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同治九年甘肃发生的黑头勇兵变,是左宗棠西征途中发生的最大一次兵变。尽管左宗棠等在兵变之前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由于战争连年,甘肃的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地方官府难以卫民,兵变最终未能避免。兵变发生之后,左宗棠剿抚兼施,一边将黑头勇团团包围,一边因势利导,劝降黑头勇,有效地平定了兵变。同时,为了尽快恢复秩序,左宗棠只将带头倡乱的尤芝政、安贞桐等斩首枭示,然后将精壮之卒编入湘军,其余难民就地安插,给予赈粮种子,督其耕作。总之,在这场兵变之中,左宗棠有效化解了各方矛盾,以最小的代价平息兵变,并没有影响其作战大局。
关键词:黑头勇;岷州;左宗棠;范铭
同治九年五月,正当左宗棠全力进攻金积堡回民起义军时,西征军南路范铭所部黑头勇发生兵变。这是左宗棠西征途中发生的最大一次兵变,有10000余人参与,历时九个月,始渐平息。兵变发生后黑头勇以岷州城为据点,①四出掠夺,给洮州、②良恭、③岷州等地的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治九年十一月,左宗棠派兵前往岷州镇压,至同治十年正月,黑头勇投降。首逆尤芝政、安贞桐等军前斩首枭示,精壮之卒编入湘军,其余难民在克复狄道、河州等州县后,就地安插。
关于这次兵变,目前学界鲜有研究。为数不多的著作对这次兵变有记述,但是由于未做仔细研究,论者们各执一词。如周玉柳认为黑头勇由回民组成;王盾认为有22营12000余人参与兵变;贝尔斯则认为兵变发生在同治十年正月,有5000余人参与。基于此,笔者在阅读相关著作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史料,以期对此次兵变有更为准确的认识,同时,希望通过对研究此次兵变,一窥左宗棠在甘肃的作为以及甘肃当时的具体状况。
一、兵变始末
同治初年,甘肃回民举兵反清,当时清王朝正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无暇西顾,遂命令当地组建民团进行征剿。同治二年,巩昌府赵某、④狄道举人张椿龄招募民团。当时狄道、⑤河州、⑥渭源等地被回民军侵扰,难民无所归,便积极应募。张椿龄战死后,民团归崔家勇统带,崔家勇晓健堪用,但是与南路官军不和睦,多次与贵州勇私斗。后来崔家勇战死,时任陕甘总督穆图善遣泾州都司范铭前往狄道钤束民团。同治四年,范铭率领黑头勇进入岷州防御回民军,略有斩获。同治六年,岷州州牧张理堂上书左宗棠,“黑勇系狄、河、金、渭难民,浮寄无归,久不得食,势必为乱,请暂辖湘军,效力前敌,俟各邑恢复,与牛、种归农,然后乃可无事。”左宗棠以为然,檄范铭统带黑头勇赴前敌听调度,驻扎在岷州秀石关、酒店子、木寨岭等处。
1.求饷与分营之争
