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外一篇)

来源 :福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若秋,现就读于福州三中高三年级。爱好文学、摄影、音乐,曾获得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初赛一等奖、第十五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省级三等奖。
  一
  她出生在柏川镇,一座离省会最远的乡镇。
  从家出发,往东走两公里,有一座废弃的火车站。
  那是她最常去的地方。
  不知疲倦地呼吸,不知疲倦地踱步,不知疲倦地听远处列车飞驰而过的声音,仿佛呼啸的风都是列车带来的。
  虽然她,从没近距离见过一趟列车。
  不知道为什么,还没有过梦想的她,总是在听见列车飞驰而过时有一种想要拼命奔跑的感觉,想要拼命奔跑到有列车经过的远方。
  她熟悉这里的所有。这里荒凉而安详的气息,这里傍晚时流淌着金色的铁轨,这里无人问津的野草,这里随性的风。
  她依赖这里,却同时渴望离开。
  风在呼唤她,风会带她走吧。
  而她喜欢铁轨有一种美:不管曾经迎来送往多少趟列车,都始终在风中笃定。
  二
  小姑娘的名字叫黎孟。父亲姓黎,母亲姓孟。
  黎孟戴着一副细框的大眼镜,头发只比男孩子长一点,尤其是刘海,碎碎地耷拉在光滑的额头上。穿着表姐过时的宽大衣服,拖着地摊上买的塑料凉鞋。这一身打扮,遮盖了她原本精致的五官和窈窕的身材,就像镇里每一个同龄的姑娘。
  表姐初中毕业后就去城里打工了,赚了工资后,给她买了一双白板鞋和一架傻瓜相机。白板鞋她舍不得穿,相机倒是每天都会拿起又放下,来回好几遍。有一天,她把相机挂在脖子上,又走到了废弃的火车站。夕阳倾注全部的暖色调,给这里的所有,都蒙上一层厚重而透亮的橙色。越远的铁轨,被笼上越厚的毛茸茸的金边,有一丝可爱,还有一丝神秘。黎孟看得入了神——要是能记录下这个时刻该有多好。她摸了摸脖子上的相机,决定做一番尝试。
  眼睛小心翼翼地对上取景框,手指小心翼翼地按下快门——“咔嚓”,于是有了人生中的第一张相片。
  金色的铁轨清晰地凝固在屏幕上。和着微风,一同清晰的,还有那线条渐显的梦想图景。
  三
  “黎孟黎孟,也给我拍一张吧。這把梳子送给你。”
  黎孟很有摄影天赋。镇上的人们会拿些生活小物件,来换她拍摄的相片。那里唯一一家冲印店的老板,也对她赞赏有加。
  她第一次有了梦想,她有了第一个梦想——当摄影师,拍遍世间美好的风景。
  四
  十五岁的黎孟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暂别柏川镇,穿着白板鞋,带着傻瓜相机。
  她这是去城里的医院看病。
  眼疾,让视力退化得很快,黎孟需要治疗。她暂住在表姐的合租屋里。租客里有一位叫钟玥的姐姐,人长得好看,拍的照片也好看。人家可是独立摄影师,拍的照片别有一番味道。那照片里的城市生活百态,黎孟很是向往。
  钟玥好不容易挤出点时间,带着黎孟,去市中心广场拍照。她背上装备齐全的厚重的单反包,黎孟依然把单薄的“傻瓜机”挂在胸前。
  她告诉黎孟,现在摄影师基本上都用单反相机拍照,还要用电脑后期修图。黎孟捣鼓着自己的“傻瓜机”,没有说话。她心里清楚这些东西的昂贵。不过,她清晰地记下了钟玥柔和的声音:“这些只是硬件条件,可别浪费你这么好的天赋。”
  黎孟几次欲言又止,终于小声地说:“姐姐,你能帮我拍一张吗?”
  风有点大,但单反相机镜头还是准确地捕捉到黎孟微微仰头回眸的一瞬。这张侧面特写特别好看——发丝飘散却有形,眼神清澈又迷离,鼻尖挺立,嘴巴微张。
  这神情迷人,又迷惘。
  五
  半个月的治疗结束了,医生叮嘱:注意用眼卫生。
  “营养要均衡,身体要锻炼,体质要增强……做作业时,不要过度用眼……电子设备不能玩……”
  “喜欢拍照,可以吗……”黎孟小心地问。
  “痊愈前不能碰,”医生皱了皱眉,“之后的话,再看看。”
  黎孟没有什么表情。眼疾与摄影能有什么关系?但她终究没问,只是紧紧地咬着嘴唇。
  离开了高大的外科楼。暴雨,狂风。
  伞又有何用?呼啸的风只会将伞吹得难以持握。再好的技术,这时也拍不出美景。
  狂风之中,只有凌乱,只有破碎。梦想四分五裂。
  她突然在街角蹲了下来,像寻找缺失的拼图的孩子。
  可双手仍然执拗而竭力地端正着伞。
  她湿漉漉的眼眶里,有雨,有泪,也有光。
  六
  几个伙伴来接她,眼神里满是对她去过大城市的羡慕。
  “黎孟黎孟,再给我们拍照吧?”
