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6年的中国,多灾多难。1月8日凌晨,周恩来逝世。7月6日,“红军之父”朱德逝世。
7月28日凌晨3点42分,河北唐山上空电光闪闪,惊雷震荡;大地狂风呼啸。强烈的摇撼中,这座百万人口的城市在顷刻间被夷为平地。
7.8级强烈地震,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地震灾难,也是世界地震史上最悲壮的一次劫难。
地震摇撼中南海
地震发生时,住在中南海游泳池书房的毛泽东,病情已经特别严重,这位当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伟人,已经83岁。神智处于昏迷半昏迷状态。按照中央的分工,华国锋、张春桥和王洪文、汪东兴分两班轮流值班守护。这天,华国锋和张春桥值完前半夜班,已经回去休息。后半夜值班的是王洪文和汪东兴。毛泽东的生活秘书张玉凤也参加了值班。6月,毛泽东因患心肌梗塞已被抢救一次,虽经多方抢救,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当大地突然颤动起来,毛泽东住处大厅门窗上的玻璃“哗啦啦”地响个不停,地下也有拖拉机发动般轰轰的响声,毛泽东的病榻摇晃不止……
王洪文、汪东兴、张玉凤感到情况异常,预感可能是发生大地震,急速向毛泽东的卧室走去。毛泽东住处的气氛立刻紧张起来。此时的毛泽东身穿睡衣,半躺在床上,双目微闭,他明显感到了地震,但是,他并没有因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而恐慌。由于说话很困难,他便摆摆手,大概想对工作人员说,不要惊慌。
这时,有人喊:“小周,快!主席的头。”
毛泽东的住房是平房,砖木结构,工作人员周福明听见喊声,立即抱着毛泽东的头部,弓下身挡住,以防止房子掉下东西砸着毛泽东,其他工作人员赶紧找到一个大被单,几个人拉住四角,罩在毛泽东的床铺上面。
经过一阵短暂剧烈摇晃,很快平静下来。这时,汪东兴走到毛泽东的床前说:“像是地震,我再去了解一下,了解清楚后再向主席报告,请主席好好养病,不要着急。”不多时,回到家中休息的华国锋,被地震摇醒后,也飞快赶到毛泽东的住所。天亮后,经医生同意,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把毛泽东转移到防震的房子一游泳池南的“202”。“202”住所是1974年专门为毛泽东修建的房子,是中南海重大战备工程的重中之重,建成验收时,还进行了防原子、防化学、防辐射等检测。
守护领导和警卫战士用担架把毛泽东抬走时,毛泽东已服过安眠药,刚刚入睡,他并不知道。醒后,毛泽东发现住处发生变化,立即向工作人员询问:“这是什么地方,怎么把我弄到这儿来了?”他一再要求回原来的地方去。华国锋走到毛泽东床前,解释说:“这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定的,考虑到主席的安全。”毛泽东还是执意要回去,华国锋又再三说:“等地震平静下来,主席的身体好些再回去。”毛泽东只好答应下来。
毛泽东安排妥当后,中共中央一些核心成员先后来到中南海紫光阁,紧急磋商地震情况及处置办法。从各个方面汇总地震情况,当时最重要的是要弄清震源在哪里?损失有多大?需要中央具体做什么?
北京军区闻风而动
1976年7月27日,北京军区这天是副司令员肖选进值班。28日凌晨1时,肖选进离开作战值班室,到办公室里的卧室休息。熟睡中他突然被剧烈的摇晃惊醒。肖选进当时就想到是发生了地震,迅速起身赶到作战值班室,要作战值班员迅速查明军区范围内承德、张家口、大同、呼和浩特、太原、临汾、石家庄、保定、天津等地的震情,并尽快与国家地震局取得联系。
各地的震情很快收集上来,发现天津、唐山方向震情严重。肖选进当即派司令部作战部科长朱金台带领侦察组乘车前往通县、三河县、蓟县一带勘察震情。随后,命令作战部将有关情况向总参谋部汇报。
刚布置完这些工作,4时2分,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北京军区司令员陈锡联打电话询问震情。肖选进首先汇报了收集到的各地震情,并说:“初步判断地震发生在东边,具体情况尚不清楚,已经派人去查。”陈锡联说:“很好!这次地震不同于海城地震,震灾严重,可能是毁灭性的,军区机关和兵种部队要准备救灾。军区要成立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就由你去负责领导,统一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判明情况后立即出发。”
