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扩招后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就业竞争也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成为一个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概述了大学毕业生所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及其表现,并分析了原因,提出了一些调试的方法。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心理问题
据了解,2012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大学生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也就使就业问题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关系自身前途与命运的人生重大选择中,大学生往往无所适从,需要学生本人,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
一、大学生求职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对就业政策的了解不够透彻全面,不能很好地收集和运用就业信息
就业信息不仅仅是指我们日常理解的岗位信息,它还包括政府和高校各级管理部门为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而制定的各种制度和政策。现在高校均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并成立学校和学院两级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对毕业生就业工作有一定程度上的导向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大学生由于缺乏相关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很难自如地收集和运用各类信息。
(二)对自我缺乏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大学生在毕业时虽然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体系有了一定得完善,但是相当一部分同学还是缺乏必要的自我认知能力。要么对自己的评价过高,以“时代骄子”自称,没有意识到自身条件的限制,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性格特点及客观的环境不能做出很客观的分析判断,导致高不成低不就得现象;要么对自己评价过低,忽视自身的优势,导致错过很多好的机会。
(三)个人能力缺陷
当代大学生的总体素质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比如文科生不了解理科类的知识,理科类的学生不了解文科的知识。一些毕业生还在人际交往,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四)就业观念和现实要求不一致
一些毕业生虽然清楚地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但是在现实的择业就业过程中过多考虑“地位”,“面子”等问题,更不愿意走艰苦的自主创业的道路,从贫困地区来的毕业生也不愿意回到当地工作。
除去毕业生自身存在的主观因素,外界的客观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来自社会方面的因素
人才供求日益突出,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增长,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将再创新高——达到680万人,同时,大多毕业生期望就业的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在逐步下降,大学生不愿意到条件相对较差的基层去工作。这就加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尚未形成,在实际中,毕业生就业中还存在着性别歧视,信息不能共享,拉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
2. 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校扩招,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也在急剧增长,这些高校毕业生中不乏是来自经济相对贫困的农村家庭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家庭的原因限制了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想找份体面的工作以改变整个家庭的现状。
3. 学校方面的原因
目前,很多高校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是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还存在这很多的不足。许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围绕当年毕业生而展开,内容只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宣传和就业政策的解释,就业指导形势比较简单,主要是“毕业生就业动员”,“就业形势报告会”等进行灌输。学校指导中心很难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二、大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
(一)焦虑心理与恐惧心理
在择业和就业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焦虑心理: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到单位后能不能适应工作等等。这种心理在一些性格内向,成绩不好的同学身上表现更为明显。在参加了面试尚未确定时,总觉得时间过得太慢,总希望能够早点得知应聘的结果,当然更希望能无需大费周章地就能如愿以偿,还有一部分学生在签订了协议后,又后悔在签约前没有了解全面,所以在一定时期内表现为焦躁不安。
(二)自卑和依赖心理
一些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往往低估自己的实力,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同时过分地高估竞争对手的实力,在竞聘过程中缺乏挑战的勇气,害怕面对竞争,希望家长和朋友能全程陪同自己参加应聘,不能独立地进行求职活动。在面试失败受挫后,产生自卑的心理,以至于在今后的应聘面试中过分紧张,不能自如地发挥。存在这种心理的同学很难顺利地找到理想的工作。
(三)虚荣与嫉妒心理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出现了高起点,高薪水,高职位的三高现象。毕业生在不考虑自身的主观条件,不深入了解所选职业的内在要求的状况下,盲目追求牌子响,待遇好,工作又轻松的单位,结果往往是不成功的。还有一些毕业生不审查自身存在的不足,把别人的优势视为自己的威胁,因而产生心理不平衡,甚至是恐惧,往往会采取如诽谤等手段来报复以求得自己的心理方面的平衡,而结果往往是导致培养关系恶化,人际关系冷漠,求职者自己内心痛苦和烦恼增加,更加不利于今后的求职工作。
(四)浮躁和盲从心理
有部分毕业生面对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感到无所适从,产生了浮躁的心理,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在选择岗位时,没有自己的主见,盲目跟随同学去参加招聘会,导致自己的优势无法体现,给顺利就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试
