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谢帆云,诗人,中国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诗刊》《人民日报》等,入选中国年度诗选等选本,出版诗集《老布短诗选》《雩山铭》。 谢帆云的诗,硬朗且温润,是天上遗落凡间的一块宝石,吸收了日月精华,自带光泽。这跟他的博学与思考有关。他的诗,总是带着哲学的思考。石头也讲哲学,垫了一块岁月的红绸布。陈石匠 大半辈子给佛造像的陈石匠 丢了凿子扛起锄头 绕着纸片山一圈一圈 种脐橙,一直种上了山顶 这座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谢帆云,诗人,中国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诗刊》《人民日报》等,入选中国年度诗选等选本,出版诗集《老布短诗选》《雩山铭》。
谢帆云的诗,硬朗且温润,是天上遗落凡间的一块宝石,吸收了日月精华,自带光泽。这跟他的博学与思考有关。他的诗,总是带着哲学的思考。石头也讲哲学,垫了一块岁月的红绸布。
陈石匠
大半辈子给佛造像的陈石匠
丢了凿子扛起锄头
绕着纸片山一圈一圈
种脐橙,一直种上了山顶
这座雨水站不住脚
荷花、水稻也上不去的
纸片山,终于成了
长着一圈一圈螺发肉髻的
大佛像,端坐在
石匠的瞳孔里
面膜
一整天,她給橙子向阳的一面
贴小白纸
这么多橙子
这么多仰着脸的
小妹妹
贴上了干净的
防晒面膜
橙子的誓言
谁在树上把这么多
稚嫩的、青涩的拳头
亮出,举起来
风吹
雨淋
烈日晒
捉不尽的木虱、红蜘蛛
一些拳头脱落
化成泥,依然紧紧地
握着
更多的拳头
红了,面无惧色
其他文献
都言读书就如在与圣人对话,看手机也是一次与偶像零距离接触的宝贵机会,可细细想来,那个人,在那边吗? 透过纤薄纸张,扬起文化的清尘,拨开、再拨开,终到一个似有似无的世界,你倦了、累了,像个前来寻宝却一无所获的匆忙游者,不禁向那些哲人发问:我在这边,你在那边吗? 喜欢看向屏幕后的世界,信息如潮水般狂涌入眼,浏览、再浏览,你乏了、困了,像个拿满财宝却不知何去何从的孩童,不禁向方才看过的偶像照片发问:
我时常感谢 有米有水和阳光的日子 我也感谢爱情,和好年华 感谢白天有小小的争吵 感谢夜晚你的长发,依然安详地铺开 我感谢窗外,偶尔飞过的鸟 感谢雨顺着树枝向下滴落 我爱着这些 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所有的一切 我也愛你 绵绵不尽的忧惧,与烦恼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隐《嫦娥》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 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人这一生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即在笔墨中认识人生;一本是“无字之书”,即在社会中看清人生;最后一本书是“心灵之书”,即在内心中悟出人生。 少年时,初涉“有字之书”,它是我们获取知识最主要、最直接的来源。靖节先生以菊为知己,和靖先生以梅为知己,子猷以竹为知己,我们亦可以书为知己。翻开书页,于《离骚》中感屈原报国之志,于李杜见证唐之兴衰,与东坡齐叹大江东去,看《红楼梦》知晓人生百态。在未
锻炼身体时,如果动作做对了,一些看似简单的动作,都会让你觉得酸痛,流汗。如果没做對,轻轻松松也就过去了。 人世间的其他事,有时也是如此。年少时,我总是觉得生活特别难,心里似乎承受着比其他人多的酸楚和痛苦。 如今明白,并不是我做错了什么事,反而都因为是做对了。
炎夏酷暑,喧嚣热闹的声声蝉鸣似乎成了高温燥热的标配。才欲高卧午眠,却听得群蝉齐歌,颇有扰人之嫌。然而,芸芸众生却多有喜欢蝉鸣者,说它给人带来的是野趣、宁静和凉意。蝉串起了多少人的童年? 蝉在各地名称不同,如爬拉猴、结了龟、肉蛋等等,“知了”是为人所共知的别名。它是人类较早接触认识的昆虫之一,与人类关系密切,在我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蝉文化。蝉谐音“禅”,自古以来,以蝉为题材的器物、画作、诗文俯拾皆是
请给我一些湖水的蓝 或者星星和麦草的清香 甚至轻轻涂抹上一些淡蓝月光的止痛药 谁能悄悄用漫山镂空的虫鸣 和朵朵洁白的闪电 以及满树不时发出的果实的脆响 或者缕缕莫名的暗香 轻易止住那非梦非花的思念 或者慢慢在你妖媚的臉上 渐渐把澄明的今夜那一片洁净的月色 涂得满满当当 而后悄悄把玄秘的疼痛当作一阵耳边风吹过 叠翠的三月 请允许我一遍一遍地虚构 我看见遍野明亮油菜花上随意
“我的孩儿,你听得见吗?” “我在哪里?” “孩儿,你听见了?!我是你妈妈啊!” “妈妈!我真是在你的肚子里吗?我周围都是水……” “孩儿,那是羊水。” “我还听到一個声音,咚咚的,像好远的地方在打雷。” “那是妈妈的心跳声……孩儿,你是在妈妈的肚子里呢!” “这地方真好,我要一直待在这里。” “那怎么行?孩儿,妈妈要把你生出来!” “我不要生出去,不要生出去!我怕外面!” “
著名作家路遥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堪称“具有史诗般品格的现实主义力作”,它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感情的巨大变迁。 书中各类性格的人物栩栩如生,给我印象最深的人就是孙少平。无论是做苦读书的学生,还是做辛苦的农民,他都不甘于平凡,敢于向命运发出一次又一次挑战。他是一个一直都有着精神追求的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奋斗。我想起了我读高中时,正是上世纪80年代初,吃的常常是酸饼子
我喜欢秋天的一个字——“爽”, 不是有一个成语叫“秋高气爽”吗?都说每年七月炎热盛夏走了之后,一场秋雨, 一场凉爽, 更让我迷恋秋的还是盛开的菊花。 我喜欢秋天爬山的那种感觉,站在山顶上向远处眺望,视野开阔,神志清爽,心情舒畅,平时在生活学习中遇见的烦恼,就在这爽秋的凉风中被驱散。记得有两首古诗写道:“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另一首“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这两首写菊花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