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3年前,他怀揣着4000元钱去上海寻梦;13年间,为了梦想,他屡败屡战,并两次付出了血的代价;13年后,他所打造的“馒头传奇”年产包子高达5个亿。
他就是来自安徽怀宁的农村娃刘会平。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馒头传奇”……
1998年3月,21岁的小伙刘会平怀揣着4000元钱来上海寻梦。刘会平的老家在安徽安庆一个偏僻的小镇,镇上很多人都在外地从事面点行业。初中毕业后,刘会平凭借所学的面点手艺,分别在常州、贵阳和南宁卖过包子。闯荡的地方多了,刘会平的眼界逐渐放大,后来,他听说上海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十分发达,便决定去上海打拼,以求得更大的发展。为了省钱,刘会平买了硬座票,火车到站后,扛着大包的刘会平顿时懵了——出现在眼前的全是高楼,熙熙攘攘的大街上车水马龙,面对着过去只在电视上看过的大都市,刘会平的心里竟然产生了一丝恐惧:光靠卖包子,能在上海站住脚跟吗?
安顿下来之后,刘会平立即忙碌开来,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既然已经来到上海,就必须放手一搏。眼下,最重要的事就是首先要找到一个合适蒸包子的门面。
那段时间,为了找到价廉物美、适合开包子店的门面,刘会平骑着自行车跑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在上海的遵义路上,看到了一间小门面正在出租,他果断地以6000元租金租下了这间承载着他所有梦想的小门面。开业后,刘会平每天凌晨2点就起床,在天亮以前让第一批包子出笼。其中的辛劳只有刘会平自己知晓,有时他将面和到一半,就睡着了,甚至连吃饭时,也会吃着吃着就打起了盹……
可上天并没有眷顾这个坚强的年轻人,由于不了解上海人的口味,刘会平的包子店生意并不理想。无论刘会平如何吆喝,每天的营业额也只能在200元以下徘徊。每月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住房租,照这样下去,要不了多久,就会亏得血本无归。
半个月后,生意仍然毫无起色,为了减少损失,刘会平果断地关了他在上海开的第一家包子店。第一次来上海开店,就亏了4000多元钱,更要命的是,这些钱都是从亲戚那借来的。想着自己的付出和残酷的现状,刘会平将自己关在出租屋里大哭起来。
刘会平的姐姐得知弟弟的现状后,立即赶到上海,将4000元钱递到了弟弟的手里,鼓励他说:“做任何生意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只要坚持,就会成功的。”
在姐姐的鼓励下,刘会平重新振作起来。1999年初,新的包子店在上海的福建路上开业了。让刘会平高兴的是,这次的生意比上次好多了。但这种喜悦感没持续多久,他的隔壁也开了一家包子店。由于那家店的包子味道更适合上海人的口味,店门口每天都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刘会平的生意很快衰退下来。经历了这次挫折,刘会平开始清醒地意识到,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没有过硬的产品,迟早会面临被淘汰的结局。
刘会平的包子店再次关门易主。一连遭遇了两次失败,刘会平并没有被打趴下。他告诉记者:“无论境况多艰难,我从没想过去打工,只要店里还有一个员工,我就是老板。”跟上次不同的是,刘会平冷静地分析了失败的原因。他意识到,对于包子店来说,成功与否与店面的位置、包子的口味以及有效客户关系都非常大。
总结了前两次的经验,刘会平决定进行差异经营。他高薪聘请了一位面点师傅,专门做起了生煎。由于师傅熟悉上海人的口味,做的花样又多,刘会平的包子店生意终于迎来了春天。看着门前排队买包子的顾客,刘会平终于笑了。同行看见做生煎生意好,很多人纷纷跟风“克隆”,再加上那段时间发生了猪瘟,很多人都不敢再买生煎,曾经火爆的生意再度关门。不过,跟前几次不同的是,此时,刘会平的手上已经有了一笔不小的积蓄,他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东山再起,并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里站稳脚跟。
