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月,国务院决定于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2016年2月,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了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
“结合地名普查,开展地名文化保护和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不仅是为了充分调查、挖掘、整理地名文化资源,保护地名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地名文化,也是为了集中整治地名‘刻意夸大、崇洋媚外、怪异难懂、重名同音’等不规范现象。”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副司长陈德彧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
要改善这些地名不规范现象,关键在于完善地名政策法规,理顺管理体制机制。
法规的渐进
1986年,国务院颁布《地名管理条例》。
“30年来,地名管理工作的外部环境、管理主体、管理内容和工作机制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由于《地名管理条例》没有及时修订,地名管理法律依据不足,致使地名乱象缺乏有效制约。”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所长王胜三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中国的城市数量由356个增长到650个,城市建成区面积由不到1万平方公里增加到4.6万平方公里,这客观上增加了地名管理工作的难度。
1996年,民政部印发《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补充了地名标志设置和奖励惩罚等内容,对地名命名更名、标准化处理和档案管理等内容都作了规定。但受到上位法滞后的影响,该“细则”同样出现了不符合地名管理工作实际的问题。
“比如,没有对审批程序作出具体规定。”王胜三说。
近日,《地名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已经被列入2016年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
从“九龙治水”到归口管理
1977年,中国地名委员会成立。这个机构是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由国家测绘总局、公安部等13个部门委派代表组成,负责全国地名管理工作。
1988年初,在国务院非常设机构的清理调整中,中国地名委员会被正式划归民政部。同年7月,在国家机构改革中,民政部成立了行政区划和地名管理机构。之前归属不统一的地方各级地名机构也逐步转入民政部门。
在北京、上海、天津,地名由当地规划部门管理。但在其他地区,情况则千差万别。比如,门楼牌的命名管理,有的归属民政部门,有的归属公安部门;住宅区、建筑物名称多是由立项审批单位确定,而这些单位批的是楼盘,实际上并没有严格审核过地名;台、站、港、场等专门设施的命名,则由相应的主管部门管理,比如,铁路站点归铁道部门管、航空港归民航总局管。
“如果不实现地名工作统一归口管理,地名管理混乱的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陈德彧说。
实际上,2012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民政部牵头的地名管理工作部际联席会议。
程序很重要
理顺体制机制是地名工作的基础,但仅有这些还不够。地名整治和保护并不简单,不能一蹴而就。
比如,在整治小区地名时,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孙冬虎认为:“民政部门不放弃责任,但对开发商也不能太过强求,两边通过协商总能解决问题。”
在保护地名文化遗产时,“如果能通过调研考证把千年古县、古镇、村落的地名以名录固定并发布,对于那些爱胡乱改名的地方会有所限制。”王胜三说。
他认为,在处理重名问题时,因为习惯问题,也不能一换了之。“是不是可以在前面加上限定词、保留原有地名?辽宁有个朝阳市,北京有个朝阳区,在朝阳前限定这是哪里的朝阳就行了。”
据陈德彧透露,开展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的主要程序是:县级以上地方,由地名普查办公室邀请专家,成立地名文化保护暨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专家组,对普查摸底提出的初步名单进行审核论证,提出处理意见;然后,由本级地名普查办公室邀请相关专家和群众代表进行法律评估和相关风险评估,必要时应举行社会听证。
经论证评估,属于地名文化遗产的,由地名工作主管部门按程序予以确认后,纳入本级保护名录,并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地名文化遗产向上级部门推荐上报。对确实需要命名更名的不规范地名,根据管理权限,由相应的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命名更名。这些工作原则上将在2017年3月底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