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揭示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参与实践中产生复杂的心理体验,引导他们在知识与情感两条主线的作用下参与学习过程,而知识往往通过情感能更好地被学生感化,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问题情境 自主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来自于疑问,意向产生于恰当的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引导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唤醒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使其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是激发思维、开发智力和培养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下面谈谈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数学的抽象性常常使学生误认为数学是脱离实际的;其严谨的逻辑性使学生缩手缩脚;其应用的广泛性更使学生觉得高深莫测、望而生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来创设问题情境,自觉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研究生活中的社会现象。
例如:在《分式方程的应用》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情境:体育老师要从小明、小英中选一个去参加县运会200米竞赛,老师记得小明的速度是小英的速度的1.2倍,比赛的结果是小明比小英早5秒到达,请你帮老师求小明、小英每秒跑多少米?学生开始对问题进行思考,产生矛盾冲突,感受到面临的数学问题就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主动参与探索寻求解问题的方法,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分式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疑惑型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对严谨而枯燥的数学语言未必能及时领悟,这时教师有必要艺术地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维碰撞,让思维在碰撞中发生火花,让思维主体在碰撞中加深领悟。
例如:我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
如图,等边△ABC,D.E分别在AC、AB的延长线上,且CD=AE,求证:BD=DE.
学生看了题目,不知道如何求解,因为学生不知道如何求∠BDE =∠DEB。这时,教师适时地让学生展开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要添加辅助线才能解决问题。延长AE到F,使EF=AC,连结DF,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等式的性质就可以得出AF=AD,得出△ADF为等边三角形,得出AD=DF,∠A=∠F=60°,得出△ADB≌△FDE就可以得出结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已经以饱满的精神经历了知识的探究过程。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精读教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自学,是培养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时可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自学:(1)这些式子表示的式什么关系?(2)这些函数式中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3)在这些函数式中,表示函数自变量的式子分别是关于自变量的什么式?(4)x的一次式的一般形式是什么?请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回答。
由上面的层层设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从中得出一次函数的定义。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利用开放性题型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自主探索的动力
例如:四边形中,对角线、相交于點,给出下列四个条件:①AD∥BC;②AD=BC;③OA=OC;④OB=OD. 从中任选两个条件,能使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题目一出示,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学生的条件有:(1)把①②组合可根据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判定出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2)把③④组合可根据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判定出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3)把①③可证明△ADO?艿△CBO,进而得到AD=CB,可利用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判定出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4)把①④可证明△ADO?艿△CBO,进而得AD=CB,可利用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判定出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数学开放题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数学问题,有利于为学生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空,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五、利用解题后的反思创设问题情境,巩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解题者得出了数学题的答案,并不意味着解题思维活动的结束,而是深入地开始,如果学生在每一次解题之后都能对自己的思路作自我评价,探讨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解题过程中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总结和概括。就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他们的数学思维,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解题的反思来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如图,已知等腰直角△ABC的直角边长与正方形MNPQ的边长均为10cm,AC与MN在同一直线上,开始时点A与M重合,让△ABC向右移动,最后点A与点N重合。(1)试写出重叠部分面积y(cm2)与线段MA长度x(c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MA=1cm时,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在解决这两个问题后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反思后可创设如下问题:①作出(1)中所求函数的图象;②当点A向右移动多少厘米时,重叠部分的面积是2cm2。
解答完后,进一步对解题结果进行反思后又可提出如下问题:
③如果让△ABC沿着直线继续向右移动,重叠部分面积y(cm2)与线段MA长度x(c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总之,不管创设什么样的问题情境,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情境为依托,诱发和支撑探究活动,使学生在知识与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体验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乐趣,并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婷.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中学数学研究,2004,4.
【关键词】 问题情境 自主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来自于疑问,意向产生于恰当的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引导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唤醒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使其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是激发思维、开发智力和培养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下面谈谈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数学的抽象性常常使学生误认为数学是脱离实际的;其严谨的逻辑性使学生缩手缩脚;其应用的广泛性更使学生觉得高深莫测、望而生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来创设问题情境,自觉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研究生活中的社会现象。
例如:在《分式方程的应用》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情境:体育老师要从小明、小英中选一个去参加县运会200米竞赛,老师记得小明的速度是小英的速度的1.2倍,比赛的结果是小明比小英早5秒到达,请你帮老师求小明、小英每秒跑多少米?学生开始对问题进行思考,产生矛盾冲突,感受到面临的数学问题就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主动参与探索寻求解问题的方法,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分式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疑惑型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对严谨而枯燥的数学语言未必能及时领悟,这时教师有必要艺术地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维碰撞,让思维在碰撞中发生火花,让思维主体在碰撞中加深领悟。
例如:我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
如图,等边△ABC,D.E分别在AC、AB的延长线上,且CD=AE,求证:BD=DE.
学生看了题目,不知道如何求解,因为学生不知道如何求∠BDE =∠DEB。这时,教师适时地让学生展开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要添加辅助线才能解决问题。延长AE到F,使EF=AC,连结DF,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等式的性质就可以得出AF=AD,得出△ADF为等边三角形,得出AD=DF,∠A=∠F=60°,得出△ADB≌△FDE就可以得出结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已经以饱满的精神经历了知识的探究过程。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精读教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自学,是培养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时可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自学:(1)这些式子表示的式什么关系?(2)这些函数式中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3)在这些函数式中,表示函数自变量的式子分别是关于自变量的什么式?(4)x的一次式的一般形式是什么?请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回答。
由上面的层层设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从中得出一次函数的定义。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利用开放性题型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自主探索的动力
例如:四边形中,对角线、相交于點,给出下列四个条件:①AD∥BC;②AD=BC;③OA=OC;④OB=OD. 从中任选两个条件,能使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题目一出示,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学生的条件有:(1)把①②组合可根据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判定出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2)把③④组合可根据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判定出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3)把①③可证明△ADO?艿△CBO,进而得到AD=CB,可利用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判定出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4)把①④可证明△ADO?艿△CBO,进而得AD=CB,可利用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判定出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数学开放题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数学问题,有利于为学生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空,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五、利用解题后的反思创设问题情境,巩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解题者得出了数学题的答案,并不意味着解题思维活动的结束,而是深入地开始,如果学生在每一次解题之后都能对自己的思路作自我评价,探讨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解题过程中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总结和概括。就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他们的数学思维,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解题的反思来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如图,已知等腰直角△ABC的直角边长与正方形MNPQ的边长均为10cm,AC与MN在同一直线上,开始时点A与M重合,让△ABC向右移动,最后点A与点N重合。(1)试写出重叠部分面积y(cm2)与线段MA长度x(c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MA=1cm时,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在解决这两个问题后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反思后可创设如下问题:①作出(1)中所求函数的图象;②当点A向右移动多少厘米时,重叠部分的面积是2cm2。
解答完后,进一步对解题结果进行反思后又可提出如下问题:
③如果让△ABC沿着直线继续向右移动,重叠部分面积y(cm2)与线段MA长度x(c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总之,不管创设什么样的问题情境,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情境为依托,诱发和支撑探究活动,使学生在知识与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体验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乐趣,并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婷.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中学数学研究,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