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弘扬衡阳历史文化、挖掘农耕文化精髓,融合农机农艺技术、创新现代农耕文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助力农耕文化发展等方面阐述了衡阳市现代农业发展措施,以期为推动该市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农耕文化;现代农业;措施;湖南衡阳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272-0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古往今来,历朝历代都将农业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来抓,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农谚历久弥新,是历史上始终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真实写照。农业的发展、粮食的丰收关系到国家的稳定。衡阳市历史悠久,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挖掘衡阳市农耕文化的精髓,并应用现代农耕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1 弘扬衡阳历史文化,挖掘农耕文化精髓
“回雁峰头声断处,青杉翠竹是衡州”。衡阳是历史文化名城,以“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闻名于世,历史悠久,潇湘八景中“平沙落雁,烟寺晚钟”均在衡阳。这里不仅有唐尧虞舜巡狩祭祀的文明遗迹,传颂祝融播火、韩愈开云的美丽传说,而且有朱熹、王夫之等古圣先哲的探索足音。相传炎帝登上衡山之巅,极目远眺,发现一段首尾欲接而未接的河流,当地人称之为“金线吊葫芦”,此处土地肥沃,炎帝喜出望外,在此掘地翻土,称之为“耒”,史称“神农创耒”。“神农创耒”成为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源头,衡阳也成为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另外,衡南泉湖二月八是衡阳的一张风情独特的历史文化名片。“赶泉湖二月八”成了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每逢这个节日泉湖街上人山人海,农民选购农具。随着时代变迁,传统农具被新型农具代替,渐渐成为艺术收藏品,但这些也在挽救人们的记忆,勾起人们的乡愁。农耕文化作为农业第一产业的精神力量,从神农氏到袁隆平,以独特的魅力从未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农耕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强调做到“顺天时,量地利,用力少而成功多”,并一直秉承协调和谐的“三才”观、趋时避害的农时观、辨土肥田的地力观、种养“三宜”(物宜、时宜、地宜)的物性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和御欲尚俭的节用观,体现了古代农耕文化的精髓。这些文化遗产和文体瑰宝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 融合农机农艺技术,创新现代农耕文化
昨天和今天一脉相承,农耕文化所形成的理念、思想是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的精神内核。随着社会的进步,衡阳市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的提高,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农机农艺的协调融合,为农耕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创造了崭新的现代农耕文化。
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近年来,衡阳市各项农机化指标快速增长,农业机械推广与应用工作位居全省前列。并自主研發了“MC自动化育秧苗床”,有效解决了水稻机械化插秧中的育秧质量瓶颈,填补了国内空白,该产品被评为“湖南省2013年度十大农机科技创新产品”。二是农艺技术发展前景多元化。在农业生产中,农业信息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生物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技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推动农艺学的发展前景变得更加多元化,也促使农艺学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三是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科学发展。衡阳市加快推进农机农艺技术融合,把发展机械化作为基本方向,以标准化作为基本要求,以制度创新作为根本保障,以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作为主要示范力量,不断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从而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标志,革命性地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极大地节省了劳动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机化新农具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在保证总产量增长的前提下,将大部分人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而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农村二、三产业,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效。理念的创新,改变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冲破传统思想的藩篱,提倡商业文化,更新了观念,促进了社会进步和乡风文明[1-2]。
3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助力农耕文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和贵州省的2次考察中,均强调了农业现代化是“新四化”中的薄弱环节,要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衡阳市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应秉承传统农耕文化精髓,结合衡阳市实际,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注入“四节”理念(即节水、节地、节能、节肥),着力改变水资源浪费、高能耗消费、低效益扩张的现状,推动现代农耕文化发展[3-4]。
3.1 强化水利设施以节水
水沛则粮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对粮食生产的保障作用在旱灾中尤为凸显。衡阳是全省三大少雨区之一,常有“先洪后旱、洪旱交错”的自然灾害出现,素有“衡邵干旱走廊”之称。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损毁现象十分严重,渠系不通,淤塞严重。因此,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力度,提高保障水平,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重点加大城区、灌区、库区等水利设施建设力度。
3.2 实施综合开发以节地
衡阳市人口已突破了700万人,但总耕地面积只有37.07万hm2,人均耕地面积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05 hm2的警戒线。因此,应珍惜土地资源,加快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推进国土整治,大力提高农业用地的利用率。
3.3 提高农机水平以节能
衡阳市属丘陵地区,种粮大户受地形影响,机械化作业不便,种植规模化程度也受到制约。因此,要实行农机购机补贴政策,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财政投入,增加购机补贴规模,大力推广节水、节能、节肥等新型农具,加速淘汰落后农具,大力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减少农业耕作成本。
3.4 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以节肥
衡阳市是一个紫色页岩地区,在降雨径流作用下极易导致水土流失。为促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能够落实到田间,既要解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市场化运作的难题,又要让广大农民亲眼看到实际效果,这是限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的“瓶颈”。因此,要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为农民创建窗口、树立样板,全面展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效果。同时,加强技术创新,保证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长效性的科技支撑。重点开展田间试验方法、土壤养分测试技术、肥料配制方法、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工作,不断提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平[5-6]。
4 参考文献
[1] 卢良恕.中国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 朱启臻.传统农业文化与现代农业发展[J].中国农村科技,2013(2):14.
[3] 衡阳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纪实[N].衡阳日报,2007-11-16.
[4] 邓秀新.现代农业与农业发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4.
[5] 靳淑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演进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5):95-100.
