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的教学状态和学生的学习状态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从教师的准备状态、精神状态、操作状态,以及学生的参与、合作、动手操作、生成状态等方面来探讨有效的教学。
[关键词]教学状态学习状态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60090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兴趣的培养,教师的教学状态和学生的学习状态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就教学状态与有效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的教学状态
1.准备状态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做好课前准备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让学生预习教材、准备学具、教师备课、温习教学的主要流程、电教设施的准备、调整自己的心态等。做好课前准备能使教师每节课都从容淡定,对每节课都谨慎专注,牢牢确立课堂教学的效益观。尤其教师对课件的设置要恰到好处,切忌让学生的注意集中在课件的形式上,而忽略了教学内容。课件的流程要顺畅,便于操作。
2.精神状态
教师的精神状态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一位优秀的教师,他不仅仅传授知识,而且伴随着教学内容流露出他的喜怒哀乐情绪,熏陶学生,感染学生,师生之间一旦产生某种共鸣,必将激发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乃至于创造性。要求教师一上讲台就精神饱满,充满活力,那么就会给学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动整个课堂气氛充满生机,增强师生配合的默契性。
3.操作状态
操作状态体现一个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是课堂教学管理者,一个真正的课堂教学的管理者,在一节课中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①课前导入要精彩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导言是一堂课开始时,教师由组织教学转入正式教学的必要过渡环节,它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讲的头几句话,往往是学生注意的焦点,导入的案例必须是与本堂课的内容有着密切相关的精彩案例,这样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走。教师可以通过讲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也可以从学生感兴趣地看录像引出课题,这些都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语言运用要有艺术性
教师规范的课堂语言表达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严谨清晰、精练准确、风趣幽默,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素养有重要作用,运用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既要词准意切,又要通俗化、形象化、口语化。
③师生关系融洽和谐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使之有效地进行,就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师生之间互相理解,人际关系和谐。教师尊重热爱学生,对学生持肯定、接纳的态度,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因此,教师可以跟学生共同创造一些课堂制度:如奖励发表异议的、鼓励大胆发言的、批评讥笑别人错误的等等。让每个学生都敢于暴露真实的思维、愿意表达真切的情感体验、大胆实施自己的学习策略,以促进生生间、师生间产生更广泛更深刻的互动。如教师把笑容带进课堂,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点微笑,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教师喜欢自己,自己一定要学好这位教师的课;教师把鼓励带进课堂,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发现一点进步就要及时予以表扬;教师把民主带进课堂,在课堂上有疑问时,学生可以不举手随时发言,允许说错做错,允许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这些都是培养师生和谐关系的有效途径。
新的课程理念,评价教学成败的标准,不应单纯是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的创新不再是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才是教师永远的追求。
二、学生的学习状态
1.学生的参与、合作、动手操作状态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它必须由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来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身心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生命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有句名言说得好:“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使学生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力求课堂上人人参与、全程参与、多方位参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学习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任务,而是一项使学生乐在其中的活动,课堂教学的效益也就大大提高了。
2.生成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预设体现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教学艺术水平,生成则体现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体现的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努力突破预设的巢穴,变预设为生成和建构,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彰显生命的力量。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课文讲到精彩处时,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没有顺着教师的思路,而是旁逸斜出,表面上看起来使我们的教学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地,如果教师充分利用动态生成,以学定教,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就有可能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收获。
教师的教学状态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状态又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状态。良好的状态,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会形成一种积极的、活跃的、协调的情绪与氛围,从而,弥漫成课堂的整体积极状态,这样课堂才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才有利于延续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发挥课堂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社会在飞跃发展,不同环境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升,要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只有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创新、改革,改变“传统课堂”,积极探索“有效课堂”,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责任编辑斯陌)
[关键词]教学状态学习状态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60090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兴趣的培养,教师的教学状态和学生的学习状态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就教学状态与有效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的教学状态
1.准备状态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做好课前准备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让学生预习教材、准备学具、教师备课、温习教学的主要流程、电教设施的准备、调整自己的心态等。做好课前准备能使教师每节课都从容淡定,对每节课都谨慎专注,牢牢确立课堂教学的效益观。尤其教师对课件的设置要恰到好处,切忌让学生的注意集中在课件的形式上,而忽略了教学内容。课件的流程要顺畅,便于操作。
2.精神状态
教师的精神状态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一位优秀的教师,他不仅仅传授知识,而且伴随着教学内容流露出他的喜怒哀乐情绪,熏陶学生,感染学生,师生之间一旦产生某种共鸣,必将激发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乃至于创造性。要求教师一上讲台就精神饱满,充满活力,那么就会给学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动整个课堂气氛充满生机,增强师生配合的默契性。
3.操作状态
操作状态体现一个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是课堂教学管理者,一个真正的课堂教学的管理者,在一节课中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①课前导入要精彩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导言是一堂课开始时,教师由组织教学转入正式教学的必要过渡环节,它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讲的头几句话,往往是学生注意的焦点,导入的案例必须是与本堂课的内容有着密切相关的精彩案例,这样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走。教师可以通过讲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也可以从学生感兴趣地看录像引出课题,这些都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语言运用要有艺术性
教师规范的课堂语言表达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严谨清晰、精练准确、风趣幽默,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素养有重要作用,运用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既要词准意切,又要通俗化、形象化、口语化。
③师生关系融洽和谐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使之有效地进行,就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师生之间互相理解,人际关系和谐。教师尊重热爱学生,对学生持肯定、接纳的态度,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因此,教师可以跟学生共同创造一些课堂制度:如奖励发表异议的、鼓励大胆发言的、批评讥笑别人错误的等等。让每个学生都敢于暴露真实的思维、愿意表达真切的情感体验、大胆实施自己的学习策略,以促进生生间、师生间产生更广泛更深刻的互动。如教师把笑容带进课堂,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点微笑,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教师喜欢自己,自己一定要学好这位教师的课;教师把鼓励带进课堂,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发现一点进步就要及时予以表扬;教师把民主带进课堂,在课堂上有疑问时,学生可以不举手随时发言,允许说错做错,允许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这些都是培养师生和谐关系的有效途径。
新的课程理念,评价教学成败的标准,不应单纯是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的创新不再是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才是教师永远的追求。
二、学生的学习状态
1.学生的参与、合作、动手操作状态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它必须由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来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身心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生命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有句名言说得好:“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使学生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力求课堂上人人参与、全程参与、多方位参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学习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任务,而是一项使学生乐在其中的活动,课堂教学的效益也就大大提高了。
2.生成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预设体现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教学艺术水平,生成则体现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体现的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努力突破预设的巢穴,变预设为生成和建构,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彰显生命的力量。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课文讲到精彩处时,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没有顺着教师的思路,而是旁逸斜出,表面上看起来使我们的教学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地,如果教师充分利用动态生成,以学定教,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就有可能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收获。
教师的教学状态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状态又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状态。良好的状态,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会形成一种积极的、活跃的、协调的情绪与氛围,从而,弥漫成课堂的整体积极状态,这样课堂才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才有利于延续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发挥课堂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社会在飞跃发展,不同环境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升,要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只有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创新、改革,改变“传统课堂”,积极探索“有效课堂”,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责任编辑斯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