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年届八旬老同志向以硬汉示人,但在一次会议上提出,他和老伴买汰烧已力不从心,想进养老院却一床难求,希望养老服务加强针对性。也许有人说,如今养老资源匮乏,“大众化”尚难做到,还奢望什么“针对性”?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加强为老服务针对性,恰恰是社会养老难题求解的方向和路径。
从需求侧看,加强针对性是老年群体的迫切要求。有位老人曾感叹:谁没有年轻过,可是你老过吗?这既是骄傲的宣示,也是无奈的调侃。人的生理机能,儿童时喷薄汹涌,青年时生机盎然,中年时厚实沉稳,到老年则衰退羸弱,谁能避免日渐老去?未来由谁养老?在哪里养老?在中国,这问题原本答案现成:养儿防老。然而,由于饮食结构改善,医疗科技进步,近年来国人寿命大增,老龄化随之而来,而家庭普遍的少子化,一对年轻夫妇要照顾“四老”显然难以如愿,致使传承了几千年的养老理念彻底被颠覆,机构养老已经势在必行。问题是,同其他行业不同,养老业面对的是人,其核心不是养而是敬。随着经济文化生活的多元化,人们的养老观念和需求亦出现多元化趋势,只有根据每个老人自身的意愿,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服务,才能将敬养思想落到实处,否则往往会帮非所需,让老人感到不贴心、不“贴肉”。
从供给端看,加强针对性是化解养老困境的有效途径。各地都在致力弥补养老机构建设短板,但要把人财物力投向哪里则见仁见智。目前,养老方式大体有以下几种:一是较为实惠的养老模式。由国家投入、管办合一的养老院,硬件完善,服务周到,收费低廉,是社会保障的基础。后来,逐步产生公办民营养老机构,经营者不再坐享政府扶持政策,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服务保持竞争力。此外,一些民间爱心人士自建养老机构,陈设俭朴,但收费合理,且集养老、医疗、护理、临终关怀于一体,颇受工薪阶层欢迎。二是高端养老模式。一年前,北大教授钱理群卖房入住养老社区,月需费用2万元。一时众说纷纭,普遍认为,如此高昂的养老花费只同有钱人相关,不具推广价值。三是居家养老模式。多数国人心目中,家是最幸福、最心安理得的养老场所,在居家养老群体中,六七十岁的人尚能自我操劳,也可请钟点工或保姆照料生活起居。同时,各地社区调动党员、志愿者、邻居、低龄老人等社会力量,搭建各类平台,为独居、高龄老人送医疗、送维修、送情感、送温暖;组织老人参加戏曲、舞蹈、书画等文化活动,等等。
比较而言,所谓“一床难求”,主要指实惠养老模式;居家養老乃亘古不变的主流方式;高端养老模式则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因此,养老业虽然具有庞大社会需求,成为冉冉升起的“朝阳产业”,但只有加强针对性,根据养老群体的年龄结构、身体状况、经济收入、养老意愿等,进行大数据分析后再投资、建设,才能避免盲目性。
加强针对性是政府管理、发展养老事业的抓手。近日,日渐深度老龄化的上海批准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一是建立老年照护需求统一评估体系,通过网络、电话、手机APP等途径,接受居民养老服务意向,通过第三方对老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摸底、评估,综合多重因素确定不同照护等级,匹配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到养老院、护理院等不同层级的养老服务,决定入住哪家机构,使养老服务轮候全透明,引导生活照料服务和医疗护理服务之间梯度衔接和有序转介,以促进养老供需公平有效对接,让每位老人获得触手可及的养老服务。二是利用社区闲置、存量设施,改造发展小规模、多功能、专业化的“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面向尚未入住机构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和大病出院仍需康复护理或家属需要喘息服务的老年人,提供助餐、日间照护、执业护士上门随访等一系列“小而美”的近家全护理机构服务。
一些地方只强调补齐短板,大力兴建养老机构;一些养老机构规定只接纳健康老人;有些养老机构存在“老人报名、子女入住”等怪象,造成养老资源的浪费。上海的养老“答卷”别具一格:一是从全局上对改革思路、战略布局进行顶层设计,加强管理创新,尤其在为老服务针对性等方面下足了功夫;二是养老重点向失能、失智、高龄、独居老人倾斜;三是不盲目在新建养老机构上大兴土木,而是尽力挖掘存量潜力。这样,既能满足老年的养老愿望,又能事半功倍,实现养老机构效益最大化。
