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186-02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核心课程,其涉及物理、生物、化学、天文、地理等多个知识领域,是一门实践性与理论性都很强的学科。通过培养孩子从小动手实验的能力,培养孩子不盲从于他人、独立思考的习惯。课程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科学素养,故而科学实验操作便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
一、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现状
1.大部分学校和老师往往只重视理论,而忽视了实践。目前大多数学校铺普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不重视实验教学。老师在课堂上采用的一般都是灌输法,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股脑的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有时,有的学校甚至直接用其他科目来代替科学实验课,完全剥夺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权利,取而代之的却是老师让学生直接抄写一下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即可。当然,学生也常常因为作业量大,需要背的理论知识更是一大堆,基于此,学生有时会用上实验课的时间用来做作业或者背知识点。随着多媒体的引进课堂,相当一部分老师仅仅让学生观看一下模拟实验,学生严重缺乏动手操作能力,严重制约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2.科学实验教学往往得不到有效普及。大部分农村学校在科学实验方面仍然还是一张白纸。由于缺少实验器材,根本没有办法上好实验科学课;另外,即使有实验器材,但由于老师的懒惰和不负责,使得实验没法顺利开展,更有些学校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实验器材只是个摆设。
3.师资力量不足。因为小学科学实验课刚开设不久,不少学校并没有设置相应的具有专业知识的老师,有的老师兼任好几门学科,他们只注重理论课,对科学实验课都是敷衍了事。即使有老师来上科学实验课,但是他们自己根本不懂应该如何上好这门课,往往以错误的方法来教导学生,甚至有时传授给学生错误的知识。
4.学校在实验材料上缺乏投资。学校一般不具有完整齐全的实验材料,这就造成老师还得自己去找相关材料,而有些材料又不是很好找到,所以老师都不愿意自己找材料,也就导致实验课无法进行。加之,实验课是实践活动课,课堂纪律得不到很好的控制,老师也就更不愿意去自找麻烦事,也就取消了科学实验课。
二、小学科学实验的改进策略
教材及网络中为我们提供了許多的科学实验,有些实验可以照搬使用,而多数设计因实验器材缺乏、操作能力有限等因素而无法使用。同时,有些实验的设计本身存在过程不够严谨、现象不够明显等缺陷。这就需要我们遵循一定的规律对实验设计进行改进,使得实验操作性和科学性更强。在保证实验目的和原理不出错的前提下,通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进行实验改进:器材更常见更环保、实验环境更开放、实验现象更明显、实验操作更简便、隐形干扰因素更少。例如,热水在冷水中的流动方向实验,教材中的实验使用了碎木屑,器材较难准备,可以用超市易购买的速泡茶叶末代替,器材准备更容易;观察月相实验需要在暗室中进行,如果使用强光电筒,在正常光照的教室中便可观察月相,实验环境变得更加开放;观察人体动脉时可以在手腕处粘上一根棉签棒,棉签棒随脉搏晃动,通过投影仪学生可以清楚地觀察到脉搏,使现象更加明显;体验细菌繁殖速度时,教材中的实验是让学生往一次性纸杯中放黄豆,实际操作中豆子有好有坏、四处乱滚,干扰因素较多,可以让学生在框里画圆圈代表细菌,同样可以感受细菌繁殖的速度惊人,使操作更简便;空气的成分实验中,当蜡烛熄灭后瓶中水面上升,此时如打开瓶盖含氧空气会从瓶口吸入,影响实验的严谨性,应先在水槽中加水,使瓶内外水面一样高时,再打开瓶盖,尽量避免瓶内外空气流动,使实验更科学,排除隐形干扰因素。为了统一管理建立校本资源库,可以将以下内容制成表格填写,以逐步优化实验设计:本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及作用;实验原型及不足;实验的创新与改进之处;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实验过程;实验效果;自我评价。
三、小学科学实验的创新规律
