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国国家女子足球队属于世界一流强队。2016年里约奥运会,德国女足力克瑞典女足,创造了历史,首次夺得奥运会金牌。本文将采用录像观察法、数据统计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2016年里约奥运会德国女足决赛比赛视频进行探索,为我国足球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2016年里约奥运会;德国女足;进攻特征;手段;组织形式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德国女足2016年里约奥运会决赛比赛录像。
1.1 研究方法:
1.1.1 文献资料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找到中国关于世界女足比赛统计分析的文献,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1.1.2 录像观察法:通过对德国女足奥运会决赛比赛视频资料反复观看,并对所研究的内容进行观察,记录数据。
1.1.3 数理统计法:通过对观看视频记录下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对比。
1.1.4 逻辑分析法:对结果进行逻辑分析并得出结论。
1.2 统计尺度:
1.2.1 区域的划分(如图1):垂直于球门线,画罚球区两侧的延长线,将进攻三区分为第一区域,左右两端的第二区域与第三区域,以及罚球区外的第四区域,进攻三区外的区域为远射门区域即第五区域。
1.2.2 有效进攻:得分与形成射门(包括射中门框范围内与射出门框外)
1.2.3 射门手段:打门前使用的射门形式(包括头球攻门、脚内侧推射、脚背内侧射门、凌空射门、正足背射门)
1.2.4 组织形式:形成有效进攻前所采取的进攻手段(包括4区配合、角球、任意球、2、3区传中等)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决赛德国女足与瑞典女足进攻特征分析
2.1.1 进球特征分析
本届奥运会,德国女足在决赛中的对手是瑞典女足,本场比赛的比分是2比1。第一粒进球是在下半场开场第47分钟,德国队获得球权后,从后场推进至中前场后,3名队员间通过2次传递将球传至右路下底传中,10号队员包抄接球,在罚球区内使用脚背内侧将球射进;第二粒进球是在下半时59分時,德国队在前场形成连续5次传递,迫使瑞典女足在罚球区前犯规,德国女足得到一次前场任意球机会,10号队员直接射门弹出后,瑞典队乌龙球得分。通过对进球的视频分析,可以发现这两颗进球都不是绝佳的进球机会,而德国队员却能把握住这样的机会,说明德国女足前场进攻小组的几名队员(10号、7号、13号、11号、9号)都具备很好的射门意识以及相匹配的射门能力,从而才能把握住机会,完成得分。
2.1.2 形成有效进攻与射门区域特征分析
本场比赛德国女足形成有效进攻与射门区域统计如下:德国队共完成了24次射门,射中门框范围内为9次,占总射门次数的37.5%;其中在1区内完成12次射门,2区完成0次,3区0次,4区形成12次射门。虽然德国女足在经过了前面5场比赛,进入决赛后,碰到实力同样强劲的瑞典女足,但比赛视频统计的数据却显示,德国队并没有因此降低自己的进攻节奏,在中前场通过个人运控、小组间的配合,不断制造射门机会,且射门成功率也保持了以往的高水平,说明德国女足在比赛准备期储备了充足的体能,才能保证在整个比赛周期内的每一场比赛发挥出较高的技战术水平。通过分析比赛视频,还可以发现,本场比赛的主力得分与组织队员是前锋10号,而在前几场比赛中,主要的进攻组织队员是中场队员7号与13号,说明德国女足中前场的几名队员都具备较高的技战术能力,整体水平平均,不会受个别队员状态不佳,而造成整个队伍进攻能力下降的情况。
2.1.3 形成有效进攻的主要射门手段
在与瑞典女足的决赛中,德国女足形成有效进攻的主要射门手段统计如下:第一位为正足背射门,共10次,占总射门次数的41.7%;第二位为脚背内侧射门,共5次,占总射门次数的20.8%;第三位为脚内侧推射,共4次,占总射门次数的16.7%;第四位为头球攻门,形成了3次,占总次数的12.5%,凌空射门2次,占总次数的8.3%。通过对统计数据分析,正足背射门与脚背内侧射门为德国女足重要的射门手段。观看视频录像,可以发现,德国队本场比赛在4区组织了多次小组间传接配合,从而在罚球区前制造了很多次打门机会,所以脚背正面与脚背内侧占总射门次数的比例高与情况相符。
2.1.4 形成有效进攻的主要组织形式
