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7月中旬,中央网信办发布通知,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重点整治饭圈互撕等现象。“饭圈”是“粉丝圈子”的简称,源自英文fans(粉丝)。互联网普及之前,人们追星的方式以购买明星或乐队的专辑、看演唱会为主要形式,粉丝间缺乏联系与互动。互联网的普及为粉丝之间建立联系提供了便利,网络上渐渐出现粉丝群,并形成粉丝圈子,即饭圈。饭圈的出现,助推了偶像经济的发展,比如粉丝为偶像买礼物、投票打榜等,但也伴随着种种乱象,比如为维护偶像形象,粉丝在网上约架互撕,甚至发展成为有组织、专业化的利益圈层。
饭圈文化在互联网和粉丝经济助推下逐渐走向狂热、极端
最近两三年,饭圈文化盛行,甚至成了网络热点。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曾刊文指出,饭圈正成为互联网空间异常活跃的群体。
粉丝进入饭圈俗称“入坑”。大多数粉丝“入坑”是主动的。资深“饭圈”成员田田刚20岁出头,上高中后就“入坑”了。最初她只是从一档很火的娱乐节目中喜欢上了某艺人,听听他的歌,看看他的影片,偶尔参与有关他的讨论。上大学后,她加了很多有关这个艺人的群,如粉丝后援微信群、QQ群、微博群等,省下生活费参加粉丝后援会组织的活动。参加工作后,她更有条件追星了,每月工资一多半都花在了追星上。
但也有不少粉丝是被动“入坑”的,高中生康康就是一例。康康学习成绩一般,也没什么爱好,在同学眼里少言寡语,不大合群。其实他很想融入同学当中,但就是话不投机融不进去。有一次他刻意加入同学们的“话聊”,当时大家正在聊一个明星,他插了句:“演电影的吧?”别人一脸诧异:“他你都不知道?”康康很尴尬,原来同学们都在追星,不追星连跟同学聊天都没资格。从此,康康开始关注明星、艺人信息,渐渐成了某明星的粉丝。
粉丝“入坑”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无疑都应在饭圈正常交流信息、开展活动,不能做出格甚至非法的事。但在粉丝经济助推下,很多饭圈成员却一步步走向狂热与极端。“虹桥一姐”就是个典型。
“虹桥一姐”真名龚玉雯,初中毕业两次参加中考都因成绩不理想未被高中录取。她拒绝上中专,辍学后开始全职追星。与别的粉丝不同,她专门蹲守上海虹桥机场,见了明星就索要签名照并要求合影,渐渐成为网红,被称为“虹桥一姐”。
而像“虹桥一姐”这样的“狂粉”,如今不在少数。媒体曾报道一位母亲的求助:“我女儿简直被洗脑了,不思进取,不好好学习,脑子里只有她的偶像哥哥。偶像哥哥做什么她都要去看、去加油,甚至半夜两三点把我叫醒,逼我转钱给她去支持偶像哥哥的新歌,还说如果我现在不给钱,她会恨我一辈子。”
饭圈充斥着这种“狂粉”“极端粉”,不是某个粉丝出了问题,而是这个圈子出了问题。因此,网上不断曝出“数据女工(指经常在网络平台给自己的偶像刷数据的人)熬夜刷榜控评第二天上课迟到”“饭圈互撕谩骂、人肉搜索”“职业黑粉联动营销号造谣抹黑对家艺人”等新闻也就不足为奇了。
过度打榜投票、无底线互撕、无节操窥私等饭圈乱象破坏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消耗精力、金钱,扰乱网络环境,败坏社会风气,危害年轻人身心健康
饭圈的主体是年轻人。近年来,因资本的逐利本性,饭圈运营平台片面追求流量,不惜诱导心智不成熟的年轻人无节制追星,过度打榜投票、无底线互撕、无节操窥私,已对网络环境和社会风气造成极大负面影响,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一是消耗精力、金钱。为自己的偶像打榜投票来应援,已成为一种追星潮流。投票、融资、买明星代言的产品,粉丝们借助各种网络社交平台,分工明确,建立起他们的社群。而做这一切,需要花费粉丝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正上高二的晨晨,为给自己的偶像拉票,每天凌晨趁父母熟睡時悄悄登录微博,在“明星势力榜”的超级话题里发布和自己偶像相关的微博,并积极与其他粉丝互动。长期睡眠不足导致晨晨上课没精神,学习成绩大幅下降。
