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国城镇化发展实践表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能源需求量的急剧上升。资料显示,城市居民的能源消耗量是农村居民的2.5倍,这意味着我国城镇化对能源需求是巨大的挑战。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一方面是资源的有限性导致能源消费不可持续,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必须以新型城镇化来引领我国城镇化进程,更新能源消费观念,加快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促使传统的能源消费模式向绿色能源消费模式转变。
一、新型城镇化有利于促进绿色能源消费
(一)新型城镇化与绿色能源消费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注重城镇发展内涵,强调城镇发展质量;注重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强调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注重生态文明,强调绿色低碳发展。
狭义的绿色能源消费是指对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消费;广义的绿色能源消费是指能源在生产、消费过程中遵循节能、减排、低耗、低碳的绿色消费方式。
(二)新型城镇化有利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新型城镇化可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从而引起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研究表明,工业与服务业以及工业轻重结构的变化是导致能源消费结构及其能源效率变化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服务业比重达到47%,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8%,现代服务业比重将超过50%,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将占据主导地位,传统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将降低,绿色能源消费的比重提升,单位GDP碳排放量能下降40—45%。
能源消费弹性反映了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内在关系。当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时,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反之,当能源消费弹性小于1时,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慢于经济增长速度。
(三)新型城镇化有利于促进绿色能源消费
新型城镇化的动力在于新型工业化。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推动绿色能源消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依靠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管理改造传统“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从而降低能耗,节能减排,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发展循环经济,使物质资源在生产过程中低能耗、低物耗、少污染、高效率、多循环得以充分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三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指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及核能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
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在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转向后金融危机时代、后化石燃料时代和后工业化时代的过程中,我国如何克服人口多、能源消耗大、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种种不利因素,加快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步伐,必须依靠绿色发展,扩大绿色能源消费,尽管太阳能、风能在世界能源总量中的比例不到2%,但过去几年中,太阳能和风能连续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绿色发展更具有现实紧迫性,有利于我国转变增长方式,从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为特征的粗放型、数量型、速度型,转变为集约型、效益型、质量型的方式上来,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扩大市场需求,有利于发展新能源产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二、我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能源问题
(一)快速城镇化带来巨大的能源需求量
我国用30多年的改革开放走完了发达国家200—300年的工业化过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能源问题。从生活能源消费角度来看,2008年我国生活消费能源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0%左右,其中城镇消费能源量占生活消费量的61%,城镇人均生活用能量是农村地区的1.83倍。从工业能源消费角度来看,2008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1.8%,且呈逐年递增趋势。从能源自给角度来看,我国能源自给率已由2001年的95%下降到2009年的89%,2009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1.3%,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达到52%。从城镇建设角度来看,基础设施、房屋建筑、交通等方面建设的快速增加,必将消耗大量水泥、钢铁、煤炭等高能耗产品,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绝对量,仍将保持增长态势。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市常住人口达到8.5亿,必将消耗大量能源并对环境构成巨大的压力。
(二)粗放型城镇发展模式导致能耗高
从城市发展空间的集约度来看,城镇发展有粗放型和紧凑型两种模式。美国是粗放型城镇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建立在能源资源获取低成本的基础上,城镇蔓延式发展,以私人轿车机动化出行为主,占世界5%的人口消耗全世界1/4的能源。日本是紧凑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代表,由于能源资源有限获取成本较高,城镇发展呈现紧凑型布局的特征,以TOD交通模式为主,公共交通发达,单位GDP能耗仅为美国的1/2,交通能耗仅美国的1/3。
