
在易维生家里为其做了体检之后,蒋文权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村民张吉友家,为他检测血压和血糖。
20年来,村里哪个病人病情进展如何,哪个病人需要打针输液,哪个病人需要转到医院治疗,所有这些,蒋文权都牢记在心。70岁的徐文富家庭条件很差。不久前,老人旧病复发,蒋文权不但为老人垫付了医药费,还亲自把药送到老人家中,并一再叮嘱其家人煎好药后给老人按时喂服。
“他医术好,品德好,对人态度好,从来都是小声询问病人病情。”谈及乡村医生蒋文权,贫困户易维生赞不绝口:“村里许多村民都到蒋医生那儿看过病,大家都说他认真负责,从来不马虎。”
在天宫村村民的眼里,蒋文权虽然只是一名乡村医生,但他却是村民健康的“保护神”。
天刚拂晓,蒋文权匆匆走进天宫村卫生室,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励志:残疾少年当上乡村医生
39岁的蒋文权是开州区大德镇天宫村人,他自幼聪慧、活泼,深得村民喜爱。三岁那年,一次跟小伙伴们玩耍时,蒋文权不小心将右手伸进了打米机里,恰好这时,一个小伙伴无意间把闸阀开关打开了,旋转的打米机把蒋文权的右手卷了进去……
在医院里,蒋文权的右手手掌至右肘处被整个截掉,从此落下了终身残疾。
可是,残疾并没有压垮好强的蒋文权。到了上学年龄,他也跨上书包跟着同伴们去了学校。
“乡里医疗条件差,学医能够减轻乡亲们的疾苦。”上学后的蒋文权,渐渐萌生了当一名医生的想法。此后,蒋文权朝着自己心里的目标不懈努力,终于进入了天白职中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习。从天白职中毕业后,他又先后到开县卫校和三峡学院接受了更加系统和专业的临床医学学习。
由于右臂大部分截肢,蒋文权练就了用左手也能打针、输液的技术活。普通人靠双手都要勤加练习才能掌握的专业技巧,蒋文权硬是凭着一只左手,一次又一次的练习弥补了过来。单手练习医疗技术的过程艰辛而又苦涩,有时过度的练习让他的左手剧烈疼痛,额头直冒汗珠,但他没叫过一句苦。19岁那年,学成后的蒋文权回到村里当了一名乡村医生。
起初,村民们并不卖这个年纪轻轻的“独臂”医生的账。一次,村里一位老婆婆突然高烧不止,而且伴随着呕吐状况,情况十分危急。
蒋文权赶到老婆婆家后,立即对病人作了量体温、查血压、听心跳等检查,还替老人进行了把脉问诊。摸清病人的病情后,蒋文权迅速配好药物,用左手熟练地为老人打了针,挂上了点滴。
经过悉心治疗,老人的病情当天就有所好转,不久就康复了。这事之后,村民们对蒋文权的态度开始转变。
在那个年代,由于交通不便,乡村医生出门诊病就靠一双脚行走。
一条独臂,一只药箱,一个身影,往来穿梭于天宫村的田间小道、坡坡坎坎,成为村陌间的一道风景线。
艰辛:20年穿坏60双胶鞋
天宫村海拔最高处达800米以上,乡村小道蜿蜒崎岖,有时爬坡上坎不得不用手拉着树枝和杂草才能上去。对蒋文权来说,在这样的路上行走尤为艰难。
为了方便出诊,蒋文权长年都穿一双胶鞋。山野路途百转千回,有时出诊去一个地方,明明能够看到患者家的房屋,但真正赶过去往往要好几十分钟,甚至一个多小时。一年下来,节俭的蒋文权就算缝缝补补也要穿坏三双胶鞋。
算下来,蒋文权行医20年,前后穿坏了60双胶鞋。在蒋文权家一间闲置的空房里,至今还保存着几十双他这些年穿坏的胶鞋。这些陈旧、破烂的胶鞋,见证了蒋文权行走乡间为村民治病的风雨历程。
如今,蒋文权学会了骑摩托车,以此代替步行。由于只有一只手臂,骑摩托车时,他先要用绳子把右臂紧紧地绑在摩托车右边的驾驶柄上,然后用左手握着左边的驾驶柄骑行。这样的骑行方式增加了对方向把控的难度。这几年骑摩托车为乡亲们治病时,蒋文权没少跌跟头,最严重的一次事故,蒋文权的左手摔成骨折,可伤还没全好,他就又背起药箱,骑着摩托奔向了患者家中。
爱心:万元账单见证医者仁心
62岁的村民张仕坤患痛风病多年。由于家里贫困,病痛发作了他只能忍着,有时实在痛得厉害了,才会跑到村卫生室来看看。每次看完病,医药费都是先赊着,蒋文权也不向他要。后来张仕坤来看病,蒋文权索性免费替他医治。
在村衛生室办公桌的抽屉里,放着两本微微泛黄的本子。上面记录了当地村民看病吃药时赊欠的账单。
“8岁孤儿潘世豪欠100元,隔壁陈大娘还欠40元……”蒋文权说,以前,农村经济条件差,乡亲们看病吃药赊欠医药费的情况很常见。现在,他本子上记录的医药费欠账已有一万多元钱。
这几年,天宫村的村民有的搬走了,有的去了外地打工,很多都不在村里居住了,蒋文权的一万多元账单肯定是无法兑现了。
有人问蒋文权:“你当医生给人治病,医药费没挣回来,还倒贴了一万多元钱,你认为值得吗?”
“这些已经不重要了,只要他们的病好了,身体健康了,我就觉得值得。”蒋文权说,“当初保存这些医药费欠单,我没有找他们要回来的意思,我只当是留一个纪念了。”
接受采访时,蒋文权正准备赶往六组村民、瘫痪多年的易维生家里。
在易维生家里为其做了体检之后,蒋文权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村民张吉友家,为他检测血压和血糖。
20年来,村里哪个病人病情进展如何,哪个病人需要打针输液,哪个病人需要转到医院治疗,所有这些,蒋文权都牢记在心。70岁的徐文富家庭条件很差。不久前,老人旧病复发,蒋文权不但为老人垫付了医药费,还亲自把药送到老人家中,并一再叮嘱其家人煎好药后给老人按时喂服。
“他医术好,品德好,对人态度好,从来都是小声询问病人病情。”谈及乡村医生蒋文权,贫困户易维生赞不绝口:“村里许多村民都到蒋医生那儿看过病,大家都说他认真负责,从来不马虎。”
在天宫村村民的眼里,蒋文权虽然只是一名乡村医生,但他却是村民健康的“保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