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瓜子

来源 :文学少年(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loto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稿]
  姥姥把一袋生了哈喇味的瓜子往茶几上一扔,半哈着腰隔空点着妈妈的头数落妈妈:“你买回来好几个星期了也不吃,不爱吃就别买呗!买回家来供着,放哪里都碍事……”说着泄忿似地用她那干多了活粗糙的大手在那摊开的塑料袋上捶了几下。
  妈妈在电脑前专注地查文献,也不说话。
  姥姥说:“我扔了啊!”妈妈回头看了一眼,叹了口气说:“你想扔,就扔吧。”
  姥姥和妈妈的战争暂时结束了。
  是了,妈妈最近几年几乎每隔几个月就要买回来几袋她不大吃,家里也没人吃的瓜子。时间长了,姥姥找到了一个洋词来,说妈妈是“心理消费”。
  不过还真有两次,妈妈从单位回来,破天荒地没有去电脑前工作,拎着一袋被冷落了好些天的瓜子,盘腿坐到床上,让姥姥吃,还给牙齿不好的姥爷剥了小半碗瓜子。妈妈说工作总算告一段落,很高兴的样子,姥姥姥爷也乐呵呵的。当时空气中渗透着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晚饭的时候,妈妈的脸上现出少有的为难的神情。年逾四十的人了,有些怯怯地跟我说,她想再去买点葵花子,但这次,如果她没吃完,我得帮她消灭掉,省得姥姥再不高兴。
  终于,我问她:“老妈啊,瓜子有啥好的?”
  妈妈慢慢地往嘴里夹着菜,含含糊糊地说,她也不知道为什么,有的时候经过瓜子摊,看到摊主把一盆炒得热乎乎的瓜子倾在簸箕上,就忍不住拎上一兜回来。
  我吃完了饭就自己回了书房,把门一关,台灯一开,这里是我学习的小天地。我的书房对面是爸爸的书房,但因为爸爸经常出差,每半个月才回来一次,常年如此,所以被我攫取来堆放旧书。姥爷每天晚上雷打不动地坐在电视前,姥姥在屋子里转悠找活干,妈妈则总是坐在客厅的电脑前。姥姥姥爷的房间紧邻着我的,电视在他俩的卧室里,因为除了他俩,家里几乎没人看电视。每次电视打开,卧室门就关上了。姥姥姥爷真好,他们怕影响我学习。
  晚上睡觉的时候,妈妈走进来拧亮了床头灯,坐到我身边,说:“妞妞,你知道吗?妈妈小时候,经常一大家子人坐在炕上,围着一盘子刚炒好的瓜子,边吃瓜子儿边唠嗑儿。瓜子壳随随便便地扔在地上,现在看起来不卫生,但那时候不懂,也不多想,大家在一块儿,热热闹闹过日子的感觉真好。有时候站在院子里吃瓜子,邻居来了都给抓上一把,大家有说有笑的。你姥姥姥爷还带着我们三个孩子,在晚饭后走挺老远去看露天电影呢……妞妞?”