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摊大饼”现象,一方面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人口密度过低、城郊化超前,引起交通、住宅、办公场所等能耗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城市功能设施不健全、居民区设计不合理以及居民节能减排观念淡薄也是导致能耗增加的重要因素。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盲目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搞大广场、宽马路、人造山水景观等形象工程,严重脱离我国资源与能源实际情况,造成能耗高。另外城市较低的能源利用率也是我国能源消耗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公布的数字显示,2010年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仍偏高,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5倍。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能源利用率低
2008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0.7∶47.4∶41.8,按一二三产业分能源消费总量结构比为2∶71∶25,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约是服务业能源消耗总量的5倍左右。我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60%上升到2009年的71%,重工业快速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能源需求,其中低端的资金密集型产业,如矿产采选及冶炼加工、化工、能源等占地区工业能耗的50%以上,加剧了城镇能源短缺。另外产业布局不合理,重化工业都布局在东部沿海等能源缺乏地区,要靠“北煤南运”、“西气东输”等长途运输方式解决,无形中也造成了能源的浪费。
工业向园区集中,从根本上有利于节能减排。但大规模工业园区建设依靠征用农业用地,减少了“碳汇源”增加了“碳汇量”和“碳排放”。众多的国家级开发区、省市县开发区乃至镇工业园区,良莠不齐。2005年,各类开发区规划面积达到3.86万hm2,是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的1.5倍,经过清理整顿,但总规模仍然超过1万hm2。各类工业园在产业结构上趋同,在企业引进上竞争,加之地方政府的地方利益保护,一些高污染高耗能、工艺和设备比较落后的企业无法及时关闭,致使部分地区的生产仍存在突出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问题,要彻底关停并转这些企业,转变其生产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尚需时日。
(四)农村能源生产与利用问题突出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村居民在能源消费总量上稳步增加,但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一半以上的农村生活能源消费以秸秆、薪柴为主,优质能源比例低。由于技术、设备、投入等方面的原因,农村能源存在用能方式粗放、利用效率低、城乡差距较大、能源基础设施薄弱、能源供给能力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低、商品能源消费水平低等突出问题。
农村居民能源消费水平、类型和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大城市周边、城市郊区、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地区接近或达到城市能源消费水平和类型。中西部平原的农业地区主要使用水稻、玉米等秸秆物,牧区主要使用牲畜粪便,山地和林区主要使用薪柴。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程度低。农村能源缺乏地区,大都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区,经济薄弱的贫困区。
三、以新型城镇化促进绿色能源消费的建议
(一)创新城镇发展模式,走紧凑型低碳化发展道路
新型城镇化不仅促使人口进城,改变人口空间分布,更重要的是要创新城镇发展模式,走公平共享、紧凑低碳、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强城市群之间的能源基础设施共享,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提高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密度,倡导公交出行,减少私人机动车出行,为服务业大发展提供空间,从而降低交通、办公、生活等消费领域的能耗和“碳排放”。科学制订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规划,按照节能减排的要求,优化城市布局、建设低碳生态城镇、完善居民小区功能、提高资源循环利用和新能源利用。
(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城市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倡导绿色能源消费,加快绿色城市、低碳城市、生态城市建设。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贯彻生态文明理念,着力推进交通、建筑和照明节能。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推行城市慢行系统、步行系统、绿色交通等。推广太阳能光热一体化建筑,推广绿色建筑。加强城市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建设。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探索绿色GDP考核机制,转变政绩观和发展观,承担起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的责任,使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以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为龙头,带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切实解决农村能源生产和消费问题。通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设备资源,建立农村能源产业服务体系,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和管理等措施,扩大农村绿色能源工程,大力发展生物质气化工程、沼气工程、太阳能工程、风能工程,为农村居民生活提供现代化的绿色能源、清洁能源,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将农村能源纳入能源规划,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并积极推进太阳能利用、新型省柴节煤炉灶、秸秆能源化利用等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利用,构建一个多能互补、综合利用的新格局。
(四)转变消费观念,调整能源结构,促进绿色能源消费
转变消费观念,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以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带动能源结构和消费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大力发展天然气、水电和核电等绿色支柱能源,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推进传统化石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不断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树立节能环保理念,尽快完善能源节约利用的法律法规,鼓励使用节能产品,减少耗能环节,加大节能宣传力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强能源需求管理与服务。
