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标理念下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时间、空间、学习过程都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不能再“涛声依旧”,教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评价一堂数学课是否高效,就要看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课程改革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提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1]教师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为了更好地落实和贯彻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精神,为了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为了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堂教学就必须进行改革和探索。下面就本人的实践和体会,谈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看法。
一、形成数学观念,促进新教材的实施。
新编的数学教材,着眼于提高素质培养能力这两方面,以不同层级的能力训练重点贯穿全书。因此,如果我们仍然只着眼于几个尖子生的培养,而忽视大多数学生数学程度的提高,仍然只让学生被动的接受,仍然只教与考试有关的内容,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限制学生的思维和知识视野,不能使新教材所要求的各种能力训练落到实处,这样的教学方法就达不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学习新课标,转变观念,更新认识,在选择教法、设计训练时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角度出发,随时考虑到我们的初中教学不仅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而且要培养社会各行各业所需的合格、高质量的劳动后备军。在数学新教材中,其编排的第一章内容是从生活中常见的数学入手,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在经历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的方向看等数学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经验和体验,发展空间观念、促进分析、归纳等能力的发展,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情感、态度,这对后面学生的数学学习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逐渐形成了“数学有趣”、“我非常喜欢数学”的数学观念。这就是新教材产生的影响。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精彩的导入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内在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导入是进入新课题时建立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它有明确要求:时间合理,一般以课前5分钟为宜;目的明确,明确学习任务和调动学习积极性;富有启发性,导入的问题情境要求是学生能部分了解又不完全理解的材料,使学生处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2]比如在讲《求概率的方法》,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我在起始课的引入上动了很多脑筋,经具体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节课中,同学们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将一枚一角硬币连续掷三次的游戏。游戏结束,我顺势提出:“同学们,你们能否从刚才的游戏中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一个同学马上举手回答:“我想知道一枚硬币连续掷三次正面都朝上的概率是多大?”我马上予以肯定:“这个同学的问题提得太好了,这个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实践,本节课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了学生学习概率知识的兴趣,课下有几个同学还追着我问:“老师,我们发现一个规律,两个同学玩手心手背的游戏中,全出手背的概率是四分之一。如果换成三个同学,全出手背的概率是八分之一,如果换成四个同学,全出手背的概率是十六分之一,假设咱们班的32名同学都来参与,那么一起出手背的概率应该是2的32次方分之一,对不对?”我高兴的回答:“对!你们真是又聪明又肯动脑,真是了不起!”
三、明确数学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每一堂数学课里的教学目标,所要讲解的重点,化解的难点。只有了解透了教材,我们才能在有限的时间有的放矢进行我们的数学教学。教学目标它是目标教学的灵魂,主宰着整个教学活动,一方面是教学的起点,是导向,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指示方向,引导轨迹、规定结果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另一方面教学目标又是教学的终点,是标准。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数学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四、提倡“引导---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在“引导---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生了变化。“引导者”和“组织者”等成了教师的最佳选择。[3]教育改革的主力军是教师,创新学习的研究和实践同样要依靠教师,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的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学习上来,充分落实到学生的身上,让学生发挥潜能,敢于动手和动脑,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为此,笔者提出了“教为引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要求。“引导---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要求充分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为学生自主探究、讨论营造环境,尤其是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问题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不是观众,将单纯的教师“主演”变成师生共同“表演”。这种共同参与的活动中有一种至关重要的“探究法”——让学生仔细观察后探究并发现某些规律、结论。如在讲授三角形的中位线的相关知识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探究问题:同学们都玩过跳棋(涉及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吸引了过来),教师拿出跳棋和事先画好的棋盘图(硬纸片)(图略)。显然棋盘图上的各点之间是等距离的,行与行之间是平行的。我们不妨把两点之间的距离看作是单位长度1,六点所构成的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一个单位长度,三角形的第三边是两个单位长度。这就很直观地体现了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存在的位置和数量上的关系。然后再根据棋盘给我们的直观提示探究一般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及推理论证过程。然后让学生将所发现的规律、结论用他们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再加以讲评、改正。通过教师的引导,就可以将书本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后变成自己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及记忆,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 五、适当增加难度,给学生一点压力。