  “听着呢听着呢。”妈妈在告诉我一种我从来不知道的生活。那种生活,我没见过,它在妈妈的记忆里。
  妈妈接着说:“我也一直不知道这两年自己为什么要买瓜子—其实我不是真的想吃瓜子,是觉得好久没有一家人坐在一起做点什么……每次买回来,我又想不起来吃……妈妈的眼睛好像有泪光闪现。”
  我答应妈妈,以后我一定帮妈妈吃掉她买来的瓜子,不让她再挨姥姥的说。
  床头灯的灯光倾在妈妈的脸上,她悄悄地又回到客厅去了,留下一片暖融融的鹅黄的灯光。
  我盼望着妈妈不再买瓜子的日子。
  [终稿]
  晚饭的时候,妈妈的脸上现出少有的为难的神情。年逾四十的人了,有些怯怯地跟我说,她想再去买点葵花子,但这次,如果她没吃完,我得及时帮她消灭掉,省得姥姥再不高兴。
  是了,姥姥因为妈妈这两年总买瓜子不止一次地示过威。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刚一走出自己的小屋,就见到姥姥把一袋生了哈喇味的葵花子往茶几上一扔,隔空点着妈妈的头数落妈妈:“你买回来好几个星期了也不吃,不爱吃就别买呗!买回家来 ‘供’着……”说着泄忿似地用她那干多了活的粗糙的大手在那摊开的塑料袋上捶了几下。
  妈妈在电脑前专注地查文献,也不反驳。
  姥姥说,“我扔了啊!”妈妈回头看了一眼,叹了口气,“你想扔,就扔吧。”
  姥姥和妈妈的战争暂时结束了。
  没想到过些天,又有一塑料袋瓜子摊手摊脚地出现在茶几上。姥姥又在客厅大发雷霆,怎么看怎么觉得那袋瓜子不顺眼,又舍不得扔,拎起来又扔下了。
  这样的事情多了,这些不断被妈妈“请来做客”的瓜子成了家里的一个谁也解不出的谜,也成了一道让姥姥觉得最碍眼的“风景”。姥姥后来找到了一个洋词,说妈妈是“心理消费”,姥爷听完叹了口气。我也对妈妈的行为十分不解。
  瓜子到底有什么好的呢。我忍不住问妈妈。
  妈妈愣了一下,怔怔地往前看着,过了一会儿自己摇摇头,说她也不知道为什么,有的时候经过瓜子摊,看到摊主把一盆炒得热乎乎的瓜子倾在簸箕上,就忍不住拎上一兜回来;有时都走过了,又折回来买。我觉得在妈妈心中仿佛是有一种模糊而亲实的情感,但她又无法表达。
  我没有再追问下去,吃完了饭就自己回了书房,把门一关,台灯一开,这里是我学习的小天地。对面是爸爸的书房。爸爸经常出差,每半个月才回来一次,他说只有这样才能不失去工作。姥爷每天晚上雷打不动地坐在电视前,姥姥满屋子转悠找活干,妈妈则总是坐在客厅的电脑前写论文。姥姥姥爷的房间紧邻着我的,电视在他俩的卧室里,除了他俩,家里几乎没人看电视。每次电视一打开,卧室门就关上了,他们怕影响我学习。
  我躺下睡觉的时候,妈妈悄悄地走了进来,拧亮了床头灯,坐到我身边,说:“妞妞,你知道吗?妈妈小时候,经常一大家子人坐在炕上,围着一盘子刚炒好的瓜子,边吃瓜子儿边唠嗑儿。瓜子皮随随便便扔到地上,现在看起来很不卫生,但那时候也不懂,什么都不想,大家在一块儿,热热闹闹过日子的感觉真好。他们说着唠着,我在中间躺着快要睡着,好像有温暖的潮水在身边流来流去……有时候站在院子里吃瓜子,邻居来了都给抓上一把,大家有说有笑的。只要听说要演电影了,你姥姥姥爷就带着我们三个孩子,一起拎着小板凳,口袋里都揣一把瓜子,在晚饭后走挺老远去看露天电影呢……妞妞?”
  “听着呢听着呢。”妈妈在告诉我一种我从来不知道的生活。我突然觉得,我们现在每天在屋子里各忙各的,好像一个个小人偶,每个人外面都罩着一个玻璃罩。   妈妈接着说:“我也一直不知道这两年自己为什么要买瓜子—其实不是真的想吃瓜子,是觉得好久没有一家人坐在一起做点什么……每次买回来,我又想不起来吃……过一段时间家里没有了,心里空,又忍不住去买……”
  晕黄的灯光照在妈妈一侧的脸上。她的眼里好像有泪光闪现。
  我才明白,原来,妈妈每次携回一袋瓜子,是隐约中企盼从前的生活再回到这个家中。那一袋温热的瓜子,带来了妈妈记忆里的欢声笑语。可是,从前的生活却不会轻易地随着一袋瓜子回来……她连除夕都没和我们完整地看完春晚,几次跑回电脑旁工作,更别说平时能安安稳稳地吃瓜子了……只有两次,妈妈从单位回来,破天荒地没有去电脑前工作,拎着一袋被冷落了好些天的瓜子坐到床上,让姥姥吃,还给牙齿不好的姥爷剥了半碗瓜子瓤儿,学着他们的样子盘着腿在床上看电视。妈妈说工作总算告一段落,很高兴的样子,姥姥姥爷也乐呵呵的,当时空气中洋溢着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我答应妈妈,一定帮妈妈吃掉她买来的瓜子,直到她不用再靠买瓜子寻找回忆的日子。
  姥姥
  (第一业余评委)
  呵呵,把姥姥平时说的话都写上去了。
  大舅
  (第二业余评委)
  好,很好,非常好!文章唤醒我很多记忆,也让我反省并惭愧。不必改,一字不易。朴素、自然、真实,雕饰反不美。
  大姨
  (第三业余评委)
  有点过于干巴巴的,比如情感的揭示, 很直接就“抬”出来了。文章里瓜子的出现,也是通过回忆的方式,没有再现场景,没有细节来引起别人的共鸣。有些地方很突然,比如“妈妈走进房间”之后说的话,直接就交代主题了,应该写出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妈妈什么神态。人物形象不丰满。作为文学作品,用来烘托的细节不够多。
  小读者,怎么修改,你有更好的主意吗?