黑头勇驻扎岷州之际,由南路七州县供应粮饷。起初尚能维持,但是兵燹连年,“饷既乏绝,派捐民粮又以时被河回惊扰,人民死丧流亡,地亩荒芜,无以供亿。”加之黑头勇“成军之初,既未厘定营制,又未限以额数,不但老弱屏杂其间,妇女亲属亦随同聚处,一人充当勇丁,一户即借以坐食”,久而久之,民间不胜其扰,而黑头勇仍苦一饱无时。
同治八年冬季,范铭赴左宗棠大营求饷,左宗棠询问情形后甚为诧异。他认为饷以养兵,赈以救荒,两者本不相关。如果借饷以养难民,或是将难民并入军队,都难收节饷精兵之效,“兵勇宜减不宜增,赈务不可为常,百姓宜归陇亩,万无依傍营垒长为乞丐之理”。所以他没有答应范铭的请求,命其迅速返回驻地整顿军队,挑选壮丁,以五百人为一营将黑头勇编成数营,其余难民由官府给予籽种,就地安插。范铭索饷无果,只能返回驻地。
同治九年初,左宗棠饬令周开锡开导范铭,但是范铭被部下所蛊惑,迟疑不决,始终不肯将军队确数告诉周开锡。五月,范铭所部守备何建威,开始从黑头勇中分出步队五营、马队一旗诣周开锡点验。剩余丁勇,尚有正勇八营,难民九营,由岷州移扎南关坪。此时,狄道一带防务空虚,周开锡令范铭将剩余军队分开驻扎,但是范铭迟迟不肯遵照。又因范铭浮冒口粮,周开锡令他造册点验,他同样迟迟不遵照造册点验。后来,周开锡以延误违抗为由,严厉指责范铭,范铭才亲赴巩昌到周开锡行营谢罪,并请分三营正勇到渭源聽点。但是后来又以营官不愿分营为由,没有办理。随后,黑头勇营务处都司王勇对于范铭的行为感到耻辱,便独自率领七百人赴渭源听点,周开锡点验后命令他回南关坪,将黑头勇所有剩余军队调到巩昌,立为临洮军平西五营,并令范铭专带八营正勇。
王勇返回南关坪后,范铭不满黑头勇归王勇指挥,便唆使各营正勇与王勇所辖军队私斗,王勇只能率两千余人返回渭源。王勇返回渭源后,范铭因担心周开锡问责,竟带领八营正勇逃到秀石关,进而占据岷州城。
2.聚而歼之,迅速蒇事
范铭占据岷州之后,被部下尤芝政、安贞桐等软禁,后逃到洮州。尤芝政等便以岷州城为据点,四出攻劫,焚掠村堡。该年闰十月,叛军攻破岷州闾井里之东台堡,“各堡惧而与之粮,遂走良恭”。当时岷州知州吕公恕潜行出城,到巩昌请求援兵。于是周开锡派提督杨世俊、张仲春率领马步各营前来讨伐。
十一月初五日至二十日,杨世俊等率队从礼县出发,在梁家寨、白家关,苟家园等处与叛军交战,斩杀叛兵两千馀人,叛军败窜岷州。杨世俊等由礼县拔营追剿。二十一日夜,杨世俊、张仲春督队攻城,但因攻守势殊,未能得手。十二月,左宗棠增调刘明灯、傅先宗及其亲军四哨,配合杨世俊、张仲春等轮番攻城。至次年正月,岷州城中粮食日尽,叛军只能杀马充饥。正月十一日,巩昌府知府汤聘珍,带前由范铭营中分出的平西营营官郑福和差弁韦廷苞到达岷州。“令其入城谕溃卒毋相随受戮。诸溃卒涕泣听命。”十四日,叛军出城投降。
叛军投降后,左宗棠以倡乱抗拒之罪将尤芝政、安贞桐等斩首枭示,“馀众震慑惦服。乃散粟以赈其饥,挑其壮健者分置各军。”其中刘明灯编立一营,左宗棠亲军增编四营,其余三千馀人,由傅先宗等编营安插,并填补缺额。老弱妇女,则安置岷州,由官府给予赈粮种子,督其耕作,自食其力。后来,“仍虑土、客仇衅既深,势难并处,分檄刘明灯、傅先宗、殷华廷等各带所编各营新收叛卒,赴陇西、伏羌、秦安驻扎,慎选营官、哨官,训练铃束,以期得力。” 至此,历时九个月,西征途中最大兵变终于落下了帷幕。那么,这场兵变是否可以避免,左宗棠的处理措施又是否妥当呢?