  “好啊。”黎孟扯了扯嘴角,咀嚼着自己的名字。“黎孟”二字,是父母的姓氏叠加,美满结合。可现在,“丽梦”成了“离梦”。
  那天,她又到了熟悉的废弃火车站。
  微风阵阵,夕阳下的铁轨,静静地映在她的眼眸之中。
  不知什么时候,隔壁那个老人走进画面,手里拎着扳手,不时在早已废弃的铁轨上敲敲打打。他是修铁路时来到小镇的,之后再也没有离开。后来火车站废弃了,铁轨和他一起退休。但每天,他仍然准时到来,沿着铁轨,走啊走,敲啊敲……
  她就这么看着,看着。看着夕阳下渐渐暗淡的铁轨,看着老人渐渐模糊却执着向前的身影。
  恍然间,她仿佛看见这条铁轨曾经朝气蓬勃的样子,曾经承载匆匆旅客的刚强身躯;她仿佛看见这条铁轨曾经遇水架桥遇山凿洞,坚定地伸向远方。
  眺望着铁轨从未变换的向前延伸的姿态,她想象着它守护梦想时的从容,想象着它抵达终点时的雀跃。
  她又听见远方列车飞驰的声音,她多想用力地头也不回地奔跑,然后跳上车厢啊。现在,她可能永远追不上列车的速度,可是总有一天,她会到列车经过的地方,从容地上车。   未来的方向何须别人解答?不为人道的梦想或许已等在未来。
  半晌,她握紧拳头,朝着太阳落下的相反方向走去。
  世界上有多少逐梦的孩子?是的,他们都会老去,就像脚下废旧的铁轨。
  可是管它呢,这一刻,她依旧喜欢铁轨的这种美——不管有没有迎来送往列车,都始终在风中笃定。
  困在梦里的人
  高三第一次月考结束是在炽热的仲夏。接近中暑的我背着因为考试才格外轻盈的书包,仍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上楼爬到大半,看到一个穿连衣裙的女孩,头发湿漉漉的,手上还拿着黄色的浮板,像是刚游泳完的模样,一定凉快极了吧。
  我顿时心生羡慕。不过想当年我游泳完还是有热狗或者玉米吃的人啊。然后看了看女孩背后那堵刷着大大的“5”的墙,继续拖沓着脚步往上爬。嗯,还有三楼。
  终于站定在家门口,习惯性地打开信箱,查看有没有新的《21世纪英语报》。然而没有,可是等等,怎么有一个雪白的信封?除了一大串英文印刷字之外,信封上是显眼的“林点(寄)”。
  坐在书桌前,我耐心地剥开淡蓝色胶带,似乎预料到多年的秘密终于将要启封。即使早已不再介怀,仍心头一颤。
  说实话,我并不大认得林点的笔迹。
  见字如面。
  上周去医院,供患者等候的座椅旁有一台自助零食贩卖机。我看见两个小孩,一个哭闹地拍打着透明的面板,一个看了看身边大人的脸色,识趣地走开了。
  如果把我和你放置进这个场景,变回与这两个小孩相同的年龄……此时此刻此情此景,那么,我一定是前者,而你便是后者。
  毫无征兆地想起你,所以写这封信问候你。
  我想你大概是从六岁起对我有较多的印象吧。你在福清长大,而我在福州,虽然不过一个小时的车程,但一年中只有春节和爷爷奶奶过生日时我们才会见面。
  还记得每次的见面吗?在大酒店的包厢里,你爱黏着我坐。我给你剥虾,喜欢捣鼓你跟我一样长度的“蘑菇头”。或是在爷爷奶奶家里,我们霸占着爷爷奶奶的被窝,趴着,看着电视,或者关了灯,讲鬼故事。
  其实刚开始不是这样的,你大概记不得了。在你小一点——还没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只是你聽过名字的“点点姐姐”,每次见到你的时候,你盯着我,没有笑意,或者是一点点陌生而羞涩的神情,然后奶奶跟你说“快叫点点姐姐”,你却别过头去,去找你更熟悉的两个大姐姐。
  无奈我们见得太少,而你忘得太快。
  后来,两个大姐姐去读大学了。
  后来,你长大了,没有人一定要宠着你,包括你的两个大姐姐。
  然后,你就黏上了我,有段时间,无休止地打电话骚扰我。因为我是最小的姐姐,虽然和你相比,也大了整整九岁。
  喂,哪有经常打电话骚扰?明明是发短信好不好?