为偶像打榜应援,除了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还要付出真金白银。因有些网站的榜单不是按照票数多少来计算,而是按照购买明星代言的产品来计算,许多粉丝为了自己的偶像一掷千金。大二学生蕾蕾一直是狂热的粉丝,为了心中的偶像,她掏空了父母的钱袋。花一千多元买一双印有偶像签名的鞋,她一点都不心疼;偶像代言的产品无论用不用得着,她都大量囤积;偶像演唱会的入场券被炒到1万多元一张,她从网上贷款也要买票去看……一年下来,她追星的花销高达5万元。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参加粉丝应援比例达8%。另有数据显示,近15%的“00后”粉丝每月追星花费5000元以上。
二是滋长网络戾气。饭圈文化中,黑粉堪称毒瘤,也是滋长网络戾气的重要推手。黑粉是基于利益对特定明星实施抹黑作业的一种粉丝。职业黑粉就像网络水军一样,污染网络环境,破坏饭圈生态。还有一种行为比黑粉更可怕,那便是一些组织或群体为了自身利益诱导粉丝“虐粉”。在饭圈文化中,粉丝为偶像发声是最为常见的现象,也是无可厚非的,但随着追星方式狂热化,原本快乐的追星变成了粗鲁吵骂。某明星的一个网名“花开”的粉丝,曾在粉丝群对偶像提出善意的批评,却遭到其他粉丝群体性“人肉”,继而招来攻击、谩骂,甚至连她的家人、同事也未能幸免。当这种不理性的追星发展到狂热的地步,进而形成网络暴力时,连明星本人都可能被裹挟、反噬。2020年轰动全网的“肖战227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还有更疯狂的“私生饭”(指那些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跟踪、偷窥、偷拍明星的日常生活,骚扰明星甚至明星家人的粉丝),他们与其说是偶像的粉丝,不如说是“明星私生活入侵者”。类似粉丝失范行为已成了平常之事。粉丝出于对偶像的极端偏爱,在饭圈互撕谩骂、造谣攻击、人肉搜索、侵犯隐私,甚至通过蹭热点、制造话题来干扰舆论,严重影响网络传播秩序,助长了网络暴力。 三是败坏社会风气,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有网友对此不无担忧:当偶像化身商品,饭圈演变成组织严密的“江湖”,粉丝沦为被收割的“韭菜”,变了味的追星既是对社会规则的亵渎,也是对精神信仰的玷污,其中受害最深的是青少年。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指出,饭圈的应援行为会让青少年形成以金钱和名利为导向的价值观,影响他们的学习和“三观”的形成。前段时间出现的“倒奶事件”中,粉丝为了给自己的偶像投票,疯狂购买赞助商的产品,只为获得奶瓶盖上的二维码进行投票,牛奶则全部倒掉。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挑衅。更有甚者,为维护偶像的形象和声誉,粉丝们还挑战道德甚至法律底线。前不久沸沸扬扬的吴某凡事件中,明明吴某凡的人设已完全崩塌,很多粉丝仍执迷不悟。在他们眼中,吴某凡只不过是“犯了一个小错误”,只不过是“真性情被某些主动靠近的女生抓住了把柄”,是“被坑了”。甚至在吴某凡被刑拘后,其饭圈还试图利用自媒体平台创建“救援群”,扬言要“劫狱”“请命”“围堵”。这显然已超出言论的边界、法律的边界,对青少年的道德养成和法律意识培养都是颠覆性破坏。
整顿饭圈乱象的同时,更要引导青少年养成正确的偶像观
每一代人都有要追的“星”,但为何这一代年轻人会深陷饭圈这个“怪圈”?全国人大代表宋文新认为,当下正处于文化发展大爆炸时代,未成年人接收信息的方式多,尤其是一些自媒体把明星作为话题新闻来炒作,加重了饭圈文化乱象。至于谁是幕后推手,业内人士认为,职业粉丝、艺人工作室、投资方都脱不了干系,在这些利益相关方的合谋下,青少年粉丝被不断裹挟、误导。
