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最初的“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产业扶贫,从就地扶贫到移民搬迁扶贫,从实物扶贫到智力扶贫,从整体扶贫到入村入户扶贫,西吉县精准扶贫的“脚步”越踩越实,5年共脱贫5万多人,山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变。西吉,作为宁夏人口第一大县,是全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如何找准“贫根”、开好“良方”,记者先后来到西吉县,走访了4个乡村。
下范村的春天
初春的下范村,暖阳给土地涂上了一层淡淡的黄,沟壑山岭上未消融的积雪若隐若现,湛蓝湛蓝的天空如水洗一般……宁静高远,古朴热烈,对于这个地处西吉县最南端的村落来说,时光正好。
山区的春播还没有开始,村民们围绕今年收成的话题开始相互奔走、商讨谋划。担任村支部第一书记的魏志胜,更是没有歇脚,这几天为村里宝康养殖专业合作社扩建的事忙碌着。西吉县宝康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由村里的养驴大户范宝龙发起,主要以养驴育肥为主,社员现有5个人,每年驴的存栏数约200头,收入10万元左右。这样的规模和收益,对于专业合作社来说,实在是微乎其微。如何做大做强特色养殖,吸纳更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养殖共同致富,不仅是范宝龙的梦想,也是村委班子的期盼。实现千头肉驴养殖,村里没有资金投入,能拿出来的唯有土地。为此,村委协调村民流转土地50亩,用于合作社养殖场地建设,可资金从哪里来?除了申请银行贷款,只能依托项目资金扶持。
协调申请贷款和争取项目资金,自然落到了村支部第一书记魏志胜的肩上。魏志胜是从自治区直属机关下派的挂职干部,大家坚信,他有这个能力。2014年底,魏志胜从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来到下范村扶贫,一年多的驻村帮扶工作,让他对下范村的脱贫思路更为明晰,他说:“产业是农村发展的支柱,要让贫困户脱贫致富,发挥优势做大做强产业,培育好农村致富带头人是关键。”
下范村,不产煤,但便利的交通条件,让这里成了煤炭销售集散地。下范村有大小煤场30余家,附近的小商贩们从宁夏灵武、大武口和内蒙古等地的煤矿把煤贩运到这里,然后分类包装成袋,再销往甘肃、陕西、四川等地,平均每天销售煤炭4万余吨。煤炭运输、装卸和分销,这一并不复杂的运转,不仅培育了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而且还带动了当地几百人的就业。村主任马引洲告诉记者,煤炭销售是下范村的一大产业,但煤炭运销也把村里的环境污染了,今年他们将村里的煤场搬迁到新建的兴隆镇煤炭集运市场,实施封闭管理,美化村庄,目前煤炭市场正在下范村河滩地上兴建,4月底前就能投入使用。
近年来,发展经果林和蔬菜产业,比传统种植业更有优势。下范村与甘肃静宁县相接,“静宁苹果”因品质好驰名西北,下范村村民也有种植苹果的传统,每家每户都在庄前院后种几棵苹果树,来增加经济收入,今年村里还要把苹果和蔬菜种植作为新的产业进行培育。
贫困地区的人们,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更为迫切。只要家庭条件稍微允许,农村人都会把孩子送到县城的学校上学。通常都是母亲带上孩子,在县城学校附近租一间平房,上学期间母亲做饭照顾孩子,寒暑假她们返回农村,过着候鸟般的生活。下范村的孩子有近百人在县城上学,为了能让在县城带孩子的母亲有经济收入,村里联系专业培训机构专门为她们免费开办了家政服务和月嫂培训班,通过集中培训和考试取得资格后,她们在县城就可以边带孩子边去做家政服务和钟点保姆。而留守在村里的妇女们,晚饭后便会聚集在村部,自编自演唱起秦腔、跳起广场舞,有70岁的老奶奶,有20多岁的小媳妇,她们踏着快节奏的旋律,迈着铿锵有力的舞步,释放着一天的辛劳。2015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协调资金近百万元为下范村援建了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室,给这里村民们的文化生活搭建了新的舞台。
