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峥的《港》果然又一次造成“现象级电影”效应,首日票房破2亿,零点全国首映放映4000场,电影排影占比56.72%,打破华语票房首日纪录,同时打破华语首日观影人次等六项纪录。2014年时,国庆档总票房为10.71亿,相比上年增幅达73.4%,成为中国春节档之后又一个破10亿票房的大档期。而2015年的国庆档票房,因为《港》首日票房纪录,超过去年已经毫无悬念,甚至有可能拿下去年整个国庆档的全部票房。
在中国经济进入下行的大趋势后,电影产业却依然呈现出继续发力的态势。截止到2015年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已经突破200亿,保守预计,同比去年全年300亿票房,2015年将有30%~50%增长空间。而今年电影产业蓬勃发展背后最重要的势力,正是互联网军团。
9月,腾讯影业、企鹅影业一周内宣布两家影业公司成立;阿里影业因《碟中谍5》获得国际市场瞩目;爱奇艺积极参与投资电影《华丽上班族》、《杨贵妃》等多部商业影片;乐视影业则宣布除了参与投资,还与《九层妖塔》进行商务跨界合作……当BAT全军入驻电影产业后,互联网思维不再是一种想象,而是具备雏形的创新运作模式。
票房,只是整个中国电影产业升级与更新所带来的效应之一。当中国电影从默片时代,到工业化时代,再进化到互联网时代,它不仅仅是表达情感的视觉艺术品,今天的电影已经成为融合了金融、市场营销、商务、互联网等诸多元素的一门生意。
不得不承认,中国电影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新拐点,已经到来。
BAT来了
2015年,被称为互联网影业元年。截止到9月,BAT全面进军电影产业,既定的中国电影产业常规模式被彻底打破。
美圻|文 尚文|摄
在BAT等互联网电影公司眼中,电影不单是一件艺术品,它更是一个产品,一个商品。互联网电影公司不再只做大电影背后的投资人,它们借助自身资源,进行多线IP开发,挖掘更多回收渠道,尝试多元市场营销,在梳理出一套新玩法的同时,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全产业链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升级。
说到底,电影不过是一门生意,而中国电影这门生意如何赚更多钱?互联网的新玩法将为中国电影提供票房之外的更多可能性。
互联网从幕后到台前
人称“不二”的电影制片人陈洪伟最终决定,为自己在腾讯影业的团队取名“大梦工作室”,而这个名字来自大学时期他曾创办的一个电影小组。“我特别喜欢诸葛亮那句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拍电影是为人造梦,而这个工作本身也需要梦想去支撑。”从进入电影行业开始,陈洪伟就认定,自己拍电影肯定不是为了出名、或赚特别多钱,而是帮人圆梦的同时,将自己的梦输送到很多人的心里。这是一种电影行业之外的人无法体会和享受的成就感。
在参与创作了《北爱》、《十冷》、《奔跑吧!兄弟》、《滚蛋吧!肿瘤君》等诸多 “爆款”电影后,陈洪伟终于从万达“出走”了。其实,“出走”前的陈洪伟已经是万达影视副总,从事过院线、营销、市场策划、制片人等几乎所有电影岗位上的工作。3年前开始,不断有电影公司的人找他谈“转会”的事,但陈洪伟始终没有动摇过,最终腾讯打动陈洪伟的,正是“梦”这个理想。
距离腾讯影业对外公布公司成立的日子,还有两周,腾讯影业的CEO程武告诉陈洪伟:“给你自己的团队取个名字吧,叫什么都行。”与此同时,加入腾讯的刘富源、陈英杰,已经成立了黑体工作室、互动娱乐工作室。
腾讯影业这一次邀请到的三位“大将”都是电影业界著名的“操盘手”。三个工作室的负责人既是制片人又是管理者,他们参与项目的运作,同时还可以孵化出优秀的制片人、导演,每个工作室对内进行项目孵化,对外与专业的导演、编剧进行合作。每个工作室的管理者实际上都是产品经理,负责看剧本,计算投资回报,把握产品方向。“中国不缺导演,也不缺编剧,最缺的是产品经理。”曾经因为《洛克王国4》获得票房成功的陈英杰告诉《商业价值》杂志,三个工作室就像腾讯影业孵化出的三家小型电影公司,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9月17日,腾讯影业声势浩大的发布会上,陈洪伟以腾讯影业副总的身份走到舞台中央,已经着手进行IP购买和新项目的筹备工作了。之后,陈洪伟的朋友圈里出现了腾讯影业出品的《魔兽世界》等电影海报。
就在腾讯影业宣布成立的这个月,互联网电影公司不约而同地举办了一场场发布会,腾讯一周之内宣布成立两家影业公司——企鹅影业和腾讯影业;乐视影业也不甘寂寞地发布了未来电影市场战略规划;爱奇艺官方发言人首度公开正在进行中的购片计划……一时间,互联网电影公司的风头彻底盖过传统电影公司。媒体和行业里的热点话题,都是围绕着IP、周边、衍生、大数据这些互联网关键词进行讨论。
当BAT、资金、市场都投注到同一个目标时,是否意味着中国电影的新时代终于来临了?
中国电影商业化发展历史如果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算起,至今也不到40年时间,这当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产业升级是2010年,这一年全年票房首次破百亿元,此前中国电影票房始终以每年20%至35%的速度递增,而2010年则爆发性地增长了50%。商业化运作加速了中国电影进入国际市场的进程,对于中国电影市场占全球份额的预期,也从“第三”大胆升至“第一”。电影市场所显现出的欢腾气氛,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与电影相关的金融和互联网项目层出不穷。
2011年开始,BAT与电影公司大多还限于资本合作,以一种保守、观望的态度与电影产业进行接触。2011年,腾讯以4.5亿战略投资华谊兄弟,同年腾讯增持其2780万股股份,持股比例为4.6%。2014年7月,马化腾为法人的深圳市世纪凯旋科技有限公司,持有新丽传媒673.20万股,占比4.08%。2014年11月,华谊兄弟发布公告,拟向阿里创投、平安资管、腾讯计算机、中信建投四家非公开发行新股1.46亿股,价格为24.73元/股,实际募集资金净额达35.73亿元。定增完成后,腾讯计算机持8.06%股权,位公司第二大股东。2015年3月,腾讯1亿元人民币投资柠萌影业,而这是一家专注于影视内容制作的创业团队。 2014年9月份,百度金融联合中信信托、中影股份、德恒律师事务所联合推出一款类似于阿里娱乐宝的电影类消费金融项目,百发有戏。2014年10月,华策影视发布定增预案,公司拟非公开发行募资约20亿元,引入5家投资股东,其中之一的鼎鹿中原认购金额为10亿元,而鼎鹿中原主要发起人刘计平曾为百度副总裁,法定代表人为王湛是百度副总裁。2015年6月,百度斥资1.5亿港元入股星美控股,获得星美控股1.59%的股权。
2014年,阿里创投以15亿元认购华谊兄弟定增股,交易完成后,马云个人和阿里创投共同持有华谊兄弟8.08%的股份,与腾讯并列第二大股东。阿里旗下的娱乐宝投资拍摄电影《小时代3》和《小时代4》、《狼图腾》,以及大型社交游戏《魔范学院》,项目的总投资额为7300万元。2015年8月,华谊兄弟进行非公开增发股,此次发行完成后,阿里创投占股4.47%,为第四大股东;马云持股3.59%,为第五大股东。2015年3月,阿里以24亿元入股光线传媒,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在密集的资本运作过程中,BAT已经不再安于幕后“英雄”的角色。2015年可谓互联网全线进军电影产业的元年,随着腾讯影业、企鹅影业的成立,加上已经成立的阿里影业、爱奇艺影业,BAT均已走进“电影大门”。除此之外,乐视、小米等互联网公司也早已布局电影产业,自此,中国真正完成了“互联网+电影”的升级。
IP为主导的全新法则
之所以要自立门户,是因为互联网电影公司自身优势不可小觑,几乎BAT每家都有一个巨大的“IP池”,这样的优势资源对当下面临“剧本荒”的电影公司来说,简直不可想象。
长久以来,传统的电影制作流程是:导演找到好剧本后,寻找投资、制片方,然后组织团队、演员拍摄,最后直接与观众见面,中间几乎没有与观众互动。影片效果与观众期待值,经常发生出入。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像是一场赌博,很难预见。
