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值得每个教师思考的问题。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如何设置教学情境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孩子的兴趣,成为共同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 幼儿教育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情境教学
有效教学是一个不变的话题,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那么,如何让教学变得有效?哪些因素制約了教学的有效?德国一位学者有过这样一个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将15克盐全部吸收。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这就是情境的价值所在。
一、巧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幼儿内在的真实感受
结合3月22日世界水日开展的大班社会活动“水是我们的朋友”,创设什么样的情境能引发幼儿探究的学习欲望,是教师在活动中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决定活动成败的关键。先来回忆几个活动的情景片段:
1.第一次活动:活动前期孩子做了一份调查表,问题设置如下:⑴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水?⑵我们国家的哪些地方缺水?⑶你知道哪些节水高招?
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幼儿在调查表上写了很多,但在课堂上会表达的孩子不是很多,会表达的幼儿涉及的内容都是生活用水。整个活动中愿意回答的孩子不多,回答也不是很完整。至于说出哪些地方缺水,孩子只能说出1到2处,节水高招更多的是说到了水的2次利用。
2.第二次活动,修改了调查表,继续前期调查,问题设置如下:⑴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水?(工业、农业、家庭等)⑵我们国家的哪些地方缺水?⑶你家有什么节水高招?(和爸爸妈妈一起商量)
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由于有了提示,孩子的表达范围扩大了,不光讲到了生活用水,还谈到了水可以做食品,可以灭火等多方面。虽然调查表孩子做得很认真,很详细,但是愿意大胆介绍的孩子不是很多。对于缺水的地方记性好的孩子谈到好多,有的孩子还是一脸茫然。节水高招比第一次多了,谈到了可以在抽水马桶里放瓶子、使用节水龙头、用淘米水洗碗等。
3.第三次活动:没有前期调查表,但在课堂中要完成一张关于生活用水、节水的记录表。⑴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自己在一天中哪些地需要用到水?⑵用绘画的方式对应记录自己如何在要用到水的地方节约用水?
活动中的表现:每一个孩子都很积极,纷纷画出自己一天要用到水的地方,如喝水、冲厕所、洗手、浇花、洗澡等,还能对自己要用到水的地方用数字进行汇总,让人一目了然,知道生活中用到水的地方很多。谈自己怎样节约用水也是方法很多,喝多少倒多少,不浪费;水龙头开小一点;不把衣服弄脏减少洗衣服次数等。
从三个活动中可以看出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决定了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第一、二次活动中老师让幼儿回家预先做了家庭调查表,工作挺充分,经验准备到位,看似周密的设计下却隐藏着成人的学习意识,记录的也是成人的一种经验,孩子无感可言, 而是机械性地记忆,所以记得快,忘得快。这一种形式化的情境,走过场,看似很热闹,其实没有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价值。第三次活动,老师从孩子的视角和生活经验入手,激发了孩子对生活经验的回忆,孩子有感而发,有话可言,活动就变成了孩子内在的需求。
可以看出,就情境的角度而言,在这三次活动中的目标是一样的: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水与我们人类的关系,知道节约用水,并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可是因为创设的情境不同,带来的课堂效果是不一样的,对孩子来说收获也是不同的。
二、巧设问题式情境——提升幼儿课堂的学习成效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孩子的求知欲,没有问题,孩子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孩子也不会深入思考。新课程强调问题的重要性,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就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提问的技巧至关重要,有效的提问能起到在关键之处点拨、问题之处衔接、重点之处突出、阻塞之处疏通的作用。
1.创设紧扣目标的问题情境。中班音乐活动《动物猜谜歌》开始环节教师利用图谱,创编说白部分:“脑袋—圆圆的、眼睛—亮亮的”,双手边搓边清唱:“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动物呀”?幼儿纷纷举手回答猫、狗、羊等。老师用歌曲接“知道知道我知道就是小花猫”。这里老师的提问简单、直接,紧紧围绕目标设置提问。对动物特征的描述很模糊,这对孩子来说猜出答案是有难度的,老师也要求只要能和别人想的答案不一样就可以。所以孩子们容易想到不同的动物,这样的问题导入让不同能力的幼儿都很快融进教学活动中。看似简单的一个情境却巧妙地帮助教师解决了最后一句歌曲的唱法,分散了学习的难度。
2.创设拓展经验的问题情境。活动过程中,教师让幼儿自己创编动物猜谜歌,除了这些动物还有哪些动物会来参加村长的选拔赛呢,让问题回归故事,又给了不同能力、不同层次、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以更多的思维空间。此时教师给予适当提示:可以加上动物的外形特征、动物的本领、动物走路的方式、动物的喜好等。于是孩子们编出了“脑袋圆圆的、眼睛亮亮的、身体胖胖的、爱吃竹叶的”“脑袋圆圆的、眼睛亮亮的、嘴巴大大的、爱在水里的”“脑袋圆圆的、眼睛亮亮的、走路摇摆的、很会游泳的”等不同的歌词。