刘会平没有急于开新店,他决定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去熟悉上海的小吃市场,做到有的放矢。
他去了很多经营小吃的门店,在实际调查中,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外面小摊经营的小吃,虽然便宜,但不太卫生;一些大的连锁小吃店,虽然卫生,但大多采取机器搅拌制馅,口感不好。
能否将这两点结合起来,钻这中间的空子,重新创立一种新的包子经营模式呢?刘会平对自己这个想法充满了信心。很快,一家装修一新的包子店在黄埔区的繁华地段开业了。“老店新开”,刘会平胸有成竹,他在“宏观”和“微观”上都下足了功夫:“宏观”上,他将门面装修一新,改变了以前包子店给人脏兮兮的感觉;“微观”上,他将包子重新进行了改进,他希望自己包子店经营的包子,皮要薄,入口即化,馅要大,味道可口。为了走正规化路线,刘会平还给他的包子店取名为“刘师傅大包”。包子店开业后,生意果然一路攀升。
为了将事业做大,刘会平准备再次挑战自己,他要借钱在上海的南京路上开店。南京路是上海最繁华的商业地带,街道上大多是豪华饭店和大型连锁餐厅,6毛钱一个的小包子店能在南京路上站稳脚跟?家人都认为他疯了,同行更是认为他会亏得连家都不认识。
让刘会平记忆犹新的是,包子店开业前,他在往包子店搬东西的时候,一个正在执勤的交警问刘会平:“你租这里的门面准备做啥?”当听说他要开包子店时,交警睁大了眼睛:“你在南京路上开包子店?你是不是准备喝西北风啊?”
在所有人诧异的目光中,刘会平的包子店开业了。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刘师傅大包”门前竟然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从早到晚,买包子的人络绎不绝,而且生意一天比一天好。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对此,刘会平有自己的分析。他认为,虽然南京路上的门面租金贵,但人流量大,而且大多是白领,因为白领大多是早晨来不及吃早餐的,所以这些白领都是自己包子店的“有效客户”,只要自己的包子卫生,味道好,就一定会受到白领的青睐,包子店的生意自然无可担忧。
经历了这么多次的打击,刘会平终于在上海站稳了脚跟。那一年,他不仅赚了50多万的纯利润,而且还娶回了一位漂亮的妻子,可谓是事业爱情双丰收。然而,沉浸在喜悦中的刘会平没料到,一场血案正悄悄向他逼近。
那天,一个做包子的同行打电话给刘会平,让他到一个约定地点,说有要事相商。刘会平到达约定地点后,正在四处张望约定的人,谁知,一把剪刀突然朝他的脸部捅来,他本能地用手一挡,剪刀刺碎了眼镜片,扎在了头上,鲜血顿时流了下来。他被送往医院,伤口整整缝了18针。事后,刘会平才得知,原来这个同行认为“刘师傅大包”生意太火爆了,抢了他的生意,所以实施报复。在外闯荡多年的刘会平根本不会被这种威胁吓倒,大家在外打拼都不容易,他并没有选择起诉同行,而是宽容地放过了对方。
“刘师傅大包”在南京路取得成功,这给了他极大的信心,早餐市场是块非常大的蛋糕,发展空间非常大,如果做成功了,照样能成为亿万富豪。就在他信心十足的时候,一个经常买包子的白领对刘会平说:“你们的包子味道确实不错,但我每次都不好意思带到办公室去吃,你们如果能像麦当劳那样成为品牌就好了。”
一句话提醒了刘会平,他开始思索走连锁发展的路子,为了改变传统包子店给人的印象,他给包子店取了一个时尚又带着洋味的名字——芭比馒头,并按照公司化路线运营。路线规划好后,在实际中却遇到了困难,那就是随着员工的增多,刘会平的管理能力日益受到挑战。毕竟,他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在外闯荡。工作之余,刘会平开始没日没夜地学习经济管理,想尽快弥补自己管理能力上的不足。
为了将包子生意做大,从2003年开始,刘会平一直在忙着做两件事:一是吸引技术类和具有管理经验的人才;二是建立馅料加工厂,以此保证所有包子的口味一致。一个开了几家包子分店的人竟然要开馅料加工厂,这在一些同行中被讥笑为无稽之谈。刘会平没有理会这些,从在黄金商业地段南京路上开店,再到今天的计划开馅料加工厂,刘会平所走的每一步都充满着另类色彩。
