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滇桂界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urseasons2002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年前,就听说百色有个地方叫罗村口。在右江区阳圩镇,往走西边一点,就是云南。
  因为工作的缘故,“认识”罗村口已七年有余,但我却没到过这个地方。地处滇桂省区结合部,扼云贵高原南麓,居剥隘河与谷拉河交汇处,西接云南富宁县剥隘镇。群峰连绵,河溪纵横,云贵高原的余脉延伸,位百色市三大地貌分区之中部右江河谷区的剥隘河谷。
  百色历史悠久,但交通发展缓慢。据《百色市志》,清百色通往云南仅一条驿道,即从百色西上经平圩、阳圩至云南剥隘界圩。其余通行渠道则为水运。《清实录》载:“乾隆三十年(公元1766年)十一月初十户部议复:广西巡抚宋郡绥奏视:奉准部议,酌定采办铜船期限,……百色至云南剥隘,限七日。”至民国中期,凭借发达的水运网系,百色已经迅速发展成为桂西重要的商埠和最大的鸦片集散中心,“市场畸形繁荣”,可那时的百色乡村路只宜通行马驮及牛马车。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广西政府修建了百色至剥隘公路(四级),广西通往云南的时间才大为缩短。但在1965年罗村口大桥竣工前,要想从百色顺畅抵达云南省城昆明,还必须横跨桂滇省区交界的谷拉河,完成这一动作还得靠罗村口车渡。
  此外,罗村口一带自古贵为广西通往云南的要冲,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军石镇吉部与清军在阳圩村右侧之岩设坡有过激烈的争夺战。1916年,袁世凯令广东军龙觐光率部万余人由百色出发进攻驻云南剥隘镇的护国军,龙军主力与护国军发生的数次激战,必经之路正是罗村口。
  这些历史的标签,足以令我对这个神秘的地方充满遐想。
  最近一个巧合,我得以被单位派往罗村口收费站闭关学习。我再也不用垂涎这份神秘,一份激动顿时涌上心头。
  我们是晚上九点多抵达罗村口的。
  百色至罗村口高速公路全程五十多公里,大巴车走了差不多一个小时。一路上绕山穿隧,逶迤起伏。当车子到达收费站驻地时,我几乎怔呆了。环视夜的罗村口,唯独小小站区孤独地发出几束微弱的灯光。微光之外,除了黑,还是黑。放眼夜的收费站,车马盈门,千车待迎。除了大货车,还是大货车。从入口处一直伸到视线模糊的大后方,踮起脚尖也没法一口气数得出究竟有多少要送出省的大货车。货车们列着队,敞着灯,燃着发动机,犹如万马齐啸,在群山环抱之下,如庞大的战队,整装待发。
  车停了。我们逐个从亮堂的车厢跳下漆黑的地面,借着微光,认领自己的行李箱。然后按照会务组事先安排好的房号入住。
  住所不大,两张双层铁床同侧相靠,对面就是一个对开衣柜,衣柜旁便是一台钉在墙上的液晶电视机,电视机下方是一条形方桌,桌子脚下陈着一张可折叠的小椅,往外靠门处便依次是晾衣区、洗漱区和卫生间。这十平方米的空间,简洁而雅观,紧凑而有致,在居室空间利用上不失为一典范。
  简单洗漱后,我便躺在床上,听着午夜的罗村口车声隆隆。我脑子里有份陌生的存在,而这份陌生又伴随着屋外此起彼伏的嘈杂声不断地撞击着我的心跳。我辗转难眠。那一刻,我终于对昼夜不分、披星戴月这些词语的含义有了切身的理解。数十米开外的收费岛,不管是人还是车,丝毫没有因为夜的深而萌生休息的想法。
  尽管门窗已经紧闭,但是能遮挡的仅是窗外的灯光,那声声入耳、一波接一波的刹车制动声,是完全没有办法抵挡的。我的心随着车声的躁动而无法平静。我悄悄地探下床,摸到一双拖鞋,小心翼翼地拉开一条门缝,轻轻走出了宿舍区。
  桂西边陲的大山让我想起了故乡群山的怀抱。
