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国美电器的“大股东与董事会”控制权之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家财经媒体的报道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媒体是怎样设置新闻框架、影响公众对争议性事件认知的,最后分析该如何构建理性的报道与传播框架。
关键词:争议性财经事件;国美事件;游戏框架
中图分类号:G2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9-0032-02
一、引 言
争议性事件,是指由社会生活中一个具体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触发,引发社会参与,牵动广泛争议或质疑,形成“争议场”的热点事件。争议性事件是由一个事件或社会现象引发的,而这类事件经媒体报道与再现后,往往成为在社会与公众之间广泛传播与互动的焦点事件。本文選择争议性财经事件报道进行分析,一是因为目前财经领域争议性事件呈高发势头,由于专业性强和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公众对一些财经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更多依赖于一些所谓专业人士和媒体的解读和建构,很容易被误导或者蒙蔽,从而形成错误的公众舆论,造成严重经济和社会后果。二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财经媒体报道的不足也越来越凸显,专业化程度不高、倾向性严重、娱乐化报道等问题,一方面容易对报道的对象造成伤害,另一方面也将损害媒体自身的公信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二、研究理论和背景
从新闻传播角度来说,新闻框架实际是指媒体在特定的编辑方针下所确定的新闻选择标准和叙事原则。Jamieson (1992)认为,这类型的新闻可谓是“冲突框架”新闻或“政治策略”新闻,焦点并不在实质内容,也不关心议题当中有什么内涵(what was in the issue)。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记者通过各种框架来呈现事件并使其产生意义。公众对新闻事件的了解也受限于媒体选择的新闻框架。一般而言,争议性事件的报道框架主要有三种类型:游戏框架,议题框架,混合框架。参考 Cappella & Jamieson的定义,本研究依据目的与情境对这三种框架的操作定义作部分修正,其各自的报道特征如下:游戏框架,(1)以输赢、竞争为报道之中心概念;(2)大量出现竞争、游戏、赌博、竞赛等相关词汇;(3)脸谱化新闻当事人的性格特征;(4)强调事件的戏剧化过程,忽略探讨事件的实质。与此相对,议题框架,(1)重视剖析新闻事件的实质面;(2)报道相关各方的解决方案及其意涵;(3)报道解决方案可能对公众产生的影响。混合性框架则是指报道中的游戏框架和议题框架比重不相上下。
三、媒体对国美事件报道的框架选择
(一)样本选择
历时近8个月的国美电器控制权之争终于在2011年3月38日落下帷幕。这个原本极具标本意义的企业内部控制权争夺的商业事件,因为媒介的广泛报道和不断催化、加温而高潮迭起,宛如一场引人入胜的现代版“商业大戏”,引起社会各界、网络内外的广泛关注、参与和讨论。本文选择的样本是我国三家最有影响的财经报纸《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2010年8月1日到8月31日的相关报道(因为在这个月国美控制权之争白热化,且媒体报道量最为集中)总计46篇,其中《21世纪经济报道》31篇,《中国经营报》11篇,《经济观察报》4篇。
(二)样本分析和发现
本文将从新闻报道文本入手来考察新闻生产,从新闻主题选择、消息来源,媒体立场等方面考察媒体对于争议性财经事件的新闻框架选择。
1.从新闻主题看:以输赢为报道的中心概念。三家报纸在报道国美事件中主要使用了4种新闻主题:其中黄陈两人的是非恩怨比例最高,占总报道量的60%,而对国美事件实质、解决方案及影响与反思的报道比例相对较少,各占13%、10%、13%。很明显,三家媒体在进行新闻主题选择时,偏好新闻事件的戏剧化因素,特别是《21世界经济报道》31篇报道中有20篇报道重心均为黄光裕与陈晓的恩怨是非上。