这里教师的问题比较开放,幼儿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对动物的了解来创编不一样的歌词,并利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与同伴进行有效的互动。可见,我们要教给孩子的知识只有融入情境,融入生活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价值。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接知如接枝”。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作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才能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也就是说我们要了解孩子已经知道了什么,并以此进行有效教学。教学中,教师了解了孩子对动物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创编歌曲的模板,进而很好地进行了音乐的创编活动。
3.创设解决疑难的问题情境。创编过程中,由于能力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幼儿“说”的谜面和幼儿“唱”的谜底会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差。如孩子编“脑袋圆圆的、眼睛亮亮的、长得漂亮的、翅膀会开的”,孩子的答案就不太一样,有的说是孔雀,有的是说天鹅……又如,“脑袋圆圆的、眼睛亮亮的、身体会卷的、要吃动物的”,孩子的答案也是参差不齐。这时老师设置问题质疑,你从哪一句听出来是这个动物?为什么这个动物大家都猜不出来?我们应该怎样来创编我们前面的歌词?孩子说要编出它的主要特征,要把它最大的本领编进去,也有孩子说要简单的。教师再次让幼儿创编“脑袋圆圆的、眼睛亮亮的、长得漂亮的、翅膀会开的”,经过讨论幼儿编出“脑袋圆圆的、眼睛亮亮的、羽毛五彩的、打开像扇子。请你猜猜这是什么动物呀?”“知道知道我知道它就是孔雀呀。”
问题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存在的,也在一定的情境中凸现出来,离开一定的情境,问题就存在不了,当然也无法凸现出来。老师在幼儿创编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的存在,并及时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幼儿在新旧经验之间进行搭桥,更好地表达说白的一部分内容。就像布鲁纳认为的那样:“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孩子学习的动机,以问题为思维中心,造就强烈的问题意识,实现孩子自觉、有意识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促进思维能力的扩展。”
三、巧设电教化情境——点亮幼儿理解的一盏明灯
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兴趣,点亮幼儿理解知识的明灯,使幼儿情趣盎然地参与教学过程,迸发乐学的火花。
1.时代背景的介绍。大班古诗学习《枫桥夜泊》,老师先利用PPT出示枫桥、寒山寺的图片,再结合一段视频讲述一个故事,最后利用PPT出示古诗。这则故事巧妙地介绍了诗人及创作诗的时代背景,既自然引出了古诗的学习内容,又让孩子对故事的大意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缩小了时空差异,解决了幼儿园的孩子与古诗所写时代相距甚远而无法产生共鸣的障碍,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之中进入一个古诗学习的意境中去。
2.古诗朗读的方式。面对孩子朗诵古诗呆板的表现,怎样让孩子学会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呢?教师设计这样的环节:“你们想不想听听一位叔叔是怎么朗诵这首古诗的呢?”播放视频,声画结合,幼儿听得特别认真。师:“你们觉得叔叔读起来跟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幼儿:“读得有点慢;感觉有点孤独和寂寞;感觉挺有感情的;听上去柔柔的……”
在朗诵的方式上教师没有简单地说教,反复地模拟,而是通过一段视频的示范,让孩子亲耳聆听、亲身感受,表达自己的理解,从而进行有效地模仿。声情并茂的视频朗读把幼儿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让孩子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在朗诵的时候来再次理解老师一开始讲述的故事,体会到作者此刻忧愁的心情。
3.古诗演绎的歌曲。师:“你们知道吗?古诗不光可以读,还可以唱呢,有一位叔叔就是这么唱的。”播放《枫桥夜泊》演绎的歌曲,幼儿听得津津有味,还会跟着哼哼。虽然这已经不是老师的重点,只是作为一个延伸的引子,作为一次欣赏,但这样的方式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孩子更乐意在以后的活动中用唱的方式来记住它。
认识到了情境在教学中的价值,我们就要努力去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我们的情境基于生活、具体形象、能体现学科特点。通过问题情境引发孩子的思考,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让孩子与老师在教学中产生共鸣,共享教育的快乐。
关键词 幼儿教育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情境教学
有效教学是一个不变的话题,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那么,如何让教学变得有效?哪些因素制約了教学的有效?德国一位学者有过这样一个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将15克盐全部吸收。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这就是情境的价值所在。
一、巧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幼儿内在的真实感受
结合3月22日世界水日开展的大班社会活动“水是我们的朋友”,创设什么样的情境能引发幼儿探究的学习欲望,是教师在活动中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决定活动成败的关键。先来回忆几个活动的情景片段:
1.第一次活动:活动前期孩子做了一份调查表,问题设置如下:⑴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水?⑵我们国家的哪些地方缺水?⑶你知道哪些节水高招?