在刘会平的努力之下,半年后,馅料加工厂终于建成,在这期间,“芭比馒头”又增加了30多家分店。
一天,一个老顾客在买包子时对刘会平说:“过去你家的包子一口就能咬出馅来,可现在不行了……”顾客很平常的一句评价,对于一个发展势头正强劲的企业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可刘会平却意识到这问题背后的严峻性。如果所有包子店的包子质量不统一,就会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
经过思索,刘会平想出了一个对策:能否把做好的生包子进行速冻,到了各个包子店后再上笼蒸熟?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不过在现实中却遇到一个很难的问题,面点行业称之为冷冻面团技术。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刘会平专门去请教了面点行业的专家,专家也在理论上同意了刘会平的看法,不过在现实中,国内还没有任何厂家在批量生产中成功破解冷冻面团技术。
既然理论上可行,刘会平觉得自己一定能克服这个难题,他花重金成立了开发冷冻面团技术小组,每天都和工人一起进行试验。
一天晚上,刘会平正在和工人一起做试验,在清理机器上的面粉时,突然手指被机器绞了一下,刘会平疼得尖叫起来,立即用另一只手将流血的手指握住。工人们赶快将刘会平送到了医院,医生检查后发现,刘会平的手指被机器切掉了一截,必须要将切掉的手指找回来迅速接上。工人们立即打车赶了回去,在机器里面找到了那截被切掉的手指……
就是在这种艰辛的付出之下,刘会平终于攻克了这个难题,他的事业发展速度更惊人了。谁知一场更大的风波悄然降临。
“芭比馒头”味道好又卫生,逐渐成为上海人心目中的品牌早点,一些不法分子悄悄盯上了这块肥蛋糕。
那天,刘会平接到一个投诉电话,对方声称:“你们公司就是骗子,为何收费后,就没了后续服务……”刘会平在经过调查后得知,原来是有人冒充“芭比馒头”,在外乱收加盟费。为了维护这个自己一手创立起来的品牌,刘会平毫不手软地将对方告上了法庭。
最终法律还了刘会平一个公道,媒体也跟进报道了这次“加盟风波”官司。让刘会平意外的是,经过这次媒体的报道,“芭比馒头”的品牌更响亮了,要求加盟的人更多了。同时,刘会平也敏锐地意识到,“芭比馒头”的加盟必须要走正规化路线:统一网站、统一装修、统一经营。
经过整改的“芭比馒头”以更加专业化的面孔出现在了大众的眼前。2010年,“芭比馒头”在上海的加盟店高达400多个,在江浙地区也有40多家,为了降低加盟者的风险,确保所有的加盟店年利润都在10万以上,公司对每一个加盟店都会进行选址考察和后期的培训。
2011年1月25日,经过层层评比,刘会平被评为“安徽年度经济人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会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每个包子的净利润是一角钱,“芭比馒头”实现了年产包子5个亿的行业奇迹……
一个农村出来的打工汉,如今成为千万富豪,让无数人赞叹、敬佩。但很多人也许想不到的是,迄今为止,刘会平还没买过一辆私家车,他的妻子每天凌晨5点就赶往店铺,和员工们一起蒸包子,每天晚上回家都在8点以后。刘会平的奋斗目标到底是什么呢?他悄悄告诉记者:“我首先要为安徽人争光,另外,从战略眼光来看,公司要想实现国内连锁化,并开拓国外市场,以及将来的上市,要走的路还很远,我们必须时刻努力着、准备着……”
他就是来自安徽怀宁的农村娃刘会平。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馒头传奇”……
1998年3月,21岁的小伙刘会平怀揣着4000元钱来上海寻梦。刘会平的老家在安徽安庆一个偏僻的小镇,镇上很多人都在外地从事面点行业。初中毕业后,刘会平凭借所学的面点手艺,分别在常州、贵阳和南宁卖过包子。闯荡的地方多了,刘会平的眼界逐渐放大,后来,他听说上海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十分发达,便决定去上海打拼,以求得更大的发展。为了省钱,刘会平买了硬座票,火车到站后,扛着大包的刘会平顿时懵了——出现在眼前的全是高楼,熙熙攘攘的大街上车水马龙,面对着过去只在电视上看过的大都市,刘会平的心里竟然产生了一丝恐惧:光靠卖包子,能在上海站住脚跟吗?