元嘴村的困扰
在火石寨乡元嘴村会议室,贫困户的摸底筛查进行了一遍又一遍,但村支部书记杨建国还是放不下心,又召集村民召开代表大会,从最穷的人家往下排,最终确定贫困户212户。
精确识别扶贫对象,摸清底数、建档立卡,被称为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役”。杨建国告诉记者,贫困户的摸底得挨家挨户“算”,这几年农村的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有的挣了点钱,有的在城里买了楼房,有的还买了小轿车,但农村家里的房子却破旧不堪,土地也荒了好多年。由于他们常年不回村里,就连邻居都不知道他们的消息。若不清楚这些情况,就没法精确识别贫困户。
元嘴村与国家地质公园火石寨旅游区的直线距离不到3公里,但之间隔了一座小山,隔断了元嘴村依托火石寨发展旅游经济的希望。村里缺水,遇到旱灾,人畜饮水还要翻山拉水;遇到雨天,村里的土路又泥泞不堪。2013年,西吉县将元嘴村列为全县危房改造“整村推进”示范点,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全村危房改造达到了90%以上,整个村容村貌变新、变美、变靓了,但村民们还是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村民收入仍然靠劳务输出和马铃薯种植。
元嘴村回族人口占82%以上,为了让贫困户脱贫致富,西吉县初步规划元嘴村发展肉牛养殖产业。习惯了自给自足生产方式的村民,对于大规模养牛心里没有底。马凤明家里有5口人,3个孩子都上学,孩子们的学费、生活费和家里所有花销,全凭他一个人外出务工挣钱,每年2万元的劳务收入让这个家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虽然有养牛的惠民政策,但马凤明却想养鸡,因为养牛得从外地买饲草料,投资大、周期长,养鸡饲料可以自行解决,成本低、风险小。和马凤明一样,对养牛心存顾虑的村民不在少数,他们都想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发展产业,有的家里种过花椒,有的人家养过羊,他们希望政府能在这些产业上给予帮扶。支部书记杨建国心里沉甸甸的,村民们的保守思想可以理解,政府的帮扶思路也没问题,他掰着手指头和村民一起算账,只要能赚钱就鼓励乡亲们去干。 两年时间,让元嘴村200多户贫困户脱贫,并非易事。杨建国认为,脱贫致富,除了靠政府项目的推动外,关键得让群众自己能发展。项目实施,既要考虑长远发展的后劲,还得兼顾群众眼前的收益。所以,希望政府在帮扶政策上,应该更加灵活些。
套子湾村的城镇梦
被誉为“中国西芹之乡”的西吉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赋予了西芹优越的品质。近年来,葫芦河川道区的农民因种植西芹尝到了甜头,一亩西芹纯收入高达1万元以上。在西芹蔬菜产业的带动下,周边的村民都开始自发种植西芹。离县城不远的套子湾村,近两年西芹的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套子湾村,紧挨309国道,离西吉县城不到10公里,村边山下的沟渠里有天然的小股泉水流出,3个小型水库让这个村的水资源比较充沛。便利的交通环境,丰富的水资源,使得套子湾村村民的日子相对好过。
3月的一场春雪,染白了西吉的山川,仿佛要唤醒还在沉睡的土地。来到套子湾村,宽广的村部广场坐落在村口,村部简单而不乏大气,有别于其他村部的统一建筑风格。村民高玉田告诉记者,2011年,一场大雨把套子湾村部的房子变成了危房,村支部书记张选兵自掏腰包,新修了现在的村部和广场。当时,许多村民就连张选兵的儿子都不能理解,只听说村支书拿公家的钱给自己家里修房,还没有听说村支书掏自己的钱给公家修房的。新村部建设花去了约40万元,这笔钱都是张选兵多年来经营农机生意挣下的辛苦钱,对于农村人不是小数目,但张选兵说,只要群众能过上好日子,投入再多也是值得的。在新村部建设中,张选兵还专门规划修建了小型养老院,餐厅、厨房、宿舍和娱乐室一应俱全,安置了村里的孤寡老人。