原国家女排教练袁伟民说:人活着总感到有压力并非坏事,当然,压力太大会把人压垮,可投有压力,会轻易满足;没压力就会轻飘飘,无所作为;一个人在事业的追求中,只有感受到必要的不安,主动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常有一种危机感,始终感受到有一种压力,才能促使他们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在每一次克服困难之后,他们便会感受到一种成功的乐趣,并在这种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中增强了自信心,求知欲望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我认为青少年的智力也象肌肉一样,如果不给予适当负担,加以锻炼,他就会萎缩退化。事实上,学生的智力是有很大潜力的。好胜、要强、不安于现状是青少年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设置适当的难度反而会成为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的诱因。我在数学中,有意识的增加点难度,(当然是不太“难”,而是让学生力所能及的),不断给他们一点压力。在教材的处理上,每学一部分内容,都注意把本部分内容适当引深、拓宽,从较广的侧面和较高的层次去挖掘它在数学整体中的作用和位置,以及它与其它内容的内在联系。有的还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如讲整式运算,补充了余式定理、综合除法,这样做,虽然花费了一些时间,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在例题、习题的处理上,我有意选取一些概念性、典型性、解法灵活、特色鲜明且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来吊一吊他们的胃口,这就好比挂在枝头的红苹果,需跳一跳才能摘得到,让学生觉得不下决心克服困难是不行的,轻轻松松、舒舒服服是摘不到苹果的。这样做天长日久,学生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便会显露出较大的优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构成一个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六、增强数学教学机智以提高发散思维能力的优化率。
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由理解到掌握,进而能灵活运用,变为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思维才智,以求得最佳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机智。数学教学机智主要有启发联想、构思多解、运用反例、及时调节、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等。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复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开放题的出现,不仅弥补了以往习题发散思维的不足,同时也为发散思维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在设计"概率的含义"这节课练习时,我设计一道摸球游戏的开放题如:用8个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球设计一个摸球游戏,(1)以使摸到白球的概率为,摸到红球的概率为(2)使摸到白球的概率为,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概率都是渗透教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数学教学机智的重要发挥,中学数学的许多内容,都包含着某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例如:解方程中的降次与消元思想,换元的方法,三角代换中的参数思想与参数方法等。课堂教学在传授内容的同时,努力挖掘并向同学渗透教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同学思维的科学性与深刻性。
总之,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断优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勇于对教学进行评价,才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主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尽可能地学到无限的知识,更好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 岑志庆.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 2007(49).
[3] 陈林.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效益[J].数理化学习2008.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课程改革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提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1]教师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为了更好地落实和贯彻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精神,为了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为了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堂教学就必须进行改革和探索。下面就本人的实践和体会,谈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看法。
一、形成数学观念,促进新教材的实施。
新编的数学教材,着眼于提高素质培养能力这两方面,以不同层级的能力训练重点贯穿全书。因此,如果我们仍然只着眼于几个尖子生的培养,而忽视大多数学生数学程度的提高,仍然只让学生被动的接受,仍然只教与考试有关的内容,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限制学生的思维和知识视野,不能使新教材所要求的各种能力训练落到实处,这样的教学方法就达不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学习新课标,转变观念,更新认识,在选择教法、设计训练时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角度出发,随时考虑到我们的初中教学不仅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而且要培养社会各行各业所需的合格、高质量的劳动后备军。在数学新教材中,其编排的第一章内容是从生活中常见的数学入手,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在经历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的方向看等数学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经验和体验,发展空间观念、促进分析、归纳等能力的发展,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情感、态度,这对后面学生的数学学习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逐渐形成了“数学有趣”、“我非常喜欢数学”的数学观念。这就是新教材产生的影响。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精彩的导入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内在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导入是进入新课题时建立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它有明确要求:时间合理,一般以课前5分钟为宜;目的明确,明确学习任务和调动学习积极性;富有启发性,导入的问题情境要求是学生能部分了解又不完全理解的材料,使学生处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2]比如在讲《求概率的方法》,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我在起始课的引入上动了很多脑筋,经具体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节课中,同学们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将一枚一角硬币连续掷三次的游戏。游戏结束,我顺势提出:“同学们,你们能否从刚才的游戏中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一个同学马上举手回答:“我想知道一枚硬币连续掷三次正面都朝上的概率是多大?”我马上予以肯定:“这个同学的问题提得太好了,这个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实践,本节课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了学生学习概率知识的兴趣,课下有几个同学还追着我问:“老师,我们发现一个规律,两个同学玩手心手背的游戏中,全出手背的概率是四分之一。如果换成三个同学,全出手背的概率是八分之一,如果换成四个同学,全出手背的概率是十六分之一,假设咱们班的32名同学都来参与,那么一起出手背的概率应该是2的32次方分之一,对不对?”我高兴的回答:“对!你们真是又聪明又肯动脑,真是了不起!”