安顿下来之后,刘会平立即忙碌开来,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既然已经来到上海,就必须放手一搏。眼下,最重要的事就是首先要找到一个合适蒸包子的门面。
那段时间,为了找到价廉物美、适合开包子店的门面,刘会平骑着自行车跑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在上海的遵义路上,看到了一间小门面正在出租,他果断地以6000元租金租下了这间承载着他所有梦想的小门面。开业后,刘会平每天凌晨2点就起床,在天亮以前让第一批包子出笼。其中的辛劳只有刘会平自己知晓,有时他将面和到一半,就睡着了,甚至连吃饭时,也会吃着吃着就打起了盹……
可上天并没有眷顾这个坚强的年轻人,由于不了解上海人的口味,刘会平的包子店生意并不理想。无论刘会平如何吆喝,每天的营业额也只能在200元以下徘徊。每月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住房租,照这样下去,要不了多久,就会亏得血本无归。
半个月后,生意仍然毫无起色,为了减少损失,刘会平果断地关了他在上海开的第一家包子店。第一次来上海开店,就亏了4000多元钱,更要命的是,这些钱都是从亲戚那借来的。想着自己的付出和残酷的现状,刘会平将自己关在出租屋里大哭起来。
刘会平的姐姐得知弟弟的现状后,立即赶到上海,将4000元钱递到了弟弟的手里,鼓励他说:“做任何生意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只要坚持,就会成功的。”
在姐姐的鼓励下,刘会平重新振作起来。1999年初,新的包子店在上海的福建路上开业了。让刘会平高兴的是,这次的生意比上次好多了。但这种喜悦感没持续多久,他的隔壁也开了一家包子店。由于那家店的包子味道更适合上海人的口味,店门口每天都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刘会平的生意很快衰退下来。经历了这次挫折,刘会平开始清醒地意识到,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没有过硬的产品,迟早会面临被淘汰的结局。
刘会平的包子店再次关门易主。一连遭遇了两次失败,刘会平并没有被打趴下。他告诉记者:“无论境况多艰难,我从没想过去打工,只要店里还有一个员工,我就是老板。”跟上次不同的是,刘会平冷静地分析了失败的原因。他意识到,对于包子店来说,成功与否与店面的位置、包子的口味以及有效客户关系都非常大。
总结了前两次的经验,刘会平决定进行差异经营。他高薪聘请了一位面点师傅,专门做起了生煎。由于师傅熟悉上海人的口味,做的花样又多,刘会平的包子店生意终于迎来了春天。看着门前排队买包子的顾客,刘会平终于笑了。同行看见做生煎生意好,很多人纷纷跟风“克隆”,再加上那段时间发生了猪瘟,很多人都不敢再买生煎,曾经火爆的生意再度关门。不过,跟前几次不同的是,此时,刘会平的手上已经有了一笔不小的积蓄,他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东山再起,并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里站稳脚跟。
刘会平没有急于开新店,他决定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去熟悉上海的小吃市场,做到有的放矢。
他去了很多经营小吃的门店,在实际调查中,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外面小摊经营的小吃,虽然便宜,但不太卫生;一些大的连锁小吃店,虽然卫生,但大多采取机器搅拌制馅,口感不好。
