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说过:对“细节”的发现,常常成为我教学中巧妙的切入点;对“细节”的把握,又常常成为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确,“一滴水可映出太阳光辉”,关注课堂上孩子的每一个行为细节,推敲教学中教师的每一个指导细节,欣赏细节、把握细节,才能使课堂魅力无穷。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细节
一、精彩源自“生命关怀”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但我们很多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细节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有些就连起码的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也无法做到。正是对细节的忽略、不重视,才导致了种种不完美。如在一些公开课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班级的活跃分子,才思敏捷,成为了教师的最爱,成为课堂的“主力”,无限风光;有些学生回答问题语不成串,对文本的体验一知半解,在课堂上偶露一回脸,成为课堂的“冷板凳”;有的学生则沦为“看客”,上场锻炼的机会微乎其微。这种以偏代全,“万绿丛中一点红”式的参与面应该不是教育的主旋律。正如张化万老师说的:“我不妄想孩子一刀切齐步走的大提高,但期盼所有孩子起步走,向前走,在各自基础上层次各异,速度不同地提高进步。”只有胸含全体,心系全体,我们的课堂才不至于一枝或几枝独秀,而是“满园春色关不住”。在一次公开课上,笔者深深地被执教老师一段引课所震撼。
课前,老师与学生们真诚对话,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当他关注到最后一个举手的同学时,老师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老师十分佩服你。因为我知道,通常情况下,最后一个举手的同学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的。他要犹豫好长一段时间才最后把手举起来。”之后并真诚地与这位同学握手。“你能不能想办法改变同学对你的印象。就从今天开始,你将成为咱们班举手越来越多的同学,好吗?”这位同学在老师的激情鼓励下勇敢地举起了手。在课堂上,老师始终关注这位同学的表现。一句恰如其分的点评,一个鼓励赞赏的眼神,使这个常常游离在课堂外的孩子在那天终于被感染了,被感动了。整堂课,这位同学全身心投入,一次又一次自信地举起了手。
请平时充当“观众”的学生发言,是一般教师上公开课最不敢触摸的敏感地带。但在这里却充当了最好的教学资源,这个“举手”细节源自老师一颗博大的爱心,源自老师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小心呵护着一颗颗稚嫩的心灵,积极引导学生闯过一个个难关,播洒一粒粒自信的种子,课堂才真正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二、精彩源自“精雕细琢”
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兴所得,而实质上是匠心独运,蓄意安排。它的背后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思想。虽然我们无法预料课堂会生成些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预设一些细节,预约一些精彩。
首先,精雕细琢对教材的理解。
细节的设计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它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那必将是流于肤浅;它不是为刻意追求“亮点”而设的“应景之作”,那必将流于浮华;它也不是不可或不必为之的故弄玄虚,那必将流于腐俗。那是对文本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情境创设。
教师在教学《万里长城》一课的“要采制这么多的砖头和条石,并运送到陡峭的山峦上砌筑起来,光靠肩膀和手,得有多少巧妙的办法去克服一个个困难,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和生命。”这句话时,引导学生逐层体会。先提问建筑长城是一个怎样的年代,让学生体会出建造这么一个浩大的工程的不容易,然后再来读这句话,学生自然而然地重读了两个“多少”和“一个个困难”。然后通过对“血汗和生命”的理解,情感上再进一层,学生的体会就更深入了,真正从心底被文本感染了。
其次,精心雕琢教学过程的各个教学细节。
老师的教学语言抑扬顿挫,感情真挚,扣击学生的心扉,拨响感情的琴弦,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同时,教师用适时、灵活、有针对性的评价语言,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师的教态,如面部表情、手势、眼神、站立姿势,甚至服装、发式等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我们观摩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讲课,不难发现他们总是满面春风走上讲台,之后眼观全班学生,用准确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开始讲课。学生回答问题时,他们用赞许的目光以示鼓励,或肯定地点点头,拍拍学生的肩膀;当学生走了神,老师用皱眉、扬眉,用亲切的目光主动捕捉学生的视线,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融洽的师生情谊,使课堂气氛有张有弛,情趣盎然。
当教师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地书写规范匀称的粉笔字,这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书写指导,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同时老师有一手流利潇洒、漂亮规范的粉笔字,学生定然会对你增添几分敬意。
作文是学生的劳动成果,教师用一双慧眼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句形象的语句,一个生动的词语,甚至一个准确的标点,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肯定他们的成绩。同时,教师改变以往说教者的形象,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用商量的语气就学生作文中的问题进行交流,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点燃写作热情,就能从学生的作文里看到许多平时听不到的话。
这些事儿虽小,看似可有可无,与课程改革似乎也搭不上边儿,但这些细节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甚至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如果新课程改革不建筑在这些行为细节之上,怎能算有成效的课堂教学呢?怎能算是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体现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细节
