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任何历史文物进入博物馆。珍藏的全过程从表面看是历史文物在库房或在展柜中进行时间的推移,而实质上却是一种科学的保护,合理的使用以及严谨的复制这样一个内容丰富.手段复杂的过程。历史文物藏品建档后,其藏品档案内容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意识形态的变化以及藏品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的某种因素被认可的不同程度,而使该藏品档案产生或获得新的补充和完善,也显示出不同历史的政治变迁和社会现状。只有在藏品保管和使用过程中不断补充和完善,才能更加丰富而准确地记录下该藏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用恰当的文字照片或计算机作为记录的手段,补充和完善藏品在保管和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情况,才能使该藏品被保管的价值不断递增,才能在以后被使用的时候更进一步地满足陈列布展人员的需要,节省科研人员的时间,为社会服务提供方便。
[关键词]博物馆 历史文物 藏品 保管 藏品管理
中图分类号:N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3-0316-01
任何历史文物进入博物馆。珍藏的全过程从表面看是文物在库房或在展柜中进行时间的推移,而实质上却是一种科学的保护,合理的使用以及严谨的复制这样一个内容丰富、手段复杂的过程。
藏品征集过程中所获得的文字材料是藏品的初始档案,仅依靠初始档案对藏品进行研究.陈列,宣传是远远不够的。藏品建档后,其藏品档案内容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意识形态的变化以及藏品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的某种因素被认可的不同程度,而使该藏品档案产生或获得新的补充和完善,也显示出不同历史的政治变迁和社会现状。只有在藏品保管和使用过程中不断补充和完善,才能更加丰富而准确地记录下该藏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用恰当的文字照片或计算机作为记录的手段,补充和完善藏品在保管和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情况,才能使该藏品被保管的价值不断递增,才能在以后被使用的时候更进一步地满足陈列布展人员的需要,节省科研人员的时间,为社会服务提供方便。
一、在藏品管理规范化工作中,要注意藏品定名规范化
在藏品管理规范化工作中,尤其要注意藏品定名规范化,藏品分类规范化,藏品总登记号的规范化,藏品年代的规范化,藏品计量与记件规范化。
藏品切记随意定名,漫无原则;文物上有款识的,在年代或名后边加款识;文物本身有名,则不另定名;文物本身没有铭文、纹饰或明显特征的可以用时代、质地,通称定名,如汉陶罐。近现代文献类藏品作者、使用者和特征最重要,不能因字数限制而将主题内容省略,造成文物面目不清。
藏品的使用主要用于展览,出图册或对外宣传。展览使用藏品的数量最多,频率也最高。博物馆藏品中大部分没有被挖掘利用,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被陈列展出,而这些被展出的藏品是展览的基础,常常被专题展览,巡回展览,出国展览,外单位借出等用到。使用频率高的藏品期损耗和损坏的几率也高,特别是用在巡回展览和出国展览的藏品,还要经历包装,装箱,运输等环节,更加大了藏品的风险。发行图册或对外宣传也需要提取藏品进行拍照和摄像。拍照和摄像机使用的闪光或强光灯对藏品饰有损害的,藏品被过多的拍摄,其颜色也会发生变化,藏品损耗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当藏品现状发生变化时,每一次的使用记录记录就可为科研人员提供数据,帮助他们分析判断藏品现状改变原因,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藏品进行修复。
二、对历史文物藏品的分类管理
藏品分类管理,对历史文物藏品按其自然属性为主,即按质地分类的方法,将文物分成27个大类,如:陶器,石器,瓷器,铜器等,目前,各博物馆都按照这种分类方法实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分类体系。
藏品的损坏记录,损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然损坏,是无法抗拒的,另一种是非自然损坏,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发生了藏品被损坏的情况,这个经过就一定要有文字记录。
报刊杂志发表的与藏品有关的报道,有的藏品,入藏后,仍有很多报刊,杂志继续作宣传报道,有些藏品征集入馆时背景资料并不多,后来我们发现新材料,及时补充到档案里。还有一些藏品入馆时没有文字材料。
藏品总登记号的规范化,总登记号是标记藏品在博物馆帐上的位置和先后次序,用阿拉伯数字编排,从1开始一直无穷,为了区别收藏的馆别,应在自己的藏品总登记号前加上本馆的代号,此号一经编写,就是该藏品的永久性编号,一件藏品一个编号,两件藏品不能使用同一个总登记号,不能重复,不能跳号。
