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通过精讲、设问、激趣、设谬、善变等途径引发学生多思、深思、会思,有助于培养学进行独立探求和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方式 教学效果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是数学教学的中心。然而,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教师的主体作用,教师易控制教学节奏,但也易造成学生“少参与”“少思考”“少独立见解”,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创新能力,这越来越与现代教学的发展趋势相悖。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精讲、设问、激趣、设谬、善变等途径引发学生多思、深思、会思,有助于培养学进行独立探求和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精讲“启”思
“精讲”即是在课堂中讲授扼要,突出重点,说明难点,把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交给学生,讲得精确、精练、精彩,效果好、效率高。在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精讲启发学生思维呢?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内涵实质、重点、难点和学生的预习情况,紧抓“三点”组织教学,对重点层层剖析,纲要展开,深入浅出;对关键点加以提示、点拨;对模糊点或费解点则详细阐明。精讲才能启发学生思维,使之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精讲才能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精讲才能激活学生思维,使之从“休眠”走向“活跃”。例如,在讲授等比数列的时候,我通过下表用分类思想和已学过的等差数列进行比较,很自然过渡到等比数列的知识,对定义中关健词用符号标出,并逐个分析、点拔,对定义、公式中公比为什么不等于零和当公比等于1的时候前n顶和公式这些模糊点或费解点则详细进行解析。
二、设问“导”思
善教者,莫不善导也。“善导”即是想方设法诱导学生积极展开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使之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参与探索和讨论。如何做到善导呢?所谓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善于设问就善于导思了。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好诱导问题,铺设思维的坡度,由浅入深不断为学生创设“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展开探索,拓展思维。如,在讲授反正弦函数时,可设计下述问题:
师:什么样的函数才有反函数?函数y=x2,x∈R是否有反函数?它在什么范围内才有反函数?
生:单调函数存在反函数。函数y=x2,在x∈R上不存在反函数,但在x∈R+(或x∈R-)上就存在反函数。
师:那么,函数y=sinx,x∈R是否有反函数?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函数y=sinx的定义域的某部分区间,使其存在反函数呢?……
生:可选择-π2,π2 师:这样选择有什么好处?
生:(1)对于y的每一个值,x在-π2,π2上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2)区间-π2,π2关于原点对称;(3)区间-π2,π2显得简单明了。 师:选择0,π2不是更简单吗?
生: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单调区间,这样选择就不能取遍上[-1,1]所有的值。
通过以上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反正弦函数的概念的得出已是水到渠成了。
三、激趣“活”思
“激趣”即是激发感情、激起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各种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高度抽象性是数学三大特性之一。因此,难免有些内容枯燥、难懂,处理不当则易造成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出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在导入课题时唤醒学生兴趣,在注意力分散时激励兴趣,在内容枯燥时引发兴趣,有效地扣住学生,注意激活学生思维。如,在讲完二项式定理后,教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今天是星期日,再过81000天之后的那一天是星期几”开始大家感到惊奇,又感到有兴趣,但又回答不出来,教师就启发学生将这个实际问题翻译、转化成一个数学问题:“求81000被7除的余数是多少?”学生立刻受到启发,想到把(1+7)1000按二项式定理展开,前1000项均是7的倍数,只有第1001项是1,问题便迎刃而解。
四、设谬“纠”思
“设谬”即是根据学生解题时,往往错误地运用或混淆基本概念、性质或推理,得出一些错误结论,为了引起学生重视,强化概念、性质、推理,教学时寻找和制造一些他们注意不到的错误,引导他们反驳和修正,从反面来激发学生思维,抓住学生容易误解的地方提出与正确答案相悖的观点,让学生接触看似正确实质荒谬的结论,纠正学生求异思维。如:求函数y=x22+3x(x>0)的最小值时,有学生解为:
五、善变“拓”思
没有创造性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然而,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思维囿于常规,止于表面,安于教条,令人不安。我们要常常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指导学生思考,拓广学生思维,有时还要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尝试解答,展开讨论,寻求捷径,找到答案,甚至有时可以不给定论,只求过程,将有助于拓广学生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如:当m是什么数时,方程mx2+(m+3)x+m=0的两个根都是正数?
学生在解完本题后,接着可将问题做如下变化:
⑴当m是什么数时,方程mx2+(m+3)x+m=0的两个根都大于3?
⑵当m是什么数时,方程 mx2+(m+3)x+m=0的一个根大于3,一个根小于3?
⑶当m是什么数时,方程 mx2+(m+3)x+m=0有一个正根,有一个负根?
