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五”期间是安徽水运发展千载难逢的“黄金期”。如何把皖江这篇“水文章”做好、做大、做强,是安徽省水运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安徽省依托示范区发展规划,改革创新,不断推动安徽水运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提升水路运输能力
2011年以来,安徽省大力实施“水运跨越发展工程”,切实加快航道、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至今年8月底,全省共完成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1.8亿元,比“十一五”投资总额多10.1亿元,预计整个“十二五”可完成投资240亿元、力争300亿元。
创新“皖江合作模式”,在长江航务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长江芜湖至南京段航道维护水深提高至10.5米,安庆至芜湖段主航道维护水深提高至枯水期6米、洪水期8米,实现了3万吨级海轮驶抵芜湖、万吨级轮船进出安庆的历史性突破。干支联动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沙颍河全线复航,芜申运河、合裕线等航道项目加快推进,马鞍山太平府水道、芜湖裕溪口水道开通为公用设标航道。郑蒲港区一期、安庆港长风港区一期等一批重点港口工程开工建设,新增5000吨以上的大型泊位18个。
水运基础设施和保障系统建设有效促进了全省水运持续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底,全省内河航道总里程6525公里、通航里程5623公里,分别居全国第7和第8位;拥有营运船舶2.95万艘,运力2749万载重吨,均居全国内河省份第1位,分别较2010年增长1%和32.4%;全省共有生产性泊位1336个,其中深水泊位399个,年吞吐能力4.18亿吨,较2010年增长6.8%。2012年,全省完成港口、集装箱吞吐量3.6亿吨、45.6万标箱,分别较2010年增长11.1%和105.4%。其中,沿江5港的货物吞吐量中占全省的75.6%。
谋划引江济淮工程,构筑“通江达海”梦。引江济淮工程是一项跨流域、跨省、跨行业的大型调水工程。该工程将安徽省境内的长江、巢湖、淮河沟通起来,不仅对于解决淮河水资源分布不均、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构建江淮运输水上通道具有重大意义,对河南、安徽两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引江济淮工程总的线路是从长江自流或引水到巢湖,然后经派河上溯后,抽水上岗,经江淮分水岭入东淝河,经瓦埠湖调蓄后注入淮河干流,再经蚌埠闸调蓄后继续向北送水,全长约330千米,总投资400多亿元。这个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江淮运河”工程是安徽几辈人的梦想。近年来,引江济淮工程获得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12年水利部、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就引江济淮工程与安徽省达成了共识,目前前期工作总体进展顺利,《引江济淮工程规划报告》已经完成并上报水利部待批。按照2015年上半年开工建设目标,安徽省创新思维,以“方案周全、不留遗憾”的原则,深入研究总体方案,优化工程布局,实现科学配置水资源、治理区域生态环境和打通江淮运输通道的有机统一。
据了解,现阶段淮河与长江的航道呈“二”字形。江淮运河打通后,将把淮河与长江连接起来,形成“工”字形。淮河的船只可通过江淮运河,进入巢湖,然后顺利到达长江,为船只节约运输成本。
构建综合运输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水运是公认的绿色运输方式,但一直以来却是安徽省综合运输体系的短板。近年来,随着皖江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的较大发展,皖江水运的运能大、投资省、成本低、运距长、能耗低、污染小的优势也得到逐步发挥。皖江是重要的能源、原材料运输“大通道”。长江下游地区85%的煤炭、70%的石油、85%的铁矿石和100%的黄沙等矿建材料依靠长江运输。同时,皖江也是重要的国际航运“大通道”。上海港外贸集装箱中约90%来自长江流域,长江沿线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中,国际航线占4%,内支线占48.2%。皖江已经成为国际航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皖江是沿江城市和产业发展的依托,也是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资源。”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梅劲说。
据了解,“十二五”以来,安徽省抢抓全国加快内河航运发展的战略机遇,将水运放在构建综合运输体系优先位置,促进安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坚持水陆联运,立足于完善综合运输体系,提高运输效率和效益。统筹考虑港口建设与高速公路、城市道路以及铁路的衔接,加强疏港道路、铁路支线建设,改善港口集疏运条件,建设散货物流基地和铁水联运综合物流基地,打造以港口为集散中心的全新物流体系。大力推进沿江公水联运、铁水联运、水水中转等多式联运,各种运输服务之间的衔接进一步加强。芜湖、马鞍山等港口依托地方产业特色,逐步形成了芜湖朱家桥码头钢材交易配送、裕溪口码头煤炭交易配送,以及马鞍山港长运物流等特色鲜明的物流园区,港口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合肥港集装箱码头通过设立港口联检、通关办事机构,完善报关报检“一站式”办理、“直通式”服务等一系列措施,2011年开港就达到了5万标箱的运量,预计今年可达10万标箱以上。在此带动下,一批汽车、钢铁、水泥、石化、有色金属等企业和产业园区在皖江地区布局,促进了全省经济发展。