2.从消息来源看:消息来源选择不平衡,缺少精英信源。信息源是新闻框架的重要变量。消息来源作为社会事件的“第一手建构者”会彼此竞争,以争夺话语权,而媒体作为诠释意义和符号的竞争场所,其信源选择即是对社会中现有的阶层与权力关系重新编码,从中可见各种权力之消长。三家报纸在关于国美事件的相关报道中,消息来源的分布不平衡。黄家和陈晓方两边加起来的消息来源占总消息来源的37%,而第三方人士的比重却相对较少,占18%,事件双方的消息源彼此厮杀,使事件争议最大化、戏剧化,可是读者却因此是非难辨,无法窥知事情真相。而且三家报纸来自专家,即精英人士的消息来源更少,仅占总消息来源的12%。对于专业性很强的财经事件来说,解答公众的疑惑、引导公众了解更多专业知识,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都有赖于精英人士的信息解读。
3.从媒体立场看:倾向性明显。在国美事件报道中,三家媒体都不同程度地呈现了立场的倾向性。中立态度的报道只有18篇,仅占总报道量的39%。其中《21世纪经济报道》的倾向性尤为明显,在31篇报道中,12篇中立,12篇偏向陈晓方,4篇偏向黄家。在其报道中陈晓更容易被描绘成革命者的形象,而视黄光裕为落后时代的代表,倾向性非常明显。某些报道言语偏激,大大削弱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
4.从框架类型来看:突出游戏框架,弱化议题框架。从新闻主题框架、消息源使用、媒体立场的分析看,游戏框架是三家财经媒体报道此次争议性财经事件的主要框架。经过统计,整个46篇报道中,游戏框架占据总报道的60%,而议题框架和混合框架只占20%。大部分报道采用游戏框架极力渲染新闻当事人,关注国美事件中双方的输赢结果,凸显双方的各自策略行动,忽视国美事件的内在实质,由此掩盖了整个财经事件的专业性和严肃性,该事件的专业标本性意义也被极大削弱,散落一地的只有是非恩怨、江湖情仇。与此同时,从三家报纸的报道我们也可以看出报道的娱乐化倾向也损害了专业媒体自身的品格。
四、讨 论
(一)争议性财经事件报道偏好游戏框架的原因
1.游戏框架的选择与事件本身的冲突性质有关。媒体选择游戏框架来报道新闻事件的原因之一,在于事件是否存在潜在的输家和赢家。事件本身有输赢之分,也就意味着冲突与争议,但是并非任何冲突都是新闻材料,Fallow(1997)认为在“进行中的冲突”(conflict with movement)才是记者最感到兴趣的框架题材;也就是说,冲突要有发展性。但是并非任何冲突都是新闻材料,进行中的冲突才是媒体最感到兴趣的游戏框架题材,也就是说,冲突要有发展性。国美事件就本身而言存在强烈的戏剧冲突性,一方是身陷囹圄的囚犯,一方是志在必得的功臣,从2010年5月开始,事件由起因,导火线,冲突,冲突加剧,大战开始,高潮,到最后内战尾声,冲突在发展中一步步升级,真相在冲突中变得更加诡谲难辨。整个事件的发展在挺黄派和挺陈派的纷扰中铺陈得环环相扣,新闻效应倍增,而媒体的报道也在强化游戏框架的选择过程中朝着一个结果努力:到底谁会赢?
2.传统新闻价值观念的影响和新闻媒体采制新闻的现实考虑。趣味性是记者和编辑判断新闻价值的标准之一。为吸引受众关注,媒体在报道新闻时通常通过精彩的故事、悬念、冲突引发受众的阅读或接触欲望。采用游戏框架报道冲突事件,把争议扩大,强化故事的戏剧性,使冲突双方以对立的形式出场,使受众感觉在看新闻,更是在看表演。这样使得新闻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大大增加。
以游戏框架报道新闻,一方面记者只需要关注冲突双方,关注冲突双方表面的矛盾、策略、举动等因素,因而不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和调查就能相对容易获得所需信息,这将节约新闻媒体制作新闻的经济成本和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因为不需要在议题的实质性内容上花费功夫,所以記者应付截稿时间比较不是问题。所以游戏框架以其不需要进行细致的内在分析和凸显冲突的报道特点成为媒体的偏好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争议性财经事件报道偏好游戏框架的后果
1.以冲突性为焦点,激化矛盾,容易使公众产生社会认同危机。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呈现方式可以左右受众眼中的世界,影响和限制公众对事件及意见的理解与认知。 就国美事件来说,本身是关乎中国民营企业治理权的问题,由于媒体报道过于偏好游戏框架,使得公众的注意力完全聚焦到黄、陈二人谁是谁非上,以致于矛盾急剧激化,引起了网络上所谓的挺陈派和挺黄派的公开骂战,进而在人格、道德层面大肆攻击对方阵营,威胁、辱骂新闻记者,干扰正常的新闻报道,一个严肃的财经事件俨然成为一个闹剧。传统媒体与网民的意见分歧不仅直接影响了媒体的后期报道,而且对公众而言意见的分歧更易造成认知混乱和认同危机。