  《妈妈的瓜子》初稿与终稿比较后评语
  沈阳农业大学附犙顮犙?小作者是一个细心敏锐的孩子,围绕着“妈妈的瓜子”,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抽丝剥茧,有张有弛地叙述了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凡而细琐的小事—妈妈买来瓜子,没有时间吃,以至于放坏了味道;姥姥心疼,对妈妈买而不食的做法颇为不满,直斥其为“心理消费”(确实);我也十分不解妈妈对瓜子的偏爱。在聆听倾诉之后,小作者逐渐了解了妈妈内心对过往温馨生活的留恋与向往。
  小作者的语言素朴纯净,落笔自然,终稿更是不凿痕迹。细较两稿,结构上的改动稍大:初稿中,由“姥姥和妈妈的战争”入手,终稿时则改为“妈妈怯怯地求我帮忙”,此处修改,既是为了达到首尾呼应之效,更是妈妈唤回热闹温馨的家庭生活成功的第一步;终稿中,作者将初稿时置于前部的 “妈妈和家人一起吃瓜子”的两次经历带来的不一样的快乐,放在了终稿的结尾处,使情感表达更平顺,主旨更加突出。
  文章最为可贵之处当属小作者的用思之深。当下生活的快节奏、重压力,难免让人忽略了很多本该重视的情感。孩子们俯首于课业;父母们疲于生计、忙于事业;上了年纪的更长一辈,往往静守观望,不敢“打扰”孩子。于是我们本该温情热闹的生活,变得鸦雀无声,就像被玻璃罩笼住了一样,我们则变为里面没有声响的木偶。“妈妈的瓜子”是每个家庭的瓜子,是小作者代表每个向往其乐融融的生活者的呼唤与呐喊。
其他文献
沃罗宁是俄罗斯老一代著名作家,师承十九世纪杰出的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继承了俄罗斯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这不仅表现在作者敏锐的时代感,还表现在他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追求正义、善良、真理,而且积极干预生活,敢于讲真话的责任感。沃罗宁曾说过:“作家必须对人民、对祖国的前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一个作家如果不讲真话,闭眼不看我们生活中丑恶的一面,将来只会遭到人民的唾弃……”沃罗宁在自己的创作中一直遵循着这
期刊
人物表  齐 晓:男,14岁,聋哑学校的美术生,性情冷漠桀骜不驯,对木头雕刻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和创造力。  谭 雨:女,13岁,聋哑学校的美术生,齐晓同学,善良真诚。  冯 真:女,12岁,新来的同学,在歌唱中失声的女孩,在老师们的帮助下重新面对生命中的意外打击。  杨 林:男,29岁,聋哑学校的美术教师,一个有情怀有梦想的雕刻家,用自己全部的真诚和热忱将这群孩子从懵懂无知带领到艺术创作的路途上。 
期刊
1.阿哈,打了个哈欠,睁开眼睛。  它一伸手,胳膊就搭到了一个芒果上面。  那是妈妈的枕头。  阿哈睡着睡着就会蜷成一团,妈妈担心阿哈被一阵风吹到无边无际里去,总是放个枕头挡在阿哈身边。
期刊