能否将这两点结合起来,钻这中间的空子,重新创立一种新的包子经营模式呢?刘会平对自己这个想法充满了信心。很快,一家装修一新的包子店在黄埔区的繁华地段开业了。“老店新开”,刘会平胸有成竹,他在“宏观”和“微观”上都下足了功夫:“宏观”上,他将门面装修一新,改变了以前包子店给人脏兮兮的感觉;“微观”上,他将包子重新进行了改进,他希望自己包子店经营的包子,皮要薄,入口即化,馅要大,味道可口。为了走正规化路线,刘会平还给他的包子店取名为“刘师傅大包”。包子店开业后,生意果然一路攀升。
为了将事业做大,刘会平准备再次挑战自己,他要借钱在上海的南京路上开店。南京路是上海最繁华的商业地带,街道上大多是豪华饭店和大型连锁餐厅,6毛钱一个的小包子店能在南京路上站稳脚跟?家人都认为他疯了,同行更是认为他会亏得连家都不认识。
让刘会平记忆犹新的是,包子店开业前,他在往包子店搬东西的时候,一个正在执勤的交警问刘会平:“你租这里的门面准备做啥?”当听说他要开包子店时,交警睁大了眼睛:“你在南京路上开包子店?你是不是准备喝西北风啊?”
在所有人诧异的目光中,刘会平的包子店开业了。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刘师傅大包”门前竟然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从早到晚,买包子的人络绎不绝,而且生意一天比一天好。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对此,刘会平有自己的分析。他认为,虽然南京路上的门面租金贵,但人流量大,而且大多是白领,因为白领大多是早晨来不及吃早餐的,所以这些白领都是自己包子店的“有效客户”,只要自己的包子卫生,味道好,就一定会受到白领的青睐,包子店的生意自然无可担忧。
经历了这么多次的打击,刘会平终于在上海站稳了脚跟。那一年,他不仅赚了50多万的纯利润,而且还娶回了一位漂亮的妻子,可谓是事业爱情双丰收。然而,沉浸在喜悦中的刘会平没料到,一场血案正悄悄向他逼近。
那天,一个做包子的同行打电话给刘会平,让他到一个约定地点,说有要事相商。刘会平到达约定地点后,正在四处张望约定的人,谁知,一把剪刀突然朝他的脸部捅来,他本能地用手一挡,剪刀刺碎了眼镜片,扎在了头上,鲜血顿时流了下来。他被送往医院,伤口整整缝了18针。事后,刘会平才得知,原来这个同行认为“刘师傅大包”生意太火爆了,抢了他的生意,所以实施报复。在外闯荡多年的刘会平根本不会被这种威胁吓倒,大家在外打拼都不容易,他并没有选择起诉同行,而是宽容地放过了对方。
“刘师傅大包”在南京路取得成功,这给了他极大的信心,早餐市场是块非常大的蛋糕,发展空间非常大,如果做成功了,照样能成为亿万富豪。就在他信心十足的时候,一个经常买包子的白领对刘会平说:“你们的包子味道确实不错,但我每次都不好意思带到办公室去吃,你们如果能像麦当劳那样成为品牌就好了。”
一句话提醒了刘会平,他开始思索走连锁发展的路子,为了改变传统包子店给人的印象,他给包子店取了一个时尚又带着洋味的名字——芭比馒头,并按照公司化路线运营。路线规划好后,在实际中却遇到了困难,那就是随着员工的增多,刘会平的管理能力日益受到挑战。毕竟,他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在外闯荡。工作之余,刘会平开始没日没夜地学习经济管理,想尽快弥补自己管理能力上的不足。
为了将包子生意做大,从2003年开始,刘会平一直在忙着做两件事:一是吸引技术类和具有管理经验的人才;二是建立馅料加工厂,以此保证所有包子的口味一致。一个开了几家包子分店的人竟然要开馅料加工厂,这在一些同行中被讥笑为无稽之谈。刘会平没有理会这些,从在黄金商业地段南京路上开店,再到今天的计划开馅料加工厂,刘会平所走的每一步都充满着另类色彩。
