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秉着“关心生命、匠心为民、齐心向上、善心佑仁”的宗旨,由国家七大社会机构联合举办的2 0 18中国心肺复苏与公益慈善发展论坛会近日于河北石家庄市召开。会上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发表了主题演讲。
在演讲开始前白岩松先生为大家先分享了一个故事:2015年10月25日,在宝鸡南至北京西G672次列车15号车厢内,一名男乘客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呼吸急促且额头冒汗,情况十分危急。面对突然的变化,周围乘客不知所措,慌乱地寻找列车員寻求帮助。随后列车员开始通过广播向乘客寻求援助,这时一位老者一路小跑地赶到了该男乘客的身旁,老者迅速断定男乘客是突发性心肌梗死。让老人感到庆幸的是,前排一位乘客自己随身携带的速效救心丸,老人接到手心中,下意识地数了一下:30粒。11点30分一辆救护车停在了郑州东站,躺在车里的男乘客被送到了河南省人民医院。此时的郑州阴雨绵绵,但是老人始终陪伴在男乘客的身边,甚至和医护人员一起推送病人。12点20分左右,男乘客被推进了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手术室里。而这位老人将病人亲手交给了他的学生高传玉,并一起制定好抢救方案。随后,河南省人民医院的心血管内科高主任透露,手术持续到下午2点,男乘客的心率逐渐稳定,血压和心跳都开始恢复正常。然而,当一切都妥当的时候,这位老人悄悄地离开了医院,坐飞机赶到了山东,因为当天还有27个病人等待着他的义诊。事后,这件事被人们发到了网上,有“好事者”发现,这位救人的儒士,就是中国著名心血管专家、医学教育家----胡大一先生。
故事讲完后,白岩松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假如您出现了心脏不舒服的状况,您是否拥有足够的运气,与胡大一教授处在同一列火车之上?
在今天上午从北京坐高铁前往石家庄的途中,我的直觉提醒了我,并且跟胡大一教授在救完了那个患者之后发出了一样的感慨:我们的高铁上连急救药都没有,车站没有任何绿色通道,急救车不许进入站台,结果是,一旦出现心脏疾病的症状,病人被从火车转移救护车上的时间,是20分钟,然而,心脏疾病突发后,超过10分钟的救援措施,就已经很难让病人得到救治了,那个人如果没有遇到胡教授,且在没有得到专业性的帮扶的情况下,这从火车挪到救护车的“漫长”的20分钟时间,已经足以让这位病人直接开追悼会了。
这是我们生活中存在的明显的“隐患”,如果抛去运气之说,怎么去解决这样的问题呢?想到这里,我很严肃地想不下去了。
今年的5月12号,我想大家肯定知道是汶川地震十周年,同时也是护士节。就在这一天,“好人有好报”这一俗语,在我们身边,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现了出来。
沈阳市苏家屯红十字会志愿者的负责人是一位女士,当天,她的丈夫突然浑身大汗地回到家中,谈话中得知,她的丈夫在几个小时前,就已经出现了小便失禁的症状,可是她丈夫只是说心脏不舒服,想要通过休息来缓解不适。这位女士作为这个领域的长期志愿者,曾经做过一百多次的心肺复苏指导工作,她意识到情况不对,让丈夫躺下后把枕头撤掉,同时拨打了120的电话,期间做了一系列的帮扶工作,直到她丈夫被送至医院,情况终于转危为安。
也许,会有人说男主角的夫人,并没有直接地挽救了他的生命,但是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位女士对于急救专业知识的了解,以及长期培养出来的从容状态,最后帮助丈夫脱离了险境。
那好了,我的第二个问题,随之而来----您会娶到这样的妻子吗?或者,我们转换一个概念,您会嫁给这样一位拥有急救常识和能力的丈夫吗?如果拿今天会议当中所公布的数据作为佐证,以全国心肺复苏能力的普及率来判断----连1%都不到的话,我相信,我们绝大多数的人没有这样的运气娶得到这样的妻子,或者说嫁给这样的丈夫。
当这两个近在咫尺的故事摆在我们面前时,反过来就会提醒我们:与其拥有一个愈发完善的健康医院系统----当然它非常重要,不如,我们自己具备自救的“能力”,当然,自救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那么,就需要更多的人拥有急救的常识,这样每一个人的生命才能够得到最安全的保障。否则的话,我们的生命其实都处在一个相对危险的状况之中。每当“5.12”这个日子来临的时候,我们会提到“防灾”、“减灾”等等话语,但是不知大家是否发现,它正确的顺序应是:首先“防灾”,然后是减灾,再然后才是救灾;救灾是在最后万不得已的时候,才要齐心协力所采取的一种行动。