张选兵,这个吉强镇套子湾村土生土长的汉子,曾寒窗苦读一心想走去城市,却事与愿违没能考上学。从此,张选兵的命运与套子湾村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自30多岁开始,他便开始担任村主任,一直致力于村里的发展。如今,50岁的他已是村里的支书。在他的参与、见证下,套子湾村的乡亲们基本解决了温饱,正奔走在小康致富路上。在精准扶贫摸底中,村里的贫困户还有94户,如何让这些人尽快脱贫,张选兵信心百倍。
套子湾村和西吉大多数农村一样,村民种植马铃薯由来已久。传统的马铃薯种植附加值不高,利用村里水资源多的优势,进行马铃薯原种培育,这样效益将会提高好几倍,今年套子湾村计划培育马铃薯原种。94户贫困户,要么是家里没有劳力,要么是老幼病残,即使给他们好项目,也没办法实现脱贫,村里计划将这些困难户的土地流转过来,发展休闲农业,种植蔬菜大棚,开发农家乐采摘。再通过扶持10户创业带头人,发展养驴产业,让贫困户以入股的方式,增加经济收入。争取县上项目,在公路边和荒山地种植油用牡丹和万寿菊,美化村庄,增加村民收入。在张选兵看来,农村人花40万元在县城买一套100平方米的楼房,实在是不划算。他粗略地估算过,村里自己盖楼房,100平方米的楼房成本只需10万元,农村空气环境又好,过几年经济发展好了,他打算在套子湾村盖3栋楼房,让村里350户人全部住上楼房,每家再经营1~2个蔬菜大棚,买个小轿车,40万元还能剩余。村里再办个幼儿园,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套子湾村的城镇化要不了几年就可以实现。
王庆村的回汉情
说起王庆村的回汉民族关系,马振忠说:“回汉一家亲嘛!汉族村民特别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回族群众也特别尊重汉族的生活习惯。”
在平峰镇的王庆村,回汉村民比邻而居,无论回族还是汉族人家,遇到红白喜事时,大家都会相互走人情。这几年,村里青年自由恋爱,使回汉之间通了婚,汉族姑娘嫁入回族人家,汉族小伙娶了回族姑娘,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村支部书记马振忠是回族,村主任薛华是汉族,他俩白天忙村务没时间料理自家事,只能伴着夜晚的星光干自家的活——这样的日子对马振忠和薛华来说,已默默走过10多年。10多年来,他们起早贪黑,舍小家为大家,一手拉着回族同胞,一手牵着汉族百姓,和王庆村近300户人家、1300多人相濡以沫。凭着一种信念,一份韧性,要把这个穷山村带上康庄大道。
前几年,村民自发种植胡萝卜,没有销路和市场,马振忠和薛华把刚刚出土的胡萝卜洗干净,背上四处找客商。由于产量小,运输成本高,客商不愿上门收购。第二年,马振忠和薛华带头扩大种植规模,还发动亲戚朋友也种植胡萝卜,村民们也开始纷纷响应,2015年王庆村胡萝卜种植面积达到了1500亩。产量的增加,引来了客商,销路问题解决了。传统的人工种植,科技含量不高,每亩胡萝卜收入不到3000元,如果点籽-压灌-起笼-收割,全部实现机械化,加上科学滴灌施肥,每亩胡萝卜纯收入将会翻一番。陕西的赵老板收购胡萝卜来到王庆村,看到这里无污染的宽阔土地,有适宜胡萝卜生长的气候,而村民们还在粗放手工种植,便萌发了在王庆村发展胡萝卜产业的念头。马振华和薛华抓住契机和赵老板谈合作,并承诺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村里将会提供一切便利,他们的诚心打动了赵老板,顺利签订了承包协议,将村里贫困户的闲置土地全部流转,由赵老板实施机械化种植,发展胡萝卜产业。薛华高兴地告诉记者,在偏远山区,能引来愿意投资适合本地产业发展的老板,确实不容易。这样一来,不仅能让部分贫困户脱贫,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也让胡萝卜产供销都能保证。
在村支部书记马振忠看来,王庆村发展不仅要“埋头种地”,更要“抬头看天”。只发展种植业是不够的,还得壮大传统畜牧业。村里有名兽医叫赵怀义,在方圆几十里的乡村很有名气,只要哪家的牲畜生了病,他都会翻山越岭,赶去给牲口看病,赵怀义心里明白,牲口可是农村人的命根子。为发展养殖业,村里积极争取项目投资,并鼓励赵怀义带头养殖肉牛,现在赵怀义养殖的黄牛有14头,年收入超过10万元。在赵怀义的带领下,有条件的村民也开始发展肉牛肉羊养殖产业。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黄土地上,王庆村回汉同胞用热情、自信和勇气,共同浇灌着民族团结之花,也在脱贫致富的路上越走越坚定。