腾讯影业CEO程武告诉《商业价值》杂志记者,如果腾讯的一个“产品经理”拍一部电影,那么他的操作模式是这样的:首先他会从腾讯的“IP池”里选择一个合适的IP,因为明星、精品IP往往自带粉丝,而且粉丝的黏合度高、聚合力强。以《我叫白小飞》为例,漫画点击量超50亿,动画播放量超20亿。这样的IP首先为电影带来一批原始积累的观众。然后通过腾讯影业三个创制工作室,或者外部合作方(传奇影业),产业人才(北影、中国电影协会)等共同进行创制。期间,利用社交网络与粉丝互动,通过网络文学、动漫等在线业务的用户行为洞察,为电影创作提供决策辅助。 “这就是传说中的‘用大数据拍电影’了。”程武说。
从阿里巴巴集团调任到阿里影业集团担任副总裁的杨磊,更习惯以一个互联网人的视角,观察电影产业:“传统电影公司的很多片子很好,为什么就卖不出票房来?这是很明显的脱节,因为你不知道市场要什么。但是互联网公司最核心的观念就是你的用户在哪?要给用户提供什么东西?用户是不是对你提供的产品满意?这个维度跟传统的‘以我为主’的创作方式不同,互联网这边是反推回来的。”互联网电影创作模式会改变几个基础因素,其中之一就是剧本的采集。腾讯影业和阿里影业,都采取同期多线创作的方式,不同的项目组同时开发各自的“产品”,每个项目都有机会拍出票房成功的作品,最终上档的电影中也会不止一部出自他们的影业公司。
杨磊介绍,阿里影业马上要从位于昆仑饭店附近的小楼里搬入新的办公室楼,“这里上下四层显然已经坐不下了。”杨磊带《商业价值》记者走进办公区,指着那些没有遮挡的办公桌介绍,目前阿里影业有五大块业务——电影、电视、电子商务、宣发、国际化。这五大块下面不是部门,而是五个项目委员会,类似于互联网里面的产品研发中心。比如电影项目委员会里会有制片、制片助理、产品经理、剧本研发人员,宣发人员,由产品经理去运转整个体系。而传统的电影公司结构则是一级一级排下来,对业务推进的效率相对缓慢。
“还是马云说的那句话,‘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去做决策’。公司的管理层负责决定公司的运营方向,具体业务的推进我们希望在项目委员会层面就能解决,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来找管理层,所以公司管理层更像是为了项目委员会提供服务的人,这个可能跟很多传统电影公司不太一样。”杨磊说。
今年阿里影业最亮眼的成绩当属《碟中谍5》,这部好莱坞超级大片在全球放映前的联合出品名单中第二位就是“阿里影业”,这也意味着中国合拍片不再只是植入几个中国产品的广告、一两个中国面孔,而是真实意义上的深度合作,在全球范围内提升中国影响力。
以爱奇艺为代表的播放平台则将侧重点放在电影出品、营销和版权购买上,目前爱奇艺影片库已经拥有6500部电影,并获得派拉蒙在华最大规模电影内容授权。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向华在接受《商业价值》独家采访时,第一次向媒体透露了爱奇艺的购片方式:“好莱坞每年有几千部电影,而爱奇艺的选片模式,是根据技术人员开发的一个系统去完成的。”杨向华所说的这个系统,只需将电影的片名、导演、演员以及在美国的票房,基本信息录入以后,它会产生跟这部影片有关的信息,比如在社交媒体上用户的关注的数据,搜索的指数,豆瓣,MDV和其它平台上的评分,包括各种各样的维度,以及同类电影在爱奇艺平台上播放的表现,最后综合所有数据给这部电影做一个评分和排名,最终帮爱奇艺得出采购结论。大数据同样在指导爱奇艺影业进行项目选择,目前爱奇艺已经联合出品了《一步之遥》《破风》《冲锋车》《迷城》《丽上班族》《杨贵妃》等电影。
爱奇艺通过大数据判断成功的案例中,《我的神啊》在未上院线时已经拿到独家版权,正因为通过数据判断这部电影收看率非常高,所以这部电影在爱奇艺是独家播放的。杨向华说,有些电影,票房的收益甚至少于网站上的收益,“别看票房很好,他的片方只能得到1/3,很多片子是这样,你看到好多过亿的片子,从视频网站上拿到的钱都比院线拿到的钱多,更别说一些小片了,小片有些他一分钱都拿不到。”以IP资源为主导的全新创作模式,正在影响和改变中国电影产业的制作流程。 不再依靠“票房神话”
对于老一辈的电影工作者而言,电影是一件艺术品。然而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商业化变迁后,对于互联网电影军团来说,电影更是一门生意。
位于宣武门的一座五星级酒店会议大厅,陆川滔滔不绝地分享他拍《鬼吹灯-九层妖塔》的有趣经历,而这次发布会上真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陆川如何创造了妖兽,而是乐视影业投资这部电影之后,所衍生出的大量周边商品。当乐视影业衍生品部的总监李伟上台后,大屏幕上显示出一款款怪兽夜光T恤、可以变成工具组的皮带、一粉一灰的神兽蜡烛,每一支蜡烛体内都有一枚银质的转运珠,当蜡烛燃尽,取出银珠后,又可组成情侣手链……
如今,乐视影业核心的虚拟产品线主要是影票业务,例如在乐视商城上抢《九层妖塔》的电影票。另外就是围绕《九层妖塔》衍生的生态端,全部围绕《九层妖塔》IP,在乐视生态里面研发的产品。除了票务和内容衍生品外,还有观影神器,包含了所有支持3D播放的70吋,60吋,还是50吋超级TV。乐视影业投资电影早已不局限于“票房”这一个目标,乐视将通过自己的播放平台、周边产品销售、甚至引发出的“乐迷购物狂欢节”去营造多渠道的利益回收体系。
可以说,阿里影业是所有互联网影业公司中最有商业经验的一家。在衍生品开发领域,阿里影业通过阿里大数据掌握电影用户对衍生品的需求,与阿里巴巴平台的商家合作开发受众喜爱的衍生产品。例如今年上映的《复仇者联盟2》,阿里影业和迪士尼在衍生品售卖方面进行合作,在天猫上架的《复仇者联盟2》一律为统一授权的正版衍生品。
今年4月,阿里影业宣布以8.3亿元人民币现金收购粤科软件,而粤科软件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影院出票系统提供商之一,核心业务包括影院票务销售管理、连锁管理、电子票务平台、移动购票应用,以及为第三方(电商平台)设置接入平台及自动放映系统等平台化产品。目前业务已经覆盖国内1500家影院,约占全国影院总数1/3。收购消息发布后,几乎等同于宣布阿里影业的院线资源和规模。但是如何打通这些院线的资源呢?杨磊向《商业价值》杂志独家透露,阿里影业除了软件上的输出,也研发了一款硬件产品,而且这款产品已经在“首都电影院”通过测试。
杨磊带我们来到阿里影业的小放映厅参观了这款产品,它的外形和一般取票机并无差别,但是界面上的内容更加丰富,比如除了电影票,还有爆米花、可乐、《碟中谍5》同款夹克等诸多周边商品。“这是一款社交产品,其实阿里影业要解决的是,一方面要给院线很好的内容产品,让更多人去看电影。第二个是让去院线的人觉得,我其实不是单纯来看一场电影,而是在完成一个社交活动。而对传统院线来说,增加这一部分的功能成本根本负担不起,比如去卖衍生品,就要有生产,物流,还有库存等问题。但是如果阿里去帮他们去运营,我们把绝大多数的收入都留给院线,商品这部分我们后台都有,这个也是只有我们能做到的,影院完全不存在库存的问题。”
阿里影业与首都电影院合作的项目,目前已经实现二维码扫码入厅,有效减少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自助销售系统可以实时让院线管理者掌握商品销售和库存情况,系统会提示影院工作人员马上调货补货。
对于腾讯影业和企鹅影业如何区分的问题,腾讯影业CEO程武已经回答很多次,他说与其说两家是竞争对手,其实更多是基于腾讯平台,进行非常多的合作和互动的两家公司。“我们希望在互联网领域里边打造迪士尼+漫威的模式,打通文学动漫和影视的平台,打通不同的内容平台,创造出跨领域,共生共荣的明星IP。”而迪士尼+漫威模式中最成功的就是衍生品开发。此外,腾讯在中国同样拥有强大的大数据平台和粉丝平台,例如腾讯将作为电影《魔兽世界》的联合出品方,为其打造线上的粉丝平台,探索新媒体时代的创新营销方式。
影片制作出来后,线下场景至关重要。腾讯影业和万达院线共同启动的“腾讯互动影城计划”,将与万达院线在院线流量运营、影城电竞赛事、影城互动体验专区、以及影片互动宣发等多个环节,进行创新探索。例如,在《洛克王国大电影4》中,首次尝试用微信摇出不同的电影结局。“未来电影院将不仅仅是看电影。最后,电影迅速推高人们对IP的关注度,IP容易被代入至游戏、动漫、文学等形式得以延续,形成更为强势的IP。总而言之,一切围绕着IP展开,每一个IP的粉丝可以成为电影的‘话事人’。”这是腾讯影业对未来的预见。
未来的电影怎么拍?
