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明

来源 :南风·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SWD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画家。祖籍黑龙江,1948年生于香港。现任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都市水墨研究所所长、深圳市文联名誉主席、美协名誉主席、深圳画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画家。历任中国美协理事、书记处书记、艺委会委员、全国美展总评审委员、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双年展艺术委员和策划委员,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总策展人、香港艺术发展局顾问、香港美协顾问。
  董小明自幼学画,16岁入美院附中,“文革”中断了他的专业学习,被“发配”到县里,却给了他接触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机会。他组织群众美术活动,自己也创作了不少反映生活的作品,入选省级和全国美展。他的美术生涯正是从基层开始的。“文革”后他调回省美术创作办公室,参加全省的美术组织工作,并且继续从事创作和在美院版画系学习。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他创作的版画、油画、年画、连环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获奖。
  1984年,全国美协恢复工作,中组部中宣部人事安排小组选调董小明进京参加美协临时领导小组,四届美代会上他当选为全国美协理事,担任了书记处书记。当时全国美协积极实施全国美展的改革和美协艺术委员会的组建,对“文革”后全国美术创作从思想到实践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产生积极作用,推动了新时期中国美术事业的健康发展。董小明作为分管展览和艺委会的书记,亲历了中国美术的这一历史进程。董小明说:“在全国美协工作中有幸与华君武、蔡若虹、王朝闻、吴作人、李可染、叶浅予等老一辈美术家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得到了特殊的专业滋养,这是一个年轻美术家成长中最好的学习机会。”
  长期担负美术管理的职责,经常缺少创作实践的时间,回归一个画家的生存状态,是他长时期的愿望。在美协繁忙工作之余,他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创作了一系列儿童文学绘本,入选全国美展和国际书展,在国内外出版数十种,获得全国“儿童画十佳”画家的荣誉。当年创作的一本《崂山道士(穿墙术)》2013年再版,还入选了“中国最美的书”。
  1992年,董小明为改革开放时代感召,毅然选择南下深圳,成为特区文化建设的“开荒牛”。他先后担任市文化局和市文联的领导,参加制定文化发展规划和市委《进一步繁荣发展文学艺术事业的意见》并组织实施,尽心尽力,为年轻的深圳文化在这一时期取得超常规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兼任深圳画院院长、关山月美术馆馆长,推动深圳的美术事业从阵地建设、队伍建设、创作交流全面发展和提升,努力开拓了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版图的新边疆。
  20世纪80年代末,董小明开始参与推动传统水墨画革新的工作,探索水墨的现代性,提出和研究一些课题。1988年他参与举办北京国际水墨画邀请展,这是改革开放后由中国主办的第一个国际性美术展事。选取水墨画种,意在宏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90年代在深圳又致力打造了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和深圳水墨论坛,使之成为当代中国画革新和向世界宏扬中国艺术的平台。对传统水墨艺术走进当代,走向世界产生了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二十多年,持续九届双年展,把握着中国画当代进程的脉搏,提出一系列学术课题,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位画家学者、数千件作品和论文在这个平台交流,深圳本土的水墨艺术创作也紧贴时代和生活,率先探索和实践,得以成长发展。2019年将举办的第十届双年展,在水墨艺术蓬勃发展和广受关注的当下,继续着中国美术的当代转型和深圳城市的文化创新。
  20世纪末,传统中国画探索变革的前行轨迹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在一座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重合,产生了“都市水墨”这一传统水墨画当代革新的课题。董小明和深圳画院的画家们敏感于时代,以其特有的文化自觉和创新意识,在反映改革开放火热生活的“深圳画家画深圳”创作活动基础上,率先提出和实践了“城市山水画”这一中国画革新的课题,进而探索水墨画与都市的关系,持续以“水墨与都市”“都市水墨”为题,深化和拓展了这项艺术实践。二十多年来,这一课题在全国画界乃至众多海外艺术家中产生了反响,拥有极为广泛的艺术实践群体。“都市水墨”冲击了当时山水画创作中存在的长期远离现实的消极状态,为水墨画发展开辟了全新的创作母题,而且创造着表现现代都市的新的水墨语言。中国国家画院审时度势,把握中国画当代发展的脉搏,由董小明任所长,建立都市水墨研究所,将“都市水墨”作为传统中国画革新的重要课题,开展全面深入可持续的工作。
  在致力推动传统水墨艺术革新工作的同时,董小明也没有放松自身的艺术探索和实践。“半亩方塘:综合水墨媒介”是他持续进行的课题:“荷是一个中国画的传统题材,历代中国文人咏荷,画家画荷,描绘荷花池塘的清纯、平和、静谧而生生不息,表达对一个和谐世界的向往。以综合媒介作水墨,则体现了当代艺术家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念和诉求。”