二、黑头勇迅速膨胀,势成骑虎
回民起义之后,甘肃省的社会经济受到了巨大的破坏,陕甘回民起义所引发的战争持续时间较长,加之战争带来的屠杀、瘟疫等等,使得很多州县丧失了劳动力,田地荒芜,农业生产停滞不前。同治三年,张集馨在其见闻录中写道:“径州至平凉百五十里,村镇皆瓦砾,田亩悉荆棒。城内尚有未烬之屋,为兵勇难民所占住,满街瓦砾,断井颓垣,不堪言状。”又据《镇原县志》记载:“清同治年间,陕、甘发生回汉纠纷近十年之久,造成‘登城四顾,杳无人烟,豺狼入户,田园荒芜’的悲惨景象。”再者,回民军及地方土匪常年攻城掠寨,使得甘肃地方的行政机制瘫痪,州县官吏难有作为。经济严重破坏,行政瘫痪,结果大量的难民只能落草为寇或者应募为勇。黑头勇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愈发壮大,范铭在溃走岷州时只带有8营正勇约4000人,到同治九年底,黑头勇已发展至10000余人,这还不包括掺杂其中的一万多老弱病残及妇女。如此多的难民,饥窘之下,只能铤而走险。
左宗棠早就意识到黑头勇存在的问题,“黑头勇如得好营哨约束训练,未尝不可用。见在似团非团,似勇非勇,似匪非匪,习气日深,范铭亦势成骑虎矣。”所以他派自己最得力的部下周开锡前往巩昌负责裁汰南路各军。周开锡到达巩昌后,旋即开展对黑头勇的整编工作。他一方面开屯田,勤耕垦,减陋规,定津贴,积极恢复地方秩序,另一方面督促范铭分营分扎。但是因为“欠饷过久,撤遣无资。且甘军土、客混杂,其土著固有室家之恋,其客兵亦皆娶妇生儿,军营恶习,无所不有。”黑头勇的整编工作一直难以顺利开展。
再次,从范铭的行为来看,他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将领,且一直对整编持观望态度。在何建威、王勇编练成营后,他本应该立即进行分营,但是他并不想放弃对军队的指挥权,不仅不分营,反而唆使部下与王勇所部持械私斗。溃走岷州后,他还有足够的时间悬崖勒马,可是他一错再错,轻信部下,最终失去了指挥权。至此,这支由难民和逃兵组成的军队被一帮居心叵测的人所掌握,分营已无可能。
黑头勇的膨胀速度超出了左宗棠的想象,面对这支恶习累累的庞大军队,左宗棠既无充足的粮饷解其饥窘,又无堪用之将有效钤束,兵变已难以规避。
三、左宗棠剿抚兼施,妥当善后
黑头勇兵变,对左宗棠而言是一件比较棘手的事。西征途中,湘军曾发生多次兵变,如同治八年二月十三日,刘松山所部在绥德哗变;同治八年二月二十日,高连升所部在杨店哗变等,都很快就被平息。然而这次黑头勇兵变持续九个月,有10000多人参与,在时间和规模上都远远超过了此前几次兵变,所以左宗棠在处理这次兵变时表现得相当谨慎。
同治九年十一月,在攻下金积堡后,左宗棠旋即准备进兵河州,摆在他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平定黑头勇兵变。在对黑头勇作战时,左宗棠采用他一贯的作战方式,即聚而歼之。他并没有让军队直接进攻黑头勇的大本营岷州城,而是从礼县、巩昌等地出兵,逐渐将黑头勇包围到岷州城中,然后切断粮饷,轮番攻城。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很实效的方法,在交战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虽然没有消灭黑头勇的有生力量,但是很快肃清了外围,将黑头勇死死围困在了岷州城里,黑头勇的威胁已大大降低。这是左宗棠在战术上的胜利。
左宗棠进兵甘肃,主要目的大抵可以归为两点,一是镇压回民起义、肃清地方流寇;二是恢复地方秩序,为进兵新疆做准备。所以在入甘之前,他就制定了“不分回汉,只分良莠,剿抚兼施”的策略。将黑头勇包围之后,左宗棠就着手劝降黑头勇。他认为“惟尤芝政、安桐贞罪在不赦。应剿抚兼施,迅图蒇事。”于是他令周开锡派郑福、韦廷苞到达岷州,劝降黑头勇,达到了肃清流寇的目的,为恢复地方秩序奠定了基础。