粉丝有自己欣赏的明星很正常,粉丝对自己的偶像产生景仰、崇拜之情也很正常。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应该反对追星。有专家认为,粉丝、艺人、平台各有追求,各得其所,这一切都无可厚非。假如三者之间良性互动,还会使粉丝收获前进的巨大动力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但如果粉丝的追星之举失去理性,艺人的打拼过程失德失范,平台只盯着流量而失去底线,必然会导致饭圈乱象丛生,危害无穷。治理饭圈乱象,还青少年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要求。
针对饭圈乱象,中央网信办7月中旬发布通知,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8月,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央网信办等六部门联合下发通知,重点对饭圈等网络社交中涉及未成年人的侮辱谩骂、人身攻击、恶意举报等网络欺凌和暴力行为,以及敲诈勒索、非法获取个人隐私等违法活动予以查处。紧接着,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提出取消明星艺人榜单、优化调整排行规则、严管明星经纪公司等十项措施,重拳打击饭圈乱象。此外,针对粉丝群体聚集的社区、群组,中央网信办督促网站平台进一步优化产品功能,升级管理策略,逐步压缩粉丝群体非理性追星空间,通过取消诱导粉丝应援打榜的产品功能、优化榜单规则、完善粉丝群圈管理、限制未成年人非理性追星活动等方式,强化榜单、群圈等重点环节管理。
还饭圈一片清朗,除了部门整治、平台规范,更要引导青少年养成正确偶像观。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赵丽瑾认为,在盯着饭圈负面影响的同时,还需要清楚,追星也是青少年认识世界、参与世界的一种方式。他们在圈子里获取信息,实现社交,又通过群体活动参与社会,感受自我價值。当我们更多地了解他们以后,才能更好地与他们沟通,引导他们理智追星。这就需要注意引导方式。在这方面,许多学校举办追星主题班会的做法值得肯定。在主题班会上,师生往往能达成共识:追星要适度,以法律为底线;学会辨析“爱豆”言行,明星的人品最重要;把明星发奋的过程作为励志典范,从中吸取奋进的动力。
至于该怎么追星,粉丝自律尤其重要。喜欢一个偶像,应该给他空间,因为距离产生美。既不要过分八卦明星隐私,也无须恣意纵容施暴者;既尊重每个人的言论自由,又对权利做出应有限制,让每一个人都能在有秩序、有限度的网络环境中收获真正的言论自由。
【编辑:冯士军】
饭圈文化在互联网和粉丝经济助推下逐渐走向狂热、极端
最近两三年,饭圈文化盛行,甚至成了网络热点。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曾刊文指出,饭圈正成为互联网空间异常活跃的群体。
粉丝进入饭圈俗称“入坑”。大多数粉丝“入坑”是主动的。资深“饭圈”成员田田刚20岁出头,上高中后就“入坑”了。最初她只是从一档很火的娱乐节目中喜欢上了某艺人,听听他的歌,看看他的影片,偶尔参与有关他的讨论。上大学后,她加了很多有关这个艺人的群,如粉丝后援微信群、QQ群、微博群等,省下生活费参加粉丝后援会组织的活动。参加工作后,她更有条件追星了,每月工资一多半都花在了追星上。
但也有不少粉丝是被动“入坑”的,高中生康康就是一例。康康学习成绩一般,也没什么爱好,在同学眼里少言寡语,不大合群。其实他很想融入同学当中,但就是话不投机融不进去。有一次他刻意加入同学们的“话聊”,当时大家正在聊一个明星,他插了句:“演电影的吧?”别人一脸诧异:“他你都不知道?”康康很尴尬,原来同学们都在追星,不追星连跟同学聊天都没资格。从此,康康开始关注明星、艺人信息,渐渐成了某明星的粉丝。
粉丝“入坑”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无疑都应在饭圈正常交流信息、开展活动,不能做出格甚至非法的事。但在粉丝经济助推下,很多饭圈成员却一步步走向狂热与极端。“虹桥一姐”就是个典型。
“虹桥一姐”真名龚玉雯,初中毕业两次参加中考都因成绩不理想未被高中录取。她拒绝上中专,辍学后开始全职追星。与别的粉丝不同,她专门蹲守上海虹桥机场,见了明星就索要签名照并要求合影,渐渐成为网红,被称为“虹桥一姐”。
