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周奉真《中国历代韵文名句类编》一书立足于检索、引用名句的写作需求,编纂态度谨慎,体例严谨,编排合理,文本可靠。该书选文秉持温柔敦厚的文学观念,体现出弘扬传统文化的用世之心。在类书处境十分微妙的今天,该书准确把握住了读者引用名句的需求,使全书具有鲜明的针对性、适用性和高质量,赢得了出版社和读者的信任,也印证了类书在当今社会的适用性和生命力。
关键词:《中国历代韵文名句类编》;韵文名句;类书;编纂;体例
中图分类号:G25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7105
The Mind of Literati and the Care of a Scholar
——An Evaluation on Zhou Fengzhen's Classified Compilation of Famous Chinese Verses
Abstract Zhou Fengzhen's Classified Compilation of Famous Chinese Verses ac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eed for searching and quoting the famous phrases in writing, and it shows its cautious compiling attitude, precise style, reasonable arrangement, reliable texts, and tender feelings for writers. The selected materials in this book hold the literary conception of tenderness and gentleness, and they embody the active mind to promot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oday, the situation of reference books with material taken from various sources is quite subtle, while this book holds the readers' needs accurately. It makes it possess the typical pertinence, practicability and high quality. It wins the trust from the publishing house and readers, and verifies the applicability and vitality of reference books with material taken from various sources.
Key words verses and famous phrases;Classified Compilation of Famous Chinese Verses;reference books with material taken from various sources;compile;style
在我國浩瀚璀璨的文学史上,韵文以其华实兼敷、声情并茂的特点成为极具艺术价值和民族特色的文体,凝炼和代表着中国文学乃至文化的核心特质。在历经千年的文化积淀之后,各种典籍、佳作浩如烟海,韵文也“分诸麟阁,散在鸿都”,其中的名言警句,读者难以集中观览、欣赏、引用,正所谓“不藉篇章,无由披览”[1]7。于是,历代文人在创作韵文的同时,又在不断整理、类编着韵文,与文学紧密相关的各种类书便层出不穷,典型如《艺文类聚》《文苑英华》《历代赋汇》等大型类书、类编韵文,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需求,不仅在古代广泛流传,而且至今仍在学术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和顽强的生命力。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和文化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类书的局限性也就逐渐凸显出来了。于是,新时期以来,以《中华大典》为代表的现代类书便不断推出。就与韵文名句相关的类书而言,如赵传仁主编的《诗词曲名句辞典》[2]、王嘉翔等编撰的《古代文赋名句选》[3]、陈光磊等编纂的《中国古代名句辞典》[4]、刘明主编的《中国历代诗词名句实用辞典》[5]、丁子予编纂的《中国历代诗词名句鉴赏大词典》[6]等,大概有20余部。这些类书,旨在为普通读者提供阅读欣赏和检索使用的方便,而一编再编,也说明它有着广泛的需求和较高的使用价值。2016年5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周奉真编写的《中国古代韵文名句类编》[7](以下简称“《类编》”)。笔者认为,在众多的韵文名句类书中,这是一部体例谨严、定位准确、个性鲜明,同时又充满人文关怀的优秀之作。
