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S增值业务及其发展探讨

来源 :中兴通讯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cy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范围语音业务收入正在以1%的速度缓慢下降,数据业务等电信增值业务正以19%的年增长率攀升,显示了增值业务在整个网络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个人手持电话系统(PHS)经过近年的飞速发展,基础网络建设已经较为完善,但网络主营业务仍然以话音业务为主。现在越来越多的运营公司开始注重研究增值业务对于发展PHS(又被称为PCS)网络的作用。
其他文献
摘要:无线个域网(WPAN)目前以自成网络的内部应用为主,其与蜂窝网、互联网等多种网络共存和相互融合的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多网融合必然要求网络和终端更加智能化,由于目前WPAN技术还不成熟,因而其实际应用将面临较大挑战,但这同时也是一次机遇,一旦解决了相关技术问题,有可能产生巨大的商机。  关键词:宽带无线接入;无线城域网;无线局域网;无线个域网  中图分类号:TN925.93 文献标识码:C 文
期刊
摘要:文章比较了PHS与3G技术上的主要差异,分析了PHS与3G融合的基础,介绍了实现两者业务融合的关键技术——软交换技术,探讨了PHS向3G平滑过渡的可能性,对PHS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个人手持电话系统;第3代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软交换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868(2004)01-0021-03
期刊
近年来,作为一种接入技术,无线接入技术已成为传统的铜线本地环路技术的替代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这种情况,IEEE 802委员会于1999年成立了802,16工作组来专门开发宽带无线标准,并于2002年4月颁布了IEEE802.16标准,但由于IEEE 802,16的工作频段较高(10-66GHz),要求视距发射塔连接,不利于固定带宽接入技术的推广。为此,IEEE在802,16的基础上开发
期刊
在第3代移动通信三大技术中,cdma 2000技术是商用进度最快的一种。截至2003年5月底,全球使用cdma 2000技术的用户数已经达到5000万,其中包括采用cdma2000 lx技术和cdma 2000 hEV/DO技术的用户。全球大部分CDMA运营商都已经将他们原有的CDMA网絡升级为cdma 2000网络。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而电信业的发展更是远远高于中国的GDP增长速度,整体网络规模已居于世界前列。  固定通信作为基础,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逐步建成了较完善的网络,过去10年内用户平均增长速度高达34%。截至:2003年10月,用户总数达到2.55亿,规模容量跃居世界首位。
期刊
随着GSM/GPRS和cdma 2000 hRTT移动通信网络的逐渐商用化,移动通信与互联网完美结合的前景已清晰可见,未来的移动通信网络正在向全IP网络方向迈进[1]。未来的IP网络在提供多媒体信息传输业务的同时,还要满足业务的服务质量(QoS)要求。为获得端到端QoS解决方案,要求網络保证IP分组传输性能参数和QoS指标。
期刊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无线移动自组织互联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着重对QoS的保障策略及技术进行了讨论,并展望了无线移动自组织互联网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无线局域网;无线移动自组织互联网;QoS路由;路由协议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9-6868(2004)01-0041-03
期刊
个人手持电话系统(PHS)起源于日本,1995年7月在日本开通语音业务,并于1997年底引入中国。在中国,PHS(又被称为PCS)技术作为固定市话网络的补充和延伸,被应用于无线市话领域。  目前PHS的业务主要局限于语音通信等传统电信业务、文本型短消息业务以及部分智能业务,部分地区开通了数据业务及相应的增值业务(如终端上网业务),但还未形成规模。
期刊
1999年底国际电信联盟(1TU)通过了国际移动通信-2000 (1MT—2000)的無线接口技术规范,标志着第3代移动通信(3G)的格局已经最终确定。在过去的4年内,由于各种原因,3G的始终停留在技术上,大规模运营的时代始终没有到来。而原来仅作为有线局域网补充的无线局域网(WLAN)却异军突起,发展迅猛,成为通信产业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
期刊
摘要:文章介绍了移动业务网络架构,对业务网络层次和移动业务网络组网进行了分析,并对PHS与3G业务融合的可行笥进行了探讨,指出随着技术进步和网络带宽增加,PHS和3G的业务融合可以实现。  关键词:个人手持电话系统;第3代移动通信;融合;业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868(2004)01-0024-0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