通过以上一环扣一环的操作,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長安职业高级中学)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方式 教学效果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是数学教学的中心。然而,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教师的主体作用,教师易控制教学节奏,但也易造成学生“少参与”“少思考”“少独立见解”,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创新能力,这越来越与现代教学的发展趋势相悖。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精讲、设问、激趣、设谬、善变等途径引发学生多思、深思、会思,有助于培养学进行独立探求和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精讲“启”思
“精讲”即是在课堂中讲授扼要,突出重点,说明难点,把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交给学生,讲得精确、精练、精彩,效果好、效率高。在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精讲启发学生思维呢?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内涵实质、重点、难点和学生的预习情况,紧抓“三点”组织教学,对重点层层剖析,纲要展开,深入浅出;对关键点加以提示、点拨;对模糊点或费解点则详细阐明。精讲才能启发学生思维,使之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精讲才能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精讲才能激活学生思维,使之从“休眠”走向“活跃”。例如,在讲授等比数列的时候,我通过下表用分类思想和已学过的等差数列进行比较,很自然过渡到等比数列的知识,对定义中关健词用符号标出,并逐个分析、点拔,对定义、公式中公比为什么不等于零和当公比等于1的时候前n顶和公式这些模糊点或费解点则详细进行解析。
二、设问“导”思
善教者,莫不善导也。“善导”即是想方设法诱导学生积极展开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使之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参与探索和讨论。如何做到善导呢?所谓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善于设问就善于导思了。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好诱导问题,铺设思维的坡度,由浅入深不断为学生创设“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展开探索,拓展思维。如,在讲授反正弦函数时,可设计下述问题:
师:什么样的函数才有反函数?函数y=x2,x∈R是否有反函数?它在什么范围内才有反函数?
生:单调函数存在反函数。函数y=x2,在x∈R上不存在反函数,但在x∈R+(或x∈R-)上就存在反函数。
师:那么,函数y=sinx,x∈R是否有反函数?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函数y=sinx的定义域的某部分区间,使其存在反函数呢?……
生:可选择-π2,π2 师:这样选择有什么好处?
生:(1)对于y的每一个值,x在-π2,π2上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2)区间-π2,π2关于原点对称;(3)区间-π2,π2显得简单明了。 师:选择0,π2不是更简单吗?
生: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单调区间,这样选择就不能取遍上[-1,1]所有的值。
通过以上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反正弦函数的概念的得出已是水到渠成了。
三、激趣“活”思
“激趣”即是激发感情、激起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各种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高度抽象性是数学三大特性之一。因此,难免有些内容枯燥、难懂,处理不当则易造成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出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在导入课题时唤醒学生兴趣,在注意力分散时激励兴趣,在内容枯燥时引发兴趣,有效地扣住学生,注意激活学生思维。如,在讲完二项式定理后,教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今天是星期日,再过81000天之后的那一天是星期几”开始大家感到惊奇,又感到有兴趣,但又回答不出来,教师就启发学生将这个实际问题翻译、转化成一个数学问题:“求81000被7除的余数是多少?”学生立刻受到启发,想到把(1+7)1000按二项式定理展开,前1000项均是7的倍数,只有第1001项是1,问题便迎刃而解。
四、设谬“纠”思
“设谬”即是根据学生解题时,往往错误地运用或混淆基本概念、性质或推理,得出一些错误结论,为了引起学生重视,强化概念、性质、推理,教学时寻找和制造一些他们注意不到的错误,引导他们反驳和修正,从反面来激发学生思维,抓住学生容易误解的地方提出与正确答案相悖的观点,让学生接触看似正确实质荒谬的结论,纠正学生求异思维。如:求函数y=x22+3x(x>0)的最小值时,有学生解为:
五、善变“拓”思
没有创造性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然而,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思维囿于常规,止于表面,安于教条,令人不安。我们要常常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指导学生思考,拓广学生思维,有时还要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尝试解答,展开讨论,寻求捷径,找到答案,甚至有时可以不给定论,只求过程,将有助于拓广学生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如:当m是什么数时,方程mx2+(m+3)x+m=0的两个根都是正数?
学生在解完本题后,接着可将问题做如下变化:
⑴当m是什么数时,方程mx2+(m+3)x+m=0的两个根都大于3?
⑵当m是什么数时,方程 mx2+(m+3)x+m=0的一个根大于3,一个根小于3?
⑶当m是什么数时,方程 mx2+(m+3)x+m=0有一个正根,有一个负根?
通过以上一环扣一环的操作,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長安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