2.媒体偏向被网络群体极化放大,进一步削弱了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为追求游戏框架带来的冲突和对立的戏剧效果,三家报纸对国美事件的报道立场出现偏向,大量与事实无关的细节描写,多处采用一面之辞的不平衡报道现象,使该事件的媒体报道有炒作嫌疑。在网民介入后,网络舆论的非理性的、情绪化的因素,不仅使得事件的真相变得更加混沌和真假难辨,而且公众舆论也趋向二元对立,火药味渐浓,媒体的公信力也随之大大降低。
(三)媒体应该怎样报道争议性财经事件
1.凸显媒体公信力,提升公众财经素养。媒体对争议性财经事件报道的框架选择影响着大众传媒是否能有效地释放社会焦虑,平衡社会矛盾,引导社会认知,也是考察大众传媒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领域。从商业运作上,股东与董事会发生冲突十分常见。这次国美事件本身其实有利于公众更好地理解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可是由于媒体过多强调事件的戏剧性冲突及个人间的恩怨,导致公众的关注点偏离。可见对于财经媒体来说,牢记新闻报道的社会责任,引导公众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中国企业和国家的产业政策,促进中国企业的健康成长,为中国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至为关键。2.理性解读争议性事件实质,提升媒介专业素养。新闻的主要目的在于尽量增强公众对于塑造环境的当前事件和议题的理解,以赋予公众力量。黄陈对国美管理权的争夺,反映了中国民营企业在走向现代企业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阵痛。在报道类似如国美事件的新闻事件时,媒体应该给读者解惑,用更专业的角度,解释事件背后的原因,缩短普通受众和财经专业人士之间的距离,这样一方面体现了媒体的专业品质,另一方面也可避免错误解读经过媒体扩大影响,形成舆论压力,造成不必要的社会及经济损失。
关键词:争议性财经事件;国美事件;游戏框架
中图分类号:G2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9-0032-02
一、引 言
争议性事件,是指由社会生活中一个具体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触发,引发社会参与,牵动广泛争议或质疑,形成“争议场”的热点事件。争议性事件是由一个事件或社会现象引发的,而这类事件经媒体报道与再现后,往往成为在社会与公众之间广泛传播与互动的焦点事件。本文選择争议性财经事件报道进行分析,一是因为目前财经领域争议性事件呈高发势头,由于专业性强和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公众对一些财经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更多依赖于一些所谓专业人士和媒体的解读和建构,很容易被误导或者蒙蔽,从而形成错误的公众舆论,造成严重经济和社会后果。二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财经媒体报道的不足也越来越凸显,专业化程度不高、倾向性严重、娱乐化报道等问题,一方面容易对报道的对象造成伤害,另一方面也将损害媒体自身的公信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二、研究理论和背景
从新闻传播角度来说,新闻框架实际是指媒体在特定的编辑方针下所确定的新闻选择标准和叙事原则。Jamieson (1992)认为,这类型的新闻可谓是“冲突框架”新闻或“政治策略”新闻,焦点并不在实质内容,也不关心议题当中有什么内涵(what was in the issue)。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记者通过各种框架来呈现事件并使其产生意义。公众对新闻事件的了解也受限于媒体选择的新闻框架。一般而言,争议性事件的报道框架主要有三种类型:游戏框架,议题框架,混合框架。参考 Cappella & Jamieson的定义,本研究依据目的与情境对这三种框架的操作定义作部分修正,其各自的报道特征如下:游戏框架,(1)以输赢、竞争为报道之中心概念;(2)大量出现竞争、游戏、赌博、竞赛等相关词汇;(3)脸谱化新闻当事人的性格特征;(4)强调事件的戏剧化过程,忽略探讨事件的实质。与此相对,议题框架,(1)重视剖析新闻事件的实质面;(2)报道相关各方的解决方案及其意涵;(3)报道解决方案可能对公众产生的影响。混合性框架则是指报道中的游戏框架和议题框架比重不相上下。