李鸿章曾言“西事不难于剿抚而难于善后,与黔、滇病症略同,而甘省尤甚。”左宗棠却在黑头勇兵变的善后方面做得很有成效。在黑头勇投降之后,“擒斩逆首尤芝政等,馀众就抚,业经撒粟赈济,挑留壮健分置各军,编营安插;其老弱妇女万馀,安置岷州,给以籽粮,督令耕作。”又“虑及土、客寻仇,已將新收叛卒分别饬赴陇西、伏羌、秦安驻扎,勤加训练。”筹办尚为周妥。
黑头勇兵变平定之后,左宗棠便一心一意进攻河州,尽管遭受了太子寺战役的失利,但是狄道、岷州地区安定,左宗棠并没后顾之忧,他很快逼迫马占鳌投降。所以,左宗棠对兵变的处理是很妥当的,兵变并没有影响他的整体战略布局。
四、结语
黑头勇最初只是一支地方民团,在抵御回民军的过程中骁勇善战,逐渐得到了官府的赏识,被收编成为地方驻军。但是由于缺乏有力的钤束,加之不断收纳难民,最终酿成兵变。由保护地方百姓的官兵变成为害一方的兵匪,是由众多因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还是频年战争,地方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百姓为生计被迫落草。左宗棠对这次兵变的处理措施是很得当的。在兵变之前,他意识到了黑头勇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途径,但是由于饷源奇绌,他所能调用的物资十分短缺,所以未能规避兵变。在兵变发生之后,他先重后轻,集中兵力攻下金积堡后再全心应对兵变。尽管兵变延迟了进攻河州的时间,但并没有影响左宗棠的整体战略布局。
注释:
①岷州:今甘肃岷县。
②洮州:今甘肃临潭县。
③良恭:今甘肃宕昌县。
④巩昌:今甘肃陇西县。
⑤狄道:今甘肃临洮县。
⑥河州: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
参考文献:
[1]周玉柳.《左宗棠绝活》[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4:164.
[2]王盾.《湘军史》[M].长沙:岳麓书社,2007:139.
[3](美)贝尔斯.赵欣译.《左宗棠传》[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4:153.
[4]甘肃省岷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岷州志校注》[M].岷县印刷厂装帧印刷,1988:413.
作者简介:
杨喜红,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5级本科生。
摘 要:同治九年甘肃发生的黑头勇兵变,是左宗棠西征途中发生的最大一次兵变。尽管左宗棠等在兵变之前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由于战争连年,甘肃的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地方官府难以卫民,兵变最终未能避免。兵变发生之后,左宗棠剿抚兼施,一边将黑头勇团团包围,一边因势利导,劝降黑头勇,有效地平定了兵变。同时,为了尽快恢复秩序,左宗棠只将带头倡乱的尤芝政、安贞桐等斩首枭示,然后将精壮之卒编入湘军,其余难民就地安插,给予赈粮种子,督其耕作。总之,在这场兵变之中,左宗棠有效化解了各方矛盾,以最小的代价平息兵变,并没有影响其作战大局。
关键词:黑头勇;岷州;左宗棠;范铭
同治九年五月,正当左宗棠全力进攻金积堡回民起义军时,西征军南路范铭所部黑头勇发生兵变。这是左宗棠西征途中发生的最大一次兵变,有10000余人参与,历时九个月,始渐平息。兵变发生后黑头勇以岷州城为据点,①四出掠夺,给洮州、②良恭、③岷州等地的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治九年十一月,左宗棠派兵前往岷州镇压,至同治十年正月,黑头勇投降。首逆尤芝政、安贞桐等军前斩首枭示,精壮之卒编入湘军,其余难民在克复狄道、河州等州县后,就地安插。