  我印象很深的一次是三年级的寒假,那年林点姐姐高三。
  我耐不住寒冷和过早做完了寒假作业的寂寞,给她发短信:“你在干吗?”
  姐姐用上高三时特意准备的同款老年人手机回:“准备考试。”
  “骗人。”
  “真的,我明天才考完期末考,大后天返校接着上课。你姐惨死了呢。”
  “哈哈哈哈那我真爽。”
  “哦。”
  “那祝你考好,一定要冷静。”
  “……好的,谢谢宛宛小朋友。”
  “讨厌。”
  想到这里,我“扑哧”一声笑了,然后继续往下读。
  最近,我做了个梦。准确地说,是连续做了个梦。
  梦里,我家阳台的水池边上,是一堵贴满方格瓷砖的墙。按顺序敲击三块方砖,一整面的瓷砖便往两边收缩,中间留出一个狭窄的通道,人走进去后,瓷砖自动恢复原样。通道里是陡峭的楼梯,通向一间隐蔽的阁楼。打开一扇木头门,“吱呀”一声,阁楼里的光便倾泻出来。那是个宽敞的阁楼。里面的人算不上多,但形形色色,有佝偻着背缓慢走动的老人,有吸着烟把报纸摊开在茶几的秃头中年人,有拥吻的年轻情侣,有从婴儿床上快要滚下来的小孩。共同特点是,我都看不见他们的眼睛,或者说是眼神。
  我突然呼吸不过来,接着一阵眩晕。就在这时,我听到了你的声音。
  “点点姐姐!”
  “你怎么也在这里?”
  “我也不知道啊,半夜睡不着,就走到这来了。”
  我抬头看表,已经是凌晨三点了,明早还要上课。
  于是我和你在阁楼里找了间没有人的卧室,锁上,想要入眠。
  我关了灯,你依然习惯趴着的睡姿。你把头扭向我,深邃的眼眸在没有灯光的空间里仍然清晰可见,像天上的星星。你说:“讲鬼故事吗?”
  我笑了,想起了我们那些霸占着爷爷奶奶床铺的缱绻的日子。
  然而我说,太迟了,睡吧。耳畔传来你轻微的呼吸声。
  六点半的闹钟。我醒了。梦醒了。
  我一个人躺在自己的床上。窗外有光倾泻进来。昨天夜里,我仿佛伸手够到了星星。
  我最后一次做这个梦,是在上周去医院那天的晚上。
  因为是周末,第二天不需要早起,我们便彻夜在阁楼的地板上走来走去。
  我跟你谈起,高三生活给我的沉重压力——没完没了的模拟卷,没完没了的黑墨水,没完没了的笑与泪;我跟你谈起,我暗恋的男生,是如何假装不知道我的心意;我跟你谈起,我常常排斥爸爸妈妈给予我的过多的关爱;我跟你谈起,很多写在草稿纸上被揉皱的秘密……
  你沉默了几秒,然后迟疑地说,其实我很羡慕你。
  “我的爸爸妈妈根本就不爱我。我说真的。他们爱我的哥哥,把好吃的留给他,我和他吵架的时候,他们从来只训斥我。只有爷爷奶奶爱我。”
  “我也爱你啊。”我止住快要汹涌的哭腔。
  “嗯,要是你是我的亲姐姐就好了。”
其他文献
2019年9月6日,韩国国防部长官郑景斗与印度国防部长辛格在首尔签署合作备忘录,旨在加强两国间的防务教育交流,推动两国海军互相提供后勤支持。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印度海军军官表示,此次合作备忘录的签署,将使两国舰艇能够借助彼此的海军基地进行休息和补给,并得到基本的维护和保养。这标志着韩印海上安全合作进入全新阶段,也意味着韩印防务安全合作迈出重要一步。韩国国防部长官郑景斗(右)与印度国防部长辛格(左) 
开花的石头  挺住,意味着生活的一切  就像睡在山脚下的岩礁  让缝隙里贫苦的水滴  养活着自己深绿色的胡茬  在吹拂中微笑  看着前世的情人踏过今世的台阶  把金色的光芒  全部都集中在她的脸上  相忘,在相爱时就做了留白  冷落了一生的痣  一醒就破的梦  永恒总在须臾之间  岁月的炉火啊  把两端烘托得那么美好  ——日出,日落  手牵着手,走进开花的石头  所 谓 生 活  所谓生活  嫉
宁静方能致远,摒弃浮躁的心,还心灵一片“静土”,静心去发现、去欣赏、去享受人生旅途美妙的风景。  当你抱怨世界毫无生机,一片素白之时,你身旁的树枝正萌发着翠色欲滴的春芽,不是它不存在,而是你未用心发现它。  当你抱怨世界死气沉沉,没有热情之时,你身旁的小溪正激情、快乐地奔向大海,不是它不存在,而是你忽略了它。  还心灵一片“静土”,那么我们将会拥有一个多彩世界。  “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