(文辉,1976年生,湖南浏阳人,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发展、城市交通。王大伟,1980年生,山东潍坊人,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规划)
一、新型城镇化有利于促进绿色能源消费
(一)新型城镇化与绿色能源消费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注重城镇发展内涵,强调城镇发展质量;注重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强调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注重生态文明,强调绿色低碳发展。
狭义的绿色能源消费是指对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消费;广义的绿色能源消费是指能源在生产、消费过程中遵循节能、减排、低耗、低碳的绿色消费方式。
(二)新型城镇化有利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新型城镇化可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从而引起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研究表明,工业与服务业以及工业轻重结构的变化是导致能源消费结构及其能源效率变化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服务业比重达到47%,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8%,现代服务业比重将超过50%,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将占据主导地位,传统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将降低,绿色能源消费的比重提升,单位GDP碳排放量能下降40—45%。
能源消费弹性反映了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内在关系。当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时,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反之,当能源消费弹性小于1时,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慢于经济增长速度。
(三)新型城镇化有利于促进绿色能源消费
新型城镇化的动力在于新型工业化。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推动绿色能源消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依靠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管理改造传统“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从而降低能耗,节能减排,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发展循环经济,使物质资源在生产过程中低能耗、低物耗、少污染、高效率、多循环得以充分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三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指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及核能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
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在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转向后金融危机时代、后化石燃料时代和后工业化时代的过程中,我国如何克服人口多、能源消耗大、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种种不利因素,加快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步伐,必须依靠绿色发展,扩大绿色能源消费,尽管太阳能、风能在世界能源总量中的比例不到2%,但过去几年中,太阳能和风能连续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绿色发展更具有现实紧迫性,有利于我国转变增长方式,从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为特征的粗放型、数量型、速度型,转变为集约型、效益型、质量型的方式上来,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扩大市场需求,有利于发展新能源产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二、我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能源问题
(一)快速城镇化带来巨大的能源需求量
我国用30多年的改革开放走完了发达国家200—300年的工业化过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能源问题。从生活能源消费角度来看,2008年我国生活消费能源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0%左右,其中城镇消费能源量占生活消费量的61%,城镇人均生活用能量是农村地区的1.83倍。从工业能源消费角度来看,2008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1.8%,且呈逐年递增趋势。从能源自给角度来看,我国能源自给率已由2001年的95%下降到2009年的89%,2009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1.3%,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达到52%。从城镇建设角度来看,基础设施、房屋建筑、交通等方面建设的快速增加,必将消耗大量水泥、钢铁、煤炭等高能耗产品,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绝对量,仍将保持增长态势。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市常住人口达到8.5亿,必将消耗大量能源并对环境构成巨大的压力。
(二)粗放型城镇发展模式导致能耗高
从城市发展空间的集约度来看,城镇发展有粗放型和紧凑型两种模式。美国是粗放型城镇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建立在能源资源获取低成本的基础上,城镇蔓延式发展,以私人轿车机动化出行为主,占世界5%的人口消耗全世界1/4的能源。日本是紧凑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代表,由于能源资源有限获取成本较高,城镇发展呈现紧凑型布局的特征,以TOD交通模式为主,公共交通发达,单位GDP能耗仅为美国的1/2,交通能耗仅美国的1/3。
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摊大饼”现象,一方面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人口密度过低、城郊化超前,引起交通、住宅、办公场所等能耗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城市功能设施不健全、居民区设计不合理以及居民节能减排观念淡薄也是导致能耗增加的重要因素。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盲目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搞大广场、宽马路、人造山水景观等形象工程,严重脱离我国资源与能源实际情况,造成能耗高。另外城市较低的能源利用率也是我国能源消耗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公布的数字显示,2010年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仍偏高,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5倍。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能源利用率低