说到电影的未来,杨磊说那应该是形态和观念上的颠覆,“就像张一白吧,他是我们电影《三生三世》的监制。他自己说,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导演,而是一个产品经理,变化真是挺大的。你要是在几年前跟张一白说你是产品经理,他没准会觉得你在骂人啊?人家都叫老师的!”互联网电影公司的融合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打破了权威时代,不再是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就能保证成功,连续两年来,像《十万个冷笑话》、《滚蛋吧!肿瘤君》、《煎饼侠》 这类互联网基因的小成本电影,似乎更能在票房和口碑上取得双赢。
在上一次阿里影业的香港股东大会上董事长邵晓峰曾说:“我们相信未来5~10年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一定是在中国,而我们去做这件事情,就是要把这个行业的门槛打掉,让有兴趣做这个事情的人,真正能去做这个事情,而且能够从中获益。”因为场景发生了改变,未来电影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意想不到”。
阿里、腾讯、百度、乐视……想做电影的互联网公司,并不是因为颠覆这个行业而来,而互联网公司都是平台属性,大家共同的目标是把市场做得更大,然后在从里面去找盈利的空间。也只有把电影市场做的足够大时,才有可能让这个行业真正的得到提升。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预计400亿~450亿,就像阿里影业收购粤科,为院线从B端提升互联网能力,以及商业变现能力提供了参考,所有互联网影业公司其实都是通过内容业务,确保市场产品的丰富性和高品质,为电影市场增容。
采访中,所有互联网电影公司异口同声地表达,中国电影市场远远没有到竞争阶段,而且合作空间和合作的意愿也远远大于竞争。以北美为例,一部电影的票房占收入的3成,衍生品占3成,商务开发占3成。而中国的情况是票房是占90%,衍生品可以忽略不计,商务开发尚没有探索的空间。因此互联网影业公司的参与直接加速电影工业化能力的提升,和多元商业化的进程。 今年底到明年初,中国电影市场上所看到很多作品,都将出自互联网影业公司,其中包括阿里影业投资的王家卫监制电影《摆渡人》、《第三种爱情》、与追光动画联合出品的一部动画片《小门神》;腾讯影业开发的《魔兽世界》、《爵迹》等。另外还有诸多由互联网参与投资的例如《港囧》这样电影上映。
去年在上海电影节的论坛上,保利博纳总裁于冬曾预言:“电影公司未来都将给BAT打工”这句话至今余音绕梁。而今年,BAT就已经完成了在电影产业上的布局,并涉及,试图打通整个产业链条。当我们问及于冬的这个预言是否已经实现时,腾讯影业和阿里影业的回答是:“其实互联网在为电影产业打工。”比如IP库、大数据、互联网营销、周边产品电子商务、在线售票、粉丝社交等等,都是在为电影这门“生意”进行服务。
“无论在影片创制和观影体验的创新上,还是IP的开发和运营上,腾讯影业希望都能和行业伙伴一起,尝试新的玩法,探索新的路径,让电影真正超越电影。”程武的发言其实说出了很多互联网电影公司的心声。从进入电影产业开始,互联网电影公司的视角、模式、规范就和传统电影公司截然不同,他们正梳理出一套新玩法,重建电影生态体系。说到底,电影还是一门生意,而中国电影这门生意如何赚钱?互联网的新玩法或许提供了票房之外的更多可能性。
互联网时代的导演
如果你知道徐峥在每一部电影背后所做出的周密规划,付出的心力,就不会只把他当成一位从演员成功转型的导演,其实,徐峥还是一个精明的生意人。
美圻| 文 尹超 |摄
截至发稿,公映4天的《港囧》票房已经破7亿。这已经颠覆了之前《泰囧》的前4天票房纪录。是否能如王长田所预期的“破20亿,30亿也不是没有可能的。”看起来的确有了想象空间。
《港囧》公映前,徐峥在影棚里拍摄宣传照。这一天早上8点开始到下午2点,徐峥换了近10套造型。在摄影师的镜头前,他做出极为夸张的表情,以及非常戏剧化的动作,那是他最擅长的部分——表演。
拍摄结束,徐峥有些疲乏地坐下来,他说从3月开始团队启动了电影推广方案,每一次通告他必亲自到场助阵,全国各地的跑,体力上感觉已经有些透支了,好在精神上还是很兴奋的,就这么支撑到首映。
一部电影的营销也是一件“创意作品”
9月25日,徐峥终于松了一口气。
电影《港囧》首日票房破2亿,同时破了“华语电影单日票房纪录”、“华语电影首日票房纪录”、“华语电影首日人次纪录”等多项华语电影纪录。然而无论最终票房成绩如何,他都圆满了。因为自己和团队用了一年多努力把这份答卷完整地交给了观众,对于票房和口碑,他其实没大家想象的那么在意。
40岁时执导《泰囧》,徐峥的初衷是给自己的“导演梦”一个交代。
连他自己都没想到4000万的小成本,票房过了12亿,为资方大赚20倍。泰国总理英拉亲自接见徐峥,习大大都对《泰囧》之后的系列表示出期待,喊话徐峥有机会拍《印囧》。不可否认,徐峥和电影《泰囧》无意间为2012年的中国电影产业注入了一针兴奋剂。
这一年,中国电影票房超过170亿元,同比增长30%,银幕数增长7.1倍,每天中国都有10.5块新银幕投入使用,电影成了中国最热门的产业。《泰囧》所引发的市场效应开始不断发酵,促进中国电影加速商业化进程,导演们学会不单纯“靠作品说话”,国产电影的商业运作以及与互联网的多元融合,都对电影产业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兼具艺术与商业特质的徐峥,自《泰囧》成功之后便观察和摸索出一套适用于自己作品的“线上+线下”整体营销模式。徐峥说,现在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一部好作品想让人看到,肯定要花费精力做推广。而一个好的营销方案本身也应该是一件精彩的创意作品。
2014年底开拍到2015年2月11日杀青,《港囧》拍摄周期5个多月,而宣传周期从3月开始直到电影公映长达7个多月。正如徐峥所说的那样,此次《港囧》“线上+线下”整体营销策略,本身也是一件“创意作品”,和一次带有探索精神的实践。
《港囧》的营销,从今年3月30日的“徐布斯”发布会正式拉开帷幕。宣传团队选择了798一个巨大空间,徐峥以牛仔裤配T恤衫和休闲西装的典型“乔布斯式”装扮上场,演讲开始后,大型LED屏上不断翻新大数据、关键词解析、以及公式计算……这里完全就是某个电子科技产品的发布会现场。然而,这正是电影《港囧》的全球定档新闻发布会,除了让人印象深刻的互联网发布会的形式外,这次定档发布会上对于档期的答案“随时上映”,也吊足了市场和媒体的“胃口”。
成功的首次线下发布会,起到市场预热的效果,此次互联网形态的发布会可以看出,徐峥和团队非常注重“形式感”,在“互联网+”概念最热的2015年初,“囧品牌”以全新的“互联网模式”进行包装,给市场留下了第一次深刻的印象。发布会结束之后,效果如徐峥所预期的那样,媒体铺天盖地的都是关于“徐布斯”和《港囧》的报道。
此后,徐峥放缓了线下宣传的力度和节奏,开始运用社交媒体进行线上“病毒”式的物料传播。先是开设了“港囧电影”官方微博;最先放出的“赵薇求演”预告片,在互联网上引发超过5万次转发;微信和微博里不断传播各款先导海报;及时利用互联网上的热点话题进行宣传,比如徐峥穿着“张馨予花棉袄”、徐峥发现“另一个地球”、徐峥被PS成《复联3》主角等微博。在《港囧》的线上传播战略中,徐峥则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港囧》的痕迹渗透进大家的记忆中。
7月27日,团队再次启动线下宣传攻势,开了一个规模不大,但极具趣味性的媒体见面会——“电影港囧关于进一步促进囧不能停,以及角色阵容预期票房口碑你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我能回答就回答但不一定全回答的记者会”。这次小而美的发布会则给市场一种清新的印象,同时也是整体营销策划中非常幽默的一个环节。 第二次具有震撼效应的线下大型宣传被安排在8月27日,很多人至今仍然记得那一天自己看到的,或转发的“徐峥内衣秀”的微信。发布会开始,十几个外国模特穿着性感内衣在台上走秀,现场有记者甚至以为自己走错了。这场名为“维多利亚港的秘密”,简称“维港秀”的内衣表演其实是《港囧》的主角见面会。这一次,徐峥饰演的“设计师徐来”陪同两女主角赵薇、杜鹃走出来,陪同的还有数十位性感外籍模特。发布会的形式感仍然是让人过目不忘和极具传播性的,徐峥的诉求非常明确,每一次线下宣传必然引发一次市场震荡。而这次发布会上,还出现了一句触动人心,且道出徐峥当下内心诉求的话:“囧途升级,不止于笑”。
在这些早有部署的营销策划当中,还穿插了即兴的宣传手段,比如与雷军、王兴的互动;徐峥连线“桌面百度2.0发布会”、上海电影节开幕时的演讲、电影工作者协会颁奖晚会等活动上对电影《港囧》的软性植入。长达7个多月的宣传周期安排得极富节奏感,让市场在整个2015年10月之前,都无法忽视和遗忘《港囧》即将上映这件事,物料和宣传内容不断激发市场对其产生好奇和期待。“没办法,你会发现两三年之后,玩法都变了。营销要和新媒体、自媒体一起来玩了,我们只有建立了互联网思维才能跟上市场和观众的需求。”
团队对于档期契合中秋节的时间点也早有部署,电影上映前《港囧》出品了一款名为“有戏的月饼”,月饼的包装完全围绕电影元素进行设计,每一个月饼小纸盒打开后都印有一张《港囧》剧照,月饼盒和纸袋上则非常直白地印刷了《港囧》的电影名字。这一商业手段既能起到宣传作用,又能成为电影周边产品,为电影带来票房之外的收入。
跟踪徐峥多年的央视记者马源告诉《商业价值》杂志记者,徐峥并没那么在乎票房成绩,他的压力其实源于对“创新”的欲望。“有一次夜里去光线时遇到徐峥正和宣传团队的人开会,当时特别惊讶他们的状态,那么晚了可每个人都很HIGH,因为团队里的人都想做出别人没有做过的事,一百个点子徐峥最后只认可一个,也许全部否定。而且这个团队原本是光线做《泰囧》宣传的一个小组,后来《泰囧》成功他们独立出去创业,结果徐峥一句话,团队的人放弃创业又回到光线为徐峥做《港囧》了。你可以想象徐峥的个人魅力,还有他对一件事要做成的那种信念吧?”