下范村的春天
初春的下范村,暖阳给土地涂上了一层淡淡的黄,沟壑山岭上未消融的积雪若隐若现,湛蓝湛蓝的天空如水洗一般……宁静高远,古朴热烈,对于这个地处西吉县最南端的村落来说,时光正好。
山区的春播还没有开始,村民们围绕今年收成的话题开始相互奔走、商讨谋划。担任村支部第一书记的魏志胜,更是没有歇脚,这几天为村里宝康养殖专业合作社扩建的事忙碌着。西吉县宝康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由村里的养驴大户范宝龙发起,主要以养驴育肥为主,社员现有5个人,每年驴的存栏数约200头,收入10万元左右。这样的规模和收益,对于专业合作社来说,实在是微乎其微。如何做大做强特色养殖,吸纳更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养殖共同致富,不仅是范宝龙的梦想,也是村委班子的期盼。实现千头肉驴养殖,村里没有资金投入,能拿出来的唯有土地。为此,村委协调村民流转土地50亩,用于合作社养殖场地建设,可资金从哪里来?除了申请银行贷款,只能依托项目资金扶持。
协调申请贷款和争取项目资金,自然落到了村支部第一书记魏志胜的肩上。魏志胜是从自治区直属机关下派的挂职干部,大家坚信,他有这个能力。2014年底,魏志胜从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来到下范村扶贫,一年多的驻村帮扶工作,让他对下范村的脱贫思路更为明晰,他说:“产业是农村发展的支柱,要让贫困户脱贫致富,发挥优势做大做强产业,培育好农村致富带头人是关键。”
下范村,不产煤,但便利的交通条件,让这里成了煤炭销售集散地。下范村有大小煤场30余家,附近的小商贩们从宁夏灵武、大武口和内蒙古等地的煤矿把煤贩运到这里,然后分类包装成袋,再销往甘肃、陕西、四川等地,平均每天销售煤炭4万余吨。煤炭运输、装卸和分销,这一并不复杂的运转,不仅培育了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而且还带动了当地几百人的就业。村主任马引洲告诉记者,煤炭销售是下范村的一大产业,但煤炭运销也把村里的环境污染了,今年他们将村里的煤场搬迁到新建的兴隆镇煤炭集运市场,实施封闭管理,美化村庄,目前煤炭市场正在下范村河滩地上兴建,4月底前就能投入使用。
近年来,发展经果林和蔬菜产业,比传统种植业更有优势。下范村与甘肃静宁县相接,“静宁苹果”因品质好驰名西北,下范村村民也有种植苹果的传统,每家每户都在庄前院后种几棵苹果树,来增加经济收入,今年村里还要把苹果和蔬菜种植作为新的产业进行培育。
贫困地区的人们,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更为迫切。只要家庭条件稍微允许,农村人都会把孩子送到县城的学校上学。通常都是母亲带上孩子,在县城学校附近租一间平房,上学期间母亲做饭照顾孩子,寒暑假她们返回农村,过着候鸟般的生活。下范村的孩子有近百人在县城上学,为了能让在县城带孩子的母亲有经济收入,村里联系专业培训机构专门为她们免费开办了家政服务和月嫂培训班,通过集中培训和考试取得资格后,她们在县城就可以边带孩子边去做家政服务和钟点保姆。而留守在村里的妇女们,晚饭后便会聚集在村部,自编自演唱起秦腔、跳起广场舞,有70岁的老奶奶,有20多岁的小媳妇,她们踏着快节奏的旋律,迈着铿锵有力的舞步,释放着一天的辛劳。2015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协调资金近百万元为下范村援建了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室,给这里村民们的文化生活搭建了新的舞台。
元嘴村的困扰
在火石寨乡元嘴村会议室,贫困户的摸底筛查进行了一遍又一遍,但村支部书记杨建国还是放不下心,又召集村民召开代表大会,从最穷的人家往下排,最终确定贫困户212户。