调整水路运输结构 推进绿色水运发展
“十二五”以来,按照“调整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安徽省大力推动水路运输转型发展。推进船型标准化,依托骨干航运企业开发主流船型的技术方案,通过示范作用,引导市场船型逐步向标准化方向发展;研究船舶的技术要求,通过技术手段促进船舶环保、安全性能的提升。
据了解,安徽省大力推进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工作,鼓励老旧船舶提前退出市场。2011~2012年,全省累计发放补贴资金4亿元,完成拆解船舶2448余艘,占需要拆解总量的58.1%。此外,通过促进行业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大力扶持大型骨干水路运输企业发展。2011年,全省首家30万吨运力的国用航运集团挂牌成立。
为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推进绿色水运,安徽省港航管理局积极开展船舶“油改气”项目,支持和引导港航企业积极开展节能减排。
LNG燃料动力船舶改造试点工作对船舶“油改气”项目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2011年4月,长江首艘内河柴油-LNG混合动力改造船“红日166”在芜湖成功首航,拉开了安徽“油改气”的序幕。2013年4月,“金宝106”、“海星688”、“长能12”、“宝英98”等五条船改造图纸由安徽省皖江船舶检验局完成审图工作,芜湖市地方海事局完成相关船舶的检验工作。通过两年来的改造、推广应用,安徽船舶“油改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全省今年准备改造300艘船舶,涉及长江、淮河干线及其支流;到2015年,将完成对1500艘船舶的改造。据测算,如果安徽的近3万艘内河船舶经过改造,使用柴油-LNG双燃动力后,每年可减排硫氧化合物3.1万吨、氮氧化合物3.2万吨、二氧化碳37.5万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水运发展活力
2013年安徽省推进海事港航管理体制改革,将原省垂直管理的市级海事港航机构人财物全部下放到市,并对沿江4市重叠设置的港航管理局和港口局进行整合,统一划归市交通运输局管理,原来主要由省港航部门牵头开展的非干线航道等水运工程前期工作将由地方政府牵头开展,省港航部门主要负责共建项目的行业审查、综合协调和资金补助等。港航管理体制改革后,“干线航道以省为主,一般航道以市为主进行建设”的建设路子将进一步深化、细化,充分调动了各市政府在水运建设、管理中的积极性,促进水运发展。
深化水运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近年来,安徽省加大对省港航建设投资公司的支持力度,推动省级投融资平台不断做大做强。支持各市和省直管县分别成立一个注册资本金不少于10亿元的交通投资公司,作为市级水运和公路建设融资平台。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底,各市交通投资公司注册资本已达308.4亿元,实收资本224.6亿元,实际融资到位资金72.2亿元。同时,探索推进港口岸线有偿使用、航道收费试点,安庆石门湖收费航道试点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提升水路运输能力
2011年以来,安徽省大力实施“水运跨越发展工程”,切实加快航道、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至今年8月底,全省共完成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1.8亿元,比“十一五”投资总额多10.1亿元,预计整个“十二五”可完成投资240亿元、力争300亿元。
创新“皖江合作模式”,在长江航务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长江芜湖至南京段航道维护水深提高至10.5米,安庆至芜湖段主航道维护水深提高至枯水期6米、洪水期8米,实现了3万吨级海轮驶抵芜湖、万吨级轮船进出安庆的历史性突破。干支联动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沙颍河全线复航,芜申运河、合裕线等航道项目加快推进,马鞍山太平府水道、芜湖裕溪口水道开通为公用设标航道。郑蒲港区一期、安庆港长风港区一期等一批重点港口工程开工建设,新增5000吨以上的大型泊位18个。
水运基础设施和保障系统建设有效促进了全省水运持续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底,全省内河航道总里程6525公里、通航里程5623公里,分别居全国第7和第8位;拥有营运船舶2.95万艘,运力2749万载重吨,均居全国内河省份第1位,分别较2010年增长1%和32.4%;全省共有生产性泊位1336个,其中深水泊位399个,年吞吐能力4.18亿吨,较2010年增长6.8%。2012年,全省完成港口、集装箱吞吐量3.6亿吨、45.6万标箱,分别较2010年增长11.1%和105.4%。其中,沿江5港的货物吞吐量中占全省的75.6%。
谋划引江济淮工程,构筑“通江达海”梦。引江济淮工程是一项跨流域、跨省、跨行业的大型调水工程。该工程将安徽省境内的长江、巢湖、淮河沟通起来,不仅对于解决淮河水资源分布不均、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构建江淮运输水上通道具有重大意义,对河南、安徽两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引江济淮工程总的线路是从长江自流或引水到巢湖,然后经派河上溯后,抽水上岗,经江淮分水岭入东淝河,经瓦埠湖调蓄后注入淮河干流,再经蚌埠闸调蓄后继续向北送水,全长约330千米,总投资400多亿元。这个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江淮运河”工程是安徽几辈人的梦想。近年来,引江济淮工程获得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12年水利部、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就引江济淮工程与安徽省达成了共识,目前前期工作总体进展顺利,《引江济淮工程规划报告》已经完成并上报水利部待批。按照2015年上半年开工建设目标,安徽省创新思维,以“方案周全、不留遗憾”的原则,深入研究总体方案,优化工程布局,实现科学配置水资源、治理区域生态环境和打通江淮运输通道的有机统一。