票房不是唯一标准
虽然徐峥并不在乎票房,但自从透露出筹拍《港囧》的信息后,“票房”还是引发了所有人对这部电影的聚焦和想象。当初因为投资《泰囧》获益最多的王长田对于《港囧》的票房显得信心十足:“8亿?那是不可能的。10亿好像都太低了。12.67亿这是《泰囧》时的票房,我觉得这个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好像还是不够,因为在2012年的时候,我们预测被偷掉了20%的票房。如果除回去的话,我们实际票房数应该在15.83亿,我觉得这个数字马马虎虎。”王长田想了想继续说:“30亿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显然,反复面对关于“《港囧》是否能再造一次票房神话?”的提问,是不可避免的。而对于票房的发问,徐峥显然有备而来:“这部电影更多是带有探索成分的,是不是做一个《泰囧》续集不是最重要的,票房也不是唯一的目的,首先做一部好电影才最重要。相比起《泰囧》,电影《港囧》会有一个情感纠葛的主题,从类型上来说会升级为全类型,喜剧只是一个最大的托底的类型而已,除此之外我们融入了港片元素,在电影里可以看到情感、青春、动作以及悬疑等诸多元素的融合”。
徐峥告诉《商业价值》记者,在《港囧》中自己饰演的徐来是一个内衣设计师,故事基于他和赵薇、杜鹃三人之间的三角关系发展起来。虽然电影还是以笑声为主,但对于徐来的人生来说,他基本上是一个悲剧。充分展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小人物对抗命运时的无奈与挣扎、人性的复杂和闪光点,是“囧”系列电影中的特点。上次看《泰囧》的人,或许会被《港囧》中的一些桥段触动到,引发一次与自我的对话。“尤其是中年人!”徐峥补充了一句。而这也是徐峥对喜剧“不至于笑”的终极追求。
“一部好电影首先是完整的,完整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一个喜剧片来说。”徐峥在我们面前解构了对《港囧》的设计:“首先叙事必须完整,每个人都要有落点。即使是很小的故事,只要你的故事完整,观众就会感受那是大片了。”徐峥认为,所谓的故事完整就是得有高潮,高潮是一种内在的东西,比如当《泰囧》里最后王宝强去踢那一脚的时候,其实就是电影的高潮。高潮不是更多的人死掉,更惨烈的场面,视觉上的冲击,那是一种心理上的巨大起伏。
曾经和周星驰在《少林足球》里合作的赵薇认为,徐峥才是真正的喜剧之王,这让徐峥有些受宠若惊。徐峥说不想给自己贴任何标签,他说好的喜剧人其实是传递人间真情,最简单的、最原始的感情。比如卓别林、周星驰、宁浩等等,每个人的作品里都有感人和温情的一幕。“我记得《虎口脱险》里那个指挥家和一个油漆匠,这两个身份地位悬殊的人到最后他们在一场战争里面经历了一个冒险游戏,最终变成了好朋友,其实都有那种东西在感动我们。”
最早由徐峥主演的《人在囧途》投资800万,最终收获4000万票房,在票房上的小小成功让徐峥发现“囧”命题存在的必然性:“你首先回归一个传统的喜剧,现实主义、当下的人物(两个典型的人物),春运题材是太接地气了,它是符合中国老百姓价值观的喜剧。”后来在创作《泰囧》时,他完全没有考虑票房因素,而是专注在“当下”进行创作。结果,票房过了5亿的时候,徐峥开始想后面怎么拍啊?陷入思考之后他却突然意识到,一旦进入“票房先行”的创作意图,他就什么也拍不了了。
“我还是要根据我自己的趣味和我的一个质感,根据我的良心,我觉得我有感而发的,去拍一个故事。《泰囧》和《港囧》我都是尽量不受票房因素干扰,专注故事本身去创作的。好故事比好票房更重要。”
敬畏每部电影的命运
可能是因为从小学登上舞台开始,徐峥就没有离开过舞台,对于台前幕后的世界越是熟悉,徐峥就越是敬畏这个舞台。 小学三年级时,徐峥第一次登台表演就担任话剧中的男主角。那之后的所有课余时间,他几乎都在上海市市少年宫的戏剧组里度过。模仿春晚哑剧所写的剧本当成作文交上去,老师批注回复:你应该把它演出来。第一年他一个人演,第二年他把全班组织在一起演,分配角色,布置场景,那是他第一次当“导演”的经历。
长大后,徐峥结识了一批上海青年宫话剧团的朋友,加入“人艺之友”话剧社,一个地道的“文艺男青年”。那段日子,徐峥每天都在兰心大剧院的后台写作业,和演员、导演、布景等厮混在一起,偶尔还能客串个小角色,当时人艺排《原罪》的时候,他就演奚美娟的儿子。而“上海戏剧学院”也是徐峥命中注定的所在。
进了“上戏”,徐峥并不安于现状:“我一直坚定地觉得,我们的戏剧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为什么要上台词课?就是表演嘛,表演对了,台词自然就对了。学校都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但在世界戏剧范畴中他本来就是很小的一个分支,很多教育观念我觉得很可笑。我有个去耶鲁念戏剧的朋友,人家花两年的时间先看完不下两百个剧本,把各个流派捋一遍,可我们呢,还在排《雷雨》呢。”他开始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组织小团体,排练他更喜欢的作品。
1998年,刚进话剧团工作的徐峥自导自演了两部先锋话剧:《拥挤》和《母语》。《拥挤》是一部只有他一个人在舞台上用肢体语言配合灯光、舞台装置,模拟“拥挤”的状态完成表演的作品。而这种实验话剧在当时争议很大,很少有人理解他。其余的时间,徐峥都在话剧团演出固定的传统内容。“我没有过挣扎。我们没有一套完整的文化保障体系,艺术青年们走上社会时都会面临理想和生存的矛盾,很容易受到娱乐圈的冲击,很多人会分辨不清自己在做‘艺术梦’还是‘名利梦’。”
接拍《春光灿烂猪八戒》是因为徐峥渴望尝试自然的表演风格,结果他因为“猪八戒”红遍大江南北,还抱得美人归。紧接着的《李卫当官》则使徐峥进入中国一线演员的行列。他开始不再排斥商业作品,将自己的视角彻底打开。“我以前老是觉得我看的书比别人多,我是知识分子,所以我应该找到自我的诉求。可文艺腔会让你接不上地气,你只能传递一种小众的东西,甚至可以说,你传递不出实质性的东西,只有一种气息和腔调,你无法去影响别人的价值观。艺术应该是一种手段,个人那些东西,应该放到后面去。”徐峥很快意识到商业中蕴含了更大的表达空间,这也是他的作品在商业化上获益的重要转折期。
叶伟民算是徐峥人生转折点上的重要人物,如果没有他的包容,就不会成就徐峥的导演梦。在拍《人在囧途》的过程里,徐峥尝试自己手动修改剧本,甚至向导演提出拍摄构思,结果徐峥在这部电影中实践了很多“导演”的职责。也正是这次的试水,让徐峥有胆量接下续集《泰囧》的导演一职。
徐峥的个性中,有一种不愿随波逐流的固执,他的成功,给了其他演员、导演启发,而他自己却不肯重复之前的成功,宁愿辛苦地再去开创一些新的东西出来。“我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如果票房没那么高,就是正常的三四亿,我的自信和现在12亿票房的自信其实是一样的。”而王长田也不否认自己是因为看到徐峥《泰囧》的成功后发现“光线”可以另辟蹊径,之后才资助了赵薇、何炅、苏有朋、邓超等演员实现导演梦。
徐峥对自己优点和缺点都有清醒认识,只是他后悔自己到40岁才拍成第一部电影。他说当自己知道宁浩比自己年轻的时候,心里很有些唏嘘:“做导演像是我所有之前积累的总结和呈现,我应该早一点下决心投入创作,我的产出应该是散落在之前这些年的。”
采访结束时,《港囧》票房还未得出最终数据,但徐峥告诉我们,这部电影在创作上过了自己的这道,在商业运作和营销上也是尽了全力,算是对投资者和信任他的伙伴们一个回报,最后的数字究竟会是多少,那是命。
“每部电影都有自己的命数,得去尊重它,敬畏它。”就像《泰囧》造就的票房让很多人忽视他想传达的电影本质的东西,这是《泰囧》的命,徐峥可以接受。《港囧》在营销上做了很多大胆创新,为同行带来启发,这也是命。只是再讨论“徐峥作品”的时候,如果不是基于票房价值的话,徐峥会更开心。
中国电影的传统势力
——三王格局
中国电影商业化“三王”迅速瓜分大部分市场——王中军以明星资源优势擅长大片巨制;王长田以小博大鼓励新导演成长;王健林斥资收购翻牌互联网IP,在每年过百亿的巨大市场竞争中,“三王”细分出鲜明的商业特色。
沈多|文
王中军 资源无敌专注品质
执掌中国娱乐圈半壁江山的华谊老大王中军,知名度相比旗下的耀眼明星有过之而无不及。出现在媒体报道中的他,过着大多数人梦想中的生活:京郊占地300亩的大马场、奢华至极的私家庄园、名贵收藏、豪门夜宴,以及每一次出席公众场合都有美女环绕的迤逦风光。虽然一度遭媒体质疑过于高调,但在王中军看来,作为企业品牌建设的一部分,掌舵人的高调其实也是一种责任。
王中军和弟弟王中磊的分工很明确,弟弟负责的是公司的实质管理,而他负责的是战略上的布局、整合并购、资本运作,只管理着公司不到10位高管人员,对下属公司,他只抓收支两条线,其他的事一概“放手”。别的管理者一天开10个会,他10天才开一次会,每天11点起床,只工作半天。
