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所疑,疑有所获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ijia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在阅读方面,提出这样的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自己的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古人也说:“疑为学之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可见,只有读有所疑,才能有所长进。可是怎样才能诱发学生设疑呢?疑什么,怎样 “疑”,才有价值,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而产生智慧的火花?为此,本人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了初步的探索与尝试。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设疑
  学生通过学习自己设疑,然后通过思考来解答,这有助于思维的提高,我们需要大力提倡。但是,受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是严肃有余而亲切不足。学生问得好还好,问得不好,不是一顿臭骂,便是挖苦讽刺,那么学生就可能失去了发言的欲望,学得消极被动,更不会涌现各种奇思妙想,碰撞不出任何创新的火花,更别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了。
  其实学生敢不敢设疑与教学的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要诱发学生设疑,在教学中必须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因此,要让学生敢于设疑,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亲近学生。不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外活动中,教师要显得亲切和蔼、平易近人,都要努力营造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索问题的氛围。
  其次,尊重学生。认真的对待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既要关照优秀生,也要兼顾好中下生,只要是敢于设疑的学生都要适当的加以鼓励,不批评,消除学生胆怯、自卑的心理。并善于引导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第三,以疑促疑。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对教学而言,交往、互动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第四,适时鼓励。鼓励学生的过程是不断强化学生的认识和行为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才会学得好。尝到了被肯定的甜头后,学生设疑的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出来。日积月累,学生不仅增加了设疑的勇气,还会提高设疑的水平。
  二、重视设疑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善于设疑
  学生有了设疑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又身处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中,他们的思维便处于兴奋状态。这时,课堂教学的质疑切忌出现无拘无束的“放羊式”局面,教师应当根据自己原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思路,对学生因势利导,教给他们设疑的思路和方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引导学生质疑。
  (一)重视设疑的对象
  1.抓标题设疑
  标题是文章的精髓,是作者画龙点睛之笔,有些标题就是论题或中心,或能对课文内容作高度概括。在标题处质疑,能快速帮助学生推想课文思想内容、确定表现手法。例如,《囚绿记》一文的教学,让学生围绕标题设疑,于是学生针对标题提出了以下一些问题:“绿”指什么?为什么要囚绿?怎样囚?教师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的思维在新课导入时就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索中。
  2.抓关键词句设疑
  关键的词语指: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及一些看似矛盾的词。
  关键的句子指: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含义隽永深邃,蕴含哲理的句子;表达生动具体的句子;最能突出中心的句子。
  3.根据文章结构和文体特点质疑
  例如:教学冰心的《嫩绿的芽儿》一诗,我们可引导学生改诗设疑,或把发展、贡献、牺牲调换后来读析;或把小节与小节调换读析。这样以后,学生就能非常容易的把握诗的内涵——作者借植物的生长(发芽、开花、结果)来比喻青年的成长。
  (二)关注设疑的时间
  从时间的安排上,可以是开课前让学生设疑,也可以利用在临下课前的五到十分钟进行,更可以安排课外时间设疑。而且教师在设计和安排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设疑、解疑时间的分配,不要做到临时抱佛脚,或顾此失彼,破坏了自己原有的教学总体设计。此外还应当针对学生的各种设疑作临时适当的修改原有的教学思路,如提问设计、板书设计等,以适应新的环境。
  三、培养层次性设疑思维,使学生疑出水平
  以前,问题都是教师在备课时预设的,在课堂上提出的,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这一方面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内容的落实,或者说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尤其是将教学重点、难点分解成问题。另一方面又有较大的局限性,因为教师不知道学生心中的问题,往往教师的疑问解决了,学生仍然疑窦丛生;又因为提问的主体是教师,不可能完全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往往教学连续追问,学生只是被动招架。
  在课堂上,我深深感知到,教师提出而学生未提出的问题并不是学生已懂得了这些问题,许多学生缺乏“语文意识”(王尚文语),而且不能深入挖掘,往往只关注作品的思想、内容方面(写了什么)的问题,而易忽视形式、方法(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
  另外,学生设疑的模式很单调。总是问一些“为什么”的问题。使得课堂设疑的语言显得生硬,欠活跃。
  这就需要学生了解设疑的种类,使学生问出水平。
  根据研究,问题有四个水平级别(区培民语):1.认知性问题,是关于确认言语信息类知识的问题,回答时只需对事实或其他事项作回忆性重述或检索性确认;2.理解性问题,是运用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的问题,回答时需要对所接受和所记忆的材料从事分析和统整,进行推理、比较,提供简单的叙述和解释等;3.评价性问题,是关于批判和抉择对象的问题,回答时要求学生以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经验为参照,为论据解决问题;4.创造性问题,是建构和发展独创意识的问题,回答时要将要素、概念等重新组合或采用新奇、独特的观点做出异乎寻常的反应,而且不能得出单一性的答案和切合教师预期的结果。
  把握了设疑的种类后,学生设疑也就有章可循了,也就能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设疑的能力,从“疑”字上着手,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语文学习实践的机会,能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思维,大大增强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手段之一,最终更会让学生在阅读中“疑有所获”。
其他文献
一个成功的设计风格的树立,必须立足于一个特定的年代和民族环境,而设计者自身的修养、文化素质、设计能力等因素也构成了自身设计风格的基本条件.设计中,对电脑的合理利用,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统帅,也是学生的灵魂,班主任工作的琐碎繁杂固然是靠耐心、细心、爱心的融会贯通和持之以恒的教育感化,但教育的千差万别,学生个体的特殊性,让我们在面对学生各
【摘 要】  教师在小学生作文起步阶段的教学中,存在三个误区:①限定学生习作的字数;②远离生活真实;③让学生背诵范文。这三个误区严重制约着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甚至对其语文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教师在习作教学中,一定要引以为戒。  【关键词】  习作误区 限字数 远真实 背范文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生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畏难的情绪,此时如果引导不当,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甚至语文学习,都
中国彩墨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它简练概括的造型、变化丰富的用笔、渗透淋漓的墨色深受人们的喜爱。实践中,发现运用"四法"能让幼儿重拾彩墨画精彩。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这个原被私人助理顾问打造的品牌,现在已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业、保健业和教育界.全面质量管理方案的设计和运作已成为一种产业.
目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状况在质和量两方面都对我国经济有重大影响.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很弱.中小企业应该积极行动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