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今,《新数学课程标准》重点提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倡导“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把生活中的常识融于数学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因为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又服务应用于生活实际。因此,教学时将学生身边非常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入课堂,通过自主探索获取数学知识,主动建构数学模型,把生活常识提炼为数学知识,经历数学活动的全过程。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2.0;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5-0062-02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两者缺一不可,相互依存。作为教师要深刻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把所学数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适当地改编教学内容,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使学生们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味同嚼蜡的,不是深不可测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必要性和它的应用价值,从而构建出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让数学教学从生活开始,这是小学数学新课程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必然趋势。
一、补充生活背景,激活数学课堂
当今的数学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把鲜活的生活事例引入数学课堂,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把对数学的学习转化为学生的一种自我需求。数学外在的表现形式为数字、符号或图形,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之间关系的抽象刻画、描述和概括,是一种高度简约化的人类语言。这样出现的数学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而又极其冷漠的。因此,只有把单调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事件联系起来,补充其具体的生活情景,学生才能真正去认识它,感受它,亲近它和接受它。
例如,在教学“认识圆柱体”这一课时,事先布置“任务单”,任务单上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在周边的环境中找一找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可以把能带的圆柱体带到学校来。学生们很认真地完成了任务单,有的还把薯片桶、饼干盒、玩具车的车轮这些圆柱形物体带到了课堂上,通过课前的观察和搜集举出了很多圆柱体实物的例子。通过任务单,学生发现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是非常多的。我便问:“你们猜猜看,圆柱有哪些方面的知识需要我们来认识?”这一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纷纷提出了有关圆柱体的疑问。接着全班同学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有关圆柱知识的讨论,学生们发表着自己的见解,这时的课堂到处洋溢着生活气息。把教材中简单枯燥的题材改编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感兴趣的题目,自然而然地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眼光来看问题、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二、创设生活情景,激发探索欲望
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再将收获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知道如何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数学意识,激发探索的欲望,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将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
例如,四年级的“用字母表示数”这课的教学,难点是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根据这样的教学要求,可以对现行教学内容进行改编。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和运算定律的基础上,可以选择老师和同学们的年龄这一学生熟悉的题材为学习内容。第一步:猜老师的年龄。内容是学生当场收集信息,调查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年龄,算出同学和老师的年龄差,从中体现了内容的真实性。第二步:推算老师的年龄。当同学们小学毕业的时候、中学毕业的时候、大学毕业的时候,甚至是工作以后,那时老师的年龄推算出有多大。通过这一生活中的现实场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争先恐后,一吐为快,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第三步:用字母表示师生的年龄。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探索,这样就水到渠成,自己得出用字母表示老师的年龄既简单又合理的结论,明白了为什么要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道理。这样的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既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使原教材中的无趣的知识变成了课堂教学中形象生动的问题,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原来不是那么枯燥乏味,而是富有情趣和现实意义的。
三、走进生活,感悟生命奥秘
“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的。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认真组织教学方式,并把数学知识贯穿于学生感兴趣的常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文本知识更加直观形象、丰富多彩地展现在学生的数学课堂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由此可见,从学生的生活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这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势所趋。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课一开始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得出某些图形是“对称”这一概念,再让学生走出教室,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中常见的景物,如树叶的纹理、篮球场的设计等等,进一步加深对“对称”的理解,引导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仔细观察和想象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也是对称的。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想到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民族服饰、昆虫图案、已学过的某些图形等等。最后,让同学们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对称图形。全班同学兴趣大增,设计出了一张张轴对称图形。他们手拿着自己的作品来到讲桌前,自信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整堂数学课,同学们在自觉参与中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了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事物中还隐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
四、体验生活应用,领悟数学价值
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数学知识应该服务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这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数学课本上所学的知识只有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才会使数学知识发挥其真正的价值,根深蒂固地扎根于学生脑海中,让学生一生都受用。教师要创设有利的学习条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等活动,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增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努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真正实现“生活化”,让学生真正领悟数学的价值,激励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
例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后,教师可以指着教室门窗上的一块玻璃,提问:“如果不小心打碎了这块玻璃,需要做什么准备才能配到一块合适的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考虑,学生们很快就会想到利用测量长、宽数据的方法解决这一生活问题。为上好“统计”这节课,有些教师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调查研究,有的到爸爸妈妈的工厂,统计一天内整个车间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有的参观公园,收集一天内公园游客的数量,有的记录学生体育课上一分钟跳绳的次数等。当学生把自己收集的素材在课堂上呈现时,学生觉得特别真实,非常感兴趣。根据调查来的数据,让学生了解在实际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视角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领悟到了数学的价值,深刻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总之,数学课堂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链接文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世界的联系,把枯燥的“数学文本”转化成灵动的“生活文本”,还课堂以“生活”的活水,才能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数学,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程的数学教学,从生活开始。
参考文献:
[1]陆志英.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4(04).