而像“虹桥一姐”这样的“狂粉”,如今不在少数。媒体曾报道一位母亲的求助:“我女儿简直被洗脑了,不思进取,不好好学习,脑子里只有她的偶像哥哥。偶像哥哥做什么她都要去看、去加油,甚至半夜两三点把我叫醒,逼我转钱给她去支持偶像哥哥的新歌,还说如果我现在不给钱,她会恨我一辈子。”
饭圈充斥着这种“狂粉”“极端粉”,不是某个粉丝出了问题,而是这个圈子出了问题。因此,网上不断曝出“数据女工(指经常在网络平台给自己的偶像刷数据的人)熬夜刷榜控评第二天上课迟到”“饭圈互撕谩骂、人肉搜索”“职业黑粉联动营销号造谣抹黑对家艺人”等新闻也就不足为奇了。
过度打榜投票、无底线互撕、无节操窥私等饭圈乱象破坏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消耗精力、金钱,扰乱网络环境,败坏社会风气,危害年轻人身心健康
饭圈的主体是年轻人。近年来,因资本的逐利本性,饭圈运营平台片面追求流量,不惜诱导心智不成熟的年轻人无节制追星,过度打榜投票、无底线互撕、无节操窥私,已对网络环境和社会风气造成极大负面影响,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一是消耗精力、金钱。为自己的偶像打榜投票来应援,已成为一种追星潮流。投票、融资、买明星代言的产品,粉丝们借助各种网络社交平台,分工明确,建立起他们的社群。而做这一切,需要花费粉丝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正上高二的晨晨,为给自己的偶像拉票,每天凌晨趁父母熟睡時悄悄登录微博,在“明星势力榜”的超级话题里发布和自己偶像相关的微博,并积极与其他粉丝互动。长期睡眠不足导致晨晨上课没精神,学习成绩大幅下降。
为偶像打榜应援,除了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还要付出真金白银。因有些网站的榜单不是按照票数多少来计算,而是按照购买明星代言的产品来计算,许多粉丝为了自己的偶像一掷千金。大二学生蕾蕾一直是狂热的粉丝,为了心中的偶像,她掏空了父母的钱袋。花一千多元买一双印有偶像签名的鞋,她一点都不心疼;偶像代言的产品无论用不用得着,她都大量囤积;偶像演唱会的入场券被炒到1万多元一张,她从网上贷款也要买票去看……一年下来,她追星的花销高达5万元。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参加粉丝应援比例达8%。另有数据显示,近15%的“00后”粉丝每月追星花费5000元以上。
二是滋长网络戾气。饭圈文化中,黑粉堪称毒瘤,也是滋长网络戾气的重要推手。黑粉是基于利益对特定明星实施抹黑作业的一种粉丝。职业黑粉就像网络水军一样,污染网络环境,破坏饭圈生态。还有一种行为比黑粉更可怕,那便是一些组织或群体为了自身利益诱导粉丝“虐粉”。在饭圈文化中,粉丝为偶像发声是最为常见的现象,也是无可厚非的,但随着追星方式狂热化,原本快乐的追星变成了粗鲁吵骂。某明星的一个网名“花开”的粉丝,曾在粉丝群对偶像提出善意的批评,却遭到其他粉丝群体性“人肉”,继而招来攻击、谩骂,甚至连她的家人、同事也未能幸免。当这种不理性的追星发展到狂热的地步,进而形成网络暴力时,连明星本人都可能被裹挟、反噬。2020年轰动全网的“肖战227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还有更疯狂的“私生饭”(指那些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跟踪、偷窥、偷拍明星的日常生活,骚扰明星甚至明星家人的粉丝),他们与其说是偶像的粉丝,不如说是“明星私生活入侵者”。类似粉丝失范行为已成了平常之事。粉丝出于对偶像的极端偏爱,在饭圈互撕谩骂、造谣攻击、人肉搜索、侵犯隐私,甚至通过蹭热点、制造话题来干扰舆论,严重影响网络传播秩序,助长了网络暴力。 三是败坏社会风气,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有网友对此不无担忧:当偶像化身商品,饭圈演变成组织严密的“江湖”,粉丝沦为被收割的“韭菜”,变了味的追星既是对社会规则的亵渎,也是对精神信仰的玷污,其中受害最深的是青少年。