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鸿门宴》中的矛盾冲突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luo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在这一章节中,太史公以生动凝练的语言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如刘邦、张良、项羽、樊哙、范增等。在描写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作者对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借助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矛盾来展示他们的性格,推动腈节的发展,让一场复杂紧张的政治斗爭变得更加激烈。
  一、张良与刘邦之间的矛盾
  在《鸿门宴》中,刘邦是汉军的最高统帅,也是汉军命运的掌控者,而张良则是他的下属,两人本为主仆关系,照理说,对于刘邦的命令,张良应当无条件服从。但是,在“称王”这件事上,两个人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也就是因观念不同产生了矛盾冲突。刘邦先项羽一步攻下咸阳,按捺多时的野心开始膨胀,尤其是在见识了咸阳的富贵之后,这种“称王”的念头变得更加强烈。刘邦想“称王”,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也是为了享受荣华富贵。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刘邦已经有些忘乎所以了。但一直跟在刘邦身旁,为刘邦出谋划策的张良却十分清醒,没有被眼前的胜利所蒙蔽,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时局的变化。“项羽军霸上”,张良知道此刻唯有劝刘邦去向项羽谢罪,才能逃过一劫。得到项羽准备发难的消息,他立即告知刘邦,刘邦无比惊骇。张良借机发作,质问刘邦:“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听张良语气不善,刘邦哪里敢说实话,只好找了个借口:“鲰生说我日:‘踞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见刘邦还执着于“称王”,张良当即道:“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张良这一问可以说是丝毫不顾忌刘邦的颜面,甚至让刘邦有些下不来台。两人之间剑拔弩张,张良与刘邦之间的对答看似简单,实则暗藏机锋。刘邦攻下咸阳,沾沾自喜,骄矜自傲,却被张良当头泼了一盆冷水。若刘邦是个骄狂之人,必定当场大怒,杀掉张良。但他并不是一介莽夫,冷静下来后他没有固执己见,而是立即调整心态,收敛锋芒,虚心求教:“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对于刘邦错误的决策,他没有选择视而不见,也没有听之任之,更没有在刘邦最危险的时候抛弃他,而是全心全意地为刘邦出谋划策,可见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二、项羽与范增之间的矛盾
  同刘邦和张良一样,项羽和范增之间也是上下级的关系。就辈份而言,范增是项羽的长辈,但楚军的实权是掌握在项羽手中的。在《鸿门宴》中,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项羽貌似敬重范增,却从不曾真正采纳他的意见,不得不说,这非常耐人寻味。在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一再提醒项羽动手,项羽却始终没有任何表示。范增按捺不住,只得离席找到项庄,嘱咐项庄借舞剑之机除掉刘邦。对于范增的举动,项羽不可能不知,却没有丝毫的反应,原因有三:一是刘邦亲自来楚营,低三下四,给足了项羽面子,项羽实在不好发作,也没有借口发作;二是范增私自安排项庄在宴会上动手,这一举动有偕僭之嫌,事前未和项羽商议,多少会令他感到不痛快,所以,对于范增的示意,项羽视若无睹;三是范增杀刘邦单单是为楚军的利益着想,而项羽却不得不顾忌汉军,顾忌共同灭秦的各路诸侯——如果刘邦真的死在楚营,他不仅难以交代,还无法安稳地坐王位。项羽和范增虽然处于同一阵营,但在诸多问题上都存在着分歧,这也为刘邦的转败为胜创造了机会。
  三、刘邦与项羽之间的矛盾
  刘邦与项羽,一为汉军统帅,一为楚军将领,两人之间是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敌对关系,同时也是《鸿门宴》中矛盾冲突最为明显的两个人物。在这场争斗之中,刘邦如果稍有差池,必定会招来杀身之祸,刘邦自己也清楚这一点,因此在项羽面前小心翼翼。“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言辞之间,刘邦自称为“臣”,呼项羽为“将军”,并说自己能够先“入关破秦”纯属无心之举,丝毫没有要越过项羽的意思。见刘邦态度如此诚恳,项羽心中怒气稍退。但无论刘邦话说得再好听,这也只是场面功夫,单单几句话就能消除项羽的戒心?显然不可能。如果项羽真的打算放过刘邦,就不会由着范增安排项庄舞剑。刘邦心中也明白,只要自己要留在楚营,便时刻会有送命的危险,因此才借着如厕之机带着樊哙等人落荒而逃,留下张良收拾残局。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化干戈为玉帛”的宴会,但事实上,这是一个杀机重重的宴会,让刘邦彻底看清了项羽的真实面目,也为之后事件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太史公借助不同人物之间复杂的矛盾关系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反复揣摩、理解人物在不同场景下的言行举止,从中窥探他们的心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有关两曲线的公切线问题是解析几何中的一类经典问题.公切线是指同时与两条或两条以上曲线相切的直线.有关两曲线的公切线问题主要有两种题型:求两曲线公切线的条数和求两曲线公切线切点坐标的取值范围.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该类型问题的题型和解法进行总结,来帮助学生提升解题的效率.  一、求两曲线公切线的条数  求两曲线公切线的条数是一类常见题型.解答此类问题的常规方法是,将两曲线的方程方程进行联立得到方程