1 《类编》体例严谨,是新时期类书中的精审之作
首先是本书关于“名句”的问题。何为“名句”?怎样才算“有名”?其实这是一个较难把握的概念。如杜甫的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可以肯定这就是名句,因为它不仅在历史上有名,且今天仍为人所熟知,可是像洪昇的诗句“斑竹一枝千点泪,湘江烟雨不知春”[7]437,其知名度显然就小得多。洪昇是在形容顾太君诗作感情凄怨,引用典故与表达情感水乳交融,意象浑融,艺术水准很高,对于这样的句子,《类编》是选,还是不选?有名的选录,无名的不录,而介乎于有名无名之间的韵文警句,就成了本书选录的一个难点。对此,《前言》中有着较为明确的概括,即:所谓“名句”,是指那些有着“言简意赅、词约义丰、难以言传的内在精神之美”,“显出一种极强的概括力和卓越的表现力”,“容易让人唤醒记忆、产生共鸣并留下深刻印象”,在大浪淘沙的历史删汰之后,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警示价值,仍然感动着、鼓舞着人们去积极追求、热爱生活的诗文语言,多数至今为人耳熟能详。显然,这样的概括,体现出编纂者对这个问题的成熟思考,有着很强的说服力,从而为本书的编纂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类编》选录了22个大类、167个小类、约3200词条的韵文名句。所有条目都有出处,有注释,有译文;在标示出处时,还节录原文,尽量较为完整地呈现语句在原作中的意思和前后关联;选文及原文文本可靠,校勘精审;对较为繁难、生僻的典故作简明扼要的注释,为读者的阅读、理解扫清了障碍。所选范围,有普通读者熟悉的作品,如诗、骚及历代名家诗词集、元明清诸剧本,也有不少流传范围较窄的文献,如金代刘祁、元代许有壬、商挺、明代许宗鲁、杨基、清代佟世南、尹会一等的诗(词)句。这些作家知名度相对较低,但是,即便是这些知名度相对较低的作者、流传较窄的文献,其诗句却警省、精炼,值得流传,所以应该收录进来,这也体现出《类编》在广取博收的同时,注重选文质量的谨慎态度。这些都保证了《类编》的高质量。可见,体例严谨、精深是《类编》的突出优点。
2 《类编》的编写体现出金针度人的温情
周奉真曾经是资深记者,撰写过大量新闻文稿,具有丰富的写作经验,在该书《前言》中,他讲述了写作中征引经典名句的迫切需要、亲身体验以及编纂《类编》的根本目的:“面对一篇评论,虽然观点正确、立场鲜明、论述得当,该表达的意思都表达到位了,但读起来总是不那么气韵生动、文采斐然、掷地有声,总感觉好像缺那么点提神醒目、真正让人心头一动、眼前一亮的東西。在这时,如果冒出一两句古人诗词名句,就会收到画龙点睛的奇效。”应该说,这是生动、亲切、深刻而又细致入微的甘苦之言。要将文稿写得精彩,不仅要观点新颖、内容充实,还需要有精致的艺术形式,如精美、犀利的语言,鲜明、活泼的风格等。对于实用文体而言,如新闻报道、时事评论、文化短评等,需要较多的事实陈述和逻辑讨论,难免容易陷入语言的相对平淡和风格的相对平实之中,这种情况下,如果征引经典名句,借其精雅的语言点化、冲淡实用文稿的平淡,借其精炼、隽永的思理印证、升华实用文稿的观点,确实会收到画龙点睛、点铁成金的功效。
《类编》一书正是编纂者针对这样的写作困境而编写的。其搜集、编纂的过程近20年,说明编纂者一直在为帮助写作者破解写作困惑而努力,集腋成裘之后,再用金针度人,正是体恤写作者的温情体现。从编纂细节来看,全书也处处表现出为使用者着想的温情,如对于条目的检索安排,按名句的内容(即作者所称的“事类”)以类相从,最便于使用者按实际需求查寻;如果纯以名句欣赏、辑存为编纂目的,那么,以首字笔画、音序排列似乎更为常见,因为基本所有的字典、辞典均如此编排,但那显然不便写作者实际的征引要求。
这种温情,也体现在《类编》对历代韵文名句的选择、取舍上。韵文名句浩如烟海,任何一本名句类编都不可能穷其所有、胪列无遗,古今悬隔,今天的名句类编,其内容就必然要有所取舍,必然要迎合、适应当下的时代需求。所以,在这部卷帙不算浩繁的《类编》中,编纂者准确捕捉到了当今社会生活的主要板块,更具体地说,是捕捉到了当下作者所关注的,写作中可能有所涉及的内容,“其内容体现在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对天地万物的赞美,对美好感情的歌颂等”[7]2,对那些已经远离或不适应现代生活的内容,诸如歌颂皇室、赞美皇宫,描述豪奢生活,宣扬君臣伦理、法规,歧视百姓和边地民族的内容,则拒之门外、一概不取。这既是编纂者基于实践的理性判断,也隐含着施荫他人的温情。
3 《类编》体现出志在弘扬传统文化的用世之心
任何一部优秀著作,都有着作者的深长思考和终极关怀,只不过由于各书体例不同,表现不同罢了:有的是明确表现在该书的论述之中,有的是散布于该书的各个角落,需要读者去提炼,对于选本而言,其主题思想部分见于作者的简略表述(多见于选本序言),更多细节则隐藏于各种体例和内容取舍之中,如萧统的《文选》、徐陵的《玉台新咏》等,其中萧统“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8]3的表述成了六朝人关于文章定义的经典概括。