我们不能一提到“灾”的时候,总想到的是大地震、大海啸或者说大的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它还包括日常的每一天、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可能遇到的,与你的生命紧密相关的灾难的侵袭,而这一个灾难对于你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大灾,“以人为本”这个概念不是以1万人为本,而是以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为本,这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理念。
所以,我觉得我们常识的普及已经越来越繁重了,“健康中国”这一国家战略规划最重要的一个根基,因为我们已经明确的、在党的大会以及政府工作报告当中都已经写进去了的“预防为主”,那在实践当中怎么样去行进呢?这引发了我很多的感受。
“中国心肺复苏公益慈善联盟”成立的非常重要,我能感受到大会全体参与专家的精气神。我想这次会议的重点并不仅仅是一次宣布,而是会后的工作。我算是“医学界”的一个了解者,当下中国医学界以及涉及到科普的诸多会议,都非常之隆重,但是,令我拥有更大期待的就是,希望会议结束后的社会实践活动,亦能更加隆重。
与其说宣传这样的一个联盟成立的仪式,不如接着去看这个联盟成立之后又做了一些什么具体工作,所以,每当我在新闻当中看到王立祥教授以及其他专家,会深入到内蒙古的医院去做相关科普工作和队伍的建设,我都更加会感受到会议的隆重性,同时,也认同这种工作的重要性。
其实我觉得这个联盟还是有点小,目前仅是我们稍微“跨界”了一点的合作,接下来,联盟应该成为社会的“应急救援体系”,必须是一个超越医学界的联盟!这样,才可能充分起到应急救援的作用。
我真的很期待有一天,我们的“中国心肺复苏公益慈善联盟”,以更加扩大的方式,将铁路、民航、商业、零售等行业整合起来,因为这些都是人流量非常大的公共空间。故此,我强烈地提出倡议,我们的培训人群现在已经发展到了1000万,那接下来向哪个方面去发展呢?我觉得首先要向高铁的乘务员、飞机上的空姐、大型商场的一些楼层负责的人员,以及教师去普及。
大家想想看,每天我们的高铁上的流动的人次、民航的流动人次、大型商场、还有娱乐场所的流动人次是如何频密,因此,如果这个领域的服务人员掌握了我们的心肺复苏和很多的急救常识,他就真的能起到挽救生命的作用。
我们在新闻当中看到的悲剧比现实中少得多!
每一个平凡日子里,我相信在中国由于急救常识不够、急救理念不完全、不充分,和急救体系不完善,原本能救活的人没救活,原本可以不留任何后遗症的急救,最后留下了后遗症,每天都会有很多很多的案例,只不过由于它的常态化,大家不太关心而已。
因此,急救常識的普及,其本质在于,你做了,也许不会马上见效,但是如果不做,每天都有很多的恶果崩然骤至,只不过是,大家司空见惯也就糊涂过去了。
我经常有一个感慨,由于工作原因,我经常参加一些例如“中日媒体对话”、“中德媒体对话” 等国际交流活动,当下中国繁荣富强,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如果还说“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对方经常露出了质疑的神情----你们怎么还是发展中国家?你们GDP世界第二,在北京、在上海的高楼远超西方国家;中国的动车以及中国的高铁已经非常发达了。
但是,我经常想说的不是平均数,不是贵州,不是甘肃等很多的贫困地区和扶贫,仅仅列举我们健康领域的很多数字,就充分证明着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
我觉得大家经常应该多多探讨一下,我们在健康医学领域里和公共卫生领域里,有多少欠账亟待弥补,而这些欠账充分说明这中国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发展中国家。所以,我觉得想要使发展中国家变成一个发达国家,拥有一个更高的速度,不是高铁开得多快,而是我们很多的短板补得有多快。
我真的不太敢想象我们的高铁的车厢里,居然不会配备速效救心丸等等诸如此类的急救药物。郎景和教授在其一本书中写到:他在国外偶然遇到一个人受伤了,结果他以医生的本能就冲上去救治,发现他当即需要做的一个重要的工作是止血,幸然,这一个普通人的汽车的后备箱有急救包,利用这个急救包,郎景和教授非常成功地完成了他的急救措施,可是在中国,我们有几个人有这样的急救包呢?