肖选进受领任务后,立即着手组织军区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确定了从司、政、后及作战部、通信兵部、机要局等部门抽调部分干部和部队参加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
判明地震就发生在唐山一带后,肖选进当即派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李民携带电台,乘直升机先赴唐山地区勘察震情。
清晨6时左右,北京军区唐山机务站报告:“唐山发生强烈地震,房屋倒塌,人都埋在废墟之中,形势非常危急。”不久,李民报告“唐山发生强烈地震,地面建筑几乎全部倒塌,灾情非常严重,必须火速组织救援。”
肖选进立即将最新情况向陈锡联和政委秦基伟汇报。陈锡联指示军区各兵种部队参加抗震救灾。
正午时分,肖选进副司令员和军区副政委万海锋、政治部副主任郑希文、后勤部副部长林杰等北京军区前线指挥部领导到达南苑机场。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省军区司令员马辉、省委副书记马力、省军区副政委谷奇峰,煤炭部部长肖寒等人也刚刚赶到。这一行20余人乘坐安-24飞机,飞往唐山。
李玉林向中央提供了目睹情况
1976年7月26日晚上9点,开滦唐山矿工会副主席、党委委员42岁的李玉林下了矿井,等他筋疲力尽地上来时,已经是27日下午6点了。晚上9点,李玉林又到生产一线转了转,回办公室的时候11点多了。这时,办公室的电话响了。电话是党委书记打来的,有事请李玉林过去一趟。李玉林去了,书记语重心长地跟他谈了一次心。谈话到了12点多,和书记分手后看离家不远,李玉林决定回家一趟。就是这趟回家让李玉林逃过了一劫,因为地震后李玉林发现,他的整个办公室全部倒了,结实的写字台被砸个粉碎,如果他当时在里面肯定难逃劫难,这时他才醒悟书记的电话救了自己一条命。可那位书记却没有躲过地震。
李玉林到家找了碗米汤喝了,并很快睡下。28日凌晨1点多,地震来了。所幸他们家的房子没有倒,小儿子被从炕头震到了炕尾,居然还没有醒,只是脸上满是墙灰。
把爱人和3个孩子扔在空地上,李玉林光脚只穿了条短裤拔腿往矿上跑。他光脚踩在废墟上跑了三四里地,看到房子全倒了,周围没有任何亮光,一片死寂,安静得听得见自己的心跳,他脑袋懵了:唐山不存在了!李玉林冲到了矿上,看见井架都被扭成了麻花,惊魂未定的年轻同志抱着肩膀出大气,就是不说话,那是被惊吓得开不了口了。军人出身的李玉林确信,必须尽快向党中央汇报灾情,只有部队才能应付眼前的局面。他转身就往回跑,希望能找一辆车。恰巧矿上那辆红色的救护车开了过来,车上的司机是崔志亮。随即赶来的曹国成和袁庆武听说要去北京报信,都说“我们也去,多一个是一个”。凌晨4点多,这辆救护车上了路。李玉林在部队当过驾驶员,他分析,地震后越是结实的钢筋水泥桥损毁越严重,因此出唐山最可靠的路线是走木头桥。正是李玉 林的这个正确判断,使他们走上了当时能够走出唐山的唯一道路。救护车一路飞奔,到了玉田县,他们直扑县委机关,但电话拔不通。到了蓟县,电话仍打不通,却意外遇到了国家地震局派出查找震中的人马,简单交流情况之后,由袁庆武陪同地震局的人原路返回唐山,地震局的一位同志上救护车和李玉林一起去北京报信。
救护车从红庙进入了北京城直奔新华门。在新华门门口,救护车停了下来。老远跑过来两位民警,看见光着身子、头上是血、满身是泥的李玉林,都惊呆了。明白怎么回事之后,经民警指引,李玉林他们到了国务院接待站。这时已是早上8点多。接待站的同志知道情况紧急,让他们等一下,立即向党中央报告。
几分钟后,接待站的同志对他们说:“快,去中南海,中央领导要见你们!”
车辆直接开进中南海,在中南海等着他们的是华国锋及几位副总理。有人问:“哪位是李玉林同志?”
李玉林上身披了件修车时用来垫在地上的破棉衣。纪登奎副总理迎出来紧紧抱住他问:“唐山怎么样?你们家里怎么样?”
李玉林像见到了自己的亲人一样,扑在纪登奎的怀里就哭了,他边哭边说:“唐山都平了,我家人怎么样还不知道呢!”当时在座的6位国家领导人都落泪了。
李玉林被李先念和另一位领导搀到了会议桌旁。这时,几位从唐山乘飞机来北京报信的空军的同志也赶到了。
华国锋以非常激动的语调说道:李玉林同志,你是从灾区来的,最了解灾区的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你说吧,最需要我们干什么?
李玉林提出了第一条建议,这是在来京途中就考虑好的:“得派解放军,不怕多呀!”这时,只见陈锡联站起身,戴上军帽,一声断喝:“命令!”李玉林竟一下怔住了,原来自己身后站立着陆海空三军的军官,每人手上都拿着一个小本子作记录。陈锡联将军斩钉截铁命令道:“XX军、XX军、XX军……接到命令,不集中、不宣讲,目标—一唐山!”