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指出,饭圈的应援行为会让青少年形成以金钱和名利为导向的价值观,影响他们的学习和“三观”的形成。前段时间出现的“倒奶事件”中,粉丝为了给自己的偶像投票,疯狂购买赞助商的产品,只为获得奶瓶盖上的二维码进行投票,牛奶则全部倒掉。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挑衅。更有甚者,为维护偶像的形象和声誉,粉丝们还挑战道德甚至法律底线。前不久沸沸扬扬的吴某凡事件中,明明吴某凡的人设已完全崩塌,很多粉丝仍执迷不悟。在他们眼中,吴某凡只不过是“犯了一个小错误”,只不过是“真性情被某些主动靠近的女生抓住了把柄”,是“被坑了”。甚至在吴某凡被刑拘后,其饭圈还试图利用自媒体平台创建“救援群”,扬言要“劫狱”“请命”“围堵”。这显然已超出言论的边界、法律的边界,对青少年的道德养成和法律意识培养都是颠覆性破坏。
整顿饭圈乱象的同时,更要引导青少年养成正确的偶像观
每一代人都有要追的“星”,但为何这一代年轻人会深陷饭圈这个“怪圈”?全国人大代表宋文新认为,当下正处于文化发展大爆炸时代,未成年人接收信息的方式多,尤其是一些自媒体把明星作为话题新闻来炒作,加重了饭圈文化乱象。至于谁是幕后推手,业内人士认为,职业粉丝、艺人工作室、投资方都脱不了干系,在这些利益相关方的合谋下,青少年粉丝被不断裹挟、误导。
粉丝有自己欣赏的明星很正常,粉丝对自己的偶像产生景仰、崇拜之情也很正常。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应该反对追星。有专家认为,粉丝、艺人、平台各有追求,各得其所,这一切都无可厚非。假如三者之间良性互动,还会使粉丝收获前进的巨大动力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但如果粉丝的追星之举失去理性,艺人的打拼过程失德失范,平台只盯着流量而失去底线,必然会导致饭圈乱象丛生,危害无穷。治理饭圈乱象,还青少年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要求。
针对饭圈乱象,中央网信办7月中旬发布通知,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8月,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央网信办等六部门联合下发通知,重点对饭圈等网络社交中涉及未成年人的侮辱谩骂、人身攻击、恶意举报等网络欺凌和暴力行为,以及敲诈勒索、非法获取个人隐私等违法活动予以查处。紧接着,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提出取消明星艺人榜单、优化调整排行规则、严管明星经纪公司等十项措施,重拳打击饭圈乱象。此外,针对粉丝群体聚集的社区、群组,中央网信办督促网站平台进一步优化产品功能,升级管理策略,逐步压缩粉丝群体非理性追星空间,通过取消诱导粉丝应援打榜的产品功能、优化榜单规则、完善粉丝群圈管理、限制未成年人非理性追星活动等方式,强化榜单、群圈等重点环节管理。
还饭圈一片清朗,除了部门整治、平台规范,更要引导青少年养成正确偶像观。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赵丽瑾认为,在盯着饭圈负面影响的同时,还需要清楚,追星也是青少年认识世界、参与世界的一种方式。他们在圈子里获取信息,实现社交,又通过群体活动参与社会,感受自我價值。当我们更多地了解他们以后,才能更好地与他们沟通,引导他们理智追星。这就需要注意引导方式。在这方面,许多学校举办追星主题班会的做法值得肯定。在主题班会上,师生往往能达成共识:追星要适度,以法律为底线;学会辨析“爱豆”言行,明星的人品最重要;把明星发奋的过程作为励志典范,从中吸取奋进的动力。
至于该怎么追星,粉丝自律尤其重要。喜欢一个偶像,应该给他空间,因为距离产生美。既不要过分八卦明星隐私,也无须恣意纵容施暴者;既尊重每个人的言论自由,又对权利做出应有限制,让每一个人都能在有秩序、有限度的网络环境中收获真正的言论自由。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