2007年,我在日本专门拍摄关于“防震、减灾”这方面的节目,在普通日本人的家里,都可以看到摆在门口的急救包,而且是定期更新的;这就涉及到我们不仅要对商场员工、高铁民航的员工进行这方面知识的培训。还要让公益组织应该行动起来,要为我们人群密集的场所配备急救药品,而且要进行定期的更换,我们每一个家庭也许有自己或多或少的所谓的药包,或者说是一个盒子,但是请您检查一下,我觉得有相当大比例的中国人,所储存的家庭药品都已经过期了,并且不会更新,而药到用时“方恨过期”,那这是一个很糟糕的现实。
因此,如果联盟可以产生一种呼吁,鼓励更多的公益慈善组织加入到这种给需要配备急救药品的行业部门,配备急救药品,而且定期进行更换。这样的话,尽管新闻不会长报,但是,你们会发现润物细无声,每天我们可能会挽救很多人的生命。
我觉得在我们做心肺复苏以及相关的医学常识的普及的时候,一定要针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重点,我们不能满足于很多是在理念上跟人说清楚,但凡涉及到医学救急的一些常识和动作的时候,你会发现理念掌握起来是容易的,操作是困难的,尤其操作面临了在关键时刻他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可能走形,如果没有经过几次的实际操作,比如说心肺复苏的这个手法就可能走形不产生效果,我们做过相应的调查,上次开会的时候我也谈到过中国培训的实际情况,例如,我们可能现场都能找到这个灭火器,很多人说会使用灭火器,很多人也教过,但是在实际操作当中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叫一分钟之内必须合理正确地使用了灭火器喷向着火的部位,但是我们发现百分之八九十的人群,哪怕是经过理论训练的人,在实际操作中都难免手忙脚乱,很难一分钟之内完成这项工作,更有甚之,有人用了五分钟甚至六分钟,但这还是培训过的。
所以,理论的培训跟实际的操作是两回事。我觉得在医学领域里,一定不能满足于理论培训,必须是实操。我看报道,就像王立祥教授,他们主办报纸上也有专门的照片,是我们武警医院的这个医生在指导其他的人在做,但是指导完后,一定要让被培训者也来做,而且不是一次两次,所有的好的救急都是在养成了一种下意识的习惯,最后才能真正救命。
在这里,我想讲一个悲剧,我有一位特别尊敬的日本同行,他不到70岁,做了中日友好工作很多年,他在日本的传媒界是超级大腕,2016年,他来中国某所高校讲学,演讲结束之后感觉身体不适,没有带任何家属,他告别了学生后,回到了房间休息。第二天早晨,学生来敲门,却怎么都敲不开,最后强行把门打开,终于发现老人已经死在了浴缸里。 我们事后得知,老人死于心脏病,可越是心脏病,恐怕越不能洗热水澡吧!如果身边有人陪,如果早一点警觉,当然,我在这里没有任何谴责和批评第一目击者的意思!但是我们回头看,如果每一个成为第一目击者的人,都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和常识,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因为老人是自己走着回去,只是觉得不舒服,这一个热水澡,我相信起了极其糟糕的催化作用。
让我们特别感动的是他的夫人,后来从日本过来,一句追究责任的话都没说,像所有的人鞠躬,感谢大家的帮忙;但是,我觉得我们要反思,如何教会我们的人拥有在第一现场、作为第一目击者就能做出判断的能力?