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幼儿在调查表上写了很多,但在课堂上会表达的孩子不是很多,会表达的幼儿涉及的内容都是生活用水。整个活动中愿意回答的孩子不多,回答也不是很完整。至于说出哪些地方缺水,孩子只能说出1到2处,节水高招更多的是说到了水的2次利用。
2.第二次活动,修改了调查表,继续前期调查,问题设置如下:⑴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水?(工业、农业、家庭等)⑵我们国家的哪些地方缺水?⑶你家有什么节水高招?(和爸爸妈妈一起商量)
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由于有了提示,孩子的表达范围扩大了,不光讲到了生活用水,还谈到了水可以做食品,可以灭火等多方面。虽然调查表孩子做得很认真,很详细,但是愿意大胆介绍的孩子不是很多。对于缺水的地方记性好的孩子谈到好多,有的孩子还是一脸茫然。节水高招比第一次多了,谈到了可以在抽水马桶里放瓶子、使用节水龙头、用淘米水洗碗等。
3.第三次活动:没有前期调查表,但在课堂中要完成一张关于生活用水、节水的记录表。⑴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自己在一天中哪些地需要用到水?⑵用绘画的方式对应记录自己如何在要用到水的地方节约用水?
活动中的表现:每一个孩子都很积极,纷纷画出自己一天要用到水的地方,如喝水、冲厕所、洗手、浇花、洗澡等,还能对自己要用到水的地方用数字进行汇总,让人一目了然,知道生活中用到水的地方很多。谈自己怎样节约用水也是方法很多,喝多少倒多少,不浪费;水龙头开小一点;不把衣服弄脏减少洗衣服次数等。
从三个活动中可以看出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决定了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第一、二次活动中老师让幼儿回家预先做了家庭调查表,工作挺充分,经验准备到位,看似周密的设计下却隐藏着成人的学习意识,记录的也是成人的一种经验,孩子无感可言, 而是机械性地记忆,所以记得快,忘得快。这一种形式化的情境,走过场,看似很热闹,其实没有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价值。第三次活动,老师从孩子的视角和生活经验入手,激发了孩子对生活经验的回忆,孩子有感而发,有话可言,活动就变成了孩子内在的需求。
可以看出,就情境的角度而言,在这三次活动中的目标是一样的: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水与我们人类的关系,知道节约用水,并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可是因为创设的情境不同,带来的课堂效果是不一样的,对孩子来说收获也是不同的。
二、巧设问题式情境——提升幼儿课堂的学习成效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孩子的求知欲,没有问题,孩子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孩子也不会深入思考。新课程强调问题的重要性,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就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提问的技巧至关重要,有效的提问能起到在关键之处点拨、问题之处衔接、重点之处突出、阻塞之处疏通的作用。
1.创设紧扣目标的问题情境。中班音乐活动《动物猜谜歌》开始环节教师利用图谱,创编说白部分:“脑袋—圆圆的、眼睛—亮亮的”,双手边搓边清唱:“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动物呀”?幼儿纷纷举手回答猫、狗、羊等。老师用歌曲接“知道知道我知道就是小花猫”。这里老师的提问简单、直接,紧紧围绕目标设置提问。对动物特征的描述很模糊,这对孩子来说猜出答案是有难度的,老师也要求只要能和别人想的答案不一样就可以。所以孩子们容易想到不同的动物,这样的问题导入让不同能力的幼儿都很快融进教学活动中。看似简单的一个情境却巧妙地帮助教师解决了最后一句歌曲的唱法,分散了学习的难度。
2.创设拓展经验的问题情境。活动过程中,教师让幼儿自己创编动物猜谜歌,除了这些动物还有哪些动物会来参加村长的选拔赛呢,让问题回归故事,又给了不同能力、不同层次、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以更多的思维空间。此时教师给予适当提示:可以加上动物的外形特征、动物的本领、动物走路的方式、动物的喜好等。于是孩子们编出了“脑袋圆圆的、眼睛亮亮的、身体胖胖的、爱吃竹叶的”“脑袋圆圆的、眼睛亮亮的、嘴巴大大的、爱在水里的”“脑袋圆圆的、眼睛亮亮的、走路摇摆的、很会游泳的”等不同的歌词。