关于这次兵变,目前学界鲜有研究。为数不多的著作对这次兵变有记述,但是由于未做仔细研究,论者们各执一词。如周玉柳认为黑头勇由回民组成;王盾认为有22营12000余人参与兵变;贝尔斯则认为兵变发生在同治十年正月,有5000余人参与。基于此,笔者在阅读相关著作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史料,以期对此次兵变有更为准确的认识,同时,希望通过对研究此次兵变,一窥左宗棠在甘肃的作为以及甘肃当时的具体状况。
一、兵变始末
同治初年,甘肃回民举兵反清,当时清王朝正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无暇西顾,遂命令当地组建民团进行征剿。同治二年,巩昌府赵某、④狄道举人张椿龄招募民团。当时狄道、⑤河州、⑥渭源等地被回民军侵扰,难民无所归,便积极应募。张椿龄战死后,民团归崔家勇统带,崔家勇晓健堪用,但是与南路官军不和睦,多次与贵州勇私斗。后来崔家勇战死,时任陕甘总督穆图善遣泾州都司范铭前往狄道钤束民团。同治四年,范铭率领黑头勇进入岷州防御回民军,略有斩获。同治六年,岷州州牧张理堂上书左宗棠,“黑勇系狄、河、金、渭难民,浮寄无归,久不得食,势必为乱,请暂辖湘军,效力前敌,俟各邑恢复,与牛、种归农,然后乃可无事。”左宗棠以为然,檄范铭统带黑头勇赴前敌听调度,驻扎在岷州秀石关、酒店子、木寨岭等处。
1.求饷与分营之争
黑头勇驻扎岷州之际,由南路七州县供应粮饷。起初尚能维持,但是兵燹连年,“饷既乏绝,派捐民粮又以时被河回惊扰,人民死丧流亡,地亩荒芜,无以供亿。”加之黑头勇“成军之初,既未厘定营制,又未限以额数,不但老弱屏杂其间,妇女亲属亦随同聚处,一人充当勇丁,一户即借以坐食”,久而久之,民间不胜其扰,而黑头勇仍苦一饱无时。
同治八年冬季,范铭赴左宗棠大营求饷,左宗棠询问情形后甚为诧异。他认为饷以养兵,赈以救荒,两者本不相关。如果借饷以养难民,或是将难民并入军队,都难收节饷精兵之效,“兵勇宜减不宜增,赈务不可为常,百姓宜归陇亩,万无依傍营垒长为乞丐之理”。所以他没有答应范铭的请求,命其迅速返回驻地整顿军队,挑选壮丁,以五百人为一营将黑头勇编成数营,其余难民由官府给予籽种,就地安插。范铭索饷无果,只能返回驻地。
同治九年初,左宗棠饬令周开锡开导范铭,但是范铭被部下所蛊惑,迟疑不决,始终不肯将军队确数告诉周开锡。五月,范铭所部守备何建威,开始从黑头勇中分出步队五营、马队一旗诣周开锡点验。剩余丁勇,尚有正勇八营,难民九营,由岷州移扎南关坪。此时,狄道一带防务空虚,周开锡令范铭将剩余军队分开驻扎,但是范铭迟迟不肯遵照。又因范铭浮冒口粮,周开锡令他造册点验,他同样迟迟不遵照造册点验。后来,周开锡以延误违抗为由,严厉指责范铭,范铭才亲赴巩昌到周开锡行营谢罪,并请分三营正勇到渭源聽点。但是后来又以营官不愿分营为由,没有办理。随后,黑头勇营务处都司王勇对于范铭的行为感到耻辱,便独自率领七百人赴渭源听点,周开锡点验后命令他回南关坪,将黑头勇所有剩余军队调到巩昌,立为临洮军平西五营,并令范铭专带八营正勇。
王勇返回南关坪后,范铭不满黑头勇归王勇指挥,便唆使各营正勇与王勇所辖军队私斗,王勇只能率两千余人返回渭源。王勇返回渭源后,范铭因担心周开锡问责,竟带领八营正勇逃到秀石关,进而占据岷州城。
2.聚而歼之,迅速蒇事
范铭占据岷州之后,被部下尤芝政、安贞桐等软禁,后逃到洮州。尤芝政等便以岷州城为据点,四出攻劫,焚掠村堡。该年闰十月,叛军攻破岷州闾井里之东台堡,“各堡惧而与之粮,遂走良恭”。当时岷州知州吕公恕潜行出城,到巩昌请求援兵。于是周开锡派提督杨世俊、张仲春率领马步各营前来讨伐。