谁来教他们?
所以,我觉得这样的事情每天都能在新聞和我们的生活中看到,所以,我真心的期待,我们中国心肺复苏公益慈善联盟能把视野放得更高、能把领域放得更宽、能在下一次、下两次、下三次再开会的时候,让联盟的加入者更多,是我们的使命。
我觉得可以先把中国的铁路系统拉进来,这首先就是一项功德的事业,极其功德的事业,明确的告诉他们,培训由我们来做,不需要你的投入,我来给你找企业配备你高铁上和车站里的急救药品,我相信这个成本很低,但是能够起到的宣传作用是重大的。
我衷心地期待全中国所有的行业改变观念,也就是说不再是把很多急救常识和心肺复苏的工作,当成是一个高大上的口号,而是当成一个必备的素养。我们要把观念上的认识,融进血液,转变成社会公认的通识,而不是“锦上添花”的装饰、也不是“雪中送炭”的故事。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我们的体外除颤仪在很多机场都有配备,但是旁边却写着“专业人士方可使用”这句话。作为医生,我想都很清楚,“体外除颤仪”是为了专业人士准备的吗?恰恰相反,它是为了普通人,像我这样的没有医学经验的普通人都能够使用的,只有普通人都能运用自如,才能够真正令其发挥作用。
如果只是表面功夫,写着“专业人士使用”,那么,它就等于没用,因为突然有病人发病,谁能确定在他的身边就有能够使用这个仪器的专业人士呢?所以,我们需要改变的观念非常多。
最后我期待的是,我们中国心肺复苏公益慈善联盟,能够起到的是一根火柴的作用,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您如果是一棵树,您有多大热量呢?即便您能成为,像是王立祥教授这样的一个热情高涨的人,力量也总归有燃尽的一天。所以,中国心肺复苏公益慈善联盟,应该让自己成为一根火柴,去点亮火堆。只有这样,即便火柴会很快烧光,但火堆燃起来了,而且这个火堆会越来越大,成为温暖整个社会的力量,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演讲开始前白岩松先生为大家先分享了一个故事:2015年10月25日,在宝鸡南至北京西G672次列车15号车厢内,一名男乘客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呼吸急促且额头冒汗,情况十分危急。面对突然的变化,周围乘客不知所措,慌乱地寻找列车員寻求帮助。随后列车员开始通过广播向乘客寻求援助,这时一位老者一路小跑地赶到了该男乘客的身旁,老者迅速断定男乘客是突发性心肌梗死。让老人感到庆幸的是,前排一位乘客自己随身携带的速效救心丸,老人接到手心中,下意识地数了一下:30粒。11点30分一辆救护车停在了郑州东站,躺在车里的男乘客被送到了河南省人民医院。此时的郑州阴雨绵绵,但是老人始终陪伴在男乘客的身边,甚至和医护人员一起推送病人。12点20分左右,男乘客被推进了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手术室里。而这位老人将病人亲手交给了他的学生高传玉,并一起制定好抢救方案。随后,河南省人民医院的心血管内科高主任透露,手术持续到下午2点,男乘客的心率逐渐稳定,血压和心跳都开始恢复正常。然而,当一切都妥当的时候,这位老人悄悄地离开了医院,坐飞机赶到了山东,因为当天还有27个病人等待着他的义诊。事后,这件事被人们发到了网上,有“好事者”发现,这位救人的儒士,就是中国著名心血管专家、医学教育家----胡大一先生。
生命攸关,靠不得运气
故事讲完后,白岩松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假如您出现了心脏不舒服的状况,您是否拥有足够的运气,与胡大一教授处在同一列火车之上?
