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唐时期,从全国的政治中心长安,经商洛通往中国东南的商於古道上,无论是升迁的官员,还是被贬的官员,又或者是赴京赶考的学子们,在这条路上都留下了诸多诗文,故这条路被称之为“诗歌之路”。
现代商洛,不僅因商洛花鼓而誉为“戏剧之乡”,更活跃着一个以贾平凹为代表的商洛小说作家群。
在商洛采访,遇见的当地人都会说一句“商洛经济落后,文化却很发达。”
2013年,陕西各地的GDP排名中,商洛倒数第三,尽管年增长率排在全省第三;人均GDP是全省倒数第一。这些数据的确说明商洛经济的不发达。
商洛对自己的定位是“生态商洛、文化商洛”。秦岭山区的商洛,打生态牌固然有地理上的优势,但同时打文化牌,依据又何在呢?
古道诗意
商洛境内的商於古道自古闻名于世。“商於”为古地名,原指“商邑”与“於邑”。春秋时期,商於之地属楚国,为楚文化发源地之一,战国时期被秦国占领,成为商鞅封邑。至汉唐年间,商於古道增设驿站,棣花、武关、龙驹寨、富水等都成为古道上有重要影响的历史文化名镇。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商洛诗人远洲带记者去丹凤新打造的文化景点棣花镇参观的途中,吟诵了韩愈的这句诗。
52岁的韩愈,一封奏折引发了皇帝对他的不满,从刑部侍郎被贬为潮州刺史。从长安去8000里之遥的潮州途中,在蓝关,车陷深雪中无法前行。正当无奈之际,遇到侄孙韩湘来接。他写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诗,虽交代“好收吾骨瘴江边”,但更是对皇帝表明心迹“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实际上,这已经是他第二次被贬。
36岁那年,关中大旱,韩愈上书皇帝请缓征百姓赋税。这惹恼了唐德宗,被贬连州阳山。去阳山时,他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一遭。
被贬潮州的韩愈,才离开长安,便有卒吏登门,逼其妻子与儿女随他一起去潮州。当时12岁的女儿卧病在床,惊恐中病情加重,在层峰驿站命丧黄泉,只好草葬于岩下。
唐宪宗崩,唐穆宗立。从潮州调任袁州的韩愈,获诏任国子祭酒。返京的韩愈,过层峰驿站时,寻找到女儿墓冢,写有一首诗:“数椽藤束木皮棺,草殡荒山白骨寒。惊恐入心身已病,扶舁沿路众知难。绕坟不暇号三匝,设祭惟闻饭一盘。致汝无辜由我罪,百年惭痛泪阑干!”
“商山名利路,夜亦有行人。”这是五代元贞白诗句中对这条古道的描述。
所谓商山名利路,指的是从蓝关至武关穿行于秦岭之中的山路。有人考证,蓝田关、峣关、牧护关都被称之为蓝关;武关位于陕西丹凤武关河的北岸,春秋时期称少习关,是秦国的南门,出关后东行即达河南的南阳。
此路至少在战国时期,已经是秦楚之间的交通要道。汉唐时期,从长安往东南方向去,即今天的湖北、湖南、广西、广东、贵州,以至海南,惟此道可走。大陆东南和岭南一带的人,到长安城来求官、赶考、经商,也走的是此道。
出生于湖州的孟郊,屡屡沿蓝武道奔长安考进士,46岁才终于登科。
李商隐久陷窘境,在长安出头之日渺茫,只好依傍地方官员。有一年,他由桂州郑亚幕府返京,脚踏商於道,心中的期盼是:“六百商於路,崎岖古共闻。蜂房春欲暮,虎阱日初曛。路向泉间辨,人从树杪分。更谁开捷径,速拟上青云。”
大诗人李白,大约30岁时,过武关,入长安,以求职位,未遂,于是过黄河东去;43岁因谗言被迫回安陆,也是要穿蓝关而过的。
白居易两次左迁(古人对降职的叫法),无论是江州之行,还是杭州之行,都失意于此道。
这条“诗歌之路”,写尽了文人仕途的通畅与挫败。宋以后,此道历经朝代变迁,有过数次整修,直至民国时期修的长坪公路,今312国道,大抵没有突破其基本脉络。诗歌之路对当地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代名家诗作,不仅给商洛人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还孕育了众多的诗人。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商州农民作者房成华的民歌《唱得幸福落满坡》,就被收入郭沫若、周扬主编的《红旗歌谣》。
