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易》看东西方哲学的差异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ell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人文类著作,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政治哲学、道德哲学、自然哲学等内容,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被誉为“大道之源”,对中国几千年的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有比较才会深刻,比较的方法作为人类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最原始的方式之一,对合适的对象进行比较,很多时候会让我们对某一事物有更好的理解,享受到思想碰撞的愉悦。所以从《周易》来比较东西方哲学,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周易》;哲学;对比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6-0049-02
  文化无优劣,不管是西方哲学、还是东方哲学都有深刻的理论,都在各自的领域指导着人们更好地生活。本文并不是希望硬性比较出优劣,只是在比较中找出自身的短板,在互相学习中寻求进步。
  一、《周易》其书
  《周易》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都没有确定的說法,《汉书艺文志》在描述《周易》的成书过程时,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三圣即伏羲(作八卦)、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和孔子(作十翼)。
  《易经》以数立卦,以卦象、爻象判断吉凶。卦者,挂也,人间的道理、天地的道理挂在上面,但是有约定俗成的规律;爻者,言乎变者也,属象数之学。《周易》有古经和大传之别,古经侧重象数,大传侧重义理,《易传》引申、发挥《易经》中的某些思想,使它上升为比较系统的哲学,属义理之学。《周易古经》是中国文化的原点,《周易大传》把《周易古经》和儒家学说结合,并且把道家和儒家结合,通过道家阐述哲理的方式来发挥儒家的思想。比如《周易上经》中的乾坤两卦反映的以天尊地卑的自然现象来象征君臣、夫妻之间的关系,要求臣和妻要像大地一样学会顺从,安守本分。
  二、《周易》影响下中国哲学的特点
  因为《周易》具有浓厚的类比、联想思维,在此影响下形成的中国哲学也具有象数的特点。“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只要相似、相关就可以联想,立象尽意,得意忘象,从具体的象中感悟天道,这种方式模糊、灵活、开放,使天象和人事之间有不同的方向和联系,“观象由人”,“吉凶由人”,给解释《周易》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周易》天人合一的观念使中国哲学具有整体性思维的特点。不仅体现在算卦的外在操作系统的整体性、爻象的整体性,同时还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整部《周易》上经以天为喻,始于天地终于明;下经以人为喻,始于夫妻终于未济,体现天人一体。再比如解释卦辞爻辞的时候,重视数的空间和时间位置,阴爻、阳爻都应该在各自的位置(阳爻在阳位、阴爻在阴位,吉,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阴阳不在位,则吉凶不定)。各爻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一个整体,认为各爻之间有乘承比应的关系(乘:乘刚,乘凌,阴爻在阳爻上面;承:相反,阳爻在阴爻上面称为承刚,比:比近,注意关系;应:下面的单挂与上面的单挂两两对应)。因此上下两卦的中位就显得特别重要,所以古代中国特别重视“中”和“时”的观念,“中”恰好是这个时候不是那个是时候“正中红心”,一切都刚刚好的状态;“时”,古人特别强调时间的感受,比如中国的传统节日(1.1春节,2.2龙抬头,3.3上巳节,5.5端午节,9.9重阳节),与西方那种以伟人的生日作为节日做法明显不同,体现了我国古人生存的节奏,时间和人类生存的界限,人与天道的融合与交感,遵循事物在特定背景中发展变化的规律。
  三、东西早期哲学的比较
  (一)东西早期哲学特点的差异
  西方早期哲学:喜欢数学(证明),追求形式感(几何学),毕达哥拉斯就认为数字里面隐藏着奇妙的东西,世界的本原是数。受数学影响,推崇理性,贬低情感。
  东方哲人:A.印度,释迦牟尼(佛陀)的特点:强调意象,离世,救世;佛教的起点是因为人生苦海无边;不讨论形而上学。B.中国,《周易》天人合一,以天理明人事;孔子:没有神意,《论语》的起点是人文关系,性情中人,圣之时者也;老庄:《道德经》《老子》《庄子》隐而待发。印度超出人世来看,中国处于其中;两者都认为终极不能通过具体对象来把握,不过印度认为有实现形式,而中国避免具体形式,主张在生活中寻找。
  (二)对终极实在的理解,东西方早期哲学存在的差异
  1.西方
  赫拉克利克认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充满虚幻感,陷入虚无主义。虚幻是没有料到的,突破了界限(身份)的,不等于虚无,是一种边缘感受,无法真的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人感受的苦难最深重。因为“变”产生虚幻,不能理解变化。