做广告业起家的王中军,当年投资拍电影的起源,是因为他的很多学美术的朋友都在做影视剧,于是常有人来问他,愿不愿意投点钱来做这件事。
“说实话,进军娱乐产业不是我的主动选择,我的第一步是别人游说我来做的。我觉得华谊能成为一个旗帜性的民营娱乐公司,是因为我们较早地进入到这个产业里,那时候我们都还没有太多的理念和经验,完全就是运气好,找到了感觉。当然,为什么我愿意接受别人的游说,也是因为我看到,在美国,文化娱乐产业是仅次于军工业的第二大产业。有眼光的中国企业家到这个行当来大展拳脚,其实会比做IT、房地产赚钱。”
1998年,王中军投拍了他的第一部电影——冯小刚的《没完没了》,自此正式进军电影市场。此后,包括《手机》、《大腕》、《一声叹息》、《天下无贼》、《夜宴》、《非诚勿扰》、《集结号》、《画皮2》等票房冠军电影均出自华谊。
在中国经济进入下行的大趋势后,电影产业却依然呈现出继续发力的态势。截止到2015年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已经突破200亿,保守预计,同比去年全年300亿票房,2015年将有30%~50%增长空间。而今年电影产业蓬勃发展背后最重要的势力,正是互联网军团。
9月,腾讯影业、企鹅影业一周内宣布两家影业公司成立;阿里影业因《碟中谍5》获得国际市场瞩目;爱奇艺积极参与投资电影《华丽上班族》、《杨贵妃》等多部商业影片;乐视影业则宣布除了参与投资,还与《九层妖塔》进行商务跨界合作……当BAT全军入驻电影产业后,互联网思维不再是一种想象,而是具备雏形的创新运作模式。
票房,只是整个中国电影产业升级与更新所带来的效应之一。当中国电影从默片时代,到工业化时代,再进化到互联网时代,它不仅仅是表达情感的视觉艺术品,今天的电影已经成为融合了金融、市场营销、商务、互联网等诸多元素的一门生意。
不得不承认,中国电影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新拐点,已经到来。
BAT来了
2015年,被称为互联网影业元年。截止到9月,BAT全面进军电影产业,既定的中国电影产业常规模式被彻底打破。
美圻|文 尚文|摄
在BAT等互联网电影公司眼中,电影不单是一件艺术品,它更是一个产品,一个商品。互联网电影公司不再只做大电影背后的投资人,它们借助自身资源,进行多线IP开发,挖掘更多回收渠道,尝试多元市场营销,在梳理出一套新玩法的同时,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全产业链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升级。
说到底,电影不过是一门生意,而中国电影这门生意如何赚更多钱?互联网的新玩法将为中国电影提供票房之外的更多可能性。
互联网从幕后到台前
人称“不二”的电影制片人陈洪伟最终决定,为自己在腾讯影业的团队取名“大梦工作室”,而这个名字来自大学时期他曾创办的一个电影小组。“我特别喜欢诸葛亮那句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拍电影是为人造梦,而这个工作本身也需要梦想去支撑。”从进入电影行业开始,陈洪伟就认定,自己拍电影肯定不是为了出名、或赚特别多钱,而是帮人圆梦的同时,将自己的梦输送到很多人的心里。这是一种电影行业之外的人无法体会和享受的成就感。
在参与创作了《北爱》、《十冷》、《奔跑吧!兄弟》、《滚蛋吧!肿瘤君》等诸多 “爆款”电影后,陈洪伟终于从万达“出走”了。其实,“出走”前的陈洪伟已经是万达影视副总,从事过院线、营销、市场策划、制片人等几乎所有电影岗位上的工作。3年前开始,不断有电影公司的人找他谈“转会”的事,但陈洪伟始终没有动摇过,最终腾讯打动陈洪伟的,正是“梦”这个理想。
距离腾讯影业对外公布公司成立的日子,还有两周,腾讯影业的CEO程武告诉陈洪伟:“给你自己的团队取个名字吧,叫什么都行。”与此同时,加入腾讯的刘富源、陈英杰,已经成立了黑体工作室、互动娱乐工作室。
腾讯影业这一次邀请到的三位“大将”都是电影业界著名的“操盘手”。三个工作室的负责人既是制片人又是管理者,他们参与项目的运作,同时还可以孵化出优秀的制片人、导演,每个工作室对内进行项目孵化,对外与专业的导演、编剧进行合作。每个工作室的管理者实际上都是产品经理,负责看剧本,计算投资回报,把握产品方向。“中国不缺导演,也不缺编剧,最缺的是产品经理。”曾经因为《洛克王国4》获得票房成功的陈英杰告诉《商业价值》杂志,三个工作室就像腾讯影业孵化出的三家小型电影公司,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9月17日,腾讯影业声势浩大的发布会上,陈洪伟以腾讯影业副总的身份走到舞台中央,已经着手进行IP购买和新项目的筹备工作了。之后,陈洪伟的朋友圈里出现了腾讯影业出品的《魔兽世界》等电影海报。
就在腾讯影业宣布成立的这个月,互联网电影公司不约而同地举办了一场场发布会,腾讯一周之内宣布成立两家影业公司——企鹅影业和腾讯影业;乐视影业也不甘寂寞地发布了未来电影市场战略规划;爱奇艺官方发言人首度公开正在进行中的购片计划……一时间,互联网电影公司的风头彻底盖过传统电影公司。媒体和行业里的热点话题,都是围绕着IP、周边、衍生、大数据这些互联网关键词进行讨论。
当BAT、资金、市场都投注到同一个目标时,是否意味着中国电影的新时代终于来临了?
中国电影商业化发展历史如果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算起,至今也不到40年时间,这当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产业升级是2010年,这一年全年票房首次破百亿元,此前中国电影票房始终以每年20%至35%的速度递增,而2010年则爆发性地增长了50%。商业化运作加速了中国电影进入国际市场的进程,对于中国电影市场占全球份额的预期,也从“第三”大胆升至“第一”。电影市场所显现出的欢腾气氛,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与电影相关的金融和互联网项目层出不穷。
2011年开始,BAT与电影公司大多还限于资本合作,以一种保守、观望的态度与电影产业进行接触。2011年,腾讯以4.5亿战略投资华谊兄弟,同年腾讯增持其2780万股股份,持股比例为4.6%。2014年7月,马化腾为法人的深圳市世纪凯旋科技有限公司,持有新丽传媒673.20万股,占比4.08%。2014年11月,华谊兄弟发布公告,拟向阿里创投、平安资管、腾讯计算机、中信建投四家非公开发行新股1.46亿股,价格为24.73元/股,实际募集资金净额达35.73亿元。定增完成后,腾讯计算机持8.06%股权,位公司第二大股东。2015年3月,腾讯1亿元人民币投资柠萌影业,而这是一家专注于影视内容制作的创业团队。 2014年9月份,百度金融联合中信信托、中影股份、德恒律师事务所联合推出一款类似于阿里娱乐宝的电影类消费金融项目,百发有戏。2014年10月,华策影视发布定增预案,公司拟非公开发行募资约20亿元,引入5家投资股东,其中之一的鼎鹿中原认购金额为10亿元,而鼎鹿中原主要发起人刘计平曾为百度副总裁,法定代表人为王湛是百度副总裁。2015年6月,百度斥资1.5亿港元入股星美控股,获得星美控股1.59%的股权。
2014年,阿里创投以15亿元认购华谊兄弟定增股,交易完成后,马云个人和阿里创投共同持有华谊兄弟8.08%的股份,与腾讯并列第二大股东。阿里旗下的娱乐宝投资拍摄电影《小时代3》和《小时代4》、《狼图腾》,以及大型社交游戏《魔范学院》,项目的总投资额为7300万元。2015年8月,华谊兄弟进行非公开增发股,此次发行完成后,阿里创投占股4.47%,为第四大股东;马云持股3.59%,为第五大股东。2015年3月,阿里以24亿元入股光线传媒,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在密集的资本运作过程中,BAT已经不再安于幕后“英雄”的角色。2015年可谓互联网全线进军电影产业的元年,随着腾讯影业、企鹅影业的成立,加上已经成立的阿里影业、爱奇艺影业,BAT均已走进“电影大门”。除此之外,乐视、小米等互联网公司也早已布局电影产业,自此,中国真正完成了“互联网+电影”的升级。
IP为主导的全新法则
之所以要自立门户,是因为互联网电影公司自身优势不可小觑,几乎BAT每家都有一个巨大的“IP池”,这样的优势资源对当下面临“剧本荒”的电影公司来说,简直不可想象。