(一)高校要认真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就业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针对不少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高校指导毕业生用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参与就业活动,就显得十分重要,与此同时,择业技巧指导也是就业指导的基本内容之一。
(二)转换角色,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发展变化的社会中寻找自己的最佳位置
求职择业不同于学习期间的社会实践,它是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能在这个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毕业生必须在就业前充分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了解正在实施中的改革措施及存在的问题,了解自己专业的就业情况和改革趋势,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弄清当前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
(三)大学生要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良好的心态
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是指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一种强烈的追求和向往,是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和构想。这是决定大学生选择职业的类型和原因的决定性因素,求职选择的一切都以此为出发点。大学生有了良好的职业理想,也要客观地评价自己,树立良好的心态。
(四)敢于竞争,放眼未来
尽管社会为大学生择业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会,多数学生可以通过“双向选择”获得比较满意的职业,但就业困难这一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大学生应该要考虑到择业是自己生活的起点,是关系到自己一生的事情,所以应该把目光放远些,要看到基层才是锻炼人的最好的地方,要看到国家正在逐步加大对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开发,要做好吃苦的思想准备,而不是一味寻找眼前待遇好,工作轻松的职位。
(五)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
大学生面临毕业时,经常会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导致情绪低落,心里焦躁不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合理的宣泄,如该哭的时候就哭,该笑的时候就笑,并在情理之内,人们是可以接受和理解的。
在大学生择业就业的曲折道路上,有着预想不到的挫折和困难,关键是该拿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在遇到挫折和困难后,一定要及时地分析和总结,避免今后再犯同样的错误。克服大学生择业就业过程中产生的浮躁,焦虑等心理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客观地分析自己各方面的特点和客观的环境特点,以积极的心态,平稳的心境,乐观的情绪投入到择业就业中去,以早日找到理想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榕汀.你的降落伞为什么不打开[M].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11).
[3]谢维和,王洪才.从分配到择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1).
(作者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心理问题
据了解,2012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大学生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也就使就业问题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关系自身前途与命运的人生重大选择中,大学生往往无所适从,需要学生本人,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
一、大学生求职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对就业政策的了解不够透彻全面,不能很好地收集和运用就业信息
就业信息不仅仅是指我们日常理解的岗位信息,它还包括政府和高校各级管理部门为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而制定的各种制度和政策。现在高校均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并成立学校和学院两级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对毕业生就业工作有一定程度上的导向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大学生由于缺乏相关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很难自如地收集和运用各类信息。
(二)对自我缺乏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大学生在毕业时虽然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体系有了一定得完善,但是相当一部分同学还是缺乏必要的自我认知能力。要么对自己的评价过高,以“时代骄子”自称,没有意识到自身条件的限制,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性格特点及客观的环境不能做出很客观的分析判断,导致高不成低不就得现象;要么对自己评价过低,忽视自身的优势,导致错过很多好的机会。
(三)个人能力缺陷
当代大学生的总体素质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比如文科生不了解理科类的知识,理科类的学生不了解文科的知识。一些毕业生还在人际交往,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四)就业观念和现实要求不一致
一些毕业生虽然清楚地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但是在现实的择业就业过程中过多考虑“地位”,“面子”等问题,更不愿意走艰苦的自主创业的道路,从贫困地区来的毕业生也不愿意回到当地工作。
除去毕业生自身存在的主观因素,外界的客观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来自社会方面的因素
人才供求日益突出,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增长,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将再创新高——达到680万人,同时,大多毕业生期望就业的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在逐步下降,大学生不愿意到条件相对较差的基层去工作。这就加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尚未形成,在实际中,毕业生就业中还存在着性别歧视,信息不能共享,拉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