十一月初五日至二十日,杨世俊等率队从礼县出发,在梁家寨、白家关,苟家园等处与叛军交战,斩杀叛兵两千馀人,叛军败窜岷州。杨世俊等由礼县拔营追剿。二十一日夜,杨世俊、张仲春督队攻城,但因攻守势殊,未能得手。十二月,左宗棠增调刘明灯、傅先宗及其亲军四哨,配合杨世俊、张仲春等轮番攻城。至次年正月,岷州城中粮食日尽,叛军只能杀马充饥。正月十一日,巩昌府知府汤聘珍,带前由范铭营中分出的平西营营官郑福和差弁韦廷苞到达岷州。“令其入城谕溃卒毋相随受戮。诸溃卒涕泣听命。”十四日,叛军出城投降。
叛军投降后,左宗棠以倡乱抗拒之罪将尤芝政、安贞桐等斩首枭示,“馀众震慑惦服。乃散粟以赈其饥,挑其壮健者分置各军。”其中刘明灯编立一营,左宗棠亲军增编四营,其余三千馀人,由傅先宗等编营安插,并填补缺额。老弱妇女,则安置岷州,由官府给予赈粮种子,督其耕作,自食其力。后来,“仍虑土、客仇衅既深,势难并处,分檄刘明灯、傅先宗、殷华廷等各带所编各营新收叛卒,赴陇西、伏羌、秦安驻扎,慎选营官、哨官,训练铃束,以期得力。” 至此,历时九个月,西征途中最大兵变终于落下了帷幕。那么,这场兵变是否可以避免,左宗棠的处理措施又是否妥当呢?
二、黑头勇迅速膨胀,势成骑虎
回民起义之后,甘肃省的社会经济受到了巨大的破坏,陕甘回民起义所引发的战争持续时间较长,加之战争带来的屠杀、瘟疫等等,使得很多州县丧失了劳动力,田地荒芜,农业生产停滞不前。同治三年,张集馨在其见闻录中写道:“径州至平凉百五十里,村镇皆瓦砾,田亩悉荆棒。城内尚有未烬之屋,为兵勇难民所占住,满街瓦砾,断井颓垣,不堪言状。”又据《镇原县志》记载:“清同治年间,陕、甘发生回汉纠纷近十年之久,造成‘登城四顾,杳无人烟,豺狼入户,田园荒芜’的悲惨景象。”再者,回民军及地方土匪常年攻城掠寨,使得甘肃地方的行政机制瘫痪,州县官吏难有作为。经济严重破坏,行政瘫痪,结果大量的难民只能落草为寇或者应募为勇。黑头勇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愈发壮大,范铭在溃走岷州时只带有8营正勇约4000人,到同治九年底,黑头勇已发展至10000余人,这还不包括掺杂其中的一万多老弱病残及妇女。如此多的难民,饥窘之下,只能铤而走险。
左宗棠早就意识到黑头勇存在的问题,“黑头勇如得好营哨约束训练,未尝不可用。见在似团非团,似勇非勇,似匪非匪,习气日深,范铭亦势成骑虎矣。”所以他派自己最得力的部下周开锡前往巩昌负责裁汰南路各军。周开锡到达巩昌后,旋即开展对黑头勇的整编工作。他一方面开屯田,勤耕垦,减陋规,定津贴,积极恢复地方秩序,另一方面督促范铭分营分扎。但是因为“欠饷过久,撤遣无资。且甘军土、客混杂,其土著固有室家之恋,其客兵亦皆娶妇生儿,军营恶习,无所不有。”黑头勇的整编工作一直难以顺利开展。
再次,从范铭的行为来看,他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将领,且一直对整编持观望态度。在何建威、王勇编练成营后,他本应该立即进行分营,但是他并不想放弃对军队的指挥权,不仅不分营,反而唆使部下与王勇所部持械私斗。溃走岷州后,他还有足够的时间悬崖勒马,可是他一错再错,轻信部下,最终失去了指挥权。至此,这支由难民和逃兵组成的军队被一帮居心叵测的人所掌握,分营已无可能。
黑头勇的膨胀速度超出了左宗棠的想象,面对这支恶习累累的庞大军队,左宗棠既无充足的粮饷解其饥窘,又无堪用之将有效钤束,兵变已难以规避。
三、左宗棠剿抚兼施,妥当善后
黑头勇兵变,对左宗棠而言是一件比较棘手的事。西征途中,湘军曾发生多次兵变,如同治八年二月十三日,刘松山所部在绥德哗变;同治八年二月二十日,高连升所部在杨店哗变等,都很快就被平息。然而这次黑头勇兵变持续九个月,有10000多人参与,在时间和规模上都远远超过了此前几次兵变,所以左宗棠在处理这次兵变时表现得相当谨慎。