类书在类编作品时,以广取博收为主要特点,编纂者较难在其中贯彻鲜明的主题思想,但是,只要存在作品的选择、取舍,那就必然存在取舍标准,就必然会多多少少体现出编纂者的思想甚至终极关怀来,如欧阳询等编的《艺文类聚》,显然受到初唐排偶、华靡文风的影响,书中收集六朝作品也最多,换句话说,这样的选录其实也是欧阳询文学观念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说,《类编》一书中所反映的关于文学的深长思考和终极关怀,就十分值得探究了。
从《类编》所选名句来看,全书照顾到了各种内容、风格,体现出了文质并重、温柔敦厚的主体基调。就内容而言,《类编》兼顾自然与人事,涉及自然的有天地、山川、四时风物、花鸟虫鱼,涉及人事的有政治、军事、事业、修身、亲情、爱情、婚恋等。应该说,这种安排,是按内容编排的最可能结果,但从具体条目下所选名句内容来看,编纂者还是秉持了关注现实、启迪人生、发现美好的基调,显然,他是要让这样的类书也去体现和传扬传统文化的积极价值。书中还选取了许多反映沧桑身世、落魄心灵和悲悯情怀的名句,虽然说这类名句古来本就多见,但坚持多多选入,还是体现出编者的恻隐之心和正义之感。另外,古人关于婚恋、爱情的名句极多,有的欢快,有的伤感,有的含蓄,有的泼辣,还有的香艳十足,对此,本书坚持含蓄蕴藉、温柔敦厚的原则,对于那些接近香艳基调的句子,则一概不收,主导倾向显而易见。
就所选名句的风格而言,《类编》体现出价值主导下的兼容并蓄特点。大体而言,《类编》所选是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其下有哲意的冷静深沉,有理想的热情慷慨,有祖国山河的壮美绚烂,有岁时节候的恬淡静怡,有儿女情怀的缠绵婉约,有人生失意的幽怨感伤,有青春风采的飘逸洒脱,有饱经沧桑的沉郁顿挫。虽然书中也选了屈原、李白等人的部分浪漫主义作品,但数量有限,而且也多是屈、李诗歌中偏于现实的句子。还有,《类编》在现实主义基调下,有意地排斥了那些炫奇尚怪、故作惊人的作品,同时又选录了李贺那些追求奇幻色彩、具有强烈抒情感染力的诗句,应该说,这是有机地做到了风格方面的以正为主、奇正结合。 孔子云:“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杜甫云:“别裁伪体亲风雅。”孔子对于文采的看重,杜甫对于别裁伪体、主导雅正的文学方向的坚守,其实也正是《类编》所秉持的基本文学价值和发展方向。从这个角度来说,《类编》所选,是在继承祖国优秀文学遗产的基础上,有所裁剪,有所伸张,裁剪去了那些消极的、炫奇尚怪的、故作惊人的部分,伸张那些言之有物的、温柔敦厚的、文质彬彬的部分,体现出雅正的文学观念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是对文学的无声评论,其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初衷意味深长。
4 《类编》强势印证了类书在今天的生命力
类书在今天还有多少适用性?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明清以来,随着各种丛书的大量涌现,尤其是《四库全书》《四库丛刊》《四库备要》及《知不足斋丛书》《古逸丛书》等书籍的成功编纂,曾经极为繁荣的传统类书开始逐渐走下坡路。正因此,作为时代工程的《中华大典》,在其编纂之初即颇多争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近二十年来,随着电子检索系统的飞速发展,原本最便于检索的类书的适用市场也逐渐萎缩,所以,类书在当今时代的命运颇为敏感。
但是,问题总有两面性。即便是电子检索系统,其根本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它机械、被动,缺乏自主智能,并不能满足人们相对模糊却又现实的功能需求,如写作中想要引用几句励志的,或是描写失落情怀的警句,这一需求至少目前的电子检索系统尚无法准确完成,但是,通过使用类书,我们可以直观地、有选择地完成,应该说,在这方面,类书是完全胜任的。
既然这样,那又为何担忧类书在今天的命运呢?窃以为,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今天编纂的类书目的性、针对性不够鲜明,没有清晰、准确的读者和使用者定位,一句话,编纂者的匠心不够。传统以辑存资料、求全尚大为目的的类书,在今天已基本被丛书所取代,而精准迎合读者具体需求的特定类书,却依然在强势生存。从这个角度来说,周奉真《类编》一书,基于亲身实践,准确把握住了写作中引用名言警句的具体需求,从编纂动机、体例及其中隐含的文学观念诸方面,保证了全书鲜明的针对性、适用性和高质量,赢得了出版社和读者的信任(香港中华书局亦确定出版《类编》),也正印证了类书在当今社会的适用性和生命力,是特定类书在今天强势生存的成功范例。
5 意见与建设
