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职业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是中华民族凝心聚力的战略部署,还是职业院校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由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生源结构的复杂性以及思想文化的多元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显得尤为艰巨、复杂与紧迫。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4-0062-02
一、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战略工程,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再次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提升技能,锻炼能力,还要注重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到职业教育更是如此,不仅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职业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其团队协作能力等。爱因斯坦曾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可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既是职业院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换代时期,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推动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发展,提升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任务。高职学生是当代青年中的重要群体,他们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团队的合作、行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实现。因此,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激发其自主创业热忱,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充分认识职业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突出了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艰巨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近年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编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中,对现代职业教育的类型及特色进行了明确定位,指出“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这一定位表明,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方面,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力图通过引进企业文化、人才培养标准等途径,升华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培养一批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事实上,这一特点既为高职院校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为职业院校开创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表明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与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特色紧密结合,形成培养合力,才能获得新的活力与实效。
(二)高职院校生源结构类型的层次性,体现了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复杂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强烈。为创造更大人才红利,调整提升各类职业人才培养规模,党中央、国务院做出重大战略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到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规模预计将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但与此同时,伴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影响教育过程顺利展开的因素也越来越多样,突出表现为生源复杂、学生层次参差不齐、理论水平普遍有待提高。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主要有三大部分,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普通高中生,二是自主招生,三是“3+2”招收的初中生、中职生。学生中,一些经历过高考,基础相对扎实,一些则在学习上表现出消极态度,视学习为痛苦,还有一些是在中职教育结束后直接升入高职,文化课功底相对较弱的学生。如何有针对性地施教,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将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解决的一大课题。
(三)高职院校文化意识形态的多元性,凸显了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紧迫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人们思想意识的独立性、多元性与选择性也日益加大,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许多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也竞相登场,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选择。对于思想活跃的高职生尤為如此,此时,他们尚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最后形成阶段,面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文化冲击,很容易产生道德认知模糊、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追求迷茫等问题。形势表明,意识形态领域越复杂,就越需要主流价值观念的引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工作也就越紧迫。面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应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引导学生将个人梦、职业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的法制意识和敬业精神,学会交流沟通与团队协作,努力使学生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深厚的人文底蕴、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出色的业务能力。
三、新时期职业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职业教育阶段不只是学习知识、提高技能的过程,也是一个“成人”的过程。高职生在步入职场、走向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具备正确观察社会、分析社会问题的立场和方法。作为培养学生这一能力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应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引导学生用唯物辩证法来观察形势,分析问题;通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以中国梦引领高职生的职业梦,帮助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找准人生方向;通过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学生拼搏创新,振兴中华的爱国精神。而这些都是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责所系、优势所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勇于担当,不负众望。 (二)利用好新媒体平台
当下,网络传播技术发展迅猛,随着论坛、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类思想、舆论、信息的集散地,也正在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力量。新媒体平台下,校园网络成为学校进行组织宣传、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校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特点,结合高职生实际情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全方位、个性化、多维度的解读与宣传;另一方面,可以示范性地推出“校园明星”微博,鼓励学习模范、道德模范等到校园网上弘扬核心价值,传播真、善、美,不仅扩大了模范先锋效应,而且营造了文明向上的校园氛围。另外,网络的开放性与平等性,使参与其中的人不受身份、地位和权力的限制,而更容易受到“意见领袖”的影响。可见,培养一支专业的网络宣传引导队伍,发挥其在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方面的网络影响力,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三)针对学生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
由于职业院校生源结构的层次性、复杂性,导致不同学生群体间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基础课教学既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遵循因材施教与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育原则,采用分层次目标教学,是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所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里的分层次教学中的“分层”,事实上是一种隐性的分层,通过掌握班级内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状况,将学生按照心理特点进行分组,形成学习群体,进而针对群体实际状况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目标与方法。例如,在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满腔的热情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又要倡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学好本领,提升能力做起。“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纳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廣到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事实上,这席话道出了对当代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即从踏实做人、爱岗尽责、勇于承担、提升职业素养这一点一滴做起。在此基础上,将自身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继而在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等大处着手。
参考文献:
[1]吴兴富.高职院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2).