捐赠者或其家属来馆看文物的活动记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捐赠者或家属应邀参加展览开幕式,当看到自己捐赠的文物在展览中出现时,会很细致地看每一件展品,另一种情况捐赠者或其家属多年后来馆看文物,了解所捐赠文物现在的状况和保管的环境。
三、历史文物藏品计量与计件规范化
博物馆藏品数量的计量,一般以件为单位,单件藏品,按一件计算,编一个总登记号,计量单位一律采用公布的统一法定计量单位。成套文物,组成部分可以独立存在的,如不可分割而又一同来源且同时入馆的就可以按“套”编一个总登记号,单位按“套”计,实际数量则填写具体件数,其独立存在的各个个体可以编为分号,“件数”计具体数量。藏品的计件方式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部分组成,馆藏数字统计标准以“总登记号”数为准,如需具体数字可再计算件数。
藏品的消毒、清洗、装裱和复制记录,藏品入藏后,有些文物使用频率高,特别是有机藏品,需要及时消毒;有的纸质藏品已严重缺损,磨损,需要从新装裱,装裱后的藏品现状也会有变化,藏品复制也是文物保管中一项基础工作,藏品复制的数量及去向应该有严格的记录,这些工作我们作得很不够。文物被收藏后,在保管和使用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不同的情况,及时地记录这些情况补充到藏品档案中,是藏品档案保管最基础的但又不容易作完整的工作,在我们以往的工作中,又很多值得收集和记录的信息没有被完整地记录在藏品档案中。
众所周知,藏品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是博物馆业开展我活动的物质基础,藏品管理是博物馆一项经常性的重要业务工作,也是一项即繁琐又十分复杂的工作,一件文物从接收入馆到入库保管和使用,中间需经过多道手续,并且这其中又大量属于重复性的工作。
总之,历史文物藏品保管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藏品,为研究、陈列等工作及时提供服务,在使用这些藏品和相关资料时,同样需要花费很多精力,藏品管理工作的特点表现在博物馆藏品管理领域,很有必要引进计算机管理系统。藏品管理工作实现信息化,可以随时按照藏品总登记号、名称、时代、质地等不同的系列条件,查找的速度比人工管理快许多倍,而且需要可以保证一览无遗。如果再配一套图像管理装置,则在显示卡片的同时,还可以显示藏品的图像,这样一般的藏品研究工作就可以不再进行繁重的实物选取,从而提高了藏品保管的安全程度,也在相当的程度上缓解了藏品保管与利用之间的矛盾,为博物馆藏品进一步向社会全方位开放创造了条件,在实现藏品信息化管理后,还可以在任何时候根据需要提供有关藏品总数量以及库存,陈列,借调频等各类统计数字,其精确性和及时性,都是人工管理难以做到的,藏品管理是信息化时时代的需要,是进一步提高藏品管理工作效率,使其达到科学管理的必要手段,是使藏品管理科学化、标准化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冯亚武.试论博物馆馆藏品的保护与管理[J].黑河学刊.2010(01)
[2]陈国哲.如何做好文物保护工作[J].文博论坛.2011(06)
[3]庄丽华.建立藏品档案的意义及做法[J].华章.2010年07期
[4] 陈良军.浅析藏品保管员应具备的素质[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关键词]博物馆 历史文物 藏品 保管 藏品管理
中图分类号:N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3-0316-01
任何历史文物进入博物馆。珍藏的全过程从表面看是文物在库房或在展柜中进行时间的推移,而实质上却是一种科学的保护,合理的使用以及严谨的复制这样一个内容丰富、手段复杂的过程。
藏品征集过程中所获得的文字材料是藏品的初始档案,仅依靠初始档案对藏品进行研究.陈列,宣传是远远不够的。藏品建档后,其藏品档案内容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意识形态的变化以及藏品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的某种因素被认可的不同程度,而使该藏品档案产生或获得新的补充和完善,也显示出不同历史的政治变迁和社会现状。只有在藏品保管和使用过程中不断补充和完善,才能更加丰富而准确地记录下该藏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用恰当的文字照片或计算机作为记录的手段,补充和完善藏品在保管和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情况,才能使该藏品被保管的价值不断递增,才能在以后被使用的时候更进一步地满足陈列布展人员的需要,节省科研人员的时间,为社会服务提供方便。
一、在藏品管理规范化工作中,要注意藏品定名规范化
在藏品管理规范化工作中,尤其要注意藏品定名规范化,藏品分类规范化,藏品总登记号的规范化,藏品年代的规范化,藏品计量与记件规范化。
藏品切记随意定名,漫无原则;文物上有款识的,在年代或名后边加款识;文物本身有名,则不另定名;文物本身没有铭文、纹饰或明显特征的可以用时代、质地,通称定名,如汉陶罐。近现代文献类藏品作者、使用者和特征最重要,不能因字数限制而将主题内容省略,造成文物面目不清。