在今天上午从北京坐高铁前往石家庄的途中,我的直觉提醒了我,并且跟胡大一教授在救完了那个患者之后发出了一样的感慨:我们的高铁上连急救药都没有,车站没有任何绿色通道,急救车不许进入站台,结果是,一旦出现心脏疾病的症状,病人被从火车转移救护车上的时间,是20分钟,然而,心脏疾病突发后,超过10分钟的救援措施,就已经很难让病人得到救治了,那个人如果没有遇到胡教授,且在没有得到专业性的帮扶的情况下,这从火车挪到救护车的“漫长”的20分钟时间,已经足以让这位病人直接开追悼会了。
这是我们生活中存在的明显的“隐患”,如果抛去运气之说,怎么去解决这样的问题呢?想到这里,我很严肃地想不下去了。
生死之间,急救常识是关键
今年的5月12号,我想大家肯定知道是汶川地震十周年,同时也是护士节。就在这一天,“好人有好报”这一俗语,在我们身边,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现了出来。
沈阳市苏家屯红十字会志愿者的负责人是一位女士,当天,她的丈夫突然浑身大汗地回到家中,谈话中得知,她的丈夫在几个小时前,就已经出现了小便失禁的症状,可是她丈夫只是说心脏不舒服,想要通过休息来缓解不适。这位女士作为这个领域的长期志愿者,曾经做过一百多次的心肺复苏指导工作,她意识到情况不对,让丈夫躺下后把枕头撤掉,同时拨打了120的电话,期间做了一系列的帮扶工作,直到她丈夫被送至医院,情况终于转危为安。
也许,会有人说男主角的夫人,并没有直接地挽救了他的生命,但是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位女士对于急救专业知识的了解,以及长期培养出来的从容状态,最后帮助丈夫脱离了险境。
那好了,我的第二个问题,随之而来----您会娶到这样的妻子吗?或者,我们转换一个概念,您会嫁给这样一位拥有急救常识和能力的丈夫吗?如果拿今天会议当中所公布的数据作为佐证,以全国心肺复苏能力的普及率来判断----连1%都不到的话,我相信,我们绝大多数的人没有这样的运气娶得到这样的妻子,或者说嫁给这样的丈夫。
自救者,天助之
当这两个近在咫尺的故事摆在我们面前时,反过来就会提醒我们:与其拥有一个愈发完善的健康医院系统----当然它非常重要,不如,我们自己具备自救的“能力”,当然,自救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那么,就需要更多的人拥有急救的常识,这样每一个人的生命才能够得到最安全的保障。否则的话,我们的生命其实都处在一个相对危险的状况之中。每当“5.12”这个日子来临的时候,我们会提到“防灾”、“减灾”等等话语,但是不知大家是否发现,它正确的顺序应是:首先“防灾”,然后是减灾,再然后才是救灾;救灾是在最后万不得已的时候,才要齐心协力所采取的一种行动。
我们不能一提到“灾”的时候,总想到的是大地震、大海啸或者说大的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它还包括日常的每一天、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可能遇到的,与你的生命紧密相关的灾难的侵袭,而这一个灾难对于你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大灾,“以人为本”这个概念不是以1万人为本,而是以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为本,这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理念。
所以,我觉得我们常识的普及已经越来越繁重了,“健康中国”这一国家战略规划最重要的一个根基,因为我们已经明确的、在党的大会以及政府工作报告当中都已经写进去了的“预防为主”,那在实践当中怎么样去行进呢?这引发了我很多的感受。
期盼超越医学界的联盟
“中国心肺复苏公益慈善联盟”成立的非常重要,我能感受到大会全体参与专家的精气神。我想这次会议的重点并不仅仅是一次宣布,而是会后的工作。我算是“医学界”的一个了解者,当下中国医学界以及涉及到科普的诸多会议,都非常之隆重,但是,令我拥有更大期待的就是,希望会议结束后的社会实践活动,亦能更加隆重。
与其说宣传这样的一个联盟成立的仪式,不如接着去看这个联盟成立之后又做了一些什么具体工作,所以,每当我在新闻当中看到王立祥教授以及其他专家,会深入到内蒙古的医院去做相关科普工作和队伍的建设,我都更加会感受到会议的隆重性,同时,也认同这种工作的重要性。
其实我觉得这个联盟还是有点小,目前仅是我们稍微“跨界”了一点的合作,接下来,联盟应该成为社会的“应急救援体系”,必须是一个超越医学界的联盟!这样,才可能充分起到应急救援的作用。
我真的很期待有一天,我们的“中国心肺复苏公益慈善联盟”,以更加扩大的方式,将铁路、民航、商业、零售等行业整合起来,因为这些都是人流量非常大的公共空间。故此,我强烈地提出倡议,我们的培训人群现在已经发展到了1000万,那接下来向哪个方面去发展呢?我觉得首先要向高铁的乘务员、飞机上的空姐、大型商场的一些楼层负责的人员,以及教师去普及。
大家想想看,每天我们的高铁上的流动的人次、民航的流动人次、大型商场、还有娱乐场所的流动人次是如何频密,因此,如果这个领域的服务人员掌握了我们的心肺复苏和很多的急救常识,他就真的能起到挽救生命的作用。
我们在新闻当中看到的悲剧比现实中少得多!