陈锡联刚口述完命令,刚一落座,李先念随即发问:“开滦煤矿井下有多少夜班工人?”李玉林粗略地算了一下:“8个矿,两万多人。”这时,他提出了第二条建议:从全国各大矿务局,抽调矿山救护队。
随后,李玉林提出了第三条建议:“从全国各省市抽调医疗队,现在唐山连‘二百二’都找不到了!”
纪登奎诧异了:“什么是‘二百二’?”
吴德答话道:“就是红药水。”吴德是唐山人,担任过唐山市委书记。
向党中央汇报地震情况和提出建议后,李玉林等3人如释重负。临走的时候,中央领导坚持把李玉林等人送出大门,要他们转达“唐山人民要坚强起来”。3个人驱车回到唐山时,天已擦黑。在一辆公共汽车上指挥抗震救灾的唐山市委书记许家信夸赞李玉林等3人“为唐山人民办了一件大事、好事”。从北京报信回来,李玉林才知道,他家里有14人在地震中遇难。
毛泽东最后圈阅的文件
送走了李玉林和空军来汇报情况的同志,中央政治局立即开会,根据北京军区、空军、国家地震局和李玉林等提供的情况,迅速指挥展开全国性的救助唐山的行动。大家研究了唐山抗震救灾方案,进行了具体部署,同时,当时担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的华国锋给毛泽东写了一份报告:
主席:
七月二十八日,唐山、丰南一带地区发生七点五级(后改定为7.8级——笔者注)强烈地震,波及天津市和北京市。据初步了解,唐山市区遭受毁灭性破坏,百分之八九十的房屋倒塌,四十余万居民大部分被压在倒塌的房屋下。天津市亡一万二千余人,其中宁河县亡一万余人,伤几万人,市区倒塌房屋一万余间。北京市亡一百余人,伤四千余人,全市倒塌房屋三万多问。
为了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抗震救灾,政治局会议决定由陈锡联、纪登奎、吴德、陈永贵、吴桂贤五同志组成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并在唐山设立前线指挥部,由刘子厚等同志负责。
指挥部成立后,已采取了下列措施:一、立即调动约十七个师的部队,前往参加抗震救灾。目前已有五个师的兵力进入唐山地区,四个师的兵力进入天津市。二、立即从附近几个省的煤矿抽调井下救护队,共约七百余人,赶赴开滦煤矿抢救困在井下的工人。三、由北京、辽宁、山东等地和人民解放军组成五千人的医疗队伍,赴灾区抢救伤病人员。目前已进入灾区的医疗力量有近千人。四、组织力量抢修供电线路、通讯设备和道路桥梁,维护危险水库。五、抢运物资,支援灾区人民,解决生活急需。
中央拟给灾区各族人民和解放军指战员发一慰问电,并由华国锋、陈永贵等同志组成慰问团,立即赴灾区进行慰问。
华国锋七月二十八日
毛泽东眼睛患了白内障,但是,他还是艰难地圈阅了这份文件。据《毛泽东传》记载,医疗组成员、神经病学和老年医学专家王新德作了这样的介绍:“送来的地震情况汇报,主席不顾个人病重,都要亲自过目。这场地震死亡达24万多人,其他的损失难以估量。当秘书报告地震造成极其惨重的损失后,主席哭了——我第一次亲见主席嚎啕大哭。”作为一个指挥过千军万马的统帅,不能参加这样大的救灾战役,其内心的痛苦,非常人能够想象。
当天,党中央和国务院紧急调集解放军部队、医疗队和工程技术人员,日夜兼程,赶赴唐山灾区,抢险救灾。8月3日,华国锋又给毛泽东写了一份请示:
主席:
根据地震局的分析,近日北京地区没有发生六级以上地震的预兆,我拟明日(四号)去唐山、开滦煤矿、天津两三天,了解抗震救灾情况,参加慰问活动,妥否请批示。
华国锋八月三日
毛泽东又亲自圈阅了这份文件,毛泽东的秘书还在这份文件上注明“九时半主席看后同意”的字样。
毛泽东指派华国锋出任中央慰问总团团长。8月4日,华国锋受毛泽东的重托,率领中央慰问团赶赴唐山,与已到达唐山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率领的中央慰问团唐山分团一起代表毛泽东和党中央看望和慰问唐山人民。
8月4日,华国锋在唐山机场一下飞机,就会见了中共唐山地、市委和开滦煤矿党委的负责同志及各界代表,与他们亲切交谈。5日,中央慰问团的同志到了开滦吕家坨矿、唐山矿察看灾情,同干部、群众亲切交谈,详细询问煤矿井下工人安全脱险情况,并且和大家一起研究迅速恢复生产的问题。6日,中央慰问团又来到全国十大钢铁基地之一——唐山钢铁公司进行慰问。
华国锋还在唐钢广场毛泽东塑像前向群众发表了讲话,他说:“毛主席、党中央对灾区人民非常关心,派慰问团看望大家。这次地震考验了英雄的唐山人民。我们工人阶级表现很勇敢,毛主席、党中央都是知道的。毛主席知道了很高兴,向同志们问好!”在讲话中,余震发生了。但他沉着地对大家说:“余震还继续有,要想办法把棚子搭好一些,搭得坚固一点,离高大建筑物和高压线远一点,能够防雨、防震、防寒,使大家睡好、吃好、把身体维护好。毛主席说,人是最宝贵的因素,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中共中央《关于唐山丰南一带抗震救灾的通报》(中发 [1976]13号文件)起草后,送毛泽东审阅。8月18日,毛泽东再次圈阅,这是毛泽东生前圈阅的最后一份中共中央文件。