[2]王剑.关于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22).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2.0;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5-0062-02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两者缺一不可,相互依存。作为教师要深刻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把所学数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适当地改编教学内容,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使学生们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味同嚼蜡的,不是深不可测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必要性和它的应用价值,从而构建出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让数学教学从生活开始,这是小学数学新课程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必然趋势。
一、补充生活背景,激活数学课堂
当今的数学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把鲜活的生活事例引入数学课堂,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把对数学的学习转化为学生的一种自我需求。数学外在的表现形式为数字、符号或图形,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之间关系的抽象刻画、描述和概括,是一种高度简约化的人类语言。这样出现的数学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而又极其冷漠的。因此,只有把单调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事件联系起来,补充其具体的生活情景,学生才能真正去认识它,感受它,亲近它和接受它。
例如,在教学“认识圆柱体”这一课时,事先布置“任务单”,任务单上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在周边的环境中找一找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可以把能带的圆柱体带到学校来。学生们很认真地完成了任务单,有的还把薯片桶、饼干盒、玩具车的车轮这些圆柱形物体带到了课堂上,通过课前的观察和搜集举出了很多圆柱体实物的例子。通过任务单,学生发现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是非常多的。我便问:“你们猜猜看,圆柱有哪些方面的知识需要我们来认识?”这一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纷纷提出了有关圆柱体的疑问。接着全班同学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有关圆柱知识的讨论,学生们发表着自己的见解,这时的课堂到处洋溢着生活气息。把教材中简单枯燥的题材改编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感兴趣的题目,自然而然地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眼光来看问题、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二、创设生活情景,激发探索欲望
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再将收获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知道如何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数学意识,激发探索的欲望,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将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
例如,四年级的“用字母表示数”这课的教学,难点是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根据这样的教学要求,可以对现行教学内容进行改编。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和运算定律的基础上,可以选择老师和同学们的年龄这一学生熟悉的题材为学习内容。第一步:猜老师的年龄。内容是学生当场收集信息,调查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年龄,算出同学和老师的年龄差,从中体现了内容的真实性。第二步:推算老师的年龄。当同学们小学毕业的时候、中学毕业的时候、大学毕业的时候,甚至是工作以后,那时老师的年龄推算出有多大。通过这一生活中的现实场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争先恐后,一吐为快,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第三步:用字母表示师生的年龄。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探索,这样就水到渠成,自己得出用字母表示老师的年龄既简单又合理的结论,明白了为什么要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道理。这样的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既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使原教材中的无趣的知识变成了课堂教学中形象生动的问题,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原来不是那么枯燥乏味,而是富有情趣和现实意义的。
三、走进生活,感悟生命奥秘
“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的。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认真组织教学方式,并把数学知识贯穿于学生感兴趣的常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文本知识更加直观形象、丰富多彩地展现在学生的数学课堂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由此可见,从学生的生活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这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势所趋。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课一开始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得出某些图形是“对称”这一概念,再让学生走出教室,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中常见的景物,如树叶的纹理、篮球场的设计等等,进一步加深对“对称”的理解,引导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仔细观察和想象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也是对称的。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想到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民族服饰、昆虫图案、已学过的某些图形等等。最后,让同学们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对称图形。全班同学兴趣大增,设计出了一张张轴对称图形。他们手拿着自己的作品来到讲桌前,自信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整堂数学课,同学们在自觉参与中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了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事物中还隐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
四、体验生活应用,领悟数学价值
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数学知识应该服务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这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数学课本上所学的知识只有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才会使数学知识发挥其真正的价值,根深蒂固地扎根于学生脑海中,让学生一生都受用。教师要创设有利的学习条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等活动,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增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努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真正实现“生活化”,让学生真正领悟数学的价值,激励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
例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后,教师可以指着教室门窗上的一块玻璃,提问:“如果不小心打碎了这块玻璃,需要做什么准备才能配到一块合适的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考虑,学生们很快就会想到利用测量长、宽数据的方法解决这一生活问题。为上好“统计”这节课,有些教师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调查研究,有的到爸爸妈妈的工厂,统计一天内整个车间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有的参观公园,收集一天内公园游客的数量,有的记录学生体育课上一分钟跳绳的次数等。当学生把自己收集的素材在课堂上呈现时,学生觉得特别真实,非常感兴趣。根据调查来的数据,让学生了解在实际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视角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领悟到了数学的价值,深刻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总之,数学课堂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链接文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世界的联系,把枯燥的“数学文本”转化成灵动的“生活文本”,还课堂以“生活”的活水,才能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数学,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程的数学教学,从生活开始。
参考文献:
[1]陆志英.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4(04).
[2]王剑.关于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