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书声朗朗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重要特征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教学是否有效,教师的评价语至关重要。从目前的朗读现状看,许多教师虽然能意识到评价的重要作用,但评价的语言单调、重复低效,过分关注,结果,忽视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小学高年级语文学生朗读能力的评价方式,以期为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付出一些贡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朗读能力;评价思考
前言:
在以阅读教学为主体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朗读这种有声语言艺术的训练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手段。而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朗读训练中,如何对学生在朗读中的基本朗读技巧上进行评价指导,尤其重要。基于此,本文联系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实践,探讨了从改善学生朗读能力的评价的角度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一、结合课文情境进行评价,以评促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寻找朗读能力的评价内容与语文课堂知识点的契合点,抹去哪些刻意评价的痕迹,使教师的评价少一些机械与理性,多一些感性与灵活;少一些刻板与程序化,多一些意境和感情。
在执教《我站在铁索桥上》时,教师可以巧妙地结合课文的情境对学生的朗读情况作出评价,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朗读片段] “我站在铁索桥上,桥身在轻轻地摇晃。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滚着大渡河的白浪。英雄的红军,曾在这里强渡,榉着红旗,迎着火光。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一个学生朗读不到位,语调平淡,教师可以给出这样的评价:“这是一个坚强的军人,他欲哭无泪啊!”而当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情感与主人公产生了共鸣,朗读得声情并茂时,教师则可以给出这样的评价:“我看到了一个悲痛欲绝的军人!”“我看到了一个痛哭流涕的军人!”“我听出了你的悲愤!”运用这样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学生跃跃欲试,大受激励,课堂内生机勃勃。如此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朗读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成为本课教学的一大亮点。运用这样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学生跃跃欲试,大受激励,课堂内生机勃勃。如此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朗读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成为本课教学的一大亮点。
再来看看两位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野草》中写野草的句子时不同的评价语。(教师甲)第一次评价:“读得还可以。”第二次评价:“读得不错。”第三次评价:“你朗读得太好了。”
(教师乙)第一次评价:“你让老师看到坚强不屈生长的野草了。”第二次评价:“老师看到了一个辽阔的草原了!”第三次评价:“啊!我看到了野草的海洋!”
很显然,教师甲的评价单调空洞,虽然一遍遍地朗读,但学生索然无味。教师乙的评价感性而富有趣味,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投人,这样的朗读评价语,是教师深入解读文章,置身于文章多种情境中的结果。其实评价语言不应拘于一种形式,它应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教师应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在一次次的惊喜中,学生也会全身心投入学习中。
二、评价中渗透方法的指导,以评促思。
评价,不只是好不好、对不对式的简单判定,“真棒”、“真有感情”等这些模糊评价只是起到单纯的肯定的作用,“真棒”,真棒在哪里,学生不知道;“真有感情”,朗读何处感情处理得好,没点出,学生弄不明白,只能是“雾里看花”。被表扬的学生的朗读水平得不到提高,仍然停留在原有水平,却自鸣得意;而朗读技巧没有掌握好的学生,在当众“献丑”后,没有得到教师的指导,不知朝哪个方向“继续努力”。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因此,在评价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朗读指导,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基本方法 ,发挥评价的提升功能。
在指导学生朗读《荷塘旧时》中描写荷花的三句话时,教师可以这样评价学生朗读:
教师:“荷花多美呀,作者的描绘更精彩,让我们通过朗读再现荷塘月夜静寂的美吧!“泛着”、“漾着”这两个词要注意一下。试着读一读。”
(一生读,声音响亮,但语调平淡)
教师:“朗读不是声音越大越好,想一想,那么安静的日子里,荷塘里的荷花沉睡着,你要用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声音告诉大家?”
(该生再次读,有明显进步)
教师:“这次进步了,因为你把自己置身于课文的情境中,读得很投人,让大家感受到了夜的“静”,但还不够“静”,读这几句话的时候,想想耸立在两岸的石桥在水面摇晃的月影,这样,夜幕下的荷塘就会从纸上走进你的心里。谁愿意再来读读?”
(又一生读,读得更好了)
教师:“读得真好,我看到了一幅宁静的荷花图,谁再来读?注意描写荷花的那些词。”
(又一生读,读得很有感情)。
教师:“你朗读时强调了“泛着”、“摇晃”这两个词,“沉沉地人睡了”讀得很成功,令人陶醉。你读得很有感情,把老师带到万里之外的美丽的荷塘了,谢谢你! ”
在上面这个教例中,教师的评价中渗透着对朗读方法的指导。如提醒学生注意描写夜景的词语,要求学生边读边想,置身于课文的情境读书,等等。教师在评价中还帮助学生总结、反思,启迪他们的思维。例如:“朗读不是声音越大越好,想一想,那么安静的日子里,荷塘里的荷花沉睡着,你要用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声音告诉大家?”“你朗读时强调了“泛着”、“漾着”这两个词,“沉沉地人睡了”读得很成功,令人陶醉。你读得很有感情,把老师带到万里之外的美丽的荷塘了。”。这样的评价会使学生主动积累起朗读此类句子的经验,并巩固下来,对以后的朗读具有启发性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学生掌握了方法,提高了朗读能力。
总结:
评价有法,但无定法。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朗读教学实践中反思自己对学生的朗读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小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从而为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奠定殷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钱春红.优化小学高段语文朗读评价的实践与探索[J].新智慧,2019,(27):23.