[6] 施晟,卫龙宝,伍骏骞.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阶段定位及区域聚类分析[J].经济学家,2012(4):63-69.
关键词 农耕文化;现代农业;措施;湖南衡阳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272-0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古往今来,历朝历代都将农业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来抓,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农谚历久弥新,是历史上始终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真实写照。农业的发展、粮食的丰收关系到国家的稳定。衡阳市历史悠久,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挖掘衡阳市农耕文化的精髓,并应用现代农耕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1 弘扬衡阳历史文化,挖掘农耕文化精髓
“回雁峰头声断处,青杉翠竹是衡州”。衡阳是历史文化名城,以“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闻名于世,历史悠久,潇湘八景中“平沙落雁,烟寺晚钟”均在衡阳。这里不仅有唐尧虞舜巡狩祭祀的文明遗迹,传颂祝融播火、韩愈开云的美丽传说,而且有朱熹、王夫之等古圣先哲的探索足音。相传炎帝登上衡山之巅,极目远眺,发现一段首尾欲接而未接的河流,当地人称之为“金线吊葫芦”,此处土地肥沃,炎帝喜出望外,在此掘地翻土,称之为“耒”,史称“神农创耒”。“神农创耒”成为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源头,衡阳也成为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另外,衡南泉湖二月八是衡阳的一张风情独特的历史文化名片。“赶泉湖二月八”成了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每逢这个节日泉湖街上人山人海,农民选购农具。随着时代变迁,传统农具被新型农具代替,渐渐成为艺术收藏品,但这些也在挽救人们的记忆,勾起人们的乡愁。农耕文化作为农业第一产业的精神力量,从神农氏到袁隆平,以独特的魅力从未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农耕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强调做到“顺天时,量地利,用力少而成功多”,并一直秉承协调和谐的“三才”观、趋时避害的农时观、辨土肥田的地力观、种养“三宜”(物宜、时宜、地宜)的物性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和御欲尚俭的节用观,体现了古代农耕文化的精髓。这些文化遗产和文体瑰宝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 融合农机农艺技术,创新现代农耕文化
昨天和今天一脉相承,农耕文化所形成的理念、思想是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的精神内核。随着社会的进步,衡阳市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的提高,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农机农艺的协调融合,为农耕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创造了崭新的现代农耕文化。
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近年来,衡阳市各项农机化指标快速增长,农业机械推广与应用工作位居全省前列。并自主研發了“MC自动化育秧苗床”,有效解决了水稻机械化插秧中的育秧质量瓶颈,填补了国内空白,该产品被评为“湖南省2013年度十大农机科技创新产品”。二是农艺技术发展前景多元化。在农业生产中,农业信息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生物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技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推动农艺学的发展前景变得更加多元化,也促使农艺学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三是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科学发展。衡阳市加快推进农机农艺技术融合,把发展机械化作为基本方向,以标准化作为基本要求,以制度创新作为根本保障,以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作为主要示范力量,不断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从而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标志,革命性地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极大地节省了劳动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机化新农具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在保证总产量增长的前提下,将大部分人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而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农村二、三产业,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效。理念的创新,改变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冲破传统思想的藩篱,提倡商业文化,更新了观念,促进了社会进步和乡风文明[1-2]。
3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助力农耕文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和贵州省的2次考察中,均强调了农业现代化是“新四化”中的薄弱环节,要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衡阳市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应秉承传统农耕文化精髓,结合衡阳市实际,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注入“四节”理念(即节水、节地、节能、节肥),着力改变水资源浪费、高能耗消费、低效益扩张的现状,推动现代农耕文化发展[3-4]。
3.1 强化水利设施以节水
水沛则粮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对粮食生产的保障作用在旱灾中尤为凸显。衡阳是全省三大少雨区之一,常有“先洪后旱、洪旱交错”的自然灾害出现,素有“衡邵干旱走廊”之称。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损毁现象十分严重,渠系不通,淤塞严重。因此,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力度,提高保障水平,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重点加大城区、灌区、库区等水利设施建设力度。
3.2 实施综合开发以节地
衡阳市人口已突破了700万人,但总耕地面积只有37.07万hm2,人均耕地面积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05 hm2的警戒线。因此,应珍惜土地资源,加快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推进国土整治,大力提高农业用地的利用率。
3.3 提高农机水平以节能
衡阳市属丘陵地区,种粮大户受地形影响,机械化作业不便,种植规模化程度也受到制约。因此,要实行农机购机补贴政策,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财政投入,增加购机补贴规模,大力推广节水、节能、节肥等新型农具,加速淘汰落后农具,大力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减少农业耕作成本。
3.4 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以节肥
衡阳市是一个紫色页岩地区,在降雨径流作用下极易导致水土流失。为促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能够落实到田间,既要解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市场化运作的难题,又要让广大农民亲眼看到实际效果,这是限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的“瓶颈”。因此,要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为农民创建窗口、树立样板,全面展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效果。同时,加强技术创新,保证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长效性的科技支撑。重点开展田间试验方法、土壤养分测试技术、肥料配制方法、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工作,不断提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平[5-6]。
4 参考文献
[1] 卢良恕.中国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 朱启臻.传统农业文化与现代农业发展[J].中国农村科技,2013(2):14.
[3] 衡阳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纪实[N].衡阳日报,2007-11-16.
[4] 邓秀新.现代农业与农业发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4.
[5] 靳淑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演进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5):95-100.
[6] 施晟,卫龙宝,伍骏骞.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阶段定位及区域聚类分析[J].经济学家,2012(4):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