这天,距离毛泽东病逝,仅剩21天。
毛泽东在唐山地震后,亲自圈阅的这几份重要文件,充分体现出他对地震灾区人民的关怀和厚爱,毛泽东在他最后的时光里,仍在做着他早年立下誓言的那件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军队和各省的救援队伍齐聚唐山
根据中央部署,由于新增加了沈阳军区的救灾部队,于是重新调整了救灾部署计划。北京军区所属部队,除唐山地区驻军外,主要是从西南方向进入市区,沈阳军区部队全部从市区的东面开进。
根据军委和总部指示,参加抗震救灾的沈阳军区和军委各军兵种部队,统一归北京军区前指指挥。北京军区党委决定成立前指临时党委,由肖选进任书记,万海峰和迟浩田任副书记。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在唐山机场成立了河北省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由刘子厚任指挥部领导小组组长,肖选进和万海峰任副组长。这样,军队和地方的指挥就统一起来了。
救灾部队全部到达后,按照前指分三大片部署的计划全部展开。救灾部队总计12万余人,各型车辆8000多台。
救灾部队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对埋压在表层的群众,展开普遍抢救,尔后对坍塌的楼房进行攻坚抢险。没有作业工具,战士们硬是靠双手和就地找到的钳子、铁锹、镐头、千斤顶和木棍等简易工具,扒碎石,掀楼板,扯钢筋。许多战士指甲剥落,双手血肉模糊,但从没有人喊苦叫累。随着时间的推移,废墟中的幸存者越来越少了。救灾部队成立了许多“侦察组”,在晚上环境安静时,到废墟上屏息静听地下的动静,小心敲打听下面的回音,一有动静,立刻出动,奋力挖掘。
经过救灾部队的日夜苦战,从塌房残楼下共救出1.64万名遇险群众。基建工程兵因其熟悉建筑工程结构、有较强的机械设备和起吊经验,在抢救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昼夜奋战中,救灾部队共挖掘尸体7.3万余具,掩埋尸体9,7万余具,不仅使死难者人士为安,而且极大地改善了灾区的卫生状况。震后唐山市地方卫生、财贸机构一度瘫痪,70多万受灾民众衣、食、住、医无着,10多万救灾大军开赴灾区后,同样需要保障供给。在这种情况下,后勤保障成为维系灾区的生命线。抗震救灾的后勤工作,既要保障部队,又要协助地方安排好灾区群众的生活。前指后勤组,成立了指挥、政工、供应、卫生、运输、防疫和营房等组。军地联合成立了医疗抢救、抢运和卫生防疫领导小组,设立了联合办公机构,本着先灾民、后部队的原则,很好地完成了抢救和外转伤员、抢运和分发救灾物资、供应保障救灾部队和受灾民众,以及卫生防疫等各项任务。
军队派出的125个医疗队,5400多人,各省市区派出的138个医疗队,1.04万多名医务人员,昼夜奋战,先后医治伤员上百万人次,抢救危重伤病员4.5万多人,做各种手术2.88万多例,不仅使就地留治的伤员得到了及时治疗,并且根据中央统一安排,对一个月内不能治愈的重伤员,及时向全国11个省市区转运9.35万多名,共计动用火车159列次,飞机470架次。
在100多个日日夜夜的并肩战斗中,子弟兵与灾区人民结下了极其浓厚的鱼水情谊。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以及北京军区领导多次到灾区慰问受灾群众和救灾部队,充分体现了对灾区军民的关怀,增强了灾区军民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和决心。
从10月中下旬开始,按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北京军区的指示,参加抢险救灾的部队逐步撤离唐山。每一支部队撤离时,灾区的群众自发地前来送行。许多群众把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用的好东西,硬是往战士手中塞,战士们不接,他们就往衣袋里、背包里装,往战士们的车上放。一些老大妈追着部队走出很远,拉住战士们的手,不接受她们送的东西就是不放手。那情景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7月28日凌晨3点42分,河北唐山上空电光闪闪,惊雷震荡;大地狂风呼啸。强烈的摇撼中,这座百万人口的城市在顷刻间被夷为平地。