长久以来,传统的电影制作流程是:导演找到好剧本后,寻找投资、制片方,然后组织团队、演员拍摄,最后直接与观众见面,中间几乎没有与观众互动。影片效果与观众期待值,经常发生出入。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像是一场赌博,很难预见。
腾讯影业CEO程武告诉《商业价值》杂志记者,如果腾讯的一个“产品经理”拍一部电影,那么他的操作模式是这样的:首先他会从腾讯的“IP池”里选择一个合适的IP,因为明星、精品IP往往自带粉丝,而且粉丝的黏合度高、聚合力强。以《我叫白小飞》为例,漫画点击量超50亿,动画播放量超20亿。这样的IP首先为电影带来一批原始积累的观众。然后通过腾讯影业三个创制工作室,或者外部合作方(传奇影业),产业人才(北影、中国电影协会)等共同进行创制。期间,利用社交网络与粉丝互动,通过网络文学、动漫等在线业务的用户行为洞察,为电影创作提供决策辅助。 “这就是传说中的‘用大数据拍电影’了。”程武说。
从阿里巴巴集团调任到阿里影业集团担任副总裁的杨磊,更习惯以一个互联网人的视角,观察电影产业:“传统电影公司的很多片子很好,为什么就卖不出票房来?这是很明显的脱节,因为你不知道市场要什么。但是互联网公司最核心的观念就是你的用户在哪?要给用户提供什么东西?用户是不是对你提供的产品满意?这个维度跟传统的‘以我为主’的创作方式不同,互联网这边是反推回来的。”互联网电影创作模式会改变几个基础因素,其中之一就是剧本的采集。腾讯影业和阿里影业,都采取同期多线创作的方式,不同的项目组同时开发各自的“产品”,每个项目都有机会拍出票房成功的作品,最终上档的电影中也会不止一部出自他们的影业公司。
杨磊介绍,阿里影业马上要从位于昆仑饭店附近的小楼里搬入新的办公室楼,“这里上下四层显然已经坐不下了。”杨磊带《商业价值》记者走进办公区,指着那些没有遮挡的办公桌介绍,目前阿里影业有五大块业务——电影、电视、电子商务、宣发、国际化。这五大块下面不是部门,而是五个项目委员会,类似于互联网里面的产品研发中心。比如电影项目委员会里会有制片、制片助理、产品经理、剧本研发人员,宣发人员,由产品经理去运转整个体系。而传统的电影公司结构则是一级一级排下来,对业务推进的效率相对缓慢。
“还是马云说的那句话,‘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去做决策’。公司的管理层负责决定公司的运营方向,具体业务的推进我们希望在项目委员会层面就能解决,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来找管理层,所以公司管理层更像是为了项目委员会提供服务的人,这个可能跟很多传统电影公司不太一样。”杨磊说。
今年阿里影业最亮眼的成绩当属《碟中谍5》,这部好莱坞超级大片在全球放映前的联合出品名单中第二位就是“阿里影业”,这也意味着中国合拍片不再只是植入几个中国产品的广告、一两个中国面孔,而是真实意义上的深度合作,在全球范围内提升中国影响力。
以爱奇艺为代表的播放平台则将侧重点放在电影出品、营销和版权购买上,目前爱奇艺影片库已经拥有6500部电影,并获得派拉蒙在华最大规模电影内容授权。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向华在接受《商业价值》独家采访时,第一次向媒体透露了爱奇艺的购片方式:“好莱坞每年有几千部电影,而爱奇艺的选片模式,是根据技术人员开发的一个系统去完成的。”杨向华所说的这个系统,只需将电影的片名、导演、演员以及在美国的票房,基本信息录入以后,它会产生跟这部影片有关的信息,比如在社交媒体上用户的关注的数据,搜索的指数,豆瓣,MDV和其它平台上的评分,包括各种各样的维度,以及同类电影在爱奇艺平台上播放的表现,最后综合所有数据给这部电影做一个评分和排名,最终帮爱奇艺得出采购结论。大数据同样在指导爱奇艺影业进行项目选择,目前爱奇艺已经联合出品了《一步之遥》《破风》《冲锋车》《迷城》《丽上班族》《杨贵妃》等电影。
爱奇艺通过大数据判断成功的案例中,《我的神啊》在未上院线时已经拿到独家版权,正因为通过数据判断这部电影收看率非常高,所以这部电影在爱奇艺是独家播放的。杨向华说,有些电影,票房的收益甚至少于网站上的收益,“别看票房很好,他的片方只能得到1/3,很多片子是这样,你看到好多过亿的片子,从视频网站上拿到的钱都比院线拿到的钱多,更别说一些小片了,小片有些他一分钱都拿不到。”以IP资源为主导的全新创作模式,正在影响和改变中国电影产业的制作流程。 不再依靠“票房神话”
对于老一辈的电影工作者而言,电影是一件艺术品。然而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商业化变迁后,对于互联网电影军团来说,电影更是一门生意。
位于宣武门的一座五星级酒店会议大厅,陆川滔滔不绝地分享他拍《鬼吹灯-九层妖塔》的有趣经历,而这次发布会上真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陆川如何创造了妖兽,而是乐视影业投资这部电影之后,所衍生出的大量周边商品。当乐视影业衍生品部的总监李伟上台后,大屏幕上显示出一款款怪兽夜光T恤、可以变成工具组的皮带、一粉一灰的神兽蜡烛,每一支蜡烛体内都有一枚银质的转运珠,当蜡烛燃尽,取出银珠后,又可组成情侣手链……
如今,乐视影业核心的虚拟产品线主要是影票业务,例如在乐视商城上抢《九层妖塔》的电影票。另外就是围绕《九层妖塔》衍生的生态端,全部围绕《九层妖塔》IP,在乐视生态里面研发的产品。除了票务和内容衍生品外,还有观影神器,包含了所有支持3D播放的70吋,60吋,还是50吋超级TV。乐视影业投资电影早已不局限于“票房”这一个目标,乐视将通过自己的播放平台、周边产品销售、甚至引发出的“乐迷购物狂欢节”去营造多渠道的利益回收体系。
可以说,阿里影业是所有互联网影业公司中最有商业经验的一家。在衍生品开发领域,阿里影业通过阿里大数据掌握电影用户对衍生品的需求,与阿里巴巴平台的商家合作开发受众喜爱的衍生产品。例如今年上映的《复仇者联盟2》,阿里影业和迪士尼在衍生品售卖方面进行合作,在天猫上架的《复仇者联盟2》一律为统一授权的正版衍生品。
今年4月,阿里影业宣布以8.3亿元人民币现金收购粤科软件,而粤科软件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影院出票系统提供商之一,核心业务包括影院票务销售管理、连锁管理、电子票务平台、移动购票应用,以及为第三方(电商平台)设置接入平台及自动放映系统等平台化产品。目前业务已经覆盖国内1500家影院,约占全国影院总数1/3。收购消息发布后,几乎等同于宣布阿里影业的院线资源和规模。但是如何打通这些院线的资源呢?杨磊向《商业价值》杂志独家透露,阿里影业除了软件上的输出,也研发了一款硬件产品,而且这款产品已经在“首都电影院”通过测试。
杨磊带我们来到阿里影业的小放映厅参观了这款产品,它的外形和一般取票机并无差别,但是界面上的内容更加丰富,比如除了电影票,还有爆米花、可乐、《碟中谍5》同款夹克等诸多周边商品。“这是一款社交产品,其实阿里影业要解决的是,一方面要给院线很好的内容产品,让更多人去看电影。第二个是让去院线的人觉得,我其实不是单纯来看一场电影,而是在完成一个社交活动。而对传统院线来说,增加这一部分的功能成本根本负担不起,比如去卖衍生品,就要有生产,物流,还有库存等问题。但是如果阿里去帮他们去运营,我们把绝大多数的收入都留给院线,商品这部分我们后台都有,这个也是只有我们能做到的,影院完全不存在库存的问题。”
阿里影业与首都电影院合作的项目,目前已经实现二维码扫码入厅,有效减少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自助销售系统可以实时让院线管理者掌握商品销售和库存情况,系统会提示影院工作人员马上调货补货。
对于腾讯影业和企鹅影业如何区分的问题,腾讯影业CEO程武已经回答很多次,他说与其说两家是竞争对手,其实更多是基于腾讯平台,进行非常多的合作和互动的两家公司。“我们希望在互联网领域里边打造迪士尼+漫威的模式,打通文学动漫和影视的平台,打通不同的内容平台,创造出跨领域,共生共荣的明星IP。”而迪士尼+漫威模式中最成功的就是衍生品开发。此外,腾讯在中国同样拥有强大的大数据平台和粉丝平台,例如腾讯将作为电影《魔兽世界》的联合出品方,为其打造线上的粉丝平台,探索新媒体时代的创新营销方式。
影片制作出来后,线下场景至关重要。腾讯影业和万达院线共同启动的“腾讯互动影城计划”,将与万达院线在院线流量运营、影城电竞赛事、影城互动体验专区、以及影片互动宣发等多个环节,进行创新探索。例如,在《洛克王国大电影4》中,首次尝试用微信摇出不同的电影结局。“未来电影院将不仅仅是看电影。最后,电影迅速推高人们对IP的关注度,IP容易被代入至游戏、动漫、文学等形式得以延续,形成更为强势的IP。总而言之,一切围绕着IP展开,每一个IP的粉丝可以成为电影的‘话事人’。”这是腾讯影业对未来的预见。
未来的电影怎么拍?