  毕达哥拉斯(数学家、宗教、哲学家)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可以克服虚幻,因为数不变,认为数是最基本、最确定的,特别尊崇数字1,认为万物的本原是“1”,因为一是不变化、唯一的。毕达哥拉斯认为数可以解释一切,认为4最公平,7代表机会,10最和谐(1+2+3+4=10)。
  巴门尼德认为“1”是唯一不二的,“2”是不确定的,“存在”近乎“1”(终极实在),只能用思想才能抓住,存在是不可分,唯一不二的。
  柏拉图的核心思想是理念论(多个),每个理念是不变的,先有标准,才能判断,他思想的特点是一类事物中只有唯一一个的存在者(理念);象是超感觉的,只有理念才能达到;理念是这一类事物的第一原因而且是唯一的原因。发展为唯理论,企图寻找一个不变的和一个能解释变化的形态,认为终极实在(生存特征)是解释,终极实在不能变,不可变,要用绝对精神来保证,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克服虚幻达到真实,人生才会充满意义。总之唯理论认为“理”是合理(有理数),终极实在本身及其关系是完全确定的、可度量的、充实的、自身同一的、超越了一切时间变化(存在只在现在)的;终极实在与现象有根本不同,终极实在是纯存在,现象是存在和非存在的混合体,存在本身是其存在的原因,存在与现象二叉分裂,非存在、不存在是反理性的,会带来虚幻和无意义。“理解”“把握”不是感觉经验情感,而是思想,同时用精确化的语言、论证来表达,使哲学成为一种科学。西方语言就是形式突出特征的表现,形式上的深刻在技术上得到实现,表现在人类生产力上重塑人类的力量产生了工业革命。   2.中国
  《周易》中的终极实在是变的,变有理,生生之谓易;交为吉;中(变化之中、时中)为极;时为几。《周易》的易有三种基本的含义:变易,不易,简易(意象的简易),在变易中通过简易来表达不易。《周易》想要表达的动(变)是有性别的、时间流动的、运动的、动态生成的,发生就是终极。对变化运动的认识表现为忧患意识,认为天道不可靠,随时在变化。从根本上承认变,而且顺应这种变化,从中找到适应变化的方式,通过道的方式能把握这种变化。“道”这个技艺,你一旦得到,变化的趋势就不再摧毁你,而是反过来养育你,发展到老庄时,认为终极实在的天命变化无常,大象无形,道是变化的,规律可被反用。
  (三)不同语言鼓励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导致的中西方的差异
  由不同语言鼓励形成的思维方式东西方存在较大的差异,西方注重纯形式,东方则重视语境重视上下文和周边的关系以此重视人事关系,在此影响下中西方形成的数学、物理、政治、医学、艺术、餐具等等都大相径庭。数学:西方重视几何学,我国数学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物理:西方理论物理,我国物理学则极不发达;政治方面:西方政教不分,中国礼乐治国;医学方面:西方把人各个部位分开来治疗,我国中医则注重把人当成一个整体(阴阳五行);艺术:西方形式上的真,我國追求意象、意境美;餐具:西方刀叉,我国筷子(阴爻、阳爻)。中西方在追求真理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西方追求的真理是唯一的,有硬性的标准,中国的真理是发生型的,活在变化的时间场中,认为真理充满时间感,充满时间的节奏。
  四、东西方早期哲学存在差异的原因
  北京大学张祥龙教授在谈论东西方哲学以及宗教对比时强调真正影响一个民族哲学、思维、宗教特点的不是地理、种族、性别或者其他什么因素而是语言,因为语言对人的影响具有长久、持续的特点,海德尔格认为语言是存在之屋,张祥龙教授认为这种说法是重要的但也不是绝对的,认为这些屋子上是有缝隙的,通过这些缝隙,不同语言之间可以进行交流。
  五、结语
  中国人必须了解中国文化,而最好的途径就是读中国经典,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是因为每个中国人都或多或少携带着中国文化的基因,在钱穆先生《中国文化精神》一书中特别强调这一点。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曾一度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并且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精神》一书中不断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反面证明在他所处的时间传统文化还没得到真正充分的重视。不过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不断扩大,经济的发展增强人们文化自信的同时也要求必须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张祥龙教授说:“恢复文化的独特性,与西方的文化能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来而不是按照西方的格局来造出一个中国特色,我们中国先要是中国、中华,要把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特点、思想特点、信仰特点突出出来,才能走出新文化时代。”这应该是在与世界交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
  参考文献:
  [1]赵贤辉.周易注译[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3-59.