每一个平凡日子里,我相信在中国由于急救常识不够、急救理念不完全、不充分,和急救体系不完善,原本能救活的人没救活,原本可以不留任何后遗症的急救,最后留下了后遗症,每天都会有很多很多的案例,只不过由于它的常态化,大家不太关心而已。
因此,急救常識的普及,其本质在于,你做了,也许不会马上见效,但是如果不做,每天都有很多的恶果崩然骤至,只不过是,大家司空见惯也就糊涂过去了。
期望完善急救药品、设施的社会公共安置体系
我经常有一个感慨,由于工作原因,我经常参加一些例如“中日媒体对话”、“中德媒体对话” 等国际交流活动,当下中国繁荣富强,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如果还说“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对方经常露出了质疑的神情----你们怎么还是发展中国家?你们GDP世界第二,在北京、在上海的高楼远超西方国家;中国的动车以及中国的高铁已经非常发达了。
但是,我经常想说的不是平均数,不是贵州,不是甘肃等很多的贫困地区和扶贫,仅仅列举我们健康领域的很多数字,就充分证明着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
我觉得大家经常应该多多探讨一下,我们在健康医学领域里和公共卫生领域里,有多少欠账亟待弥补,而这些欠账充分说明这中国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发展中国家。所以,我觉得想要使发展中国家变成一个发达国家,拥有一个更高的速度,不是高铁开得多快,而是我们很多的短板补得有多快。
我真的不太敢想象我们的高铁的车厢里,居然不会配备速效救心丸等等诸如此类的急救药物。郎景和教授在其一本书中写到:他在国外偶然遇到一个人受伤了,结果他以医生的本能就冲上去救治,发现他当即需要做的一个重要的工作是止血,幸然,这一个普通人的汽车的后备箱有急救包,利用这个急救包,郎景和教授非常成功地完成了他的急救措施,可是在中国,我们有几个人有这样的急救包呢?
2007年,我在日本专门拍摄关于“防震、减灾”这方面的节目,在普通日本人的家里,都可以看到摆在门口的急救包,而且是定期更新的;这就涉及到我们不仅要对商场员工、高铁民航的员工进行这方面知识的培训。还要让公益组织应该行动起来,要为我们人群密集的场所配备急救药品,而且要进行定期的更换,我们每一个家庭也许有自己或多或少的所谓的药包,或者说是一个盒子,但是请您检查一下,我觉得有相当大比例的中国人,所储存的家庭药品都已经过期了,并且不会更新,而药到用时“方恨过期”,那这是一个很糟糕的现实。
因此,如果联盟可以产生一种呼吁,鼓励更多的公益慈善组织加入到这种给需要配备急救药品的行业部门,配备急救药品,而且定期进行更换。这样的话,尽管新闻不会长报,但是,你们会发现润物细无声,每天我们可能会挽救很多人的生命。
期待完善急救技能的社会完善普及体系
我觉得在我们做心肺复苏以及相关的医学常识的普及的时候,一定要针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重点,我们不能满足于很多是在理念上跟人说清楚,但凡涉及到医学救急的一些常识和动作的时候,你会发现理念掌握起来是容易的,操作是困难的,尤其操作面临了在关键时刻他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可能走形,如果没有经过几次的实际操作,比如说心肺复苏的这个手法就可能走形不产生效果,我们做过相应的调查,上次开会的时候我也谈到过中国培训的实际情况,例如,我们可能现场都能找到这个灭火器,很多人说会使用灭火器,很多人也教过,但是在实际操作当中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叫一分钟之内必须合理正确地使用了灭火器喷向着火的部位,但是我们发现百分之八九十的人群,哪怕是经过理论训练的人,在实际操作中都难免手忙脚乱,很难一分钟之内完成这项工作,更有甚之,有人用了五分钟甚至六分钟,但这还是培训过的。