7.8级强烈地震,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地震灾难,也是世界地震史上最悲壮的一次劫难。
地震摇撼中南海
地震发生时,住在中南海游泳池书房的毛泽东,病情已经特别严重,这位当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伟人,已经83岁。神智处于昏迷半昏迷状态。按照中央的分工,华国锋、张春桥和王洪文、汪东兴分两班轮流值班守护。这天,华国锋和张春桥值完前半夜班,已经回去休息。后半夜值班的是王洪文和汪东兴。毛泽东的生活秘书张玉凤也参加了值班。6月,毛泽东因患心肌梗塞已被抢救一次,虽经多方抢救,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当大地突然颤动起来,毛泽东住处大厅门窗上的玻璃“哗啦啦”地响个不停,地下也有拖拉机发动般轰轰的响声,毛泽东的病榻摇晃不止……
王洪文、汪东兴、张玉凤感到情况异常,预感可能是发生大地震,急速向毛泽东的卧室走去。毛泽东住处的气氛立刻紧张起来。此时的毛泽东身穿睡衣,半躺在床上,双目微闭,他明显感到了地震,但是,他并没有因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而恐慌。由于说话很困难,他便摆摆手,大概想对工作人员说,不要惊慌。
这时,有人喊:“小周,快!主席的头。”
毛泽东的住房是平房,砖木结构,工作人员周福明听见喊声,立即抱着毛泽东的头部,弓下身挡住,以防止房子掉下东西砸着毛泽东,其他工作人员赶紧找到一个大被单,几个人拉住四角,罩在毛泽东的床铺上面。
经过一阵短暂剧烈摇晃,很快平静下来。这时,汪东兴走到毛泽东的床前说:“像是地震,我再去了解一下,了解清楚后再向主席报告,请主席好好养病,不要着急。”不多时,回到家中休息的华国锋,被地震摇醒后,也飞快赶到毛泽东的住所。天亮后,经医生同意,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把毛泽东转移到防震的房子一游泳池南的“202”。“202”住所是1974年专门为毛泽东修建的房子,是中南海重大战备工程的重中之重,建成验收时,还进行了防原子、防化学、防辐射等检测。
守护领导和警卫战士用担架把毛泽东抬走时,毛泽东已服过安眠药,刚刚入睡,他并不知道。醒后,毛泽东发现住处发生变化,立即向工作人员询问:“这是什么地方,怎么把我弄到这儿来了?”他一再要求回原来的地方去。华国锋走到毛泽东床前,解释说:“这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定的,考虑到主席的安全。”毛泽东还是执意要回去,华国锋又再三说:“等地震平静下来,主席的身体好些再回去。”毛泽东只好答应下来。
毛泽东安排妥当后,中共中央一些核心成员先后来到中南海紫光阁,紧急磋商地震情况及处置办法。从各个方面汇总地震情况,当时最重要的是要弄清震源在哪里?损失有多大?需要中央具体做什么?
北京军区闻风而动
1976年7月27日,北京军区这天是副司令员肖选进值班。28日凌晨1时,肖选进离开作战值班室,到办公室里的卧室休息。熟睡中他突然被剧烈的摇晃惊醒。肖选进当时就想到是发生了地震,迅速起身赶到作战值班室,要作战值班员迅速查明军区范围内承德、张家口、大同、呼和浩特、太原、临汾、石家庄、保定、天津等地的震情,并尽快与国家地震局取得联系。
各地的震情很快收集上来,发现天津、唐山方向震情严重。肖选进当即派司令部作战部科长朱金台带领侦察组乘车前往通县、三河县、蓟县一带勘察震情。随后,命令作战部将有关情况向总参谋部汇报。
刚布置完这些工作,4时2分,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北京军区司令员陈锡联打电话询问震情。肖选进首先汇报了收集到的各地震情,并说:“初步判断地震发生在东边,具体情况尚不清楚,已经派人去查。”陈锡联说:“很好!这次地震不同于海城地震,震灾严重,可能是毁灭性的,军区机关和兵种部队要准备救灾。军区要成立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就由你去负责领导,统一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判明情况后立即出发。”