说到电影的未来,杨磊说那应该是形态和观念上的颠覆,“就像张一白吧,他是我们电影《三生三世》的监制。他自己说,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导演,而是一个产品经理,变化真是挺大的。你要是在几年前跟张一白说你是产品经理,他没准会觉得你在骂人啊?人家都叫老师的!”互联网电影公司的融合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打破了权威时代,不再是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就能保证成功,连续两年来,像《十万个冷笑话》、《滚蛋吧!肿瘤君》、《煎饼侠》 这类互联网基因的小成本电影,似乎更能在票房和口碑上取得双赢。
在上一次阿里影业的香港股东大会上董事长邵晓峰曾说:“我们相信未来5~10年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一定是在中国,而我们去做这件事情,就是要把这个行业的门槛打掉,让有兴趣做这个事情的人,真正能去做这个事情,而且能够从中获益。”因为场景发生了改变,未来电影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意想不到”。
阿里、腾讯、百度、乐视……想做电影的互联网公司,并不是因为颠覆这个行业而来,而互联网公司都是平台属性,大家共同的目标是把市场做得更大,然后在从里面去找盈利的空间。也只有把电影市场做的足够大时,才有可能让这个行业真正的得到提升。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预计400亿~450亿,就像阿里影业收购粤科,为院线从B端提升互联网能力,以及商业变现能力提供了参考,所有互联网影业公司其实都是通过内容业务,确保市场产品的丰富性和高品质,为电影市场增容。
采访中,所有互联网电影公司异口同声地表达,中国电影市场远远没有到竞争阶段,而且合作空间和合作的意愿也远远大于竞争。以北美为例,一部电影的票房占收入的3成,衍生品占3成,商务开发占3成。而中国的情况是票房是占90%,衍生品可以忽略不计,商务开发尚没有探索的空间。因此互联网影业公司的参与直接加速电影工业化能力的提升,和多元商业化的进程。 今年底到明年初,中国电影市场上所看到很多作品,都将出自互联网影业公司,其中包括阿里影业投资的王家卫监制电影《摆渡人》、《第三种爱情》、与追光动画联合出品的一部动画片《小门神》;腾讯影业开发的《魔兽世界》、《爵迹》等。另外还有诸多由互联网参与投资的例如《港囧》这样电影上映。
去年在上海电影节的论坛上,保利博纳总裁于冬曾预言:“电影公司未来都将给BAT打工”这句话至今余音绕梁。而今年,BAT就已经完成了在电影产业上的布局,并涉及,试图打通整个产业链条。当我们问及于冬的这个预言是否已经实现时,腾讯影业和阿里影业的回答是:“其实互联网在为电影产业打工。”比如IP库、大数据、互联网营销、周边产品电子商务、在线售票、粉丝社交等等,都是在为电影这门“生意”进行服务。
“无论在影片创制和观影体验的创新上,还是IP的开发和运营上,腾讯影业希望都能和行业伙伴一起,尝试新的玩法,探索新的路径,让电影真正超越电影。”程武的发言其实说出了很多互联网电影公司的心声。从进入电影产业开始,互联网电影公司的视角、模式、规范就和传统电影公司截然不同,他们正梳理出一套新玩法,重建电影生态体系。说到底,电影还是一门生意,而中国电影这门生意如何赚钱?互联网的新玩法或许提供了票房之外的更多可能性。
互联网时代的导演
如果你知道徐峥在每一部电影背后所做出的周密规划,付出的心力,就不会只把他当成一位从演员成功转型的导演,其实,徐峥还是一个精明的生意人。
美圻| 文 尹超 |摄
截至发稿,公映4天的《港囧》票房已经破7亿。这已经颠覆了之前《泰囧》的前4天票房纪录。是否能如王长田所预期的“破20亿,30亿也不是没有可能的。”看起来的确有了想象空间。
《港囧》公映前,徐峥在影棚里拍摄宣传照。这一天早上8点开始到下午2点,徐峥换了近10套造型。在摄影师的镜头前,他做出极为夸张的表情,以及非常戏剧化的动作,那是他最擅长的部分——表演。
拍摄结束,徐峥有些疲乏地坐下来,他说从3月开始团队启动了电影推广方案,每一次通告他必亲自到场助阵,全国各地的跑,体力上感觉已经有些透支了,好在精神上还是很兴奋的,就这么支撑到首映。
一部电影的营销也是一件“创意作品”
9月25日,徐峥终于松了一口气。
电影《港囧》首日票房破2亿,同时破了“华语电影单日票房纪录”、“华语电影首日票房纪录”、“华语电影首日人次纪录”等多项华语电影纪录。然而无论最终票房成绩如何,他都圆满了。因为自己和团队用了一年多努力把这份答卷完整地交给了观众,对于票房和口碑,他其实没大家想象的那么在意。
40岁时执导《泰囧》,徐峥的初衷是给自己的“导演梦”一个交代。
连他自己都没想到4000万的小成本,票房过了12亿,为资方大赚20倍。泰国总理英拉亲自接见徐峥,习大大都对《泰囧》之后的系列表示出期待,喊话徐峥有机会拍《印囧》。不可否认,徐峥和电影《泰囧》无意间为2012年的中国电影产业注入了一针兴奋剂。
这一年,中国电影票房超过170亿元,同比增长30%,银幕数增长7.1倍,每天中国都有10.5块新银幕投入使用,电影成了中国最热门的产业。《泰囧》所引发的市场效应开始不断发酵,促进中国电影加速商业化进程,导演们学会不单纯“靠作品说话”,国产电影的商业运作以及与互联网的多元融合,都对电影产业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兼具艺术与商业特质的徐峥,自《泰囧》成功之后便观察和摸索出一套适用于自己作品的“线上+线下”整体营销模式。徐峥说,现在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一部好作品想让人看到,肯定要花费精力做推广。而一个好的营销方案本身也应该是一件精彩的创意作品。
2014年底开拍到2015年2月11日杀青,《港囧》拍摄周期5个多月,而宣传周期从3月开始直到电影公映长达7个多月。正如徐峥所说的那样,此次《港囧》“线上+线下”整体营销策略,本身也是一件“创意作品”,和一次带有探索精神的实践。
《港囧》的营销,从今年3月30日的“徐布斯”发布会正式拉开帷幕。宣传团队选择了798一个巨大空间,徐峥以牛仔裤配T恤衫和休闲西装的典型“乔布斯式”装扮上场,演讲开始后,大型LED屏上不断翻新大数据、关键词解析、以及公式计算……这里完全就是某个电子科技产品的发布会现场。然而,这正是电影《港囧》的全球定档新闻发布会,除了让人印象深刻的互联网发布会的形式外,这次定档发布会上对于档期的答案“随时上映”,也吊足了市场和媒体的“胃口”。
成功的首次线下发布会,起到市场预热的效果,此次互联网形态的发布会可以看出,徐峥和团队非常注重“形式感”,在“互联网+”概念最热的2015年初,“囧品牌”以全新的“互联网模式”进行包装,给市场留下了第一次深刻的印象。发布会结束之后,效果如徐峥所预期的那样,媒体铺天盖地的都是关于“徐布斯”和《港囧》的报道。
此后,徐峥放缓了线下宣传的力度和节奏,开始运用社交媒体进行线上“病毒”式的物料传播。先是开设了“港囧电影”官方微博;最先放出的“赵薇求演”预告片,在互联网上引发超过5万次转发;微信和微博里不断传播各款先导海报;及时利用互联网上的热点话题进行宣传,比如徐峥穿着“张馨予花棉袄”、徐峥发现“另一个地球”、徐峥被PS成《复联3》主角等微博。在《港囧》的线上传播战略中,徐峥则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港囧》的痕迹渗透进大家的记忆中。
7月27日,团队再次启动线下宣传攻势,开了一个规模不大,但极具趣味性的媒体见面会——“电影港囧关于进一步促进囧不能停,以及角色阵容预期票房口碑你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我能回答就回答但不一定全回答的记者会”。这次小而美的发布会则给市场一种清新的印象,同时也是整体营销策划中非常幽默的一个环节。 第二次具有震撼效应的线下大型宣传被安排在8月27日,很多人至今仍然记得那一天自己看到的,或转发的“徐峥内衣秀”的微信。发布会开始,十几个外国模特穿着性感内衣在台上走秀,现场有记者甚至以为自己走错了。这场名为“维多利亚港的秘密”,简称“维港秀”的内衣表演其实是《港囧》的主角见面会。这一次,徐峥饰演的“设计师徐来”陪同两女主角赵薇、杜鹃走出来,陪同的还有数十位性感外籍模特。发布会的形式感仍然是让人过目不忘和极具传播性的,徐峥的诉求非常明确,每一次线下宣传必然引发一次市场震荡。而这次发布会上,还出现了一句触动人心,且道出徐峥当下内心诉求的话:“囧途升级,不止于笑”。
在这些早有部署的营销策划当中,还穿插了即兴的宣传手段,比如与雷军、王兴的互动;徐峥连线“桌面百度2.0发布会”、上海电影节开幕时的演讲、电影工作者协会颁奖晚会等活动上对电影《港囧》的软性植入。长达7个多月的宣传周期安排得极富节奏感,让市场在整个2015年10月之前,都无法忽视和遗忘《港囧》即将上映这件事,物料和宣传内容不断激发市场对其产生好奇和期待。“没办法,你会发现两三年之后,玩法都变了。营销要和新媒体、自媒体一起来玩了,我们只有建立了互联网思维才能跟上市场和观众的需求。”
团队对于档期契合中秋节的时间点也早有部署,电影上映前《港囧》出品了一款名为“有戏的月饼”,月饼的包装完全围绕电影元素进行设计,每一个月饼小纸盒打开后都印有一张《港囧》剧照,月饼盒和纸袋上则非常直白地印刷了《港囧》的电影名字。这一商业手段既能起到宣传作用,又能成为电影周边产品,为电影带来票房之外的收入。
跟踪徐峥多年的央视记者马源告诉《商业价值》杂志记者,徐峥并没那么在乎票房成绩,他的压力其实源于对“创新”的欲望。“有一次夜里去光线时遇到徐峥正和宣传团队的人开会,当时特别惊讶他们的状态,那么晚了可每个人都很HIGH,因为团队里的人都想做出别人没有做过的事,一百个点子徐峥最后只认可一个,也许全部否定。而且这个团队原本是光线做《泰囧》宣传的一个小组,后来《泰囧》成功他们独立出去创业,结果徐峥一句话,团队的人放弃创业又回到光线为徐峥做《港囧》了。你可以想象徐峥的个人魅力,还有他对一件事要做成的那种信念吧?”