精确识别扶贫对象,摸清底数、建档立卡,被称为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役”。杨建国告诉记者,贫困户的摸底得挨家挨户“算”,这几年农村的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有的挣了点钱,有的在城里买了楼房,有的还买了小轿车,但农村家里的房子却破旧不堪,土地也荒了好多年。由于他们常年不回村里,就连邻居都不知道他们的消息。若不清楚这些情况,就没法精确识别贫困户。
元嘴村与国家地质公园火石寨旅游区的直线距离不到3公里,但之间隔了一座小山,隔断了元嘴村依托火石寨发展旅游经济的希望。村里缺水,遇到旱灾,人畜饮水还要翻山拉水;遇到雨天,村里的土路又泥泞不堪。2013年,西吉县将元嘴村列为全县危房改造“整村推进”示范点,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全村危房改造达到了90%以上,整个村容村貌变新、变美、变靓了,但村民们还是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村民收入仍然靠劳务输出和马铃薯种植。
元嘴村回族人口占82%以上,为了让贫困户脱贫致富,西吉县初步规划元嘴村发展肉牛养殖产业。习惯了自给自足生产方式的村民,对于大规模养牛心里没有底。马凤明家里有5口人,3个孩子都上学,孩子们的学费、生活费和家里所有花销,全凭他一个人外出务工挣钱,每年2万元的劳务收入让这个家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虽然有养牛的惠民政策,但马凤明却想养鸡,因为养牛得从外地买饲草料,投资大、周期长,养鸡饲料可以自行解决,成本低、风险小。和马凤明一样,对养牛心存顾虑的村民不在少数,他们都想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发展产业,有的家里种过花椒,有的人家养过羊,他们希望政府能在这些产业上给予帮扶。支部书记杨建国心里沉甸甸的,村民们的保守思想可以理解,政府的帮扶思路也没问题,他掰着手指头和村民一起算账,只要能赚钱就鼓励乡亲们去干。 两年时间,让元嘴村200多户贫困户脱贫,并非易事。杨建国认为,脱贫致富,除了靠政府项目的推动外,关键得让群众自己能发展。项目实施,既要考虑长远发展的后劲,还得兼顾群众眼前的收益。所以,希望政府在帮扶政策上,应该更加灵活些。
套子湾村的城镇梦
被誉为“中国西芹之乡”的西吉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赋予了西芹优越的品质。近年来,葫芦河川道区的农民因种植西芹尝到了甜头,一亩西芹纯收入高达1万元以上。在西芹蔬菜产业的带动下,周边的村民都开始自发种植西芹。离县城不远的套子湾村,近两年西芹的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套子湾村,紧挨309国道,离西吉县城不到10公里,村边山下的沟渠里有天然的小股泉水流出,3个小型水库让这个村的水资源比较充沛。便利的交通环境,丰富的水资源,使得套子湾村村民的日子相对好过。
3月的一场春雪,染白了西吉的山川,仿佛要唤醒还在沉睡的土地。来到套子湾村,宽广的村部广场坐落在村口,村部简单而不乏大气,有别于其他村部的统一建筑风格。村民高玉田告诉记者,2011年,一场大雨把套子湾村部的房子变成了危房,村支部书记张选兵自掏腰包,新修了现在的村部和广场。当时,许多村民就连张选兵的儿子都不能理解,只听说村支书拿公家的钱给自己家里修房,还没有听说村支书掏自己的钱给公家修房的。新村部建设花去了约40万元,这笔钱都是张选兵多年来经营农机生意挣下的辛苦钱,对于农村人不是小数目,但张选兵说,只要群众能过上好日子,投入再多也是值得的。在新村部建设中,张选兵还专门规划修建了小型养老院,餐厅、厨房、宿舍和娱乐室一应俱全,安置了村里的孤寡老人。
张选兵,这个吉强镇套子湾村土生土长的汉子,曾寒窗苦读一心想走去城市,却事与愿违没能考上学。从此,张选兵的命运与套子湾村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自30多岁开始,他便开始担任村主任,一直致力于村里的发展。如今,50岁的他已是村里的支书。在他的参与、见证下,套子湾村的乡亲们基本解决了温饱,正奔走在小康致富路上。在精准扶贫摸底中,村里的贫困户还有94户,如何让这些人尽快脱贫,张选兵信心百倍。