肖选进受领任务后,立即着手组织军区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确定了从司、政、后及作战部、通信兵部、机要局等部门抽调部分干部和部队参加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
判明地震就发生在唐山一带后,肖选进当即派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李民携带电台,乘直升机先赴唐山地区勘察震情。
清晨6时左右,北京军区唐山机务站报告:“唐山发生强烈地震,房屋倒塌,人都埋在废墟之中,形势非常危急。”不久,李民报告“唐山发生强烈地震,地面建筑几乎全部倒塌,灾情非常严重,必须火速组织救援。”
肖选进立即将最新情况向陈锡联和政委秦基伟汇报。陈锡联指示军区各兵种部队参加抗震救灾。
正午时分,肖选进副司令员和军区副政委万海锋、政治部副主任郑希文、后勤部副部长林杰等北京军区前线指挥部领导到达南苑机场。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省军区司令员马辉、省委副书记马力、省军区副政委谷奇峰,煤炭部部长肖寒等人也刚刚赶到。这一行20余人乘坐安-24飞机,飞往唐山。
李玉林向中央提供了目睹情况
1976年7月26日晚上9点,开滦唐山矿工会副主席、党委委员42岁的李玉林下了矿井,等他筋疲力尽地上来时,已经是27日下午6点了。晚上9点,李玉林又到生产一线转了转,回办公室的时候11点多了。这时,办公室的电话响了。电话是党委书记打来的,有事请李玉林过去一趟。李玉林去了,书记语重心长地跟他谈了一次心。谈话到了12点多,和书记分手后看离家不远,李玉林决定回家一趟。就是这趟回家让李玉林逃过了一劫,因为地震后李玉林发现,他的整个办公室全部倒了,结实的写字台被砸个粉碎,如果他当时在里面肯定难逃劫难,这时他才醒悟书记的电话救了自己一条命。可那位书记却没有躲过地震。
李玉林到家找了碗米汤喝了,并很快睡下。28日凌晨1点多,地震来了。所幸他们家的房子没有倒,小儿子被从炕头震到了炕尾,居然还没有醒,只是脸上满是墙灰。
把爱人和3个孩子扔在空地上,李玉林光脚只穿了条短裤拔腿往矿上跑。他光脚踩在废墟上跑了三四里地,看到房子全倒了,周围没有任何亮光,一片死寂,安静得听得见自己的心跳,他脑袋懵了:唐山不存在了!李玉林冲到了矿上,看见井架都被扭成了麻花,惊魂未定的年轻同志抱着肩膀出大气,就是不说话,那是被惊吓得开不了口了。军人出身的李玉林确信,必须尽快向党中央汇报灾情,只有部队才能应付眼前的局面。他转身就往回跑,希望能找一辆车。恰巧矿上那辆红色的救护车开了过来,车上的司机是崔志亮。随即赶来的曹国成和袁庆武听说要去北京报信,都说“我们也去,多一个是一个”。凌晨4点多,这辆救护车上了路。李玉林在部队当过驾驶员,他分析,地震后越是结实的钢筋水泥桥损毁越严重,因此出唐山最可靠的路线是走木头桥。正是李玉 林的这个正确判断,使他们走上了当时能够走出唐山的唯一道路。救护车一路飞奔,到了玉田县,他们直扑县委机关,但电话拔不通。到了蓟县,电话仍打不通,却意外遇到了国家地震局派出查找震中的人马,简单交流情况之后,由袁庆武陪同地震局的人原路返回唐山,地震局的一位同志上救护车和李玉林一起去北京报信。
救护车从红庙进入了北京城直奔新华门。在新华门门口,救护车停了下来。老远跑过来两位民警,看见光着身子、头上是血、满身是泥的李玉林,都惊呆了。明白怎么回事之后,经民警指引,李玉林他们到了国务院接待站。这时已是早上8点多。接待站的同志知道情况紧急,让他们等一下,立即向党中央报告。
几分钟后,接待站的同志对他们说:“快,去中南海,中央领导要见你们!”
车辆直接开进中南海,在中南海等着他们的是华国锋及几位副总理。有人问:“哪位是李玉林同志?”
李玉林上身披了件修车时用来垫在地上的破棉衣。纪登奎副总理迎出来紧紧抱住他问:“唐山怎么样?你们家里怎么样?”
李玉林像见到了自己的亲人一样,扑在纪登奎的怀里就哭了,他边哭边说:“唐山都平了,我家人怎么样还不知道呢!”当时在座的6位国家领导人都落泪了。
李玉林被李先念和另一位领导搀到了会议桌旁。这时,几位从唐山乘飞机来北京报信的空军的同志也赶到了。
华国锋以非常激动的语调说道:李玉林同志,你是从灾区来的,最了解灾区的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你说吧,最需要我们干什么?
李玉林提出了第一条建议,这是在来京途中就考虑好的:“得派解放军,不怕多呀!”这时,只见陈锡联站起身,戴上军帽,一声断喝:“命令!”李玉林竟一下怔住了,原来自己身后站立着陆海空三军的军官,每人手上都拿着一个小本子作记录。陈锡联将军斩钉截铁命令道:“XX军、XX军、XX军……接到命令,不集中、不宣讲,目标—一唐山!”