  裹着秋的寒意,重新打量着我眼前的这一切。秋的故乡是“夜深风竹敲秋韵”,而这里则是月高轰隆荡回肠。收费岛依然繁忙。我想起了那英的那首歌“白天不懂夜的黑”。我想说的是,这里压根没有黑夜与白天之分。因为收费岛全天都是亮的,收费员夜里干的活和白天没有任何区别。我渐渐将目光从收费岛移向四周,但是前后左右的群山早已将我的视线团团圈住。
  即便如此,声响赶不跑月亮,山高遮不住星空。身在异乡,罗村口的夜還是毫不吝啬地把这份皎洁的月光送给了我。我见到了那凝视我已久的明月,还有那漫天洒落的星星。明月照星星,星星拱明月。在故乡以外的地方,我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过这番令人魂牵梦绕的景象。人也就在这样的时刻,才能让心回归恬静与纯真。
  我仰望星空慢慢移步,沐浴着月光赐予的清辉与静谧。突然,一串密集洪亮的吼叫声把我惊醒。我猛地转头,发现十米开外有三条粗壮的大狗盯着我。在我眼神与他们交集的那一瞬,又是一阵拔长脖子、掀牙露齿的猛烈嘶吼,三犬齐发,震耳欲聋。童年训狗的经验告诉我,此刻绝对不能挪步。我淡定地站着,透着微光用眼神传递我的友善,同时吹起挑逗的口哨,用右手轻柔地招呼它们过来。很快那几条家伙也读懂了我的意思,带着警惕向我走来,在靠近我的时候,绕着我的双腿巡视一圈。在它们慢慢朝我摆起尾巴的那一刻,我知道它们已经认可我这个不速之客了。我顺势用了一招我孩童时期屡试不爽的绝技——每条狗送上一口有分量的唾沫。享用完我送给它们的见面礼,这三条起初还是凶恶无比的斗士早已团团围住我的双腿上嗅下舔。
  打那以后,我成了那三条大狗的朋友。晚饭后我常常带它们在院子里散步,有时候还把它们带到宿舍门口。再到后来,几乎都是它们自己跑过来找我。不见我就坐在门口草坪等我回来。
  后来我留意到,但凡有陌生人进出收费站驻地大门,那几条大狗都会合力迎上去,让来者接受检验。和我一样,但凡心存善良的人,都能很快被它们接纳。我想,这不正如车辆行经罗村口出省需要查验一样吗,如果守法遵规,那当然可以顺畅获得通过,但是倘若心存侥幸,使假欺瞒,偷逃作腻,蒙混过关,岂能过焉?
  ——选自《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
其他文献
步履匆匆,光阴荏苒,春华秋实,似水流年。  一晃,已经退休近三年了。闲暇无事之余,时常冒出这样的念头,不断思索一个问题:人生当中,有许多事,在我们还不懂得珍惜之前已成旧事;有许多人,在你还来不及用心交往就已成故人。不管你是否察觉,生命都一直在前进。  我们常常笑话猴子掰苞米,掰一个,丢一个,最后手上就一个。其实,我们何尝不是这样,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断地追求想得到的东西,但得到之后,终会撒手
期刊
我是不惯于,不喜歡这字的冰清与薄寒的。清风有风,长天有瞳。寒有高处不胜寒的孤境,寒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苦行,寒有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澄泠。寒有剑影戟声,噬狞殃,净浊窘,散拘乱。寒有古人莽迭的痩情与戚衷。寒有日月与天地魂,仄仄意凉,毁竭芳华,只一点余温足聚,即如我,薄寒自温。这笔尖风光又如何描得我豁豁一生。可我又对这笔与纸间的字字都爱到无药可解,险至失命。即是她温婉,激荡,可爱,灵动,光华。即使它从来
期刊
人说一次谎,就成了骗子。我不只说一次,还连续说了一年。我不光一个人说,还拉着众人一起说。  ——题记  我不是个好女儿,天天行骗。  我是个骗子,不知道自己还能骗多久。  我是个骗子,没法圆谎的骗子。  我一个人忙前忙后把母亲安葬,至今,她过世的事实父亲还不知道。作为家里独生女儿,我认为自己干了一件天大的事,做了这么大的一次主,这使得我一年都是呆木的。别人说一个笑话,我再也笑不出来;给学生上课,避
期刊