与瑞典女足的决赛中,德国女足形成有效进攻采取主要的进攻组织方式的统计如下:第一位为4区配合,共8次,占总比例的33.3%; 2、3区传中与个人运控突为第二位,各4次,分别占总比例的16.7%;第四位为角球,共3次,占总比例的12.5%;前场任意球2次,占总比例的8.3%;、1区配合、前场反抢与补射各形成1次,分别占总次数的4.2%。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4区配合占最高比例,与主要射门区域与射门手段的统计情况相符。个人运控突的比例也较高,说明在前场进攻时,对方防守位置站的很好,移动也非常有序,通过传接很难打破对方的防线,这时个人运球突破一个点,在局面上形成暂时性的以多打少,有助于球队被动变为主动。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 德国女足共有14颗进球,射门区域主要集中在1区,主要组织形式为2、3区传中、4区配合、前场任意球和点球,进球前采用的射门手段最多为正足背射门。
3.1.2 德国女足在本届奥运会中总射门次数为128次,其中射中门框范围内有45次;射正率为35.2%;形成有效进攻并完成射门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第1区与第4区。
3.1.3 通过对德国女足采用的总射门手段的统计分析,正足背射门是运用最多的射门手段。
3.1.4 德国女足在本届奥运会中,除去点球和补射,形成有效进攻所采取的进攻组织形式最多的是第4区域的组织配合,共计29次。
3.2建议
3.1.5 从主要的进球区域中分析,笔者认为在训练中应注重提高在罚球区内,这种强对抗下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以及加强训练在门前使用身体各个部位把握进球机会的能力。
3.1.6 通过对德国女足主要进球队员的技术特点的分析,在训练中有意识的训练队员长距离远射的能力。
3.1.7 前场定位球也是主要得分因素,应重视日常训练中对前场定位球的训练。
参考文献:
[1] 马英利. 2004欧洲足球锦标赛前场有效进攻战术特征的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 2005.
[2] 马二龙. 2007年女足世界杯进球途径特征研究[D]. 苏州大学, 2008.
[3] 王莎莎. 2015年女足世界杯八强阶段比赛射门进球情况的统计与分析[D]. 西安体育学院, 2016.
[4] 马健, 栾彬, 展凯. 第五届女子足球世界杯进攻手段特征分析[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5(6):71-73.
[5] 赵青山, 韩云鹏, 赵娜,等. 第五届女子世界杯足球决赛进攻特征分析[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5(5):74-76.
作者简介:张雨璐,女,1993年9月出生,天津市人,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 100084)
关键词:2016年里约奥运会;德国女足;进攻特征;手段;组织形式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德国女足2016年里约奥运会决赛比赛录像。
1.1 研究方法:
1.1.1 文献资料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找到中国关于世界女足比赛统计分析的文献,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1.1.2 录像观察法:通过对德国女足奥运会决赛比赛视频资料反复观看,并对所研究的内容进行观察,记录数据。
1.1.3 数理统计法:通过对观看视频记录下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对比。
1.1.4 逻辑分析法:对结果进行逻辑分析并得出结论。
1.2 统计尺度:
1.2.1 区域的划分(如图1):垂直于球门线,画罚球区两侧的延长线,将进攻三区分为第一区域,左右两端的第二区域与第三区域,以及罚球区外的第四区域,进攻三区外的区域为远射门区域即第五区域。
1.2.2 有效进攻:得分与形成射门(包括射中门框范围内与射出门框外)
1.2.3 射门手段:打门前使用的射门形式(包括头球攻门、脚内侧推射、脚背内侧射门、凌空射门、正足背射门)
1.2.4 组织形式:形成有效进攻前所采取的进攻手段(包括4区配合、角球、任意球、2、3区传中等)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决赛德国女足与瑞典女足进攻特征分析
2.1.1 进球特征分析
本届奥运会,德国女足在决赛中的对手是瑞典女足,本场比赛的比分是2比1。第一粒进球是在下半场开场第47分钟,德国队获得球权后,从后场推进至中前场后,3名队员间通过2次传递将球传至右路下底传中,10号队员包抄接球,在罚球区内使用脚背内侧将球射进;第二粒进球是在下半时59分時,德国队在前场形成连续5次传递,迫使瑞典女足在罚球区前犯规,德国女足得到一次前场任意球机会,10号队员直接射门弹出后,瑞典队乌龙球得分。通过对进球的视频分析,可以发现这两颗进球都不是绝佳的进球机会,而德国队员却能把握住这样的机会,说明德国女足前场进攻小组的几名队员(10号、7号、13号、11号、9号)都具备很好的射门意识以及相匹配的射门能力,从而才能把握住机会,完成得分。