2008年成立的商洛诗歌学会,设在丹凤县,而非商洛市,就说明诗歌在此地基础的深厚。五年来,发展了130多名会员,不少会员多次在《诗刊》《星星》《绿风》《诗歌月刊》等国内有影响的杂志发表作品、获奖。诗歌协会的会刊,《商洛诗歌》分别被《中国诗歌》《诗歌月刊》列入民刊选粹。
戏剧之乡
2006年5月20日,商洛花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商洛花鼓民间通称花鼓子、地蹦子,流行于陕西省商洛地区。清光绪三年湖北郧阳遭受水灾,大批灾民进入商洛地区,带来了郧阳流行的花鼓戏。后花鼓戏逐渐改用商洛地区方言演唱,并吸收了许多商洛的民歌小调,最终形成了商洛花鼓。
新中国成立后,商洛首次排出了一出花鼓传统剧《夫妻观灯》。该剧在陕西省的文艺会演中获得了一等奖,还走进中南海,为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后来被拍成电影,走向了全国。
上世纪70年代,创作演出的古典花鼓戏《屠夫状元》红遍大江南北,被盛赞为“商山明珠”,先后被10多个剧种、200多家剧团移植演出,并被拍成电影,列入“中国戏曲精典系列”。
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商洛花鼓戏《六斤县长》进京演出,并获全国优秀剧目创作奖、全国剧本创作金奖。
2002年,现代花鼓戏《月亮光光》在陕西省第三届艺术节上一炮而响,荣获优秀剧目、最佳编剧等十项大奖。2003年,代表陕西省参加第八届中国戏剧节荣获曹禹戏剧文学奖、特别奖和优秀编剧等七个单项奖,同年,荣获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04年该剧又获得文化部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文华新剧目”奖,并被确定为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重点剧目。
冀福记和陈彦,是从商洛走出的著名剧作家。
现代商洛,不僅因商洛花鼓而誉为“戏剧之乡”,更活跃着一个以贾平凹为代表的商洛小说作家群。
在商洛采访,遇见的当地人都会说一句“商洛经济落后,文化却很发达。”
2013年,陕西各地的GDP排名中,商洛倒数第三,尽管年增长率排在全省第三;人均GDP是全省倒数第一。这些数据的确说明商洛经济的不发达。
商洛对自己的定位是“生态商洛、文化商洛”。秦岭山区的商洛,打生态牌固然有地理上的优势,但同时打文化牌,依据又何在呢?
古道诗意
商洛境内的商於古道自古闻名于世。“商於”为古地名,原指“商邑”与“於邑”。春秋时期,商於之地属楚国,为楚文化发源地之一,战国时期被秦国占领,成为商鞅封邑。至汉唐年间,商於古道增设驿站,棣花、武关、龙驹寨、富水等都成为古道上有重要影响的历史文化名镇。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商洛诗人远洲带记者去丹凤新打造的文化景点棣花镇参观的途中,吟诵了韩愈的这句诗。
52岁的韩愈,一封奏折引发了皇帝对他的不满,从刑部侍郎被贬为潮州刺史。从长安去8000里之遥的潮州途中,在蓝关,车陷深雪中无法前行。正当无奈之际,遇到侄孙韩湘来接。他写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诗,虽交代“好收吾骨瘴江边”,但更是对皇帝表明心迹“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实际上,这已经是他第二次被贬。
36岁那年,关中大旱,韩愈上书皇帝请缓征百姓赋税。这惹恼了唐德宗,被贬连州阳山。去阳山时,他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一遭。
被贬潮州的韩愈,才离开长安,便有卒吏登门,逼其妻子与儿女随他一起去潮州。当时12岁的女儿卧病在床,惊恐中病情加重,在层峰驿站命丧黄泉,只好草葬于岩下。
唐宪宗崩,唐穆宗立。从潮州调任袁州的韩愈,获诏任国子祭酒。返京的韩愈,过层峰驿站时,寻找到女儿墓冢,写有一首诗:“数椽藤束木皮棺,草殡荒山白骨寒。惊恐入心身已病,扶舁沿路众知难。绕坟不暇号三匝,设祭惟闻饭一盘。致汝无辜由我罪,百年惭痛泪阑干!”