一、精彩源自“生命关怀”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但我们很多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细节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有些就连起码的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也无法做到。正是对细节的忽略、不重视,才导致了种种不完美。如在一些公开课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班级的活跃分子,才思敏捷,成为了教师的最爱,成为课堂的“主力”,无限风光;有些学生回答问题语不成串,对文本的体验一知半解,在课堂上偶露一回脸,成为课堂的“冷板凳”;有的学生则沦为“看客”,上场锻炼的机会微乎其微。这种以偏代全,“万绿丛中一点红”式的参与面应该不是教育的主旋律。正如张化万老师说的:“我不妄想孩子一刀切齐步走的大提高,但期盼所有孩子起步走,向前走,在各自基础上层次各异,速度不同地提高进步。”只有胸含全体,心系全体,我们的课堂才不至于一枝或几枝独秀,而是“满园春色关不住”。在一次公开课上,笔者深深地被执教老师一段引课所震撼。
课前,老师与学生们真诚对话,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当他关注到最后一个举手的同学时,老师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老师十分佩服你。因为我知道,通常情况下,最后一个举手的同学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的。他要犹豫好长一段时间才最后把手举起来。”之后并真诚地与这位同学握手。“你能不能想办法改变同学对你的印象。就从今天开始,你将成为咱们班举手越来越多的同学,好吗?”这位同学在老师的激情鼓励下勇敢地举起了手。在课堂上,老师始终关注这位同学的表现。一句恰如其分的点评,一个鼓励赞赏的眼神,使这个常常游离在课堂外的孩子在那天终于被感染了,被感动了。整堂课,这位同学全身心投入,一次又一次自信地举起了手。
请平时充当“观众”的学生发言,是一般教师上公开课最不敢触摸的敏感地带。但在这里却充当了最好的教学资源,这个“举手”细节源自老师一颗博大的爱心,源自老师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小心呵护着一颗颗稚嫩的心灵,积极引导学生闯过一个个难关,播洒一粒粒自信的种子,课堂才真正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二、精彩源自“精雕细琢”
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兴所得,而实质上是匠心独运,蓄意安排。它的背后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思想。虽然我们无法预料课堂会生成些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预设一些细节,预约一些精彩。
首先,精雕细琢对教材的理解。
细节的设计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它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那必将是流于肤浅;它不是为刻意追求“亮点”而设的“应景之作”,那必将流于浮华;它也不是不可或不必为之的故弄玄虚,那必将流于腐俗。那是对文本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情境创设。
教师在教学《万里长城》一课的“要采制这么多的砖头和条石,并运送到陡峭的山峦上砌筑起来,光靠肩膀和手,得有多少巧妙的办法去克服一个个困难,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和生命。”这句话时,引导学生逐层体会。先提问建筑长城是一个怎样的年代,让学生体会出建造这么一个浩大的工程的不容易,然后再来读这句话,学生自然而然地重读了两个“多少”和“一个个困难”。然后通过对“血汗和生命”的理解,情感上再进一层,学生的体会就更深入了,真正从心底被文本感染了。
其次,精心雕琢教学过程的各个教学细节。
老师的教学语言抑扬顿挫,感情真挚,扣击学生的心扉,拨响感情的琴弦,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同时,教师用适时、灵活、有针对性的评价语言,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师的教态,如面部表情、手势、眼神、站立姿势,甚至服装、发式等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我们观摩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讲课,不难发现他们总是满面春风走上讲台,之后眼观全班学生,用准确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开始讲课。学生回答问题时,他们用赞许的目光以示鼓励,或肯定地点点头,拍拍学生的肩膀;当学生走了神,老师用皱眉、扬眉,用亲切的目光主动捕捉学生的视线,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融洽的师生情谊,使课堂气氛有张有弛,情趣盎然。
当教师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地书写规范匀称的粉笔字,这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书写指导,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同时老师有一手流利潇洒、漂亮规范的粉笔字,学生定然会对你增添几分敬意。
作文是学生的劳动成果,教师用一双慧眼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句形象的语句,一个生动的词语,甚至一个准确的标点,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肯定他们的成绩。同时,教师改变以往说教者的形象,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用商量的语气就学生作文中的问题进行交流,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点燃写作热情,就能从学生的作文里看到许多平时听不到的话。
这些事儿虽小,看似可有可无,与课程改革似乎也搭不上边儿,但这些细节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甚至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如果新课程改革不建筑在这些行为细节之上,怎能算有成效的课堂教学呢?怎能算是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体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