这里教师的问题比较开放,幼儿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对动物的了解来创编不一样的歌词,并利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与同伴进行有效的互动。可见,我们要教给孩子的知识只有融入情境,融入生活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价值。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接知如接枝”。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作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才能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也就是说我们要了解孩子已经知道了什么,并以此进行有效教学。教学中,教师了解了孩子对动物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创编歌曲的模板,进而很好地进行了音乐的创编活动。
3.创设解决疑难的问题情境。创编过程中,由于能力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幼儿“说”的谜面和幼儿“唱”的谜底会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差。如孩子编“脑袋圆圆的、眼睛亮亮的、长得漂亮的、翅膀会开的”,孩子的答案就不太一样,有的说是孔雀,有的是说天鹅……又如,“脑袋圆圆的、眼睛亮亮的、身体会卷的、要吃动物的”,孩子的答案也是参差不齐。这时老师设置问题质疑,你从哪一句听出来是这个动物?为什么这个动物大家都猜不出来?我们应该怎样来创编我们前面的歌词?孩子说要编出它的主要特征,要把它最大的本领编进去,也有孩子说要简单的。教师再次让幼儿创编“脑袋圆圆的、眼睛亮亮的、长得漂亮的、翅膀会开的”,经过讨论幼儿编出“脑袋圆圆的、眼睛亮亮的、羽毛五彩的、打开像扇子。请你猜猜这是什么动物呀?”“知道知道我知道它就是孔雀呀。”
问题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存在的,也在一定的情境中凸现出来,离开一定的情境,问题就存在不了,当然也无法凸现出来。老师在幼儿创编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的存在,并及时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幼儿在新旧经验之间进行搭桥,更好地表达说白的一部分内容。就像布鲁纳认为的那样:“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孩子学习的动机,以问题为思维中心,造就强烈的问题意识,实现孩子自觉、有意识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促进思维能力的扩展。”
三、巧设电教化情境——点亮幼儿理解的一盏明灯
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兴趣,点亮幼儿理解知识的明灯,使幼儿情趣盎然地参与教学过程,迸发乐学的火花。
1.时代背景的介绍。大班古诗学习《枫桥夜泊》,老师先利用PPT出示枫桥、寒山寺的图片,再结合一段视频讲述一个故事,最后利用PPT出示古诗。这则故事巧妙地介绍了诗人及创作诗的时代背景,既自然引出了古诗的学习内容,又让孩子对故事的大意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缩小了时空差异,解决了幼儿园的孩子与古诗所写时代相距甚远而无法产生共鸣的障碍,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之中进入一个古诗学习的意境中去。
2.古诗朗读的方式。面对孩子朗诵古诗呆板的表现,怎样让孩子学会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呢?教师设计这样的环节:“你们想不想听听一位叔叔是怎么朗诵这首古诗的呢?”播放视频,声画结合,幼儿听得特别认真。师:“你们觉得叔叔读起来跟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幼儿:“读得有点慢;感觉有点孤独和寂寞;感觉挺有感情的;听上去柔柔的……”
在朗诵的方式上教师没有简单地说教,反复地模拟,而是通过一段视频的示范,让孩子亲耳聆听、亲身感受,表达自己的理解,从而进行有效地模仿。声情并茂的视频朗读把幼儿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让孩子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在朗诵的时候来再次理解老师一开始讲述的故事,体会到作者此刻忧愁的心情。
3.古诗演绎的歌曲。师:“你们知道吗?古诗不光可以读,还可以唱呢,有一位叔叔就是这么唱的。”播放《枫桥夜泊》演绎的歌曲,幼儿听得津津有味,还会跟着哼哼。虽然这已经不是老师的重点,只是作为一个延伸的引子,作为一次欣赏,但这样的方式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孩子更乐意在以后的活动中用唱的方式来记住它。
认识到了情境在教学中的价值,我们就要努力去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我们的情境基于生活、具体形象、能体现学科特点。通过问题情境引发孩子的思考,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让孩子与老师在教学中产生共鸣,共享教育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