同治九年十一月,在攻下金积堡后,左宗棠旋即准备进兵河州,摆在他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平定黑头勇兵变。在对黑头勇作战时,左宗棠采用他一贯的作战方式,即聚而歼之。他并没有让军队直接进攻黑头勇的大本营岷州城,而是从礼县、巩昌等地出兵,逐渐将黑头勇包围到岷州城中,然后切断粮饷,轮番攻城。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很实效的方法,在交战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虽然没有消灭黑头勇的有生力量,但是很快肃清了外围,将黑头勇死死围困在了岷州城里,黑头勇的威胁已大大降低。这是左宗棠在战术上的胜利。
左宗棠进兵甘肃,主要目的大抵可以归为两点,一是镇压回民起义、肃清地方流寇;二是恢复地方秩序,为进兵新疆做准备。所以在入甘之前,他就制定了“不分回汉,只分良莠,剿抚兼施”的策略。将黑头勇包围之后,左宗棠就着手劝降黑头勇。他认为“惟尤芝政、安桐贞罪在不赦。应剿抚兼施,迅图蒇事。”于是他令周开锡派郑福、韦廷苞到达岷州,劝降黑头勇,达到了肃清流寇的目的,为恢复地方秩序奠定了基础。
李鸿章曾言“西事不难于剿抚而难于善后,与黔、滇病症略同,而甘省尤甚。”左宗棠却在黑头勇兵变的善后方面做得很有成效。在黑头勇投降之后,“擒斩逆首尤芝政等,馀众就抚,业经撒粟赈济,挑留壮健分置各军,编营安插;其老弱妇女万馀,安置岷州,给以籽粮,督令耕作。”又“虑及土、客寻仇,已將新收叛卒分别饬赴陇西、伏羌、秦安驻扎,勤加训练。”筹办尚为周妥。
黑头勇兵变平定之后,左宗棠便一心一意进攻河州,尽管遭受了太子寺战役的失利,但是狄道、岷州地区安定,左宗棠并没后顾之忧,他很快逼迫马占鳌投降。所以,左宗棠对兵变的处理是很妥当的,兵变并没有影响他的整体战略布局。
四、结语
黑头勇最初只是一支地方民团,在抵御回民军的过程中骁勇善战,逐渐得到了官府的赏识,被收编成为地方驻军。但是由于缺乏有力的钤束,加之不断收纳难民,最终酿成兵变。由保护地方百姓的官兵变成为害一方的兵匪,是由众多因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还是频年战争,地方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百姓为生计被迫落草。左宗棠对这次兵变的处理措施是很得当的。在兵变之前,他意识到了黑头勇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途径,但是由于饷源奇绌,他所能调用的物资十分短缺,所以未能规避兵变。在兵变发生之后,他先重后轻,集中兵力攻下金积堡后再全心应对兵变。尽管兵变延迟了进攻河州的时间,但并没有影响左宗棠的整体战略布局。
注释:
①岷州:今甘肃岷县。
②洮州:今甘肃临潭县。
③良恭:今甘肃宕昌县。
④巩昌:今甘肃陇西县。
⑤狄道:今甘肃临洮县。
⑥河州: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
参考文献:
[1]周玉柳.《左宗棠绝活》[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4:164.
[2]王盾.《湘军史》[M].长沙:岳麓书社,2007:139.
[3](美)贝尔斯.赵欣译.《左宗棠传》[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4:153.
[4]甘肃省岷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岷州志校注》[M].岷县印刷厂装帧印刷,1988:413.
作者简介:
杨喜红,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5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