(一)我是白痴  我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老师带我到一间办公室,对我说:“人家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接下来,是另一位老师,拉着我的手,叫我坐下来。她也对我说:“我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  她先要我用几块木头,排了些图形;又让我画了一些画,还问我几个问题。我很努力地排图形,努力地画,努力地回答。  但是,虽然我是这么努力,那个老师还是一直在她手中的纸上打“×”。  几天过后,老师告诉我
期刊
午夜里突然下雪了。这是1967年的深秋。雪是偷偷摸摸落下的,爸爸用麦秸盖住的柿子秧下的四个西红柿还没摘下来。  爸爸等着霜降,并没准备等待大雪。  我还躲在被窝里,就听见爸爸推开房门喊叫起来:“下雪了,我的柿子……”  爸爸抢救回四个西红柿。那是四个青柿子。绝对的四个青青勃发的青皮。都青着脸,冷眼看着窗外的飘雪世界。但是细看它们,在青青的绿皮下,泛着红丝,像初阳还藏在云雾里睡着。  那时,中国还没
期刊
我今天想聊聊什么是“坚持”,以及“坚持”有什么意义。  我是在美国长大的。在美国,一个亚裔的孩子打篮球并不寻常,应该说是一件挺奇葩的事。我记得五六年级的时候参加过一场篮球比赛,那天有个人恨不得扑到我头上,他不停地说一些种族歧视的话,还恶毒地给我起各种外号,比如“滚回中国,你这个中国小商品”之类的。我当时非常愤怒和难过,我很想暴捶他一顿,但这绝不是个好主意。别学我,我想这也许是我第一次跟“困难”面对
期刊
傍晚的风柔柔的,一轮明月升上天空,空气里到处散发着青草的清香,刘小亮走出屋门,一阵阵地惆怅,路边草丛里的虫鸣,似乎也有了忧伤的味道,谁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如此悲伤。男儿有泪不轻弹,可不知趣的月光偏偏把他的泪照得亮晶晶的,正是盛夏,可刘小亮却感到无边的寒冷。  刘小亮已经上初一了,成了一名中学生,此时,他正漫无目的地行走,突然,路边的深沟里传出“哞”的叫声,间隔一小会儿,又是低弱的一声牛叫。刘小亮低头往
期刊
我在S镇开了一家店,专门卖猪排饭。  去年夏天的一个早晨,有人敲我的店门。是两个白胡子小老头。  两个小老头身高只到我的腰部。而且,他俩长得一模一样!  两个小老头坐在桌边,埋头大吃起来。  啊呜啊呜啊呜啊呜……转眼间,两份猪排饭都被吃光了!  “真好吃啊!”两个小老头一边说,一边摸肚皮,打饱嗝。  “喂,吃完了就快付钱吧。”我说。因为被吵醒,还有点儿生气。  “我们没钱。”两个小老头异口同声。一
期刊
正午时分,伊拖着肿胀得透明的双腿一步步挨到家中。伊沉重地坐在那条腐朽的门槛上时,仍然觉得晕眩,好像依然在磨道里旋转,耳畔响着隆隆的磨声。伊的两个孩子扑上来。  “娘啊,饿死了呀……”福生拽着伊的衣衫哭叫。  “娘……饿……”寿生抱着伊的脚哭叫。  伊低头看着眼前这两个瘦得如毛猴一样的儿子,喉咙憋得厉害,头晕得团团旋转,几乎站不住。  ……  伊与七个女人在两盘大石磨下工作,四个人一盘。女人们都是小
期刊
人物表  托 亚:男孩,取个女孩名字的男孩,十一岁,草原少年,图瓦人的后代,呼麦音乐的传承人。  舒小雷:男孩,十二岁,瘦高,与祖父居住南方山上,瘦弱不乏倔强。女导游男友的儿子。  鲁 露:女孩,十二岁,最可爱的内地都市女孩。  小喇嘛:男孩,十岁左右,和托亚玩嘎拉哈的那个,总是输。  那布奶奶:托亚的奶奶,比能猜到的年龄更老一些。只唱歌,不说话的老人。  导游古宁:女,二十八九岁,眉目间闪过的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