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应用并举的开放式教学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ran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设计的实用性使其不得不紧贴时代需求,因而它的教育模式更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色,那么设计教育的新变化对于雕塑教育的发展有何促进和借鉴呢?本刊记者梦佳特采访中央美术学院两位专家,以求解答。
  记:中央美术学院在2002年同时成立了设计学院和城市设计学院,这是出于什么样的战略考虑呢?
  诸:中央美院在2000年的时候迁入新校,其归口管理单位由文化部转为教育部,面临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当时很重要的工作,是对中央美院未来办学和规模做出规划。历史地看,1999年全国开始本科大扩招,当时在中转办学的中央美院基本没有参与到大扩招的潮流里去,一方面是硬件原因,另一方面文化部管辖和教育部的管理方式也有不同。经过管理调整,新领导到位之后,考虑到社会对设计人才需求急剧增长,抓住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作出战略调整,明确大力发展设计学科的重要方向,以融入到教育发展大格局里面。
  中央美院过去的学科比较单一,以造型学科为主。今天,它已经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的美术学院了。这是一种选择和判断:从国际上来看,小型的、单一的纯艺术学校并不多,纯艺术创作多元化已经是一个不容置否的趋势,如果仅仅以纯艺术为主,学院会逐渐萎缩,一定要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大力发展其他新兴学科。
  然而设计教育学科发展也有不同的取向。花家地本部设计学院的取向为高、精、尖、国际化,其学科划分模式乃是以大家普遍认识下的学科分类的角度和国际交流平台的角度、类型定位为依据。但是设计教育还有另一个方向:以学科知识划分为基础,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以问题为导向,培养以现代城市时尚需求为研究和服务对象,同时具备一定市场能力、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就是城市设计学院办学之初的目标。这既是设计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必然,又是办学机制和体制上的实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同时为未来中央美院的改革作一个尝试。
  记:创新和实验性体现在哪里?
  诸:城市设计学院在定位上更偏向应用。设计是应用性质的学科,在专业设置和专业教学的内容上,更偏重于解决问题,以目的来整合知识。传统的基础学科是以知识划分为依据,根据内容和学术研究内涵的差异来确定。城市设计学院设有城市信息设计学部、城市形象设计学部、城市时尚设计学部、城市影像设计学部,完全不是传统的专业目录。城市信息设计基础为传统的平面设计和新媒体,研究传媒时代当下信息传播的有效性,既具原来传统背景,又有现实针对性。城市形象设计学部,是以立体和空间设计为核心,以城市区域文化形态的视觉传达为目标,满足城市化发展中文化规划和视觉传达的需求而建设的一个学科。城市影像设计学部以活动影像设计为基础,包括动画、实验影像等。城市时尚设计学部侧重于城市生活产品与城市家居空间的设计,将时尚和流行元素纳入教学与科研,通过时尚产品与时尚家居的设计介入城市生活,引领大众形成更加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提升生活品质。
  这是以学科知识划分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目的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交叉和综合后的选择,是传统学科的拓展、交叉和融合。我们希望能够对未来学科发展、知识更新和创新进行新的探索,也为了更有效地直面问题的解决。当然,这是一个大学的教育,还不能脱离学术和知识的基础。学术为先,应用为本,这是密切结合的两部分。
  记: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城市设计学院作出了什么样的调整?