《类编》的编纂是成功的,但是,若要使本书更为精致,笔者以为,可以在《前言》中较为详细地交代编纂本书的学术基础,深入分析当下的编纂需要,精当表述编纂者的选文准则。虽然《前言》对相关问题已有涉及,行文语言也很具表现力,但概括和深入程度似还可再加强。古代的著名选本《文选》之编纂,可为借鉴。萧统的《〈文选〉序》,不仅是全书编纂缘由、选文标准的提纲挈领的概括,也是萧统文学观的高屋建瓴的表达。首先,他从自然论及人文,得出文学“变本加厉、踵事增华”的基本规律。如果一味地、无节制地踵事增华,显然不符合中国文学“文质彬彬”的特质,所以,他进而用《诗经》的“六义”来规范文学的基本风貌。但若仅止于此的话,那其观点不就成了孔子以来文学观的翻版了吗?显然不是,因为萧统在后文又强调了文学“飞文染翰”“能文”“翰藻”的基本特质,这也恰好是六朝文学的时代特点——重视文采的唯美倾向。可以说,萧统是站在古今交汇的点上,“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很好地衔接了古今文学思想的变迁,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选〉序》也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古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同时,该《序》还与全书无缝对接、浑然一体,是全书的灵魂。相比起已经过千年历史检验的著名选本《文选》来说,《类编》一书虽然体现出了体例的严谨性、选文倾向的可贵性、价值观念的时代性,但就其《前言》而言,没有做到《〈文选〉序》与《文选》那样的浑然一体。
参考文献:
[1] 吴冠文,谈蓓芳,章培恒.玉台新咏汇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7.
[2] 赵传仁.诗词曲名句辞典[Z].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3] 王嘉翔,冯兴炜.古代文赋名句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4] 陈光磊,胡奇光,李行杰.中國古代名句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5] 刘明.中国历代诗词名句实用辞典[Z].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6] 丁子予.中国历代诗词名句鉴赏大词典[Z].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
[7] 周奉真.中国古代韵文名句类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437,2.
[8] 萧统.文选[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杜志强,男,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汉魏六朝文学文献、陇右文献。
关键词:《中国历代韵文名句类编》;韵文名句;类书;编纂;体例
中图分类号:G25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7105
The Mind of Literati and the Care of a Scholar
——An Evaluation on Zhou Fengzhen's Classified Compilation of Famous Chinese Verses
Abstract Zhou Fengzhen's Classified Compilation of Famous Chinese Verses ac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eed for searching and quoting the famous phrases in writing, and it shows its cautious compiling attitude, precise style, reasonable arrangement, reliable texts, and tender feelings for writers. The selected materials in this book hold the literary conception of tenderness and gentleness, and they embody the active mind to promot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oday, the situation of reference books with material taken from various sources is quite subtle, while this book holds the readers' needs accurately. It makes it possess the typical pertinence, practicability and high quality. It wins the trust from the publishing house and readers, and verifies the applicability and vitality of reference books with material taken from various sources.