藏品的使用主要用于展览,出图册或对外宣传。展览使用藏品的数量最多,频率也最高。博物馆藏品中大部分没有被挖掘利用,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被陈列展出,而这些被展出的藏品是展览的基础,常常被专题展览,巡回展览,出国展览,外单位借出等用到。使用频率高的藏品期损耗和损坏的几率也高,特别是用在巡回展览和出国展览的藏品,还要经历包装,装箱,运输等环节,更加大了藏品的风险。发行图册或对外宣传也需要提取藏品进行拍照和摄像。拍照和摄像机使用的闪光或强光灯对藏品饰有损害的,藏品被过多的拍摄,其颜色也会发生变化,藏品损耗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当藏品现状发生变化时,每一次的使用记录记录就可为科研人员提供数据,帮助他们分析判断藏品现状改变原因,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藏品进行修复。
二、对历史文物藏品的分类管理
藏品分类管理,对历史文物藏品按其自然属性为主,即按质地分类的方法,将文物分成27个大类,如:陶器,石器,瓷器,铜器等,目前,各博物馆都按照这种分类方法实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分类体系。
藏品的损坏记录,损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然损坏,是无法抗拒的,另一种是非自然损坏,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发生了藏品被损坏的情况,这个经过就一定要有文字记录。
报刊杂志发表的与藏品有关的报道,有的藏品,入藏后,仍有很多报刊,杂志继续作宣传报道,有些藏品征集入馆时背景资料并不多,后来我们发现新材料,及时补充到档案里。还有一些藏品入馆时没有文字材料。
藏品总登记号的规范化,总登记号是标记藏品在博物馆帐上的位置和先后次序,用阿拉伯数字编排,从1开始一直无穷,为了区别收藏的馆别,应在自己的藏品总登记号前加上本馆的代号,此号一经编写,就是该藏品的永久性编号,一件藏品一个编号,两件藏品不能使用同一个总登记号,不能重复,不能跳号。
捐赠者或其家属来馆看文物的活动记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捐赠者或家属应邀参加展览开幕式,当看到自己捐赠的文物在展览中出现时,会很细致地看每一件展品,另一种情况捐赠者或其家属多年后来馆看文物,了解所捐赠文物现在的状况和保管的环境。
三、历史文物藏品计量与计件规范化
博物馆藏品数量的计量,一般以件为单位,单件藏品,按一件计算,编一个总登记号,计量单位一律采用公布的统一法定计量单位。成套文物,组成部分可以独立存在的,如不可分割而又一同来源且同时入馆的就可以按“套”编一个总登记号,单位按“套”计,实际数量则填写具体件数,其独立存在的各个个体可以编为分号,“件数”计具体数量。藏品的计件方式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部分组成,馆藏数字统计标准以“总登记号”数为准,如需具体数字可再计算件数。
藏品的消毒、清洗、装裱和复制记录,藏品入藏后,有些文物使用频率高,特别是有机藏品,需要及时消毒;有的纸质藏品已严重缺损,磨损,需要从新装裱,装裱后的藏品现状也会有变化,藏品复制也是文物保管中一项基础工作,藏品复制的数量及去向应该有严格的记录,这些工作我们作得很不够。文物被收藏后,在保管和使用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不同的情况,及时地记录这些情况补充到藏品档案中,是藏品档案保管最基础的但又不容易作完整的工作,在我们以往的工作中,又很多值得收集和记录的信息没有被完整地记录在藏品档案中。
众所周知,藏品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是博物馆业开展我活动的物质基础,藏品管理是博物馆一项经常性的重要业务工作,也是一项即繁琐又十分复杂的工作,一件文物从接收入馆到入库保管和使用,中间需经过多道手续,并且这其中又大量属于重复性的工作。
总之,历史文物藏品保管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藏品,为研究、陈列等工作及时提供服务,在使用这些藏品和相关资料时,同样需要花费很多精力,藏品管理工作的特点表现在博物馆藏品管理领域,很有必要引进计算机管理系统。藏品管理工作实现信息化,可以随时按照藏品总登记号、名称、时代、质地等不同的系列条件,查找的速度比人工管理快许多倍,而且需要可以保证一览无遗。如果再配一套图像管理装置,则在显示卡片的同时,还可以显示藏品的图像,这样一般的藏品研究工作就可以不再进行繁重的实物选取,从而提高了藏品保管的安全程度,也在相当的程度上缓解了藏品保管与利用之间的矛盾,为博物馆藏品进一步向社会全方位开放创造了条件,在实现藏品信息化管理后,还可以在任何时候根据需要提供有关藏品总数量以及库存,陈列,借调频等各类统计数字,其精确性和及时性,都是人工管理难以做到的,藏品管理是信息化时时代的需要,是进一步提高藏品管理工作效率,使其达到科学管理的必要手段,是使藏品管理科学化、标准化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冯亚武.试论博物馆馆藏品的保护与管理[J].黑河学刊.2010(01)
[2]陈国哲.如何做好文物保护工作[J].文博论坛.2011(06)
[3]庄丽华.建立藏品档案的意义及做法[J].华章.2010年07期
[4] 陈良军.浅析藏品保管员应具备的素质[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