张则桐,男,1970年8月生,江苏新沂人。文学博士,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散文史、明清文学与文化,近年来致力于明清散文的教学和细读及相关随笔的写作。已出版《张岱探稿》《明清散文选读》《明末清初散文探微》等著作,在《中国典籍与文化》《书屋》《文史知识》《古典文学知识》《国文天地》等期刊发表论文、随笔50余篇。  休宁访松萝茶  读过《陶庵梦忆》的人都知道,明末清初散文家张岱的茶艺造诣
多媒体时代,亲笔信是越来越稀罕了。  退休那年,我曾把留存的1000多封来信,集成一袋放置床头,想利用夜间难眠时重读一遍,再决定其取舍。不料,十多年过去,反复筛选之后,居然还剩下近300封,似已成为我肌体的一部分,再也无法剥离与切割了。  挖掉签名的名家墨宝  我最珍贵的一叠来信,是年轻时在《福建文学》当散文编辑时,向全国名家邀稿后所获得的馈赠。其中,1982年是大丰收之年,那年,遵照郭风先生的提
2017年8月,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首次对外公布美军马赛克战的新构想;2018年9月,在DARPA成立60周年大会上,DARPA所属战略技术办公室主任蒂姆·格雷森强调,要全面推进马赛克战作战概念;2019年9月,受DARPA委托,米切尔航空航天研究所所长、前空军退役中将大卫·德普图拉发布《重塑美国军事竞争力:马赛克战》研究报告,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马赛克战及相关内容,有力推动马赛克战
这是一群好奇心和创造力爆棚的孩子,他们聚集在一起,观察太空种子生长,进行机器人发明创造,可别小看了这群“小学生”,他们可在许多赛事都斩获了奖项。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群孩子们,他们,就是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分校创客社团的“小创客们”。  科技滋养生活  ——小小“创客”硕果累累  东城区史家小学分校的创客社团,作为学校科技活动的一大亮点,培养了一大批热爱思考、热爱创新的“小创客们”。创客社团成立于2
一  金秋的周末下午,天高云淡,和风拂面。我和作家陈旭驱车去武夷山上梅乡白水村探访柳永遗迹。不料遇上修路,汽车一路颠簸,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四五十公里的路程却花了3个多小时。到了村口,我即到一农家问路,一位20多岁的农民兄弟得知我的来意后,执意要为我做向导,领着我们借着手电筒光深一脚浅一脚来到依山傍水的路边自然村,他比画着跟前的五六幢房子说:“柳永曾住在这个地方,具体是哪里已无证可考。”眼前视野开
他只是一个小单位的小职员,活得谦卑而又拘谨。他认认真真地做事,就像他起草单位的公文,会为每一个标点符号而反复斟酌,这样的人,注定了一辈子只能默默无闻地干事。  他来自乡村,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分配到这家单位,一晃,就快20年了。同事们来来去去,都换了好几家单位,有的还当上了处级、厅级领导。只有他,成了一颗螺丝钉,一直钉在这家单位。下班时,别人在电话里吆喝着去南滨路北滨路喝夜啤打麻将的时候,他几乎
如丝的烟雨  就是不愿意停下来  就是要在玉田村  把抗战的你找回来  今日的水声里  我撑着伞  一步一步地  走过了来宜堂  走过了集和堂  我就要走到  你愿意从  哪一间小屋里走出来  让和你的眼睛  一样清亮的  躺在路面的石子  抚摩你的  感动过民族的脚掌  它们真的还愿意  替你忍住  下半夜难熬的疼  就像你替祖国  忍住了那么多  她不愿意说出的苦  这里的古井  已经长满了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