陈锡联刚口述完命令,刚一落座,李先念随即发问:“开滦煤矿井下有多少夜班工人?”李玉林粗略地算了一下:“8个矿,两万多人。”这时,他提出了第二条建议:从全国各大矿务局,抽调矿山救护队。
随后,李玉林提出了第三条建议:“从全国各省市抽调医疗队,现在唐山连‘二百二’都找不到了!”
纪登奎诧异了:“什么是‘二百二’?”
吴德答话道:“就是红药水。”吴德是唐山人,担任过唐山市委书记。
向党中央汇报地震情况和提出建议后,李玉林等3人如释重负。临走的时候,中央领导坚持把李玉林等人送出大门,要他们转达“唐山人民要坚强起来”。3个人驱车回到唐山时,天已擦黑。在一辆公共汽车上指挥抗震救灾的唐山市委书记许家信夸赞李玉林等3人“为唐山人民办了一件大事、好事”。从北京报信回来,李玉林才知道,他家里有14人在地震中遇难。
毛泽东最后圈阅的文件
送走了李玉林和空军来汇报情况的同志,中央政治局立即开会,根据北京军区、空军、国家地震局和李玉林等提供的情况,迅速指挥展开全国性的救助唐山的行动。大家研究了唐山抗震救灾方案,进行了具体部署,同时,当时担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的华国锋给毛泽东写了一份报告:
主席:
七月二十八日,唐山、丰南一带地区发生七点五级(后改定为7.8级——笔者注)强烈地震,波及天津市和北京市。据初步了解,唐山市区遭受毁灭性破坏,百分之八九十的房屋倒塌,四十余万居民大部分被压在倒塌的房屋下。天津市亡一万二千余人,其中宁河县亡一万余人,伤几万人,市区倒塌房屋一万余间。北京市亡一百余人,伤四千余人,全市倒塌房屋三万多问。
为了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抗震救灾,政治局会议决定由陈锡联、纪登奎、吴德、陈永贵、吴桂贤五同志组成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并在唐山设立前线指挥部,由刘子厚等同志负责。
指挥部成立后,已采取了下列措施:一、立即调动约十七个师的部队,前往参加抗震救灾。目前已有五个师的兵力进入唐山地区,四个师的兵力进入天津市。二、立即从附近几个省的煤矿抽调井下救护队,共约七百余人,赶赴开滦煤矿抢救困在井下的工人。三、由北京、辽宁、山东等地和人民解放军组成五千人的医疗队伍,赴灾区抢救伤病人员。目前已进入灾区的医疗力量有近千人。四、组织力量抢修供电线路、通讯设备和道路桥梁,维护危险水库。五、抢运物资,支援灾区人民,解决生活急需。
中央拟给灾区各族人民和解放军指战员发一慰问电,并由华国锋、陈永贵等同志组成慰问团,立即赴灾区进行慰问。
华国锋七月二十八日
毛泽东眼睛患了白内障,但是,他还是艰难地圈阅了这份文件。据《毛泽东传》记载,医疗组成员、神经病学和老年医学专家王新德作了这样的介绍:“送来的地震情况汇报,主席不顾个人病重,都要亲自过目。这场地震死亡达24万多人,其他的损失难以估量。当秘书报告地震造成极其惨重的损失后,主席哭了——我第一次亲见主席嚎啕大哭。”作为一个指挥过千军万马的统帅,不能参加这样大的救灾战役,其内心的痛苦,非常人能够想象。
当天,党中央和国务院紧急调集解放军部队、医疗队和工程技术人员,日夜兼程,赶赴唐山灾区,抢险救灾。8月3日,华国锋又给毛泽东写了一份请示:
主席:
根据地震局的分析,近日北京地区没有发生六级以上地震的预兆,我拟明日(四号)去唐山、开滦煤矿、天津两三天,了解抗震救灾情况,参加慰问活动,妥否请批示。
华国锋八月三日
毛泽东又亲自圈阅了这份文件,毛泽东的秘书还在这份文件上注明“九时半主席看后同意”的字样。
毛泽东指派华国锋出任中央慰问总团团长。8月4日,华国锋受毛泽东的重托,率领中央慰问团赶赴唐山,与已到达唐山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率领的中央慰问团唐山分团一起代表毛泽东和党中央看望和慰问唐山人民。
8月4日,华国锋在唐山机场一下飞机,就会见了中共唐山地、市委和开滦煤矿党委的负责同志及各界代表,与他们亲切交谈。5日,中央慰问团的同志到了开滦吕家坨矿、唐山矿察看灾情,同干部、群众亲切交谈,详细询问煤矿井下工人安全脱险情况,并且和大家一起研究迅速恢复生产的问题。6日,中央慰问团又来到全国十大钢铁基地之一——唐山钢铁公司进行慰问。
华国锋还在唐钢广场毛泽东塑像前向群众发表了讲话,他说:“毛主席、党中央对灾区人民非常关心,派慰问团看望大家。这次地震考验了英雄的唐山人民。我们工人阶级表现很勇敢,毛主席、党中央都是知道的。毛主席知道了很高兴,向同志们问好!”在讲话中,余震发生了。但他沉着地对大家说:“余震还继续有,要想办法把棚子搭好一些,搭得坚固一点,离高大建筑物和高压线远一点,能够防雨、防震、防寒,使大家睡好、吃好、把身体维护好。毛主席说,人是最宝贵的因素,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中共中央《关于唐山丰南一带抗震救灾的通报》(中发 [1976]13号文件)起草后,送毛泽东审阅。8月18日,毛泽东再次圈阅,这是毛泽东生前圈阅的最后一份中共中央文件。
