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不能承受之重

来源 :体育师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jun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课程目标第二条提出的。笔者觉得:前半句非常中肯,后半句“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难之又难,实在是体育课程不能承受之重。特别是小学生,鉴于他们体育锻炼的现状,从其生理和心理特点分析,是难以形成坚持锻炼习惯的。
   习惯是什么?习惯是建立在条件反射基础上的一种无需意志努力而表现出来的自动化行为。《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习惯就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由此推论,锻炼习惯就是在长期练习和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自觉锻炼身体的行为。那么,为什么说小学生不容易“形成坚持锻炼习惯”呢?
   1、小学生缺乏自觉。所谓自觉,是指个体心理上的觉醒或觉悟,它的内在机制是“心理需要——动机——行为”。当人产生某种“需要”,就会形成动机继而采取行动,当这种“需要”在人心理上的反映不是很强烈的时候,个体还将通过意志努力去坚持,久之形成习惯。例如,当一个人感觉到自己身体不健康,产生“锻炼”的动机时,他会自觉开始锻炼并养成锻炼习惯。然而,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的各项生理机能旺盛甚至亢奋,在这一阶段无法使他们觉悟到健康的需要,加之科学上也很难分辨和界定自然发育与体育锻炼对其生长的影响。所以导致小学生感觉不到锻炼的重要性,小学生没有锻炼的“自觉”,当然也就难以形成运动习惯了。事实上,从成人的锻炼习惯形成分析也可得到见证。早上在公园里锻炼的人基本上是中老年,俗称“夕阳体育”。这一人群的锻炼习惯并非是从小在学校里养成的,大多是在身体产生不适或生病后才觉悟到健康的需要,然后选择锻炼并坚持下来。无怪乎杨贵仁司长会感慨地问“年轻人的体育锻炼什么时候才能变成自发的来自内心的需要?”。
   2、学习压力太大,体育时间太少。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要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要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但由于小学科目太多,学习任务仍然太重,小学生并没有真正从智育中解放出来。仅仅靠每周增加一节体育课实在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而作为体育学科课程的补充————体育活动课程又未落到实处,很多学校的体育活动课程一直停留在课表上,实际上仍然被语数学科挤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去思想观念上的影响,一个重要原因是体育活动课既没有具体的计划和内容,又缺乏严密的组织,活动课程成为“无米之炊”。
   3、学校的强制措施引起小学生心理上“反弹”。叶圣陶先生曾经有过这样的主张:习惯不是短时间内就形成的,要逐渐养成,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需要一些强制。但他后来更强调学生自己得“随时警觉,直到习惯成自然”。而我们在培养学生运动习惯的时候,往往矫枉过正,陷入“强行入轨”的误区。好多学校规定学生早上要集体跑多少圈,大课间必须做几套什么操等等,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过分统一和强制使小学生感觉到自己被剥夺了自由,实际上湮灭了他们主动参与锻炼的意识,而这恰恰是形成良好运动习惯的前提。学生的运动习惯并不是学校能够强制出来的,比如:学生在校每天做操,这其实只是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在老师压力下促成的行为,还不能说是学生的运动习惯。一旦压力消失,这种行为就不再出现,这也是学生在双休日或者假期里不再做操的解释。事实上,要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只有促进学生“觉悟”并达到“随时警觉”。正所谓老师退一步,学生进一步,这才是小学生习惯形成的自然法则。
   4、教师群体缺乏体育锻炼习惯,也是影响小学生形成运动习惯的重要因素。身教胜于言教,叶圣陶先生认为,要促进学生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然而,现在的教师大多没有锻炼的习惯,除去退休老教师的“夕阳体育”,在职老师很少参与体育活动,很多青年教师漠视体育锻炼,把空闲时间都耗在网络上。众所周知,教师是一个以行为影响行为的职业,一个没有体育习惯的教师群体又怎么能培养出有良好体育习惯的学生呢?