在刘会平的努力之下,半年后,馅料加工厂终于建成,在这期间,“芭比馒头”又增加了30多家分店。
一天,一个老顾客在买包子时对刘会平说:“过去你家的包子一口就能咬出馅来,可现在不行了……”顾客很平常的一句评价,对于一个发展势头正强劲的企业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可刘会平却意识到这问题背后的严峻性。如果所有包子店的包子质量不统一,就会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
经过思索,刘会平想出了一个对策:能否把做好的生包子进行速冻,到了各个包子店后再上笼蒸熟?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不过在现实中却遇到一个很难的问题,面点行业称之为冷冻面团技术。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刘会平专门去请教了面点行业的专家,专家也在理论上同意了刘会平的看法,不过在现实中,国内还没有任何厂家在批量生产中成功破解冷冻面团技术。
既然理论上可行,刘会平觉得自己一定能克服这个难题,他花重金成立了开发冷冻面团技术小组,每天都和工人一起进行试验。
一天晚上,刘会平正在和工人一起做试验,在清理机器上的面粉时,突然手指被机器绞了一下,刘会平疼得尖叫起来,立即用另一只手将流血的手指握住。工人们赶快将刘会平送到了医院,医生检查后发现,刘会平的手指被机器切掉了一截,必须要将切掉的手指找回来迅速接上。工人们立即打车赶了回去,在机器里面找到了那截被切掉的手指……
就是在这种艰辛的付出之下,刘会平终于攻克了这个难题,他的事业发展速度更惊人了。谁知一场更大的风波悄然降临。
“芭比馒头”味道好又卫生,逐渐成为上海人心目中的品牌早点,一些不法分子悄悄盯上了这块肥蛋糕。
那天,刘会平接到一个投诉电话,对方声称:“你们公司就是骗子,为何收费后,就没了后续服务……”刘会平在经过调查后得知,原来是有人冒充“芭比馒头”,在外乱收加盟费。为了维护这个自己一手创立起来的品牌,刘会平毫不手软地将对方告上了法庭。
最终法律还了刘会平一个公道,媒体也跟进报道了这次“加盟风波”官司。让刘会平意外的是,经过这次媒体的报道,“芭比馒头”的品牌更响亮了,要求加盟的人更多了。同时,刘会平也敏锐地意识到,“芭比馒头”的加盟必须要走正规化路线:统一网站、统一装修、统一经营。
经过整改的“芭比馒头”以更加专业化的面孔出现在了大众的眼前。2010年,“芭比馒头”在上海的加盟店高达400多个,在江浙地区也有40多家,为了降低加盟者的风险,确保所有的加盟店年利润都在10万以上,公司对每一个加盟店都会进行选址考察和后期的培训。
2011年1月25日,经过层层评比,刘会平被评为“安徽年度经济人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会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每个包子的净利润是一角钱,“芭比馒头”实现了年产包子5个亿的行业奇迹……
一个农村出来的打工汉,如今成为千万富豪,让无数人赞叹、敬佩。但很多人也许想不到的是,迄今为止,刘会平还没买过一辆私家车,他的妻子每天凌晨5点就赶往店铺,和员工们一起蒸包子,每天晚上回家都在8点以后。刘会平的奋斗目标到底是什么呢?他悄悄告诉记者:“我首先要为安徽人争光,另外,从战略眼光来看,公司要想实现国内连锁化,并开拓国外市场,以及将来的上市,要走的路还很远,我们必须时刻努力着、准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