2. 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校扩招,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也在急剧增长,这些高校毕业生中不乏是来自经济相对贫困的农村家庭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家庭的原因限制了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想找份体面的工作以改变整个家庭的现状。
3. 学校方面的原因
目前,很多高校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是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还存在这很多的不足。许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围绕当年毕业生而展开,内容只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宣传和就业政策的解释,就业指导形势比较简单,主要是“毕业生就业动员”,“就业形势报告会”等进行灌输。学校指导中心很难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二、大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
(一)焦虑心理与恐惧心理
在择业和就业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焦虑心理: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到单位后能不能适应工作等等。这种心理在一些性格内向,成绩不好的同学身上表现更为明显。在参加了面试尚未确定时,总觉得时间过得太慢,总希望能够早点得知应聘的结果,当然更希望能无需大费周章地就能如愿以偿,还有一部分学生在签订了协议后,又后悔在签约前没有了解全面,所以在一定时期内表现为焦躁不安。
(二)自卑和依赖心理
一些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往往低估自己的实力,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同时过分地高估竞争对手的实力,在竞聘过程中缺乏挑战的勇气,害怕面对竞争,希望家长和朋友能全程陪同自己参加应聘,不能独立地进行求职活动。在面试失败受挫后,产生自卑的心理,以至于在今后的应聘面试中过分紧张,不能自如地发挥。存在这种心理的同学很难顺利地找到理想的工作。
(三)虚荣与嫉妒心理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出现了高起点,高薪水,高职位的三高现象。毕业生在不考虑自身的主观条件,不深入了解所选职业的内在要求的状况下,盲目追求牌子响,待遇好,工作又轻松的单位,结果往往是不成功的。还有一些毕业生不审查自身存在的不足,把别人的优势视为自己的威胁,因而产生心理不平衡,甚至是恐惧,往往会采取如诽谤等手段来报复以求得自己的心理方面的平衡,而结果往往是导致培养关系恶化,人际关系冷漠,求职者自己内心痛苦和烦恼增加,更加不利于今后的求职工作。
(四)浮躁和盲从心理
有部分毕业生面对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感到无所适从,产生了浮躁的心理,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在选择岗位时,没有自己的主见,盲目跟随同学去参加招聘会,导致自己的优势无法体现,给顺利就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试
(一)高校要认真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就业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针对不少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高校指导毕业生用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参与就业活动,就显得十分重要,与此同时,择业技巧指导也是就业指导的基本内容之一。
(二)转换角色,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发展变化的社会中寻找自己的最佳位置
求职择业不同于学习期间的社会实践,它是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能在这个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毕业生必须在就业前充分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了解正在实施中的改革措施及存在的问题,了解自己专业的就业情况和改革趋势,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弄清当前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
(三)大学生要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良好的心态
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是指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一种强烈的追求和向往,是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和构想。这是决定大学生选择职业的类型和原因的决定性因素,求职选择的一切都以此为出发点。大学生有了良好的职业理想,也要客观地评价自己,树立良好的心态。
(四)敢于竞争,放眼未来
尽管社会为大学生择业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会,多数学生可以通过“双向选择”获得比较满意的职业,但就业困难这一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大学生应该要考虑到择业是自己生活的起点,是关系到自己一生的事情,所以应该把目光放远些,要看到基层才是锻炼人的最好的地方,要看到国家正在逐步加大对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开发,要做好吃苦的思想准备,而不是一味寻找眼前待遇好,工作轻松的职位。
(五)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
大学生面临毕业时,经常会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导致情绪低落,心里焦躁不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合理的宣泄,如该哭的时候就哭,该笑的时候就笑,并在情理之内,人们是可以接受和理解的。
在大学生择业就业的曲折道路上,有着预想不到的挫折和困难,关键是该拿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在遇到挫折和困难后,一定要及时地分析和总结,避免今后再犯同样的错误。克服大学生择业就业过程中产生的浮躁,焦虑等心理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客观地分析自己各方面的特点和客观的环境特点,以积极的心态,平稳的心境,乐观的情绪投入到择业就业中去,以早日找到理想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榕汀.你的降落伞为什么不打开[M].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11).
[3]谢维和,王洪才.从分配到择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1).
(作者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