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抽动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7实用版)
【出 处】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发表日期】
:
2017年32期
其他文献
儿童恶性实体肿瘤在起病初所表现出来的模糊症状各不相同,且不特异,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儿童恶性肿瘤已逐渐成为第2大儿童死亡原因,这与诊断的延误导致肿瘤患儿无法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有很大关系。医务人员应充分认识高度提示肿瘤风险的症状,通过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评估儿童患有某种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及时转诊高度怀疑患恶性肿瘤风险的患儿,并在转诊前给予必要的初始治疗,为肿瘤患儿提供及时得到合适治疗的机会和被治愈的可能
目的了解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负性情绪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于2016年1—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肝病科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51例,运用SDS、SAS量表对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251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抑郁、焦虑得分分别为(57.34±12.44)、(52.48±8.98)分,发生率为66.53%、56.27%。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呈正相关(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免疫异常是其最主要的发病原因。体液免疫异常是ITP的最主要原因,涉及血小板、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相关抗体的增加,调节性B淋巴细胞受损和血小板Toll样受体的上调。细胞免疫异常包括Th1/Th2细胞的失衡导致抑制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α、肿瘤坏死因子-β]增加,慢性ITP患者IL-17及Th17细胞均较对照组升高,调节性T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BMMNC)自噬标志物微管相关轻链蛋白3(LC3)-Ⅱ及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Bcl-2的表达,探讨自噬与儿童ALL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血液内科病区确诊但未经治疗的ALL患儿骨髓标本33例,男18例,
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血小板抗体和抗自身T淋巴细胞对血小板的破坏及对巨核细胞功能的影响导致的血小板减少。靶向治疗ITP免疫异常的新药主要有以下4类:1.CD40-CD154通路阻滞剂,如人源化CD154单抗Toralizumab,修饰Fc段的人源化抗CD154单抗有望应用于ITP的治疗。2.阻断Fc受体与血小板抗体Fc段结合的单抗,如Rozrolimupab,其是基因重组的25种
目的分析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病例资料,探讨其疗效,分析复发相关因素。方法45例LCH患儿按上海市儿童医院-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2007方案(SCH-LCH-2007方案)(即改良版DAL-HX 83/90方案)分为3组:A组(仅有骨骼病变)18例;B组(任何软组织受累,有或无骨损害) 6例;C组(出现脏器受累)21例。分组治疗并阶段性评估。(1)初始方案:A组[醋酸泼尼松(Pr
目的探讨肝母细胞瘤(HB)发生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12例HB发生CNS转移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HB发生CNS转移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1.临床特点:12例患儿依据术后儿童肿瘤协助组(COG)分期均为Ⅳ期病例,初次就诊时的肝外转移病灶为肺转移12例、骨转移3例、肾上腺转移2例、右心房转移
目的探讨氟-18-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CT成像(18F-FDG PET/CT)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NB)临床分期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经组织病理学和临床特征诊断为NB的患儿,59例行18F-FDG PET/CT检查,比较胸骨及髂骨骨穿、髂骨活检、全身骨扫描、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局部CT及B超和血清乳酸脱氢酶及神经元
目的通过对江西萍乡地区确诊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患儿进行G6PD基因分析,分析本地区常见的G6PD基因突变类型,为确立G6PD缺乏症为新生儿筛查项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因急性溶血在萍乡市人民医院儿科住院的并确诊为G6PD缺乏症患儿共65例,其中30例征得患儿家属同意,抽取静脉血,提取DNA,并进行PCR-基因测序,确定基因突变类型。结果30例G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