套子湾村和西吉大多数农村一样,村民种植马铃薯由来已久。传统的马铃薯种植附加值不高,利用村里水资源多的优势,进行马铃薯原种培育,这样效益将会提高好几倍,今年套子湾村计划培育马铃薯原种。94户贫困户,要么是家里没有劳力,要么是老幼病残,即使给他们好项目,也没办法实现脱贫,村里计划将这些困难户的土地流转过来,发展休闲农业,种植蔬菜大棚,开发农家乐采摘。再通过扶持10户创业带头人,发展养驴产业,让贫困户以入股的方式,增加经济收入。争取县上项目,在公路边和荒山地种植油用牡丹和万寿菊,美化村庄,增加村民收入。在张选兵看来,农村人花40万元在县城买一套100平方米的楼房,实在是不划算。他粗略地估算过,村里自己盖楼房,100平方米的楼房成本只需10万元,农村空气环境又好,过几年经济发展好了,他打算在套子湾村盖3栋楼房,让村里350户人全部住上楼房,每家再经营1~2个蔬菜大棚,买个小轿车,40万元还能剩余。村里再办个幼儿园,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套子湾村的城镇化要不了几年就可以实现。
王庆村的回汉情
说起王庆村的回汉民族关系,马振忠说:“回汉一家亲嘛!汉族村民特别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回族群众也特别尊重汉族的生活习惯。”
在平峰镇的王庆村,回汉村民比邻而居,无论回族还是汉族人家,遇到红白喜事时,大家都会相互走人情。这几年,村里青年自由恋爱,使回汉之间通了婚,汉族姑娘嫁入回族人家,汉族小伙娶了回族姑娘,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村支部书记马振忠是回族,村主任薛华是汉族,他俩白天忙村务没时间料理自家事,只能伴着夜晚的星光干自家的活——这样的日子对马振忠和薛华来说,已默默走过10多年。10多年来,他们起早贪黑,舍小家为大家,一手拉着回族同胞,一手牵着汉族百姓,和王庆村近300户人家、1300多人相濡以沫。凭着一种信念,一份韧性,要把这个穷山村带上康庄大道。
前几年,村民自发种植胡萝卜,没有销路和市场,马振忠和薛华把刚刚出土的胡萝卜洗干净,背上四处找客商。由于产量小,运输成本高,客商不愿上门收购。第二年,马振忠和薛华带头扩大种植规模,还发动亲戚朋友也种植胡萝卜,村民们也开始纷纷响应,2015年王庆村胡萝卜种植面积达到了1500亩。产量的增加,引来了客商,销路问题解决了。传统的人工种植,科技含量不高,每亩胡萝卜收入不到3000元,如果点籽-压灌-起笼-收割,全部实现机械化,加上科学滴灌施肥,每亩胡萝卜纯收入将会翻一番。陕西的赵老板收购胡萝卜来到王庆村,看到这里无污染的宽阔土地,有适宜胡萝卜生长的气候,而村民们还在粗放手工种植,便萌发了在王庆村发展胡萝卜产业的念头。马振华和薛华抓住契机和赵老板谈合作,并承诺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村里将会提供一切便利,他们的诚心打动了赵老板,顺利签订了承包协议,将村里贫困户的闲置土地全部流转,由赵老板实施机械化种植,发展胡萝卜产业。薛华高兴地告诉记者,在偏远山区,能引来愿意投资适合本地产业发展的老板,确实不容易。这样一来,不仅能让部分贫困户脱贫,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也让胡萝卜产供销都能保证。
在村支部书记马振忠看来,王庆村发展不仅要“埋头种地”,更要“抬头看天”。只发展种植业是不够的,还得壮大传统畜牧业。村里有名兽医叫赵怀义,在方圆几十里的乡村很有名气,只要哪家的牲畜生了病,他都会翻山越岭,赶去给牲口看病,赵怀义心里明白,牲口可是农村人的命根子。为发展养殖业,村里积极争取项目投资,并鼓励赵怀义带头养殖肉牛,现在赵怀义养殖的黄牛有14头,年收入超过10万元。在赵怀义的带领下,有条件的村民也开始发展肉牛肉羊养殖产业。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黄土地上,王庆村回汉同胞用热情、自信和勇气,共同浇灌着民族团结之花,也在脱贫致富的路上越走越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