三、明确数学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每一堂数学课里的教学目标,所要讲解的重点,化解的难点。只有了解透了教材,我们才能在有限的时间有的放矢进行我们的数学教学。教学目标它是目标教学的灵魂,主宰着整个教学活动,一方面是教学的起点,是导向,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指示方向,引导轨迹、规定结果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另一方面教学目标又是教学的终点,是标准。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数学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四、提倡“引导---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在“引导---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生了变化。“引导者”和“组织者”等成了教师的最佳选择。[3]教育改革的主力军是教师,创新学习的研究和实践同样要依靠教师,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的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学习上来,充分落实到学生的身上,让学生发挥潜能,敢于动手和动脑,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为此,笔者提出了“教为引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要求。“引导---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要求充分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为学生自主探究、讨论营造环境,尤其是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问题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不是观众,将单纯的教师“主演”变成师生共同“表演”。这种共同参与的活动中有一种至关重要的“探究法”——让学生仔细观察后探究并发现某些规律、结论。如在讲授三角形的中位线的相关知识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探究问题:同学们都玩过跳棋(涉及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吸引了过来),教师拿出跳棋和事先画好的棋盘图(硬纸片)(图略)。显然棋盘图上的各点之间是等距离的,行与行之间是平行的。我们不妨把两点之间的距离看作是单位长度1,六点所构成的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一个单位长度,三角形的第三边是两个单位长度。这就很直观地体现了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存在的位置和数量上的关系。然后再根据棋盘给我们的直观提示探究一般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及推理论证过程。然后让学生将所发现的规律、结论用他们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再加以讲评、改正。通过教师的引导,就可以将书本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后变成自己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及记忆,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 五、适当增加难度,给学生一点压力。
原国家女排教练袁伟民说:人活着总感到有压力并非坏事,当然,压力太大会把人压垮,可投有压力,会轻易满足;没压力就会轻飘飘,无所作为;一个人在事业的追求中,只有感受到必要的不安,主动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常有一种危机感,始终感受到有一种压力,才能促使他们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在每一次克服困难之后,他们便会感受到一种成功的乐趣,并在这种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中增强了自信心,求知欲望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我认为青少年的智力也象肌肉一样,如果不给予适当负担,加以锻炼,他就会萎缩退化。事实上,学生的智力是有很大潜力的。好胜、要强、不安于现状是青少年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设置适当的难度反而会成为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的诱因。我在数学中,有意识的增加点难度,(当然是不太“难”,而是让学生力所能及的),不断给他们一点压力。在教材的处理上,每学一部分内容,都注意把本部分内容适当引深、拓宽,从较广的侧面和较高的层次去挖掘它在数学整体中的作用和位置,以及它与其它内容的内在联系。有的还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如讲整式运算,补充了余式定理、综合除法,这样做,虽然花费了一些时间,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在例题、习题的处理上,我有意选取一些概念性、典型性、解法灵活、特色鲜明且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来吊一吊他们的胃口,这就好比挂在枝头的红苹果,需跳一跳才能摘得到,让学生觉得不下决心克服困难是不行的,轻轻松松、舒舒服服是摘不到苹果的。这样做天长日久,学生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便会显露出较大的优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构成一个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六、增强数学教学机智以提高发散思维能力的优化率。
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由理解到掌握,进而能灵活运用,变为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思维才智,以求得最佳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机智。数学教学机智主要有启发联想、构思多解、运用反例、及时调节、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等。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复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开放题的出现,不仅弥补了以往习题发散思维的不足,同时也为发散思维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在设计"概率的含义"这节课练习时,我设计一道摸球游戏的开放题如:用8个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球设计一个摸球游戏,(1)以使摸到白球的概率为,摸到红球的概率为(2)使摸到白球的概率为,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概率都是渗透教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数学教学机智的重要发挥,中学数学的许多内容,都包含着某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例如:解方程中的降次与消元思想,换元的方法,三角代换中的参数思想与参数方法等。课堂教学在传授内容的同时,努力挖掘并向同学渗透教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同学思维的科学性与深刻性。
总之,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断优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勇于对教学进行评价,才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主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尽可能地学到无限的知识,更好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 岑志庆.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 2007(49).
[3] 陈林.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效益[J].数理化学习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