   5、学校缺失体育文化氛围。体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学校首先要创造一种体育文化氛围,利用文化的力量来熏陶。杨贵仁司长说过:“体育锻炼是要养成习惯的。这种养成习惯不是学校的种种制度能够保障的,还有一个文化背景影响的问题。”以欧美国家为例,他们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和意识之所以比国内的学生强,是因为欧美国家的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就要通过身体锻炼来提高生活质量,因此社会体育文化氛围好,而且他们的学生从小功课压力不大,有大量时间锻炼,所以容易形成体育锻炼习惯。但是,我们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家长把文化学习当成改变孩子命运的唯一手段。学校教育又在处处迎合之,所以,有很多学校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如:注重学科课程,忽视活动课程;注重文化成绩,忽视体育锻炼;注重体育比赛,忽视体育健身;注重体育设施投入量,忽视体育设施使用率;注重体育制度建设,忽视体育习惯培养。这些现象都是学校缺失体育文化的表现。而学校一旦缺失体育文化,又进一步给学生和家长传递一些错误导向,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体育观,比如体育无用观、体育实惠观、体育应试观、体育应赛观、体育娱乐观等等。这些观点又会导致家长或老师对学生体育要求失度,体育内容失重,体育方法失控,体育心理失衡。小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可能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了。
   教育是唤醒,而不是强迫。是在唤醒学生内在觉悟基础上的实践。班图拉认为习惯是自我调节的结果,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人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身需要的过程。如果将习惯形成的过程分成三个层次,那么,第一层次是依靠外力督促的不自觉阶段;第二个层次是靠意志来强化已形成的自觉行为;第三个层次即自动化,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习惯成自然”。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还不具有那种习惯。以此类推,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帮助学生体验体育锻炼的乐趣,引导学生去坚持锻炼。这些课程目标涵盖于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前两个层次之中,应该责无旁贷地成为小学体育的任务。而锻炼习惯形成的第三层次需要到中学甚至踏入社会后才能实现,因为学生到那时候才真正具备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如果把“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作为小学体育教学的任务,多少有点违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总之,习惯是一个人知、情、意、行高度融合统一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主宰着习惯形成的速度和水平,从目前小学生自我管理的现状来看,是很难达到这一境界的,最起码在形成体育习惯方面是不容易做到的。这既不是否定小学体育教学,也不是为小学体育教学推责,只想表明一个观点:小学体育教学不应该承载过多的任务。
   (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吴天喜欢这个叫作“光明”的城市。  与外边乌烟瘴气、灰蒙蒙一片的废墟不同,这座城市充满了阳光。尽管作为一个低生产能力的普通公民,吴天的法定生命时间只有六十年;尽管城外那些致命的尘埃让他一辈子都无法走出这座城市,但这些一点儿都不影响他对光明城深入骨髓的喜爱。  然而现在,这种感觉正在消失,就像在方才突然而至的浓云下逐渐衰弱的天光。  他的妻子和女儿死了。  吴天是亲眼看着妻子和女儿胸前的计数显示屏熄
你见过凌晨12点的城市吗?白日的喧嚣被黑夜吞噬,疲惫的人儿也早已进入梦乡,唯有清凉的夜风和忽闪的星星为这静谧添上几分色彩,一切是那么的平静而祥和。  但是,2020年寒冬的这个凌晨12点却与平常格外的不同!  凌晨12点的同济医院灯火通明,这里早已没有白昼与黑夜之分!已连续工作了七八个小时的医护人员依旧坚守在第一线,没有时间进食的医生或许会在此刻匆匆地吃几口泡面,便又戴上口罩投入工作。疲累的身影,
在《觉醒年代》中,我们看到了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等的成长历程。他们有爱国情怀,有历史担当,有为天下先的抱负;他们是探索之人,播撒火种之人。他们担负着发动和激励民众斗志,推翻反动统治,建立独立自主的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他们是张岱“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中的圣人。他们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用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大有所
摘 要:在新一轮课改背景下,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依然存在课堂沉闷,效率低下的问题;部分学校教师局限于中考的考试项目,考什么就练什么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主要从激发学生兴趣,养成良好锻炼习惯,立足学生全面、终身发展的终极目标等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兴趣;习惯;全面终身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
“青蓝工程”这一话题,已被全国许多专家、学者提及,被广大普通教育工作者谈遍。它虽然“陈旧”,但一直是与时俱进的永恒主题;无论怎样“老生常谈”,其蕴藏的丰富内涵不会穷尽,让人理解不完。作为一名从教近二十年的体育教育工作者,笔者见证了师兄弟们的成功,也目睹了徒弟们的成长。一路喜怒哀乐,半生酸甜苦辣,引发了许多感慨。闲极之余,随笔聊聊,与大家分享。  一、不能废弃的沿袭  师带徒、徒拜师,自古至今,没被
摘要:文章阐述了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过程性评价的学生自评与互评的内容和办法,对过程性评价的实施与结果进行了分析,并作了思考,提出了过程性评价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过程性评价;评价内容;评价办法    1 前言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课程标准》强调“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状况,强化评价的激励
原 创 文 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何为“舒适圈”?通常的定义,是指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有熟悉的环境,与认识的人相处,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惯性运作下,过轻松自在的生活。不少人认为,年轻人长久待在舒服的环境下,会因为生活安逸而不思进取;而经历痛苦和挑战,反而会变得成熟。也有人认为,每个人的“舒适圈”是不一样的,闲散者觉得喝茶发呆很舒适,拼搏者则觉得工作加班很过瘾,孤僻的人觉得独处是天堂,擅
当前,我省不少中小学校都是县、市、省的田径传统项目学校、田径后备人才基地,学校都承接有相应级别的运动会任务,为了在各级田径运动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各校对体育特长生数量与质量需求也逐步提高。因此,高效、高质地选拔田径特长生既是田径队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更是对一线教师选拔智慧的挑战。选拔特长生需要体育教师主动、积极地深入班级、课堂、学生中去,就近取材、因材选才,通过望、闻、问、切、记等方法,高效、高
今天的中学生,是我国未来各项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他们努力奋斗、创新创造;中国梦更要靠他们去追寻,梦想才能成真。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教学和语文考试无疑要为這个“大局”服务。高考应发挥价值导向和育人功能,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引领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开展。2018年全国Ⅰ卷作文题“世纪宝宝中国梦”,强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
人们都说“上善若水”。“飞流直下三千尺”写的是激昂壮阔的水;“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轻盈柔美的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写的是刚强坚韧的水。水之形态千千万万,那我们所应学习的究竟是哪一种水呢?我以为:水之可贵,贵在无形。  水,总是可以适应身边的各种环境。其可方、亦可圆。在极寒时凝结成冰,在酷热时沸腾为汽,水总是能不断变化自身,在不同的环境中保全自我。其行之无形,便是其中奥妙。人若能通晓此道,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