“商山名利路,夜亦有行人。”这是五代元贞白诗句中对这条古道的描述。
所谓商山名利路,指的是从蓝关至武关穿行于秦岭之中的山路。有人考证,蓝田关、峣关、牧护关都被称之为蓝关;武关位于陕西丹凤武关河的北岸,春秋时期称少习关,是秦国的南门,出关后东行即达河南的南阳。
此路至少在战国时期,已经是秦楚之间的交通要道。汉唐时期,从长安往东南方向去,即今天的湖北、湖南、广西、广东、贵州,以至海南,惟此道可走。大陆东南和岭南一带的人,到长安城来求官、赶考、经商,也走的是此道。
出生于湖州的孟郊,屡屡沿蓝武道奔长安考进士,46岁才终于登科。
李商隐久陷窘境,在长安出头之日渺茫,只好依傍地方官员。有一年,他由桂州郑亚幕府返京,脚踏商於道,心中的期盼是:“六百商於路,崎岖古共闻。蜂房春欲暮,虎阱日初曛。路向泉间辨,人从树杪分。更谁开捷径,速拟上青云。”
大诗人李白,大约30岁时,过武关,入长安,以求职位,未遂,于是过黄河东去;43岁因谗言被迫回安陆,也是要穿蓝关而过的。
白居易两次左迁(古人对降职的叫法),无论是江州之行,还是杭州之行,都失意于此道。
这条“诗歌之路”,写尽了文人仕途的通畅与挫败。宋以后,此道历经朝代变迁,有过数次整修,直至民国时期修的长坪公路,今312国道,大抵没有突破其基本脉络。诗歌之路对当地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代名家诗作,不仅给商洛人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还孕育了众多的诗人。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商州农民作者房成华的民歌《唱得幸福落满坡》,就被收入郭沫若、周扬主编的《红旗歌谣》。
2008年成立的商洛诗歌学会,设在丹凤县,而非商洛市,就说明诗歌在此地基础的深厚。五年来,发展了130多名会员,不少会员多次在《诗刊》《星星》《绿风》《诗歌月刊》等国内有影响的杂志发表作品、获奖。诗歌协会的会刊,《商洛诗歌》分别被《中国诗歌》《诗歌月刊》列入民刊选粹。
戏剧之乡
2006年5月20日,商洛花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商洛花鼓民间通称花鼓子、地蹦子,流行于陕西省商洛地区。清光绪三年湖北郧阳遭受水灾,大批灾民进入商洛地区,带来了郧阳流行的花鼓戏。后花鼓戏逐渐改用商洛地区方言演唱,并吸收了许多商洛的民歌小调,最终形成了商洛花鼓。
新中国成立后,商洛首次排出了一出花鼓传统剧《夫妻观灯》。该剧在陕西省的文艺会演中获得了一等奖,还走进中南海,为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后来被拍成电影,走向了全国。
上世纪70年代,创作演出的古典花鼓戏《屠夫状元》红遍大江南北,被盛赞为“商山明珠”,先后被10多个剧种、200多家剧团移植演出,并被拍成电影,列入“中国戏曲精典系列”。
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商洛花鼓戏《六斤县长》进京演出,并获全国优秀剧目创作奖、全国剧本创作金奖。
2002年,现代花鼓戏《月亮光光》在陕西省第三届艺术节上一炮而响,荣获优秀剧目、最佳编剧等十项大奖。2003年,代表陕西省参加第八届中国戏剧节荣获曹禹戏剧文学奖、特别奖和优秀编剧等七个单项奖,同年,荣获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04年该剧又获得文化部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文华新剧目”奖,并被确定为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重点剧目。
冀福记和陈彦,是从商洛走出的著名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