[2]北京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关于价值观研究现状的调查报告[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1).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4-0062-02
一、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战略工程,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再次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提升技能,锻炼能力,还要注重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到职业教育更是如此,不仅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职业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其团队协作能力等。爱因斯坦曾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可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既是职业院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换代时期,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推动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发展,提升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任务。高职学生是当代青年中的重要群体,他们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团队的合作、行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实现。因此,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激发其自主创业热忱,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充分认识职业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突出了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艰巨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近年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编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中,对现代职业教育的类型及特色进行了明确定位,指出“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这一定位表明,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方面,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力图通过引进企业文化、人才培养标准等途径,升华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培养一批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事实上,这一特点既为高职院校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为职业院校开创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表明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与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特色紧密结合,形成培养合力,才能获得新的活力与实效。
(二)高职院校生源结构类型的层次性,体现了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复杂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强烈。为创造更大人才红利,调整提升各类职业人才培养规模,党中央、国务院做出重大战略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到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规模预计将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但与此同时,伴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影响教育过程顺利展开的因素也越来越多样,突出表现为生源复杂、学生层次参差不齐、理论水平普遍有待提高。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主要有三大部分,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普通高中生,二是自主招生,三是“3+2”招收的初中生、中职生。学生中,一些经历过高考,基础相对扎实,一些则在学习上表现出消极态度,视学习为痛苦,还有一些是在中职教育结束后直接升入高职,文化课功底相对较弱的学生。如何有针对性地施教,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将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解决的一大课题。
(三)高职院校文化意识形态的多元性,凸显了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紧迫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人们思想意识的独立性、多元性与选择性也日益加大,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许多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也竞相登场,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选择。对于思想活跃的高职生尤為如此,此时,他们尚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最后形成阶段,面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文化冲击,很容易产生道德认知模糊、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追求迷茫等问题。形势表明,意识形态领域越复杂,就越需要主流价值观念的引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工作也就越紧迫。面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应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引导学生将个人梦、职业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的法制意识和敬业精神,学会交流沟通与团队协作,努力使学生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深厚的人文底蕴、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出色的业务能力。
三、新时期职业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职业教育阶段不只是学习知识、提高技能的过程,也是一个“成人”的过程。高职生在步入职场、走向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具备正确观察社会、分析社会问题的立场和方法。作为培养学生这一能力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应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引导学生用唯物辩证法来观察形势,分析问题;通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以中国梦引领高职生的职业梦,帮助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找准人生方向;通过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学生拼搏创新,振兴中华的爱国精神。而这些都是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责所系、优势所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勇于担当,不负众望。 (二)利用好新媒体平台
当下,网络传播技术发展迅猛,随着论坛、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类思想、舆论、信息的集散地,也正在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力量。新媒体平台下,校园网络成为学校进行组织宣传、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校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特点,结合高职生实际情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全方位、个性化、多维度的解读与宣传;另一方面,可以示范性地推出“校园明星”微博,鼓励学习模范、道德模范等到校园网上弘扬核心价值,传播真、善、美,不仅扩大了模范先锋效应,而且营造了文明向上的校园氛围。另外,网络的开放性与平等性,使参与其中的人不受身份、地位和权力的限制,而更容易受到“意见领袖”的影响。可见,培养一支专业的网络宣传引导队伍,发挥其在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方面的网络影响力,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三)针对学生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
由于职业院校生源结构的层次性、复杂性,导致不同学生群体间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基础课教学既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遵循因材施教与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育原则,采用分层次目标教学,是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所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里的分层次教学中的“分层”,事实上是一种隐性的分层,通过掌握班级内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状况,将学生按照心理特点进行分组,形成学习群体,进而针对群体实际状况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目标与方法。例如,在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满腔的热情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又要倡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学好本领,提升能力做起。“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纳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廣到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事实上,这席话道出了对当代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即从踏实做人、爱岗尽责、勇于承担、提升职业素养这一点一滴做起。在此基础上,将自身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继而在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等大处着手。
参考文献:
[1]吴兴富.高职院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2).
[2]北京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关于价值观研究现状的调查报告[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