据了解,现阶段淮河与长江的航道呈“二”字形。江淮运河打通后,将把淮河与长江连接起来,形成“工”字形。淮河的船只可通过江淮运河,进入巢湖,然后顺利到达长江,为船只节约运输成本。
构建综合运输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水运是公认的绿色运输方式,但一直以来却是安徽省综合运输体系的短板。近年来,随着皖江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的较大发展,皖江水运的运能大、投资省、成本低、运距长、能耗低、污染小的优势也得到逐步发挥。皖江是重要的能源、原材料运输“大通道”。长江下游地区85%的煤炭、70%的石油、85%的铁矿石和100%的黄沙等矿建材料依靠长江运输。同时,皖江也是重要的国际航运“大通道”。上海港外贸集装箱中约90%来自长江流域,长江沿线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中,国际航线占4%,内支线占48.2%。皖江已经成为国际航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皖江是沿江城市和产业发展的依托,也是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资源。”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梅劲说。
据了解,“十二五”以来,安徽省抢抓全国加快内河航运发展的战略机遇,将水运放在构建综合运输体系优先位置,促进安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坚持水陆联运,立足于完善综合运输体系,提高运输效率和效益。统筹考虑港口建设与高速公路、城市道路以及铁路的衔接,加强疏港道路、铁路支线建设,改善港口集疏运条件,建设散货物流基地和铁水联运综合物流基地,打造以港口为集散中心的全新物流体系。大力推进沿江公水联运、铁水联运、水水中转等多式联运,各种运输服务之间的衔接进一步加强。芜湖、马鞍山等港口依托地方产业特色,逐步形成了芜湖朱家桥码头钢材交易配送、裕溪口码头煤炭交易配送,以及马鞍山港长运物流等特色鲜明的物流园区,港口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合肥港集装箱码头通过设立港口联检、通关办事机构,完善报关报检“一站式”办理、“直通式”服务等一系列措施,2011年开港就达到了5万标箱的运量,预计今年可达10万标箱以上。在此带动下,一批汽车、钢铁、水泥、石化、有色金属等企业和产业园区在皖江地区布局,促进了全省经济发展。
调整水路运输结构 推进绿色水运发展
“十二五”以来,按照“调整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安徽省大力推动水路运输转型发展。推进船型标准化,依托骨干航运企业开发主流船型的技术方案,通过示范作用,引导市场船型逐步向标准化方向发展;研究船舶的技术要求,通过技术手段促进船舶环保、安全性能的提升。
据了解,安徽省大力推进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工作,鼓励老旧船舶提前退出市场。2011~2012年,全省累计发放补贴资金4亿元,完成拆解船舶2448余艘,占需要拆解总量的58.1%。此外,通过促进行业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大力扶持大型骨干水路运输企业发展。2011年,全省首家30万吨运力的国用航运集团挂牌成立。
为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推进绿色水运,安徽省港航管理局积极开展船舶“油改气”项目,支持和引导港航企业积极开展节能减排。
LNG燃料动力船舶改造试点工作对船舶“油改气”项目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2011年4月,长江首艘内河柴油-LNG混合动力改造船“红日166”在芜湖成功首航,拉开了安徽“油改气”的序幕。2013年4月,“金宝106”、“海星688”、“长能12”、“宝英98”等五条船改造图纸由安徽省皖江船舶检验局完成审图工作,芜湖市地方海事局完成相关船舶的检验工作。通过两年来的改造、推广应用,安徽船舶“油改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全省今年准备改造300艘船舶,涉及长江、淮河干线及其支流;到2015年,将完成对1500艘船舶的改造。据测算,如果安徽的近3万艘内河船舶经过改造,使用柴油-LNG双燃动力后,每年可减排硫氧化合物3.1万吨、氮氧化合物3.2万吨、二氧化碳37.5万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水运发展活力
2013年安徽省推进海事港航管理体制改革,将原省垂直管理的市级海事港航机构人财物全部下放到市,并对沿江4市重叠设置的港航管理局和港口局进行整合,统一划归市交通运输局管理,原来主要由省港航部门牵头开展的非干线航道等水运工程前期工作将由地方政府牵头开展,省港航部门主要负责共建项目的行业审查、综合协调和资金补助等。港航管理体制改革后,“干线航道以省为主,一般航道以市为主进行建设”的建设路子将进一步深化、细化,充分调动了各市政府在水运建设、管理中的积极性,促进水运发展。
深化水运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近年来,安徽省加大对省港航建设投资公司的支持力度,推动省级投融资平台不断做大做强。支持各市和省直管县分别成立一个注册资本金不少于10亿元的交通投资公司,作为市级水运和公路建设融资平台。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底,各市交通投资公司注册资本已达308.4亿元,实收资本224.6亿元,实际融资到位资金72.2亿元。同时,探索推进港口岸线有偿使用、航道收费试点,安庆石门湖收费航道试点项目正在加快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