票房不是唯一标准
虽然徐峥并不在乎票房,但自从透露出筹拍《港囧》的信息后,“票房”还是引发了所有人对这部电影的聚焦和想象。当初因为投资《泰囧》获益最多的王长田对于《港囧》的票房显得信心十足:“8亿?那是不可能的。10亿好像都太低了。12.67亿这是《泰囧》时的票房,我觉得这个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好像还是不够,因为在2012年的时候,我们预测被偷掉了20%的票房。如果除回去的话,我们实际票房数应该在15.83亿,我觉得这个数字马马虎虎。”王长田想了想继续说:“30亿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显然,反复面对关于“《港囧》是否能再造一次票房神话?”的提问,是不可避免的。而对于票房的发问,徐峥显然有备而来:“这部电影更多是带有探索成分的,是不是做一个《泰囧》续集不是最重要的,票房也不是唯一的目的,首先做一部好电影才最重要。相比起《泰囧》,电影《港囧》会有一个情感纠葛的主题,从类型上来说会升级为全类型,喜剧只是一个最大的托底的类型而已,除此之外我们融入了港片元素,在电影里可以看到情感、青春、动作以及悬疑等诸多元素的融合”。
徐峥告诉《商业价值》记者,在《港囧》中自己饰演的徐来是一个内衣设计师,故事基于他和赵薇、杜鹃三人之间的三角关系发展起来。虽然电影还是以笑声为主,但对于徐来的人生来说,他基本上是一个悲剧。充分展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小人物对抗命运时的无奈与挣扎、人性的复杂和闪光点,是“囧”系列电影中的特点。上次看《泰囧》的人,或许会被《港囧》中的一些桥段触动到,引发一次与自我的对话。“尤其是中年人!”徐峥补充了一句。而这也是徐峥对喜剧“不至于笑”的终极追求。
“一部好电影首先是完整的,完整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一个喜剧片来说。”徐峥在我们面前解构了对《港囧》的设计:“首先叙事必须完整,每个人都要有落点。即使是很小的故事,只要你的故事完整,观众就会感受那是大片了。”徐峥认为,所谓的故事完整就是得有高潮,高潮是一种内在的东西,比如当《泰囧》里最后王宝强去踢那一脚的时候,其实就是电影的高潮。高潮不是更多的人死掉,更惨烈的场面,视觉上的冲击,那是一种心理上的巨大起伏。
曾经和周星驰在《少林足球》里合作的赵薇认为,徐峥才是真正的喜剧之王,这让徐峥有些受宠若惊。徐峥说不想给自己贴任何标签,他说好的喜剧人其实是传递人间真情,最简单的、最原始的感情。比如卓别林、周星驰、宁浩等等,每个人的作品里都有感人和温情的一幕。“我记得《虎口脱险》里那个指挥家和一个油漆匠,这两个身份地位悬殊的人到最后他们在一场战争里面经历了一个冒险游戏,最终变成了好朋友,其实都有那种东西在感动我们。”
最早由徐峥主演的《人在囧途》投资800万,最终收获4000万票房,在票房上的小小成功让徐峥发现“囧”命题存在的必然性:“你首先回归一个传统的喜剧,现实主义、当下的人物(两个典型的人物),春运题材是太接地气了,它是符合中国老百姓价值观的喜剧。”后来在创作《泰囧》时,他完全没有考虑票房因素,而是专注在“当下”进行创作。结果,票房过了5亿的时候,徐峥开始想后面怎么拍啊?陷入思考之后他却突然意识到,一旦进入“票房先行”的创作意图,他就什么也拍不了了。
“我还是要根据我自己的趣味和我的一个质感,根据我的良心,我觉得我有感而发的,去拍一个故事。《泰囧》和《港囧》我都是尽量不受票房因素干扰,专注故事本身去创作的。好故事比好票房更重要。”
敬畏每部电影的命运
可能是因为从小学登上舞台开始,徐峥就没有离开过舞台,对于台前幕后的世界越是熟悉,徐峥就越是敬畏这个舞台。 小学三年级时,徐峥第一次登台表演就担任话剧中的男主角。那之后的所有课余时间,他几乎都在上海市市少年宫的戏剧组里度过。模仿春晚哑剧所写的剧本当成作文交上去,老师批注回复:你应该把它演出来。第一年他一个人演,第二年他把全班组织在一起演,分配角色,布置场景,那是他第一次当“导演”的经历。
长大后,徐峥结识了一批上海青年宫话剧团的朋友,加入“人艺之友”话剧社,一个地道的“文艺男青年”。那段日子,徐峥每天都在兰心大剧院的后台写作业,和演员、导演、布景等厮混在一起,偶尔还能客串个小角色,当时人艺排《原罪》的时候,他就演奚美娟的儿子。而“上海戏剧学院”也是徐峥命中注定的所在。
进了“上戏”,徐峥并不安于现状:“我一直坚定地觉得,我们的戏剧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为什么要上台词课?就是表演嘛,表演对了,台词自然就对了。学校都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但在世界戏剧范畴中他本来就是很小的一个分支,很多教育观念我觉得很可笑。我有个去耶鲁念戏剧的朋友,人家花两年的时间先看完不下两百个剧本,把各个流派捋一遍,可我们呢,还在排《雷雨》呢。”他开始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组织小团体,排练他更喜欢的作品。
1998年,刚进话剧团工作的徐峥自导自演了两部先锋话剧:《拥挤》和《母语》。《拥挤》是一部只有他一个人在舞台上用肢体语言配合灯光、舞台装置,模拟“拥挤”的状态完成表演的作品。而这种实验话剧在当时争议很大,很少有人理解他。其余的时间,徐峥都在话剧团演出固定的传统内容。“我没有过挣扎。我们没有一套完整的文化保障体系,艺术青年们走上社会时都会面临理想和生存的矛盾,很容易受到娱乐圈的冲击,很多人会分辨不清自己在做‘艺术梦’还是‘名利梦’。”
接拍《春光灿烂猪八戒》是因为徐峥渴望尝试自然的表演风格,结果他因为“猪八戒”红遍大江南北,还抱得美人归。紧接着的《李卫当官》则使徐峥进入中国一线演员的行列。他开始不再排斥商业作品,将自己的视角彻底打开。“我以前老是觉得我看的书比别人多,我是知识分子,所以我应该找到自我的诉求。可文艺腔会让你接不上地气,你只能传递一种小众的东西,甚至可以说,你传递不出实质性的东西,只有一种气息和腔调,你无法去影响别人的价值观。艺术应该是一种手段,个人那些东西,应该放到后面去。”徐峥很快意识到商业中蕴含了更大的表达空间,这也是他的作品在商业化上获益的重要转折期。
叶伟民算是徐峥人生转折点上的重要人物,如果没有他的包容,就不会成就徐峥的导演梦。在拍《人在囧途》的过程里,徐峥尝试自己手动修改剧本,甚至向导演提出拍摄构思,结果徐峥在这部电影中实践了很多“导演”的职责。也正是这次的试水,让徐峥有胆量接下续集《泰囧》的导演一职。
徐峥的个性中,有一种不愿随波逐流的固执,他的成功,给了其他演员、导演启发,而他自己却不肯重复之前的成功,宁愿辛苦地再去开创一些新的东西出来。“我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如果票房没那么高,就是正常的三四亿,我的自信和现在12亿票房的自信其实是一样的。”而王长田也不否认自己是因为看到徐峥《泰囧》的成功后发现“光线”可以另辟蹊径,之后才资助了赵薇、何炅、苏有朋、邓超等演员实现导演梦。
徐峥对自己优点和缺点都有清醒认识,只是他后悔自己到40岁才拍成第一部电影。他说当自己知道宁浩比自己年轻的时候,心里很有些唏嘘:“做导演像是我所有之前积累的总结和呈现,我应该早一点下决心投入创作,我的产出应该是散落在之前这些年的。”
采访结束时,《港囧》票房还未得出最终数据,但徐峥告诉我们,这部电影在创作上过了自己的这道,在商业运作和营销上也是尽了全力,算是对投资者和信任他的伙伴们一个回报,最后的数字究竟会是多少,那是命。
“每部电影都有自己的命数,得去尊重它,敬畏它。”就像《泰囧》造就的票房让很多人忽视他想传达的电影本质的东西,这是《泰囧》的命,徐峥可以接受。《港囧》在营销上做了很多大胆创新,为同行带来启发,这也是命。只是再讨论“徐峥作品”的时候,如果不是基于票房价值的话,徐峥会更开心。
中国电影的传统势力
——三王格局
中国电影商业化“三王”迅速瓜分大部分市场——王中军以明星资源优势擅长大片巨制;王长田以小博大鼓励新导演成长;王健林斥资收购翻牌互联网IP,在每年过百亿的巨大市场竞争中,“三王”细分出鲜明的商业特色。
沈多|文
王中军 资源无敌专注品质
执掌中国娱乐圈半壁江山的华谊老大王中军,知名度相比旗下的耀眼明星有过之而无不及。出现在媒体报道中的他,过着大多数人梦想中的生活:京郊占地300亩的大马场、奢华至极的私家庄园、名贵收藏、豪门夜宴,以及每一次出席公众场合都有美女环绕的迤逦风光。虽然一度遭媒体质疑过于高调,但在王中军看来,作为企业品牌建设的一部分,掌舵人的高调其实也是一种责任。
王中军和弟弟王中磊的分工很明确,弟弟负责的是公司的实质管理,而他负责的是战略上的布局、整合并购、资本运作,只管理着公司不到10位高管人员,对下属公司,他只抓收支两条线,其他的事一概“放手”。别的管理者一天开10个会,他10天才开一次会,每天11点起床,只工作半天。
做广告业起家的王中军,当年投资拍电影的起源,是因为他的很多学美术的朋友都在做影视剧,于是常有人来问他,愿不愿意投点钱来做这件事。
“说实话,进军娱乐产业不是我的主动选择,我的第一步是别人游说我来做的。我觉得华谊能成为一个旗帜性的民营娱乐公司,是因为我们较早地进入到这个产业里,那时候我们都还没有太多的理念和经验,完全就是运气好,找到了感觉。当然,为什么我愿意接受别人的游说,也是因为我看到,在美国,文化娱乐产业是仅次于军工业的第二大产业。有眼光的中国企业家到这个行当来大展拳脚,其实会比做IT、房地产赚钱。”
1998年,王中军投拍了他的第一部电影——冯小刚的《没完没了》,自此正式进军电影市场。此后,包括《手机》、《大腕》、《一声叹息》、《天下无贼》、《夜宴》、《非诚勿扰》、《集结号》、《画皮2》等票房冠军电影均出自华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