2.1.2 形成有效进攻与射门区域特征分析
本场比赛德国女足形成有效进攻与射门区域统计如下:德国队共完成了24次射门,射中门框范围内为9次,占总射门次数的37.5%;其中在1区内完成12次射门,2区完成0次,3区0次,4区形成12次射门。虽然德国女足在经过了前面5场比赛,进入决赛后,碰到实力同样强劲的瑞典女足,但比赛视频统计的数据却显示,德国队并没有因此降低自己的进攻节奏,在中前场通过个人运控、小组间的配合,不断制造射门机会,且射门成功率也保持了以往的高水平,说明德国女足在比赛准备期储备了充足的体能,才能保证在整个比赛周期内的每一场比赛发挥出较高的技战术水平。通过分析比赛视频,还可以发现,本场比赛的主力得分与组织队员是前锋10号,而在前几场比赛中,主要的进攻组织队员是中场队员7号与13号,说明德国女足中前场的几名队员都具备较高的技战术能力,整体水平平均,不会受个别队员状态不佳,而造成整个队伍进攻能力下降的情况。
2.1.3 形成有效进攻的主要射门手段
在与瑞典女足的决赛中,德国女足形成有效进攻的主要射门手段统计如下:第一位为正足背射门,共10次,占总射门次数的41.7%;第二位为脚背内侧射门,共5次,占总射门次数的20.8%;第三位为脚内侧推射,共4次,占总射门次数的16.7%;第四位为头球攻门,形成了3次,占总次数的12.5%,凌空射门2次,占总次数的8.3%。通过对统计数据分析,正足背射门与脚背内侧射门为德国女足重要的射门手段。观看视频录像,可以发现,德国队本场比赛在4区组织了多次小组间传接配合,从而在罚球区前制造了很多次打门机会,所以脚背正面与脚背内侧占总射门次数的比例高与情况相符。
2.1.4 形成有效进攻的主要组织形式
与瑞典女足的决赛中,德国女足形成有效进攻采取主要的进攻组织方式的统计如下:第一位为4区配合,共8次,占总比例的33.3%; 2、3区传中与个人运控突为第二位,各4次,分别占总比例的16.7%;第四位为角球,共3次,占总比例的12.5%;前场任意球2次,占总比例的8.3%;、1区配合、前场反抢与补射各形成1次,分别占总次数的4.2%。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4区配合占最高比例,与主要射门区域与射门手段的统计情况相符。个人运控突的比例也较高,说明在前场进攻时,对方防守位置站的很好,移动也非常有序,通过传接很难打破对方的防线,这时个人运球突破一个点,在局面上形成暂时性的以多打少,有助于球队被动变为主动。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 德国女足共有14颗进球,射门区域主要集中在1区,主要组织形式为2、3区传中、4区配合、前场任意球和点球,进球前采用的射门手段最多为正足背射门。
3.1.2 德国女足在本届奥运会中总射门次数为128次,其中射中门框范围内有45次;射正率为35.2%;形成有效进攻并完成射门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第1区与第4区。
3.1.3 通过对德国女足采用的总射门手段的统计分析,正足背射门是运用最多的射门手段。
3.1.4 德国女足在本届奥运会中,除去点球和补射,形成有效进攻所采取的进攻组织形式最多的是第4区域的组织配合,共计29次。
3.2建议
3.1.5 从主要的进球区域中分析,笔者认为在训练中应注重提高在罚球区内,这种强对抗下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以及加强训练在门前使用身体各个部位把握进球机会的能力。
3.1.6 通过对德国女足主要进球队员的技术特点的分析,在训练中有意识的训练队员长距离远射的能力。
3.1.7 前场定位球也是主要得分因素,应重视日常训练中对前场定位球的训练。
参考文献:
[1] 马英利. 2004欧洲足球锦标赛前场有效进攻战术特征的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 2005.
[2] 马二龙. 2007年女足世界杯进球途径特征研究[D]. 苏州大学, 2008.
[3] 王莎莎. 2015年女足世界杯八强阶段比赛射门进球情况的统计与分析[D]. 西安体育学院, 2016.
[4] 马健, 栾彬, 展凯. 第五届女子足球世界杯进攻手段特征分析[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5(6):71-73.
[5] 赵青山, 韩云鹏, 赵娜,等. 第五届女子世界杯足球决赛进攻特征分析[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5(5):74-76.
作者简介:张雨璐,女,1993年9月出生,天津市人,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 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