三、媒体对国美事件报道的框架选择
(一)样本选择
历时近8个月的国美电器控制权之争终于在2011年3月38日落下帷幕。这个原本极具标本意义的企业内部控制权争夺的商业事件,因为媒介的广泛报道和不断催化、加温而高潮迭起,宛如一场引人入胜的现代版“商业大戏”,引起社会各界、网络内外的广泛关注、参与和讨论。本文选择的样本是我国三家最有影响的财经报纸《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2010年8月1日到8月31日的相关报道(因为在这个月国美控制权之争白热化,且媒体报道量最为集中)总计46篇,其中《21世纪经济报道》31篇,《中国经营报》11篇,《经济观察报》4篇。
(二)样本分析和发现
本文将从新闻报道文本入手来考察新闻生产,从新闻主题选择、消息来源,媒体立场等方面考察媒体对于争议性财经事件的新闻框架选择。
1.从新闻主题看:以输赢为报道的中心概念。三家报纸在报道国美事件中主要使用了4种新闻主题:其中黄陈两人的是非恩怨比例最高,占总报道量的60%,而对国美事件实质、解决方案及影响与反思的报道比例相对较少,各占13%、10%、13%。很明显,三家媒体在进行新闻主题选择时,偏好新闻事件的戏剧化因素,特别是《21世界经济报道》31篇报道中有20篇报道重心均为黄光裕与陈晓的恩怨是非上。
2.从消息来源看:消息来源选择不平衡,缺少精英信源。信息源是新闻框架的重要变量。消息来源作为社会事件的“第一手建构者”会彼此竞争,以争夺话语权,而媒体作为诠释意义和符号的竞争场所,其信源选择即是对社会中现有的阶层与权力关系重新编码,从中可见各种权力之消长。三家报纸在关于国美事件的相关报道中,消息来源的分布不平衡。黄家和陈晓方两边加起来的消息来源占总消息来源的37%,而第三方人士的比重却相对较少,占18%,事件双方的消息源彼此厮杀,使事件争议最大化、戏剧化,可是读者却因此是非难辨,无法窥知事情真相。而且三家报纸来自专家,即精英人士的消息来源更少,仅占总消息来源的12%。对于专业性很强的财经事件来说,解答公众的疑惑、引导公众了解更多专业知识,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都有赖于精英人士的信息解读。
3.从媒体立场看:倾向性明显。在国美事件报道中,三家媒体都不同程度地呈现了立场的倾向性。中立态度的报道只有18篇,仅占总报道量的39%。其中《21世纪经济报道》的倾向性尤为明显,在31篇报道中,12篇中立,12篇偏向陈晓方,4篇偏向黄家。在其报道中陈晓更容易被描绘成革命者的形象,而视黄光裕为落后时代的代表,倾向性非常明显。某些报道言语偏激,大大削弱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
4.从框架类型来看:突出游戏框架,弱化议题框架。从新闻主题框架、消息源使用、媒体立场的分析看,游戏框架是三家财经媒体报道此次争议性财经事件的主要框架。经过统计,整个46篇报道中,游戏框架占据总报道的60%,而议题框架和混合框架只占20%。大部分报道采用游戏框架极力渲染新闻当事人,关注国美事件中双方的输赢结果,凸显双方的各自策略行动,忽视国美事件的内在实质,由此掩盖了整个财经事件的专业性和严肃性,该事件的专业标本性意义也被极大削弱,散落一地的只有是非恩怨、江湖情仇。与此同时,从三家报纸的报道我们也可以看出报道的娱乐化倾向也损害了专业媒体自身的品格。
四、讨 论
(一)争议性财经事件报道偏好游戏框架的原因
1.游戏框架的选择与事件本身的冲突性质有关。媒体选择游戏框架来报道新闻事件的原因之一,在于事件是否存在潜在的输家和赢家。事件本身有输赢之分,也就意味着冲突与争议,但是并非任何冲突都是新闻材料,Fallow(1997)认为在“进行中的冲突”(conflict with movement)才是记者最感到兴趣的框架题材;也就是说,冲突要有发展性。但是并非任何冲突都是新闻材料,进行中的冲突才是媒体最感到兴趣的游戏框架题材,也就是说,冲突要有发展性。国美事件就本身而言存在强烈的戏剧冲突性,一方是身陷囹圄的囚犯,一方是志在必得的功臣,从2010年5月开始,事件由起因,导火线,冲突,冲突加剧,大战开始,高潮,到最后内战尾声,冲突在发展中一步步升级,真相在冲突中变得更加诡谲难辨。整个事件的发展在挺黄派和挺陈派的纷扰中铺陈得环环相扣,新闻效应倍增,而媒体的报道也在强化游戏框架的选择过程中朝着一个结果努力:到底谁会赢?