  诸:大体是两段制。前两年为知识的传承、研究方法的训练和思维方式的训练,作为培养的单元,实行课程制。后面两年,实行工作室制,实际上是课题制。这两段的教学方式、内容、目标、实施、师资队伍配备和社会联系都不一样。前两年以专职老师为主,规划出很多组的课程,主要的目标是知识梳理和传承,课程背后是学术研究。后两年教学任务,通过引进有经验的设计师和专家甚至国外的资源合作建立工作室的方式进行。工作室的导师必须要在一线设计领域有经验、影响和学术主张,因为后两年是学生跟着设计师学习怎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阶段。
  由于这两段操作办法和教学内涵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所不同。第一阶段的基础教育有很大的调整,我们把两年的基础教育全部打通,逐渐丰富和梳理出几大板块,把知识很好的分类分成各种课程,把这些东西做一个最大化的设计,加大选择性,逐渐丰富课程,使学生有所选择地形成未来的专业取向。采取学分制的办法,可能以后允许学生在完成第一阶段后停学。目的是鼓励有兴趣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尝试创业,以后可以再回到学校申请进入工作室。通过有目的性的实践就可以明白自己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室。导师也要对学生进行审核和选择。导师也可以鉴定学生是否能够提前毕业。我们很难像西方那样四年都是开放式的,在中国不适应。目前已经建立了十几个工作室,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专业发展,工作室可以灵活的调整。
  在对学生毕业作品的要求方面,毕业设计不写论文,而是提交设计报告,要求对于设计流程的规范要求和设计的每个阶段都做一些研究,保证设计的原创性,体现研究,把握、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有所促进,与过去空洞论文和设计相脱节的情况相比有所改变,培养了学生的原创精神,促进其对设计的深入理解。城市设计学院每个工作室划分得比较细,对学生毕业作品要求比较明确。有些工作室比较不错,由于导师的实践能力强,经验丰富,能看出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整齐,出了不少好的作品。但是动画那一块比较有争论,原来集体创作比较多,现在个体创作多,系里提出来要求更多集体创作,但是怎么考察学生的工作量和质量是一个问题。
  所有这些,现在正在创造条件去完善,当然也要和大院的整体方向符合。总体希望分院的培养模式更具包容性,不要那么刚化。由于扩招后学生本身的差异性以及他们发展的要求和方向都有很大差异,不像以前都是附中上来的,比较整齐,容易因材施教,对教学也提出新的要求,我们的目标是能让不同发展趋向都能够在这个体制下得到实现。
  记:刚才您提到了对工作室导师的要求——必须是一线的设计师。在这样的办学模式下,师资力量应该如何配套?
  诸:我个人的观点是教师是一个团队,是一个整体的生态关系。现在的情况比较综合,设计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形成团队,包括职业教师,以研究和传承为任务及学术方向,更多教授基础课;很好的设计师,拥有一线的实践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组织能力、驾驭课题的能力;第三是很好的技师。这三类人构成一个培养团队。如果取向正确,这三类人的考核也应有所侧重。职业教师要有教学成果,课程建设、设计的任务,学术研究的任务,也需要给工作室做助手,是课题实施的助手,这些以年轻老师为主,也希望通过几年,让老师在自己学术研究和教材建设方面出自己的成果。工作室负责人以实践经验为教学内容,对他们的要求是要有实践成果,把经验转化知识,不能脱离实践。现在的技师还是不能达到我们的要求,不能独立承担起对材料、媒体、软件,甚至硬件研究和对学生创作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现在很缺少能够在教学辅助这一块打通壁垒,整合资源的人才,他们不仅仅是管理人员。
  另外,开放办学便是把各种显性的、隐形的社会资源引进来,把有些还没有形成理论和知识的,在实践当中不断产生的经验纳入到教学平台中来,保持与社会发展的最小差距,研究知识更新的问题。这样的话,专职老师的队伍就很少,更多是聘任以及与社会资源结合形成团队的概念,在团队中,各自实现价值。基本上我们学院有30个左右的专职教师,70~80%都是留学回来的,平均年龄在30岁多一点。并且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不同留学背景的老师,包括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北欧等,人员背景上的广泛会带来差异化的知识和国外的学术资源。另外,很多新专业的建设都是和国际机构合作,希望能把国外的一些好的理念引进进来。
  记:这种强调应用和实践的教学模式和一般大专院校的职业教育有什么区别?
  诸:我在之前的回答中提到了“学术为先,应用为本”。大学大学,是大学教育,一定是学术为先,而不是只是学技能的职业教育,但是学术的发展必须以应用为依据。未来设计和生活的发展多种多样,更偏重于实践,要求我们关注事件中的变化和需求。我们总是习惯于发问未来趋势怎么样,关着门讨论,不如很好的参与到实践中,跟上发展步伐,很多事情不是我们能决定的,身处期间,应更多体验感受敏感的变化。不是说应用就没有学术,学术就没有应用,两者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必须找到很好的平衡。
  从中央美院培养人的目标看,还是希望学生今后能在专业领域内有所建树。我们希望培养相对高端的一些人才。高等教育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只有办出质量才会赢得空间,那些处于边缘的学校就会发现压力很大。培养既能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创业能力,又能引领社会发展的人才,那是我们的培养目标。