处长一直走在我们前面,几位班长在后面拎着行李跟在我们后面,抬起头,夜色正浓。  进站了,处长回过头,五尺的汉子,泪眼婆娑,带着大红花的我们却仍强忍着军人的泪水,因为我们血气方刚,选择了离别而又要那薄薄的面子。班长们都沉默无言,只是把行李一个一个摆得整整齐齐,就像刚下连时他们教我们的那样,我们羞红了脸,虽然退伍是个人对人生长路的自由选择,但是我们却选择了毅然决然地离开曾经手把手教會我们做人做事、当兵
期刊
浙东运河的足迹从春秋时期的山阴故水道悠悠走来。一艘艘满载的商船从这里出发,既可衔接京杭运河贯穿南北,也可抵达东海之滨,连通那条海上丝路。  作为运河时代的一个重要节点,应“运”而生的这个小镇,仿佛不再记得商旅货船往来的尘封旧事,曾经繁华一时的水陆码头,也最终默默归于沉寂。好在那些老街旧巷里,依然延续着昔日的寻常生活。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喜欢上这个小镇。尽管许多人并不认识,甚至连名字也从未听
期刊
经过风雨的洗礼,天空变得更加蔚蓝。天边偶尔飘过几片悠闲的云朵,给碧空增添了几分惬意。  芬芳的泥土气息弥漫在公园的每一个角落,阵阵花香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  “啊啊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远处传来悦耳的歌声,还有多种乐器的演奏声。走近一看,大紅条幅高高的挂在凉亭的柱子上,“庆五一歌友会”六个大字在阳光照耀下,更是金碧辉煌。  几位老人聚在凉亭下,聚精会神地演奏着动人的乐曲,随着音乐的高低起
期刊
大雪真美。  “大雪”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也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更大,降雪的范围更宽泛,并不意味降雪量一定很大。但在北方的苍茫大地上,纷纷扬扬的大雪早已给大半个中国披上了银白色的外衣。宁夏的朋友凡姝告诉我,入冬后第一场雪早就已光顾塞上明珠。而在最近几天,雪又落到了新疆、内蒙、吉林、黑龙冮
期刊
在我没有离开家乡之前,每年都有几次能看到老胡的打铁摊子。  老胡是客家人,距离我村说近也不近说远也不远,按现在高速公路的车程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达。但在那个年代能通车的道路都很少,他们是每个人肩挑一担,如打铁的炉具、大铁墩、食用器具、被褥等等。翻山越岭一村过了一村的走来,又一村村的“打”回去。  老胡的打铁摊子,从我懂事起就看到,他们到来后都固定摆设在我们“驷马拖车”围屋前左边的大榕树下。大榕树据说是
期刊
一座小城,或因水患、或因匪祸,竟在谜一样的“镇遏海曲”中呱呱坠地,分渤海之沧浪,取冀瀛之部分,便成就了沧州。一晃五百年,一晃五百年,一晃就到了现在。因水而漂泊摇曳,因水而生生不息,因水而舒展蓬勃。  水生万物,沧州是临了海也临了水的,九河汇聚注定了移游,大海、河流、鱼、盐,乃至杂技、武术都是游动的符号,渤海、京杭大运河、通京官道加之平畴千里的沃野满是动的态势。沧州始于饶安,历阳信、清池(旧州)、胡
期刊
当落日的余晖即将消逝,青黛色的烟霭已急不可待地笼罩了整个旷野,莽原上的沟沟壑壑顿时模糊起来,宏阔渐沉的夜幕正在徐徐拉开……  此时,田间劳作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拾掇了农具,顶着灰黑的夜色荷锄而归,卸下枷套的耕牛蹄疾步稳地踏走在熟识的小路上。临近村口,房前屋后的树叶随风沙沙作响,牛儿傍着它的主人,三五一搭伙,四六一成行,在暗色的映衬下愈发显得影影绰绰朦朦胧胧,就像皮影儿似的。大人们匆匆进村,行走间夹杂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