2.传统新闻价值观念的影响和新闻媒体采制新闻的现实考虑。趣味性是记者和编辑判断新闻价值的标准之一。为吸引受众关注,媒体在报道新闻时通常通过精彩的故事、悬念、冲突引发受众的阅读或接触欲望。采用游戏框架报道冲突事件,把争议扩大,强化故事的戏剧性,使冲突双方以对立的形式出场,使受众感觉在看新闻,更是在看表演。这样使得新闻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大大增加。
以游戏框架报道新闻,一方面记者只需要关注冲突双方,关注冲突双方表面的矛盾、策略、举动等因素,因而不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和调查就能相对容易获得所需信息,这将节约新闻媒体制作新闻的经济成本和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因为不需要在议题的实质性内容上花费功夫,所以記者应付截稿时间比较不是问题。所以游戏框架以其不需要进行细致的内在分析和凸显冲突的报道特点成为媒体的偏好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争议性财经事件报道偏好游戏框架的后果
1.以冲突性为焦点,激化矛盾,容易使公众产生社会认同危机。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呈现方式可以左右受众眼中的世界,影响和限制公众对事件及意见的理解与认知。 就国美事件来说,本身是关乎中国民营企业治理权的问题,由于媒体报道过于偏好游戏框架,使得公众的注意力完全聚焦到黄、陈二人谁是谁非上,以致于矛盾急剧激化,引起了网络上所谓的挺陈派和挺黄派的公开骂战,进而在人格、道德层面大肆攻击对方阵营,威胁、辱骂新闻记者,干扰正常的新闻报道,一个严肃的财经事件俨然成为一个闹剧。传统媒体与网民的意见分歧不仅直接影响了媒体的后期报道,而且对公众而言意见的分歧更易造成认知混乱和认同危机。
2.媒体偏向被网络群体极化放大,进一步削弱了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为追求游戏框架带来的冲突和对立的戏剧效果,三家报纸对国美事件的报道立场出现偏向,大量与事实无关的细节描写,多处采用一面之辞的不平衡报道现象,使该事件的媒体报道有炒作嫌疑。在网民介入后,网络舆论的非理性的、情绪化的因素,不仅使得事件的真相变得更加混沌和真假难辨,而且公众舆论也趋向二元对立,火药味渐浓,媒体的公信力也随之大大降低。
(三)媒体应该怎样报道争议性财经事件
1.凸显媒体公信力,提升公众财经素养。媒体对争议性财经事件报道的框架选择影响着大众传媒是否能有效地释放社会焦虑,平衡社会矛盾,引导社会认知,也是考察大众传媒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领域。从商业运作上,股东与董事会发生冲突十分常见。这次国美事件本身其实有利于公众更好地理解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可是由于媒体过多强调事件的戏剧性冲突及个人间的恩怨,导致公众的关注点偏离。可见对于财经媒体来说,牢记新闻报道的社会责任,引导公众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中国企业和国家的产业政策,促进中国企业的健康成长,为中国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至为关键。2.理性解读争议性事件实质,提升媒介专业素养。新闻的主要目的在于尽量增强公众对于塑造环境的当前事件和议题的理解,以赋予公众力量。黄陈对国美管理权的争夺,反映了中国民营企业在走向现代企业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阵痛。在报道类似如国美事件的新闻事件时,媒体应该给读者解惑,用更专业的角度,解释事件背后的原因,缩短普通受众和财经专业人士之间的距离,这样一方面体现了媒体的专业品质,另一方面也可避免错误解读经过媒体扩大影响,形成舆论压力,造成不必要的社会及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