2008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0.7∶47.4∶41.8,按一二三产业分能源消费总量结构比为2∶71∶25,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约是服务业能源消耗总量的5倍左右。我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60%上升到2009年的71%,重工业快速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能源需求,其中低端的资金密集型产业,如矿产采选及冶炼加工、化工、能源等占地区工业能耗的50%以上,加剧了城镇能源短缺。另外产业布局不合理,重化工业都布局在东部沿海等能源缺乏地区,要靠“北煤南运”、“西气东输”等长途运输方式解决,无形中也造成了能源的浪费。
工业向园区集中,从根本上有利于节能减排。但大规模工业园区建设依靠征用农业用地,减少了“碳汇源”增加了“碳汇量”和“碳排放”。众多的国家级开发区、省市县开发区乃至镇工业园区,良莠不齐。2005年,各类开发区规划面积达到3.86万hm2,是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的1.5倍,经过清理整顿,但总规模仍然超过1万hm2。各类工业园在产业结构上趋同,在企业引进上竞争,加之地方政府的地方利益保护,一些高污染高耗能、工艺和设备比较落后的企业无法及时关闭,致使部分地区的生产仍存在突出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问题,要彻底关停并转这些企业,转变其生产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尚需时日。
(四)农村能源生产与利用问题突出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村居民在能源消费总量上稳步增加,但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一半以上的农村生活能源消费以秸秆、薪柴为主,优质能源比例低。由于技术、设备、投入等方面的原因,农村能源存在用能方式粗放、利用效率低、城乡差距较大、能源基础设施薄弱、能源供给能力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低、商品能源消费水平低等突出问题。
农村居民能源消费水平、类型和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大城市周边、城市郊区、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地区接近或达到城市能源消费水平和类型。中西部平原的农业地区主要使用水稻、玉米等秸秆物,牧区主要使用牲畜粪便,山地和林区主要使用薪柴。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程度低。农村能源缺乏地区,大都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区,经济薄弱的贫困区。
三、以新型城镇化促进绿色能源消费的建议
(一)创新城镇发展模式,走紧凑型低碳化发展道路
新型城镇化不仅促使人口进城,改变人口空间分布,更重要的是要创新城镇发展模式,走公平共享、紧凑低碳、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强城市群之间的能源基础设施共享,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提高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密度,倡导公交出行,减少私人机动车出行,为服务业大发展提供空间,从而降低交通、办公、生活等消费领域的能耗和“碳排放”。科学制订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规划,按照节能减排的要求,优化城市布局、建设低碳生态城镇、完善居民小区功能、提高资源循环利用和新能源利用。
(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城市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倡导绿色能源消费,加快绿色城市、低碳城市、生态城市建设。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贯彻生态文明理念,着力推进交通、建筑和照明节能。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推行城市慢行系统、步行系统、绿色交通等。推广太阳能光热一体化建筑,推广绿色建筑。加强城市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建设。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探索绿色GDP考核机制,转变政绩观和发展观,承担起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的责任,使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以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为龙头,带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切实解决农村能源生产和消费问题。通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设备资源,建立农村能源产业服务体系,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和管理等措施,扩大农村绿色能源工程,大力发展生物质气化工程、沼气工程、太阳能工程、风能工程,为农村居民生活提供现代化的绿色能源、清洁能源,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将农村能源纳入能源规划,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并积极推进太阳能利用、新型省柴节煤炉灶、秸秆能源化利用等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利用,构建一个多能互补、综合利用的新格局。
(四)转变消费观念,调整能源结构,促进绿色能源消费
转变消费观念,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以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带动能源结构和消费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大力发展天然气、水电和核电等绿色支柱能源,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推进传统化石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不断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树立节能环保理念,尽快完善能源节约利用的法律法规,鼓励使用节能产品,减少耗能环节,加大节能宣传力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强能源需求管理与服务。
(文辉,1976年生,湖南浏阳人,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发展、城市交通。王大伟,1980年生,山东潍坊人,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