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往往直接影响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良好的环境会使人朝着积极方向进步。和谐良好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学生获得好的学习成果。本文从小学数学课堂环境现状出发,剖析课堂环境和学生学习成果间的关系。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知识建构,积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中心,营造出科学、有效、和谐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观,最终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数学课堂环境现状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环境包括这几个类型:一是倾于构建型;二是倾于传统型;三是中间型。当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能为学生参与课堂提供更多机会,能有效结合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去发现和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对小学生数学观念和素养的培养有了更多的关注。数学课堂环境虽说可有效激发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但也会使学生注意力发生转移,问题分析能力降低。相对学生而言,其需要面对较多科目的考试,家长和教师对其成绩较为重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总结和归纳经验,积极探索和创新数学课堂环境的构建理念及方式。
二、课堂环境与小学数学学习成果关系剖析
1.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主观能动性
建构理论指出,学习并非教师将知识简单化传输给学生,实际上是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并非被动接收教学信息,而应该是积极主动建构知识。该种建构是无法代替的,必须由学生独立完成。在传统课堂环境下,学生都有着一定的学习目的和策略,同时也有着表层学习方法,也就是在学习中未能尽力或学习中采取死记硬背等方式。但是在建构型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动机及策略的层次会更高,表层学习方法应用较少。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基于建构理念的课堂环境,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改进他们的学习方法及策略。比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分一分》教学中,教师可知道学生从熟悉的“分苹果”问题出发,在了解和掌握“1/2”后,可让学生利用准备好的规则纸张(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通过自己的方式将1/2表示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见到的分数,再通过折纸、填色等方式表示出来。学生应用一定符号将分数表示出来,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成功。
2.充分联系生活,强化学习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在建构型数学课堂环境中,往往具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且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有良好的兴趣,进而就会形成自身的学习动机,充分重视数学的学习。即便是面对较为复杂的数学公式、定理等知识,也能以乐观心态去探究和学习。如果学生发现所学数学知识和自身生活实际存在密切关系的,就会产生很强的探究欲。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及情感态度,构建出基于生活实际的课堂环境和教学氛围。比如:在《乘法分配律》知识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生活实例来讲解知识:“我校新添置20套漂亮的桌椅,据了解,每张桌子153元,每把椅子47元,请你当回总务主任,核算一下购置这些桌椅共需多少钱?说说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可鼓励学生找出身边类似的实例,并引导学生去探索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可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和数学思维。
3.实现思维建构,培养学生数学观
单单使小学数学有趣化并不能确保学生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数学课程的学习应是学生主动思考、质疑及解答的过程。新课标提到,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仅在于学生智力和思维的发展,还在于将數学知识的学习作为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活动来对待。在实际教学中,良好的建构型课堂环境,能帮助学生建立科学、开放的数学观,能让其充分认识到数学的学习是需要思考和探究的,同时意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因生活环境和学习水平的差异,及新课改的推进,学生间的数学观有着明显差距。一些学生的数学观有明显突破,更为开放和客观,很重视数学知识的实际效用。另外一些学生则仅仅认识到数学就是数字、计算等知识。还应看到,教师自身数学观对学生的学习有着较大影响,如果教师数学观较为保守,则会使学生逐步形成片面、狭隘的数学观,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水平等有较大影响,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教师应创建有助于学生数学观良好建立的课堂环境。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教学课堂环境直接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和质量产生较大影响,也对学生知识兴趣度有决定性作用。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课堂环境的重要性,并掌握良好课堂环境的创建方法,构建出和谐、轻松、开放、向上的课堂环境和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及勇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江西】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知识建构,积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中心,营造出科学、有效、和谐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观,最终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数学课堂环境现状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环境包括这几个类型:一是倾于构建型;二是倾于传统型;三是中间型。当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能为学生参与课堂提供更多机会,能有效结合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去发现和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对小学生数学观念和素养的培养有了更多的关注。数学课堂环境虽说可有效激发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但也会使学生注意力发生转移,问题分析能力降低。相对学生而言,其需要面对较多科目的考试,家长和教师对其成绩较为重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总结和归纳经验,积极探索和创新数学课堂环境的构建理念及方式。
二、课堂环境与小学数学学习成果关系剖析
1.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主观能动性
建构理论指出,学习并非教师将知识简单化传输给学生,实际上是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并非被动接收教学信息,而应该是积极主动建构知识。该种建构是无法代替的,必须由学生独立完成。在传统课堂环境下,学生都有着一定的学习目的和策略,同时也有着表层学习方法,也就是在学习中未能尽力或学习中采取死记硬背等方式。但是在建构型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动机及策略的层次会更高,表层学习方法应用较少。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基于建构理念的课堂环境,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改进他们的学习方法及策略。比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分一分》教学中,教师可知道学生从熟悉的“分苹果”问题出发,在了解和掌握“1/2”后,可让学生利用准备好的规则纸张(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通过自己的方式将1/2表示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见到的分数,再通过折纸、填色等方式表示出来。学生应用一定符号将分数表示出来,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成功。
2.充分联系生活,强化学习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在建构型数学课堂环境中,往往具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且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有良好的兴趣,进而就会形成自身的学习动机,充分重视数学的学习。即便是面对较为复杂的数学公式、定理等知识,也能以乐观心态去探究和学习。如果学生发现所学数学知识和自身生活实际存在密切关系的,就会产生很强的探究欲。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及情感态度,构建出基于生活实际的课堂环境和教学氛围。比如:在《乘法分配律》知识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生活实例来讲解知识:“我校新添置20套漂亮的桌椅,据了解,每张桌子153元,每把椅子47元,请你当回总务主任,核算一下购置这些桌椅共需多少钱?说说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可鼓励学生找出身边类似的实例,并引导学生去探索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可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和数学思维。
3.实现思维建构,培养学生数学观
单单使小学数学有趣化并不能确保学生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数学课程的学习应是学生主动思考、质疑及解答的过程。新课标提到,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仅在于学生智力和思维的发展,还在于将數学知识的学习作为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活动来对待。在实际教学中,良好的建构型课堂环境,能帮助学生建立科学、开放的数学观,能让其充分认识到数学的学习是需要思考和探究的,同时意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因生活环境和学习水平的差异,及新课改的推进,学生间的数学观有着明显差距。一些学生的数学观有明显突破,更为开放和客观,很重视数学知识的实际效用。另外一些学生则仅仅认识到数学就是数字、计算等知识。还应看到,教师自身数学观对学生的学习有着较大影响,如果教师数学观较为保守,则会使学生逐步形成片面、狭隘的数学观,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水平等有较大影响,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教师应创建有助于学生数学观良好建立的课堂环境。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教学课堂环境直接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和质量产生较大影响,也对学生知识兴趣度有决定性作用。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课堂环境的重要性,并掌握良好课堂环境的创建方法,构建出和谐、轻松、开放、向上的课堂环境和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及勇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