责任编辑:毛思洁
从需求侧看,加强针对性是老年群体的迫切要求。有位老人曾感叹:谁没有年轻过,可是你老过吗?这既是骄傲的宣示,也是无奈的调侃。人的生理机能,儿童时喷薄汹涌,青年时生机盎然,中年时厚实沉稳,到老年则衰退羸弱,谁能避免日渐老去?未来由谁养老?在哪里养老?在中国,这问题原本答案现成:养儿防老。然而,由于饮食结构改善,医疗科技进步,近年来国人寿命大增,老龄化随之而来,而家庭普遍的少子化,一对年轻夫妇要照顾“四老”显然难以如愿,致使传承了几千年的养老理念彻底被颠覆,机构养老已经势在必行。问题是,同其他行业不同,养老业面对的是人,其核心不是养而是敬。随着经济文化生活的多元化,人们的养老观念和需求亦出现多元化趋势,只有根据每个老人自身的意愿,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服务,才能将敬养思想落到实处,否则往往会帮非所需,让老人感到不贴心、不“贴肉”。
从供给端看,加强针对性是化解养老困境的有效途径。各地都在致力弥补养老机构建设短板,但要把人财物力投向哪里则见仁见智。目前,养老方式大体有以下几种:一是较为实惠的养老模式。由国家投入、管办合一的养老院,硬件完善,服务周到,收费低廉,是社会保障的基础。后来,逐步产生公办民营养老机构,经营者不再坐享政府扶持政策,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服务保持竞争力。此外,一些民间爱心人士自建养老机构,陈设俭朴,但收费合理,且集养老、医疗、护理、临终关怀于一体,颇受工薪阶层欢迎。二是高端养老模式。一年前,北大教授钱理群卖房入住养老社区,月需费用2万元。一时众说纷纭,普遍认为,如此高昂的养老花费只同有钱人相关,不具推广价值。三是居家养老模式。多数国人心目中,家是最幸福、最心安理得的养老场所,在居家养老群体中,六七十岁的人尚能自我操劳,也可请钟点工或保姆照料生活起居。同时,各地社区调动党员、志愿者、邻居、低龄老人等社会力量,搭建各类平台,为独居、高龄老人送医疗、送维修、送情感、送温暖;组织老人参加戏曲、舞蹈、书画等文化活动,等等。
比较而言,所谓“一床难求”,主要指实惠养老模式;居家養老乃亘古不变的主流方式;高端养老模式则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因此,养老业虽然具有庞大社会需求,成为冉冉升起的“朝阳产业”,但只有加强针对性,根据养老群体的年龄结构、身体状况、经济收入、养老意愿等,进行大数据分析后再投资、建设,才能避免盲目性。
加强针对性是政府管理、发展养老事业的抓手。近日,日渐深度老龄化的上海批准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一是建立老年照护需求统一评估体系,通过网络、电话、手机APP等途径,接受居民养老服务意向,通过第三方对老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摸底、评估,综合多重因素确定不同照护等级,匹配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到养老院、护理院等不同层级的养老服务,决定入住哪家机构,使养老服务轮候全透明,引导生活照料服务和医疗护理服务之间梯度衔接和有序转介,以促进养老供需公平有效对接,让每位老人获得触手可及的养老服务。二是利用社区闲置、存量设施,改造发展小规模、多功能、专业化的“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面向尚未入住机构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和大病出院仍需康复护理或家属需要喘息服务的老年人,提供助餐、日间照护、执业护士上门随访等一系列“小而美”的近家全护理机构服务。
一些地方只强调补齐短板,大力兴建养老机构;一些养老机构规定只接纳健康老人;有些养老机构存在“老人报名、子女入住”等怪象,造成养老资源的浪费。上海的养老“答卷”别具一格:一是从全局上对改革思路、战略布局进行顶层设计,加强管理创新,尤其在为老服务针对性等方面下足了功夫;二是养老重点向失能、失智、高龄、独居老人倾斜;三是不盲目在新建养老机构上大兴土木,而是尽力挖掘存量潜力。这样,既能满足老年的养老愿望,又能事半功倍,实现养老机构效益最大化。
责任编辑:毛思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