所以,理论的培训跟实际的操作是两回事。我觉得在医学领域里,一定不能满足于理论培训,必须是实操。我看报道,就像王立祥教授,他们主办报纸上也有专门的照片,是我们武警医院的这个医生在指导其他的人在做,但是指导完后,一定要让被培训者也来做,而且不是一次两次,所有的好的救急都是在养成了一种下意识的习惯,最后才能真正救命。
在这里,我想讲一个悲剧,我有一位特别尊敬的日本同行,他不到70岁,做了中日友好工作很多年,他在日本的传媒界是超级大腕,2016年,他来中国某所高校讲学,演讲结束之后感觉身体不适,没有带任何家属,他告别了学生后,回到了房间休息。第二天早晨,学生来敲门,却怎么都敲不开,最后强行把门打开,终于发现老人已经死在了浴缸里。 我们事后得知,老人死于心脏病,可越是心脏病,恐怕越不能洗热水澡吧!如果身边有人陪,如果早一点警觉,当然,我在这里没有任何谴责和批评第一目击者的意思!但是我们回头看,如果每一个成为第一目击者的人,都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和常识,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因为老人是自己走着回去,只是觉得不舒服,这一个热水澡,我相信起了极其糟糕的催化作用。
让我们特别感动的是他的夫人,后来从日本过来,一句追究责任的话都没说,像所有的人鞠躬,感谢大家的帮忙;但是,我觉得我们要反思,如何教会我们的人拥有在第一现场、作为第一目击者就能做出判断的能力?
谁来教他们?
所以,我觉得这样的事情每天都能在新聞和我们的生活中看到,所以,我真心的期待,我们中国心肺复苏公益慈善联盟能把视野放得更高、能把领域放得更宽、能在下一次、下两次、下三次再开会的时候,让联盟的加入者更多,是我们的使命。
我觉得可以先把中国的铁路系统拉进来,这首先就是一项功德的事业,极其功德的事业,明确的告诉他们,培训由我们来做,不需要你的投入,我来给你找企业配备你高铁上和车站里的急救药品,我相信这个成本很低,但是能够起到的宣传作用是重大的。
我衷心地期待全中国所有的行业改变观念,也就是说不再是把很多急救常识和心肺复苏的工作,当成是一个高大上的口号,而是当成一个必备的素养。我们要把观念上的认识,融进血液,转变成社会公认的通识,而不是“锦上添花”的装饰、也不是“雪中送炭”的故事。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我们的体外除颤仪在很多机场都有配备,但是旁边却写着“专业人士方可使用”这句话。作为医生,我想都很清楚,“体外除颤仪”是为了专业人士准备的吗?恰恰相反,它是为了普通人,像我这样的没有医学经验的普通人都能够使用的,只有普通人都能运用自如,才能够真正令其发挥作用。
如果只是表面功夫,写着“专业人士使用”,那么,它就等于没用,因为突然有病人发病,谁能确定在他的身边就有能够使用这个仪器的专业人士呢?所以,我们需要改变的观念非常多。
最后我期待的是,我们中国心肺复苏公益慈善联盟,能够起到的是一根火柴的作用,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您如果是一棵树,您有多大热量呢?即便您能成为,像是王立祥教授这样的一个热情高涨的人,力量也总归有燃尽的一天。所以,中国心肺复苏公益慈善联盟,应该让自己成为一根火柴,去点亮火堆。只有这样,即便火柴会很快烧光,但火堆燃起来了,而且这个火堆会越来越大,成为温暖整个社会的力量,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