期刊
两个探险者在茫茫的大戈壁上迷了路。因长时间缺水,他们的嘴唇裂开了一道道血口,如果还找不到水,两个人只能活活渴死。年长些的探险者从同伴手中拿过空水壶,郑重地说:“我去找水,你在这里等着我!”接着,他从行囊中掏出一把手枪递给同伴说:“枪里有6颗子弹,每隔一个时辰你就开一枪,这样当我找到水源后就不会迷失方向,可以循着枪声找到你。千万要记住!”  看着同伴点了点头,他才放心地蹒跚而去……  时间在悄悄地流
期刊
过任意抛物线焦点F作抛物线的弦,与抛物线交于A、B两点,分别过A、B两点作抛物线的切线l1,l2相交于P点.那么△PAB称作阿基米德三角形.该三角形满足以下性质:(1)P点必在抛物线的准线上;(2)△PAB为直角三角形,且角P为直角;(3)PF⊥AB(即符合射影定理);(4)P必在与该焦点所对应的准线上.阿基米德三角形的性质较多,因此同学们要充分理解其性质,并在解题的过程中合理运用,这有助于提升解
期刊
焦半径是指圆锥曲线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圆锥曲线焦半径问题是一类常见题型,运用圓锥曲线焦半径公式来解答此类问题,可以简化解题的过程,提升解题的效率.圆锥曲线焦半径公式有“坐标式”和“角度式”两种形式.本文主要谈一谈圆锥曲线“角度式”焦半径公式的应用.
期刊
秋天的时候,我到朋友家里去打猎。当然喽,我的朋友是一些爱开玩笑的人。我不愿结交其他人。我到达的时候,他们像迎接王子那样接待我。这引起了我的怀疑。他们朝天打枪,他们拥抱我,好像等着从我身上得到极大的乐趣。我对自己说:小心,他们一定在策划着什么。  吃晚饭的时候,欢乐是高度的。我想:瞧,这些人没有明显的理由却那么高兴,他们脑子里一定想好了开一个什么玩笑。这个玩笑肯定是针对我的。  整个晚上,人们都在笑
期刊
有关几何体的外接球问题是近几年来高考的热点内容.解答这类问题,需要灵活运用几何体的性质,射影定理,球的体积公式、表面积公式等知识.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题来探讨一下解答有关几何体外接球问題的方法.  例1.已知正三棱锥P—ABC的4个顶点在球O的球面上且PA= ,AB=2.求球O的半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正三棱锥的定义与性质以及正三棱锥外接球半径的求法. 一般地,若正棱锥底面外接圆的半径为r,
期刊
思乡是文学作品中比较常见的一类主题。因此,想在这一题材上写出新意,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心归去》同样是以“思乡”为主题的作品,但是在创作时,作者多次使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从两地的环境、文化、自己对两地的情感等角度人手,写出了“异乡”与“故乡”的不同,抒发了浓烈的思乡之情。  一、环境的对比  在作品中,作者对异乡的环境作了详细的描写:“我在圣·纳尔市为时一个月的‘家’,是一幢雅静的别墅……房子前面是
期刊
英语写作是检测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运用有效的写作教学策略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教师写作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读写结合、技巧提升、多元评价等教学策略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延伸。任何高质量的写作都是以丰富的阅读为基础的。阅读课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的表层理解上,
期刊
老子曾言:“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阅读也是如此。如何使学生在阅读时不“浅尝辄止”,而是深入文本呢?笔者认为,我们要适时开展文本细读教学,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细节,以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下面,笔者就援引例子,谈谈如何开展文本细读教学。  第一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从宏观上把握文本的内容。  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之前,教师要先带领他们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从宏观上把握文本的内容,对文本
期刊
一九八七年九月,我应安格尔和聂华苓之邀,到爱荷华去参加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认识了他们夫妇,成了好朋友。  安格尔是爱荷华人。他是爱荷华城的骄傲。爱荷华的第一国家银行是本城最大的银行,和“写作计划”的关系很密切(“国际写作计划”作家的存款都在第一银行开户),每一届“国际写作计划”,第一银行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招待酒会。第一银行的墙壁上挂了一些美国伟人的照片或图像。酒会那天,银行特意把安格尔的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