  1999年,董小明应邀于纽约联合国总部作关于中国繪画艺术的学术报告,2001年于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董小明墨荷展”,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增强了他弘扬中国水墨艺术的信心。之后,他几乎坚持每年应邀在国外的美术馆办一个展览,都是墨荷题材。时任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许多年来,他以一个组织者的身份推动水墨实验和艺术研究,探讨传统水墨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生存状态,他也以一个实践者的身份持续不懈地拓展水墨艺术的表现域和表现力。他从水墨领域的拓展使作品的视觉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是水墨写意的内在精神没有变,仍然是文人画写意的意境。在德累斯顿和布鲁塞尔他的作品展现场,我感受到了这种意境,也看到了其他文化的观众在感受这种意境。”
  董小明的水墨艺术继承中国传统写意画的精髓,借鉴西方现代画的表现手法,挥洒千姿百态的“墨荷”。同时,他着力于意境的营造,或清露未晞,或空潭泻春,并运之以米芾的云山法,将传统的墨荷程式加以解构重组,从边角一景中透露出一种行云流水、雾气光阴的空灵气象,烟雨微茫,隐约幽深。他虽然延续了传统题材,但更强调从个人的独特感受出发去进行艺术表现,于是,他笔下的“墨荷”完全不同于古人,具有很强的现代感。   董小明得風气之先,积极探索传统水墨的当代形态。90年代末,数码图像技术的成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视野。他将水墨绘画的那种玄妙的精神从其笔墨纸砚的物质形态中提取出来,使水墨的偶发效果与数码的规则变异互相交汇,创造了独特的“水墨综合媒介”绘画语言形式。作品画面扑朔迷离却又温润含蓄,形成一种高古而又新奇的风格。
  在从“泼墨”向“数码”转换的同时,董小明的视野也从平面进入立体,从静态进入到动态,进行了新媒体艺术的创作,试图更全面地来展示“墨荷”或“半亩方塘”的美学内涵。2009年,董小明首次在国内举办个展,上海张江当代美术馆推出的“半亩方塘:董小明水墨综合媒介作品展”包含三个单元:其一,是金属版蚀刻墨荷作品和一件水墨书法流水声像合成的影像作品;其二,是布上水墨综合媒介墨荷作品和一件荷花影像作品;其三,是墨荷的金属装置作品。包括曾在德国德累斯顿国家画廊和韩国首尔、光州美术馆展出而深得好评的作品和新的创作。呈现了水墨艺术崭新的面貌,赢得专家的肯定和观众的喜爱,
  《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在《当代视觉体验中的禅意参悟》一文中评价说:“从水墨荷花到数码荷花,再从影像荷花跨越到装置荷花,董小明一直试图通过现代艺术观念解读他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体验。董小明在他的艺术创作中,之所以始终选择荷花作为他的创作母题,也多半是把荷花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而予以视觉感知的重新解读与不同历史文化上下文的场景置换。不论他采用水墨、数码还是影像、装置,那些观念的构想与媒材的突破,却仍然围绕着传统文化的意象而展开。他把视听觉的当代体验性与清雅幽深的禅意参悟有机地混装一体,从而显示出他对于当代中国文化构建的审美性思考与探索。”
  艺术家评论
  董小明一直钟情于水墨艺术,而且不断扩大和变革艺术媒材及语言,自觉地去追求水墨艺术的创新途径,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面貌。可以用“胆大艺高,艺高人胆大”这句话,来形容他在艺术上的突破。我们说董小明这些作品具有传统精神,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来自对大自然的深切感受和传统水墨画的启发。由于他有深厚的传统艺术修养和对艺术规律的理解,有机智地驾驭观念和处理新材质的能力,他在观念、材质与具有美感的形式技巧之间找到了平衡。
  ——邵大箴
  董小明试图在后期文人画的水墨韵味和宋人的那种空间氛围中找到一种平衡的风格。在他的画中,我们似乎看到这里有倪瓒的平淡,那里有米芾的空朦,甚至还能想起石涛的那种元气淋漓,上许真宰的酣畅玄妙之情。当然,这些近乎矛盾的美学因素,都被董小明溶化在一种清露未晞的意境之中。
  ——范景中
  董小明先生的文化身份跨越了中国社会不同的文化发展时期,经历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对传统与变革的哲学关系的讨论。他的艺术实验遵循传统,现代,创新的创作宗旨,将中华文化传统中象征着品性高洁,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主题作为他的创作源泉,并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和创作媒介创造了一个融诗意、哲理、技术为一体的艺术世界。向西方艺术家同行和观众展示了一个确确实实的东方隐喻和意象性的半亩方塘。
  ——克劳斯·米弗 (德国汉堡国立美术馆馆长)
  文化部贺辞
  文化部和中国美协在给“董小明水墨艺术展”贺辞中对其艺术成就给予全面的评价: “董小明先生是著名美术家和著名策展人。他长期担任美术界领导,主持全国美术展览和艺术委员会,历任多项全国展览评选委员、全国美展总评委委员。他曾组织、策划多个重要展览,在国内外美术界深有影响。董小明先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水墨画创作,并坚持传统水墨画的革新、探索,成就显著。在多年创作中他不断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阐释转换中思考与探索,创造出了蕴涵时代文化内涵和美学形式的艺术作品,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具有典型的意义。”(中国美协贺辞)“ 董小明先生不仅是中国水墨艺术革新的积极实践者,同时也长期担任美术界的领导职务,在美协、画院、美术馆等领导岗位都以其对当代文化的深刻体悟和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感而成为中国当代美术发展的重要组织者和推动者之一。将艺术实践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有机结合,也体现了他高度的人生智慧。”
  ——文化部
其他文献