Key words verses and famous phrases;Classified Compilation of Famous Chinese Verses;reference books with material taken from various sources;compile;style
在我國浩瀚璀璨的文学史上,韵文以其华实兼敷、声情并茂的特点成为极具艺术价值和民族特色的文体,凝炼和代表着中国文学乃至文化的核心特质。在历经千年的文化积淀之后,各种典籍、佳作浩如烟海,韵文也“分诸麟阁,散在鸿都”,其中的名言警句,读者难以集中观览、欣赏、引用,正所谓“不藉篇章,无由披览”[1]7。于是,历代文人在创作韵文的同时,又在不断整理、类编着韵文,与文学紧密相关的各种类书便层出不穷,典型如《艺文类聚》《文苑英华》《历代赋汇》等大型类书、类编韵文,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需求,不仅在古代广泛流传,而且至今仍在学术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和顽强的生命力。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和文化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类书的局限性也就逐渐凸显出来了。于是,新时期以来,以《中华大典》为代表的现代类书便不断推出。就与韵文名句相关的类书而言,如赵传仁主编的《诗词曲名句辞典》[2]、王嘉翔等编撰的《古代文赋名句选》[3]、陈光磊等编纂的《中国古代名句辞典》[4]、刘明主编的《中国历代诗词名句实用辞典》[5]、丁子予编纂的《中国历代诗词名句鉴赏大词典》[6]等,大概有20余部。这些类书,旨在为普通读者提供阅读欣赏和检索使用的方便,而一编再编,也说明它有着广泛的需求和较高的使用价值。2016年5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周奉真编写的《中国古代韵文名句类编》[7](以下简称“《类编》”)。笔者认为,在众多的韵文名句类书中,这是一部体例谨严、定位准确、个性鲜明,同时又充满人文关怀的优秀之作。
1 《类编》体例严谨,是新时期类书中的精审之作
首先是本书关于“名句”的问题。何为“名句”?怎样才算“有名”?其实这是一个较难把握的概念。如杜甫的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可以肯定这就是名句,因为它不仅在历史上有名,且今天仍为人所熟知,可是像洪昇的诗句“斑竹一枝千点泪,湘江烟雨不知春”[7]437,其知名度显然就小得多。洪昇是在形容顾太君诗作感情凄怨,引用典故与表达情感水乳交融,意象浑融,艺术水准很高,对于这样的句子,《类编》是选,还是不选?有名的选录,无名的不录,而介乎于有名无名之间的韵文警句,就成了本书选录的一个难点。对此,《前言》中有着较为明确的概括,即:所谓“名句”,是指那些有着“言简意赅、词约义丰、难以言传的内在精神之美”,“显出一种极强的概括力和卓越的表现力”,“容易让人唤醒记忆、产生共鸣并留下深刻印象”,在大浪淘沙的历史删汰之后,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警示价值,仍然感动着、鼓舞着人们去积极追求、热爱生活的诗文语言,多数至今为人耳熟能详。显然,这样的概括,体现出编纂者对这个问题的成熟思考,有着很强的说服力,从而为本书的编纂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类编》选录了22个大类、167个小类、约3200词条的韵文名句。所有条目都有出处,有注释,有译文;在标示出处时,还节录原文,尽量较为完整地呈现语句在原作中的意思和前后关联;选文及原文文本可靠,校勘精审;对较为繁难、生僻的典故作简明扼要的注释,为读者的阅读、理解扫清了障碍。所选范围,有普通读者熟悉的作品,如诗、骚及历代名家诗词集、元明清诸剧本,也有不少流传范围较窄的文献,如金代刘祁、元代许有壬、商挺、明代许宗鲁、杨基、清代佟世南、尹会一等的诗(词)句。这些作家知名度相对较低,但是,即便是这些知名度相对较低的作者、流传较窄的文献,其诗句却警省、精炼,值得流传,所以应该收录进来,这也体现出《类编》在广取博收的同时,注重选文质量的谨慎态度。这些都保证了《类编》的高质量。可见,体例严谨、精深是《类编》的突出优点。
2 《类编》的编写体现出金针度人的温情
周奉真曾经是资深记者,撰写过大量新闻文稿,具有丰富的写作经验,在该书《前言》中,他讲述了写作中征引经典名句的迫切需要、亲身体验以及编纂《类编》的根本目的:“面对一篇评论,虽然观点正确、立场鲜明、论述得当,该表达的意思都表达到位了,但读起来总是不那么气韵生动、文采斐然、掷地有声,总感觉好像缺那么点提神醒目、真正让人心头一动、眼前一亮的東西。在这时,如果冒出一两句古人诗词名句,就会收到画龙点睛的奇效。”应该说,这是生动、亲切、深刻而又细致入微的甘苦之言。要将文稿写得精彩,不仅要观点新颖、内容充实,还需要有精致的艺术形式,如精美、犀利的语言,鲜明、活泼的风格等。对于实用文体而言,如新闻报道、时事评论、文化短评等,需要较多的事实陈述和逻辑讨论,难免容易陷入语言的相对平淡和风格的相对平实之中,这种情况下,如果征引经典名句,借其精雅的语言点化、冲淡实用文稿的平淡,借其精炼、隽永的思理印证、升华实用文稿的观点,确实会收到画龙点睛、点铁成金的功效。