其他文献
2010年,我随雕塑专业委员会艺术考察团游览中欧,徜徉于布拉格老城时,在歌剧院附近见到了一座空斗篷雕塑,印象颇为深刻。只是没想到,后来我居然在中国遇到这件作品的作者安娜·高美女士,缘分一词不可谓不巧妙。某日上午,我们相约在一家咖啡馆对她进行一次采访。在我看来,安娜虽年逾花甲,身上却有一种充满活力的优雅及浪漫,她的言谈举止都洋溢着对艺术的热爱,对美与和谐的盛赞。我们聊起了她的人生,她的作品,她的思想
2009中国国际雕塑年鉴展杭州巡展于2009年6月16日至7月5日期间,在杭州西湖博览会博物馆隆重举行。开幕式上,巡展迎来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杨自鹏、中国文联副主席白庚胜、澳大利亚雕塑学会会长罗杰·麦克法兰、杭州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翁卫军、文化部外联局国际处处长杨治、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段喜臣先生等诸多嘉宾,接受了他们的祝贺,也向他们展示了杭城的品味与文化理想,
自达尔文以来,人们通常认为树木是孤独的奋斗者,为了生存,它们会与周边的其他同类争夺水分、营养物质和阳光,只有胜利者才能长得最高、长得最壮。而现在大量的科学证据表明,树并不各自为战,更多的时候它们会组成联盟,共同发展。   树与树的结盟      早在1983年,科学家就发现柳树、杨树的叶片被毛毛虫啃食时,它们会向邻居发送危险信号,而邻居们接收到信号,就会释放毛毛虫不喜欢的“驱虫药”,从而使毛
李富军(译)    今年是俄罗斯雕塑家A.C.查尔金从事雕塑创作40周年纪念,从1966年他从列宾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算起。  要评论这位雕塑家的艺术成就,绝不应单单看他的艺术作品,而要联系他的成长经历和他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全面考量。  1956年,年轻的查尔金奔赴黑海海军服役,期间先后遇到两个在他的命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人物:V.Krigorchuk和V.Shrubom(列宾美院毕业生),前者影响了
中国,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  只是,当我们穿着城里人的服饰,喝着城里人的咖啡,住着城里人的公寓,用着城里人的抽水马桶的时候,我们是否真的就成了城里人?  只是,当农民的土地被收归他有,当一座座高楼在乡村崛起,当机器轰鸣声替代了鸡鸣犬吠的田园牧歌,当传统的风俗礼仪——那些与祖先的亲密联系被切断之时,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是否就得到了他们向往的生活?他们是否依然拥有家园、归属感和身份认同?  费孝通先生在《
O.托尔斯泰娅 翻译:李富军 摄影:D.卡明盖尔    离圣彼得堡不远有一个地方,人们亲昵地称它为“阿仔尔歌”(小湖群,译者注)。这个名称不只是地理上的概念,同时还是文化上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曾有过文学艺术创作者来到这里住下来,开始在这里工作、交流和休息。今天这里已经成为画家村,可称为是俄罗斯的现代艺术大本营。这个阿仔尔歌社区的非正式领袖是德米特里·卡明盖尔。  德米特里·卡明盖尔1944年
过去我们在研究和考察我国古代佛教雕塑时常提到这些佛教雕塑,都是依据重要的《造像量度经》,但我还从未见到过《造像量度经》。这一次是从一位从事佛教雕塑的朋友那里,得到了一册非常难以见到的《造像量度经》,它是一册古旧的非常珍贵的线装木版书。我感到非常高兴。当即进行了翻阅,它是“经书”,内中有不少难以读懂的语句和生僻字。经我反复细度之后,终于能理解“经书”的一些主旨。但是有不少未能充分理解之处,还需要行家
鸟儿会纵火  澳大利亚树林里着火了,树林里喷射着红色的火焰,冒着滚滚浓烟。咦?有几只鸟儿在树林边盘旋,时而低飞,叼起冒着火星的树枝,时而高飞,飞到火势没有蔓延到的地方,将树枝丢下,过了一会儿,又一处起火了。这些鸟儿在做什么?  如果你遇到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他会告诉你,这是鸟儿在纵火。  鸟儿也会纵火?听起来很稀奇,但对澳大利亚的居民来说早已见怪不怪了。澳大利亚野外常常发生火灾,除了人为或闪电引起
内容摘要:在吸收我国汉族传统砖雕艺术的基础上,临夏砖雕艺术更新演化出各种雕刻技法、画幅结构、题材内容,成为独立的一个工艺美术门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区域文化个性特征。临夏八坊清真北寺“龙凤呈祥”砖雕影壁和回族政要马步青的住宅东公馆“江山图”砖雕影壁分别代表了河州地区明清宗教建筑和民国民居砖雕装饰的精品制作。  关键词:临夏砖雕;清真北寺;东公馆  临夏古称河州,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西南部,
对于企业而言,我们应该有可持续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  ——卫恩科  世人都道商人“重利轻义”,而不知“义利之辨”,在商业文化中另有一番千秋。  商业文化是伴随着商品交换活动产生的文化现象。19世纪来西方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提出:经济现象和伦理文化是同一因果链的两个侧面,经济现象背后是文化力。如此而言,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的儒家文化,同样也有力地塑造着中国传统商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