这天,距离毛泽东病逝,仅剩21天。
毛泽东在唐山地震后,亲自圈阅的这几份重要文件,充分体现出他对地震灾区人民的关怀和厚爱,毛泽东在他最后的时光里,仍在做着他早年立下誓言的那件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军队和各省的救援队伍齐聚唐山
根据中央部署,由于新增加了沈阳军区的救灾部队,于是重新调整了救灾部署计划。北京军区所属部队,除唐山地区驻军外,主要是从西南方向进入市区,沈阳军区部队全部从市区的东面开进。
根据军委和总部指示,参加抗震救灾的沈阳军区和军委各军兵种部队,统一归北京军区前指指挥。北京军区党委决定成立前指临时党委,由肖选进任书记,万海峰和迟浩田任副书记。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在唐山机场成立了河北省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由刘子厚任指挥部领导小组组长,肖选进和万海峰任副组长。这样,军队和地方的指挥就统一起来了。
救灾部队全部到达后,按照前指分三大片部署的计划全部展开。救灾部队总计12万余人,各型车辆8000多台。
救灾部队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对埋压在表层的群众,展开普遍抢救,尔后对坍塌的楼房进行攻坚抢险。没有作业工具,战士们硬是靠双手和就地找到的钳子、铁锹、镐头、千斤顶和木棍等简易工具,扒碎石,掀楼板,扯钢筋。许多战士指甲剥落,双手血肉模糊,但从没有人喊苦叫累。随着时间的推移,废墟中的幸存者越来越少了。救灾部队成立了许多“侦察组”,在晚上环境安静时,到废墟上屏息静听地下的动静,小心敲打听下面的回音,一有动静,立刻出动,奋力挖掘。
经过救灾部队的日夜苦战,从塌房残楼下共救出1.64万名遇险群众。基建工程兵因其熟悉建筑工程结构、有较强的机械设备和起吊经验,在抢救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昼夜奋战中,救灾部队共挖掘尸体7.3万余具,掩埋尸体9,7万余具,不仅使死难者人士为安,而且极大地改善了灾区的卫生状况。震后唐山市地方卫生、财贸机构一度瘫痪,70多万受灾民众衣、食、住、医无着,10多万救灾大军开赴灾区后,同样需要保障供给。在这种情况下,后勤保障成为维系灾区的生命线。抗震救灾的后勤工作,既要保障部队,又要协助地方安排好灾区群众的生活。前指后勤组,成立了指挥、政工、供应、卫生、运输、防疫和营房等组。军地联合成立了医疗抢救、抢运和卫生防疫领导小组,设立了联合办公机构,本着先灾民、后部队的原则,很好地完成了抢救和外转伤员、抢运和分发救灾物资、供应保障救灾部队和受灾民众,以及卫生防疫等各项任务。
军队派出的125个医疗队,5400多人,各省市区派出的138个医疗队,1.04万多名医务人员,昼夜奋战,先后医治伤员上百万人次,抢救危重伤病员4.5万多人,做各种手术2.88万多例,不仅使就地留治的伤员得到了及时治疗,并且根据中央统一安排,对一个月内不能治愈的重伤员,及时向全国11个省市区转运9.35万多名,共计动用火车159列次,飞机470架次。
在100多个日日夜夜的并肩战斗中,子弟兵与灾区人民结下了极其浓厚的鱼水情谊。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以及北京军区领导多次到灾区慰问受灾群众和救灾部队,充分体现了对灾区军民的关怀,增强了灾区军民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和决心。
从10月中下旬开始,按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北京军区的指示,参加抢险救灾的部队逐步撤离唐山。每一支部队撤离时,灾区的群众自发地前来送行。许多群众把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用的好东西,硬是往战士手中塞,战士们不接,他们就往衣袋里、背包里装,往战士们的车上放。一些老大妈追着部队走出很远,拉住战士们的手,不接受她们送的东西就是不放手。那情景感人至深、催人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