  [2]张祥龙.哲学与人文科学哲学[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3]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459.
  [4]钱穆.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17-31.
  [5]秦晖.实践自由[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196-200.
  作者简介:
  陈蓉,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在读硕士。
其他文献
【摘要】 17-18世纪,欧洲航海技术的进步和资本主义革命缩短了世界各国的距离,东西方贸易的密切往来为传教士的中国之行创造了便利条件,这也对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从1592年传教士利马窦到后期在中国担任宫廷专职画家的郎世宁,西洋绘画艺术对清代的宫廷绘画和民间绘画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主要写了郎世宁的绘画作品及其创作背景。首先,阐述了郎世宁的双重身份以及他的境遇。接下来,以《聚瑞图》《瘦
期刊
【摘要】 戏剧是一种充满深厚文化的舞台表演艺术,不但可以为人们带来审美方面的愉悦感,同时还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在戏剧表演过程之中,除了台词之外,形体语言也是戏剧表演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方式,是演员能否成功融入戏中的灵魂所在,对于整部戏剧表演来讲非常重要。对于一名优秀的戏剧演员来讲,其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必须要在语言、表演方面达到相关要求,只有这样才可以吸引观众的眼球,从而为观众
期刊
【摘要】 蒙古族刺绣是蒙古族重要的文化艺术,刺绣图案的造型表现形式多样,色彩艳丽,既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汉族的文化交融特色,又蕴含着藏传佛教、道教、萨满教等宗教文化,特别是不同色彩在刺绣图案中的运用更凸显了蒙古族的民族特色和艺术文化特色。本文将蒙古族刺绣艺术中的图案色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蒙古族刺绣艺术进行简要介绍,在结合其刺绣艺术中图案来源和发展的基础上,对蒙古族刺绣图案中的基本色彩与色
期刊
【摘要】 本文以昆剧文化与文化产品设计两者的特征为切入点,分析文创产品设计与昆剧传播的结合点,探讨文创产品设计在昆剧传播中的具体运用问题。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昆剧;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7-008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昆剧经典剧目视觉化导
期刊
【摘要】 本文以艺术人类学在中国社会各领域逐步扩大影响的现状为契机,结合当下的很多项目与艺术人类学进行的跨学科交叉合作进行思考;尤其是运用它的研究方式——田野调查,结合创作主体自身要进行的绘画创作开展新的艺术调查研究,本文针对当代中国民族美术创作的范围进行思考,从民族美术创作的文化分析,到地域性文化感知体验与田野调查,最后从当代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境遇下与民族美术创作的关系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关
期刊
【摘要】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其理论知识历朝历代皆有良多重要详细文献。论中国画之根本也是众说纷纭,是笔墨、是气韵、是情趣、是意境、是材料,或是技法。它不是单一条件形成的,是这些所有条件总和而成就的中国画。以中国画为参考浅析当代水墨,然后引发出中国画与当代水墨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就其根本来寻找中国画发展的认识。  【关键词】 根本;中国画;发展;当代水墨  【中图分类号】J212
期刊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要求文艺作品能更好满足精神需要。影视动画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喜爱。色彩在影视动画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影视动画中的人物、情节、场景等各个环节都有不同的作用。本文从色彩在影视动画设计中的重要性出发,通过案例分析深刻探讨影视动画设计中色彩的应用,以期对影视动画设计能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期刊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创新,现阶段的传统舞蹈作品或多或少受到新思潮的影响,自媒体和社交平台所创造的网络流行对传统民族舞蹈产生了冲击。基于现状,武威攻鼓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的一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攻鼓舞为切入点,对传统舞蹈的传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武威攻鼓舞作为甘肃武威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舞蹈,是武威地区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试图通过对甘肃武威攻鼓舞的生
期刊
【摘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新兴事物在不断地代替旧事物,中国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原先的音乐形式鲜有能够完整地传承下来的,如今新的民族音乐又难以包含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出发,种种历史和社会因素使得广西地区形成了各种各样民族方言并存的现象,由于这些方言生根发芽于当地的历史,从而使得它们对于当地事物的称呼以及民族情感的表达都有着其他语言难以企及的优势,在当地社会的
期刊
【摘要】“非遗”作为世界上宝贵的文化资产,具有巨大的品牌效应。文章以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为框架,通过探究“张小泉”剪刀的发展历程,尝试探究传统技艺“非遗”文化品牌建设,认为应以实用为前提、以人为核心、以国家非遗政策为保障、围绕“多元化”的人群定位建设品牌。  【关键词】文化资本;品牌建设;非遗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