[1]陆雪静.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思考[J].读与写,2021,18(1):120-121.
浙江省义乌市青口小学 浙江省义乌市 322000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朗读能力;评价思考
前言:
在以阅读教学为主体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朗读这种有声语言艺术的训练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手段。而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朗读训练中,如何对学生在朗读中的基本朗读技巧上进行评价指导,尤其重要。基于此,本文联系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实践,探讨了从改善学生朗读能力的评价的角度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一、结合课文情境进行评价,以评促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寻找朗读能力的评价内容与语文课堂知识点的契合点,抹去哪些刻意评价的痕迹,使教师的评价少一些机械与理性,多一些感性与灵活;少一些刻板与程序化,多一些意境和感情。
在执教《我站在铁索桥上》时,教师可以巧妙地结合课文的情境对学生的朗读情况作出评价,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朗读片段] “我站在铁索桥上,桥身在轻轻地摇晃。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滚着大渡河的白浪。英雄的红军,曾在这里强渡,榉着红旗,迎着火光。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一个学生朗读不到位,语调平淡,教师可以给出这样的评价:“这是一个坚强的军人,他欲哭无泪啊!”而当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情感与主人公产生了共鸣,朗读得声情并茂时,教师则可以给出这样的评价:“我看到了一个悲痛欲绝的军人!”“我看到了一个痛哭流涕的军人!”“我听出了你的悲愤!”运用这样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学生跃跃欲试,大受激励,课堂内生机勃勃。如此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朗读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成为本课教学的一大亮点。运用这样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学生跃跃欲试,大受激励,课堂内生机勃勃。如此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朗读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成为本课教学的一大亮点。
再来看看两位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野草》中写野草的句子时不同的评价语。(教师甲)第一次评价:“读得还可以。”第二次评价:“读得不错。”第三次评价:“你朗读得太好了。”
(教师乙)第一次评价:“你让老师看到坚强不屈生长的野草了。”第二次评价:“老师看到了一个辽阔的草原了!”第三次评价:“啊!我看到了野草的海洋!”
很显然,教师甲的评价单调空洞,虽然一遍遍地朗读,但学生索然无味。教师乙的评价感性而富有趣味,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投人,这样的朗读评价语,是教师深入解读文章,置身于文章多种情境中的结果。其实评价语言不应拘于一种形式,它应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教师应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在一次次的惊喜中,学生也会全身心投入学习中。
二、评价中渗透方法的指导,以评促思。
评价,不只是好不好、对不对式的简单判定,“真棒”、“真有感情”等这些模糊评价只是起到单纯的肯定的作用,“真棒”,真棒在哪里,学生不知道;“真有感情”,朗读何处感情处理得好,没点出,学生弄不明白,只能是“雾里看花”。被表扬的学生的朗读水平得不到提高,仍然停留在原有水平,却自鸣得意;而朗读技巧没有掌握好的学生,在当众“献丑”后,没有得到教师的指导,不知朝哪个方向“继续努力”。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因此,在评价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朗读指导,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基本方法 ,发挥评价的提升功能。
在指导学生朗读《荷塘旧时》中描写荷花的三句话时,教师可以这样评价学生朗读:
教师:“荷花多美呀,作者的描绘更精彩,让我们通过朗读再现荷塘月夜静寂的美吧!“泛着”、“漾着”这两个词要注意一下。试着读一读。”
(一生读,声音响亮,但语调平淡)
教师:“朗读不是声音越大越好,想一想,那么安静的日子里,荷塘里的荷花沉睡着,你要用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声音告诉大家?”
(该生再次读,有明显进步)
教师:“这次进步了,因为你把自己置身于课文的情境中,读得很投人,让大家感受到了夜的“静”,但还不够“静”,读这几句话的时候,想想耸立在两岸的石桥在水面摇晃的月影,这样,夜幕下的荷塘就会从纸上走进你的心里。谁愿意再来读读?”
(又一生读,读得更好了)
教师:“读得真好,我看到了一幅宁静的荷花图,谁再来读?注意描写荷花的那些词。”
(又一生读,读得很有感情)。
教师:“你朗读时强调了“泛着”、“摇晃”这两个词,“沉沉地人睡了”讀得很成功,令人陶醉。你读得很有感情,把老师带到万里之外的美丽的荷塘了,谢谢你! ”
在上面这个教例中,教师的评价中渗透着对朗读方法的指导。如提醒学生注意描写夜景的词语,要求学生边读边想,置身于课文的情境读书,等等。教师在评价中还帮助学生总结、反思,启迪他们的思维。例如:“朗读不是声音越大越好,想一想,那么安静的日子里,荷塘里的荷花沉睡着,你要用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声音告诉大家?”“你朗读时强调了“泛着”、“漾着”这两个词,“沉沉地人睡了”读得很成功,令人陶醉。你读得很有感情,把老师带到万里之外的美丽的荷塘了。”。这样的评价会使学生主动积累起朗读此类句子的经验,并巩固下来,对以后的朗读具有启发性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学生掌握了方法,提高了朗读能力。
总结:
评价有法,但无定法。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朗读教学实践中反思自己对学生的朗读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小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从而为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奠定殷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钱春红.优化小学高段语文朗读评价的实践与探索[J].新智慧,2019,(27):23.
[1]陆雪静.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思考[J].读与写,2021,18(1):120-121.
浙江省义乌市青口小学 浙江省义乌市 3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