深圳宝安区文联召开2021年重点工作研讨会  2021年区文联重点工作研讨会1月底在深圳市宝安区区委区政府办公楼举行。会议总结了宝安区文联2020年工作情况,并对接下来的具体工作进行部署。宝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学良,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妍霞,区文联主席史文集及区文联各直属文艺家协会、文艺社团主要负责人出席会议。  会议现场,深圳市区文联党支部书记、二级调研员赖为杰对区文联2020年工作亮点和
期刊
丁晓君  1981年2月生,辽宁大连人,国家一级演员,第十届全国文代会代表,“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CCTV青京赛金奖得主,全军十届会演双“一等奖”获得者。师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先生。现就职于陆军政治部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  2003年以小品《抢水》获全军小品大赛表演一等奖;2004年以《天女散花》获全国第二届戏曲大赛金奖,并获“红梅之
期刊
2019年5月11日下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中国画学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作学术指导,深圳市文联、佛山市文联、佛山市顺德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顺德区北滘镇人民政府、顺德区文化艺术发展中心承办的“文心可鉴,墨绘中华”——史文集、曹建华中国画邀请展在佛山市顺德区北滘文化中心展厅开幕。广东省文联主席许钦松,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瑞琦,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巡视员梁宇,佛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郭长勇
期刊
“文心可鉴 墨绘中华”——史文集、曹建华中国画邀请展2019年5月11日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北滘文化中心开展。展览开幕式后,随即举办了当代中国画创作暨史文集、曹建华作品研讨会,来自中国国画界和佛山美术界的艺术家济济一堂,他们围绕两位参展画家的作品,探讨中国画创作话题。当日的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国画界艺术家对两位参展画家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  史文集  中国画学会理事  广东省美协理事  深圳
期刊
深圳市福永中学是一所公办初级中学,坐落于深圳国际机场和深圳市国际会展中心旁,东依望牛亭山麓,西眺珠江入海口。近年来,随着《福永中学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践,美丽校园建设工程、功能场馆提质工程与和谐人文环境工程的逐步落实,校园旧貌换新颜,日益发展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阳光乐园、师生共享幸福的精神家园,朝着现代化一流的幸福生態校园跨步迈进。  优化环境,处处彰显文化育人本色  福永中学于1976年依山
期刊
王文舵·攝影作品(欣赏)
期刊
深度交流擦火花 主题教育收获丰  2019年12月7日至11日,深圳市宝安区文联主席史文集率领各直属协会艺术家陪同深圳市文联领导,前往贵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艺术家们先后与贵州省文联、贵州省作协、安顺市文联及遵义红花岗区文联的艺术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学习,取得了丰硕的收获。  与贵州省文联交流:促进两地文艺繁荣兴盛  12月7日上午,广东省文联副主席,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瑞琦
期刊
筑平台 铸精品 宝安文艺再扬帆  2019年12月1日晚,深圳市宝安区首届原创歌曲大赛决赛在西乡会堂收官。16个进入决赛的精品节目轮番亮相,展现了宝安本土音乐事业欣欣向荣的蓬勃生机。深圳市文联主席李瑞琦,宝安区政协副主席杨浩勃,宝安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妍霞,宝安区文联主席史文集、专职副主席赖为杰及西乡街道相关领导、嘉宾出席本次活动,与现场观众一同欣赏这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最终,比赛产生3个一等
期刊
宝安大型纪录片《我的行囊》荣获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长片好作品奖”  近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第25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暨第6届深圳青年影像节在深圳落幕。其中,宝安大型纪录片《我的行囊》荣获第25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长片好作品奖”。该纪录片由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大舸传媒(深圳)有限公司联合创作出品。  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是中国纪录片业界规格
期刊
张文杰  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音乐教研员、宝安区教育督导室责任督学、宝安区金碧实验学校副校长、宝安区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田汉研究会艺术教育委员、中国戏剧深圳小梅花基地艺术团团长。近年来,积极推动戏剧教育的教科研实践研究,面向全区中小学普及少儿戏剧教育,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推广少儿戏曲文化。  初见张文杰,就像一个刚入社会的腼腆大男孩,虽然热情大方,但也透露些许紧张。在向张文杰解释完采访的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