《类编》一书正是编纂者针对这样的写作困境而编写的。其搜集、编纂的过程近20年,说明编纂者一直在为帮助写作者破解写作困惑而努力,集腋成裘之后,再用金针度人,正是体恤写作者的温情体现。从编纂细节来看,全书也处处表现出为使用者着想的温情,如对于条目的检索安排,按名句的内容(即作者所称的“事类”)以类相从,最便于使用者按实际需求查寻;如果纯以名句欣赏、辑存为编纂目的,那么,以首字笔画、音序排列似乎更为常见,因为基本所有的字典、辞典均如此编排,但那显然不便写作者实际的征引要求。
这种温情,也体现在《类编》对历代韵文名句的选择、取舍上。韵文名句浩如烟海,任何一本名句类编都不可能穷其所有、胪列无遗,古今悬隔,今天的名句类编,其内容就必然要有所取舍,必然要迎合、适应当下的时代需求。所以,在这部卷帙不算浩繁的《类编》中,编纂者准确捕捉到了当今社会生活的主要板块,更具体地说,是捕捉到了当下作者所关注的,写作中可能有所涉及的内容,“其内容体现在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对天地万物的赞美,对美好感情的歌颂等”[7]2,对那些已经远离或不适应现代生活的内容,诸如歌颂皇室、赞美皇宫,描述豪奢生活,宣扬君臣伦理、法规,歧视百姓和边地民族的内容,则拒之门外、一概不取。这既是编纂者基于实践的理性判断,也隐含着施荫他人的温情。
3 《类编》体现出志在弘扬传统文化的用世之心
任何一部优秀著作,都有着作者的深长思考和终极关怀,只不过由于各书体例不同,表现不同罢了:有的是明确表现在该书的论述之中,有的是散布于该书的各个角落,需要读者去提炼,对于选本而言,其主题思想部分见于作者的简略表述(多见于选本序言),更多细节则隐藏于各种体例和内容取舍之中,如萧统的《文选》、徐陵的《玉台新咏》等,其中萧统“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8]3的表述成了六朝人关于文章定义的经典概括。
类书在类编作品时,以广取博收为主要特点,编纂者较难在其中贯彻鲜明的主题思想,但是,只要存在作品的选择、取舍,那就必然存在取舍标准,就必然会多多少少体现出编纂者的思想甚至终极关怀来,如欧阳询等编的《艺文类聚》,显然受到初唐排偶、华靡文风的影响,书中收集六朝作品也最多,换句话说,这样的选录其实也是欧阳询文学观念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说,《类编》一书中所反映的关于文学的深长思考和终极关怀,就十分值得探究了。
从《类编》所选名句来看,全书照顾到了各种内容、风格,体现出了文质并重、温柔敦厚的主体基调。就内容而言,《类编》兼顾自然与人事,涉及自然的有天地、山川、四时风物、花鸟虫鱼,涉及人事的有政治、军事、事业、修身、亲情、爱情、婚恋等。应该说,这种安排,是按内容编排的最可能结果,但从具体条目下所选名句内容来看,编纂者还是秉持了关注现实、启迪人生、发现美好的基调,显然,他是要让这样的类书也去体现和传扬传统文化的积极价值。书中还选取了许多反映沧桑身世、落魄心灵和悲悯情怀的名句,虽然说这类名句古来本就多见,但坚持多多选入,还是体现出编者的恻隐之心和正义之感。另外,古人关于婚恋、爱情的名句极多,有的欢快,有的伤感,有的含蓄,有的泼辣,还有的香艳十足,对此,本书坚持含蓄蕴藉、温柔敦厚的原则,对于那些接近香艳基调的句子,则一概不收,主导倾向显而易见。
就所选名句的风格而言,《类编》体现出价值主导下的兼容并蓄特点。大体而言,《类编》所选是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其下有哲意的冷静深沉,有理想的热情慷慨,有祖国山河的壮美绚烂,有岁时节候的恬淡静怡,有儿女情怀的缠绵婉约,有人生失意的幽怨感伤,有青春风采的飘逸洒脱,有饱经沧桑的沉郁顿挫。虽然书中也选了屈原、李白等人的部分浪漫主义作品,但数量有限,而且也多是屈、李诗歌中偏于现实的句子。还有,《类编》在现实主义基调下,有意地排斥了那些炫奇尚怪、故作惊人的作品,同时又选录了李贺那些追求奇幻色彩、具有强烈抒情感染力的诗句,应该说,这是有机地做到了风格方面的以正为主、奇正结合。 孔子云:“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杜甫云:“别裁伪体亲风雅。”孔子对于文采的看重,杜甫对于别裁伪体、主导雅正的文学方向的坚守,其实也正是《类编》所秉持的基本文学价值和发展方向。从这个角度来说,《类编》所选,是在继承祖国优秀文学遗产的基础上,有所裁剪,有所伸张,裁剪去了那些消极的、炫奇尚怪的、故作惊人的部分,伸张那些言之有物的、温柔敦厚的、文质彬彬的部分,体现出雅正的文学观念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是对文学的无声评论,其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初衷意味深长。
4 《类编》强势印证了类书在今天的生命力
类书在今天还有多少适用性?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明清以来,随着各种丛书的大量涌现,尤其是《四库全书》《四库丛刊》《四库备要》及《知不足斋丛书》《古逸丛书》等书籍的成功编纂,曾经极为繁荣的传统类书开始逐渐走下坡路。正因此,作为时代工程的《中华大典》,在其编纂之初即颇多争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近二十年来,随着电子检索系统的飞速发展,原本最便于检索的类书的适用市场也逐渐萎缩,所以,类书在当今时代的命运颇为敏感。
但是,问题总有两面性。即便是电子检索系统,其根本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它机械、被动,缺乏自主智能,并不能满足人们相对模糊却又现实的功能需求,如写作中想要引用几句励志的,或是描写失落情怀的警句,这一需求至少目前的电子检索系统尚无法准确完成,但是,通过使用类书,我们可以直观地、有选择地完成,应该说,在这方面,类书是完全胜任的。
既然这样,那又为何担忧类书在今天的命运呢?窃以为,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今天编纂的类书目的性、针对性不够鲜明,没有清晰、准确的读者和使用者定位,一句话,编纂者的匠心不够。传统以辑存资料、求全尚大为目的的类书,在今天已基本被丛书所取代,而精准迎合读者具体需求的特定类书,却依然在强势生存。从这个角度来说,周奉真《类编》一书,基于亲身实践,准确把握住了写作中引用名言警句的具体需求,从编纂动机、体例及其中隐含的文学观念诸方面,保证了全书鲜明的针对性、适用性和高质量,赢得了出版社和读者的信任(香港中华书局亦确定出版《类编》),也正印证了类书在当今社会的适用性和生命力,是特定类书在今天强势生存的成功范例。
5 意见与建设
《类编》的编纂是成功的,但是,若要使本书更为精致,笔者以为,可以在《前言》中较为详细地交代编纂本书的学术基础,深入分析当下的编纂需要,精当表述编纂者的选文准则。虽然《前言》对相关问题已有涉及,行文语言也很具表现力,但概括和深入程度似还可再加强。古代的著名选本《文选》之编纂,可为借鉴。萧统的《〈文选〉序》,不仅是全书编纂缘由、选文标准的提纲挈领的概括,也是萧统文学观的高屋建瓴的表达。首先,他从自然论及人文,得出文学“变本加厉、踵事增华”的基本规律。如果一味地、无节制地踵事增华,显然不符合中国文学“文质彬彬”的特质,所以,他进而用《诗经》的“六义”来规范文学的基本风貌。但若仅止于此的话,那其观点不就成了孔子以来文学观的翻版了吗?显然不是,因为萧统在后文又强调了文学“飞文染翰”“能文”“翰藻”的基本特质,这也恰好是六朝文学的时代特点——重视文采的唯美倾向。可以说,萧统是站在古今交汇的点上,“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很好地衔接了古今文学思想的变迁,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选〉序》也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古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同时,该《序》还与全书无缝对接、浑然一体,是全书的灵魂。相比起已经过千年历史检验的著名选本《文选》来说,《类编》一书虽然体现出了体例的严谨性、选文倾向的可贵性、价值观念的时代性,但就其《前言》而言,没有做到《〈文选〉序》与《文选》那样的浑然一体。
参考文献:
[1] 吴冠文,谈蓓芳,章培恒.玉台新咏汇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7.
[2] 赵传仁.诗词曲名句辞典[Z].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3] 王嘉翔,冯兴炜.古代文赋名句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4] 陈光磊,胡奇光,李行杰.中國古代名句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5] 刘明.中国历代诗词名句实用辞典[Z].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6] 丁子予.中国历代诗词名句鉴赏大词典[Z].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
[7] 周奉真.中国古代韵文名句类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437,2.
[8] 萧统.文选[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杜志强,男,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汉魏六朝文学文献、陇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