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创新一些课本之外、学生感兴趣的科学实验,既培养了孩子的科学素养,又长知识,满足了孩子的求知欲。怎样进行实验创新呢?首先,师生应共同提出一个好的问题。问题必须是真实情景,研究对象要小且有针对性,符合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如“云是怎样形成的?”另一种是提出一个操作,如“将筷子插入压紧的米杯中,向上拎筷子有什么现象?”再有是提出一个挑战,如“一张 A4 纸最多能承受多重?”其次,提出与问题可能相关的因素并大胆假设。然后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环境,排除干扰因素控制变量,为实现变量控制寻找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实验设计的方法应遵循科学规律,考虑实验目的、原理、变量、环境、器材和过程几个要素。为了培养孩子的实验设计能力,进一步提高小孩的科学素养,教师应先以示范实验设计为主,过渡到辅助实验设计,逐步让小孩学会独立实验设计。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核心课程,其涉及物理、生物、化学、天文、地理等多个知识领域,是一门实践性与理论性都很强的学科。通过培养孩子从小动手实验的能力,培养孩子不盲从于他人、独立思考的习惯。课程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科学素养,故而科学实验操作便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
一、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现状
1.大部分学校和老师往往只重视理论,而忽视了实践。目前大多数学校铺普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不重视实验教学。老师在课堂上采用的一般都是灌输法,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股脑的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有时,有的学校甚至直接用其他科目来代替科学实验课,完全剥夺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权利,取而代之的却是老师让学生直接抄写一下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即可。当然,学生也常常因为作业量大,需要背的理论知识更是一大堆,基于此,学生有时会用上实验课的时间用来做作业或者背知识点。随着多媒体的引进课堂,相当一部分老师仅仅让学生观看一下模拟实验,学生严重缺乏动手操作能力,严重制约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2.科学实验教学往往得不到有效普及。大部分农村学校在科学实验方面仍然还是一张白纸。由于缺少实验器材,根本没有办法上好实验科学课;另外,即使有实验器材,但由于老师的懒惰和不负责,使得实验没法顺利开展,更有些学校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实验器材只是个摆设。
3.师资力量不足。因为小学科学实验课刚开设不久,不少学校并没有设置相应的具有专业知识的老师,有的老师兼任好几门学科,他们只注重理论课,对科学实验课都是敷衍了事。即使有老师来上科学实验课,但是他们自己根本不懂应该如何上好这门课,往往以错误的方法来教导学生,甚至有时传授给学生错误的知识。
4.学校在实验材料上缺乏投资。学校一般不具有完整齐全的实验材料,这就造成老师还得自己去找相关材料,而有些材料又不是很好找到,所以老师都不愿意自己找材料,也就导致实验课无法进行。加之,实验课是实践活动课,课堂纪律得不到很好的控制,老师也就更不愿意去自找麻烦事,也就取消了科学实验课。
二、小学科学实验的改进策略
教材及网络中为我们提供了許多的科学实验,有些实验可以照搬使用,而多数设计因实验器材缺乏、操作能力有限等因素而无法使用。同时,有些实验的设计本身存在过程不够严谨、现象不够明显等缺陷。这就需要我们遵循一定的规律对实验设计进行改进,使得实验操作性和科学性更强。在保证实验目的和原理不出错的前提下,通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进行实验改进:器材更常见更环保、实验环境更开放、实验现象更明显、实验操作更简便、隐形干扰因素更少。例如,热水在冷水中的流动方向实验,教材中的实验使用了碎木屑,器材较难准备,可以用超市易购买的速泡茶叶末代替,器材准备更容易;观察月相实验需要在暗室中进行,如果使用强光电筒,在正常光照的教室中便可观察月相,实验环境变得更加开放;观察人体动脉时可以在手腕处粘上一根棉签棒,棉签棒随脉搏晃动,通过投影仪学生可以清楚地觀察到脉搏,使现象更加明显;体验细菌繁殖速度时,教材中的实验是让学生往一次性纸杯中放黄豆,实际操作中豆子有好有坏、四处乱滚,干扰因素较多,可以让学生在框里画圆圈代表细菌,同样可以感受细菌繁殖的速度惊人,使操作更简便;空气的成分实验中,当蜡烛熄灭后瓶中水面上升,此时如打开瓶盖含氧空气会从瓶口吸入,影响实验的严谨性,应先在水槽中加水,使瓶内外水面一样高时,再打开瓶盖,尽量避免瓶内外空气流动,使实验更科学,排除隐形干扰因素。为了统一管理建立校本资源库,可以将以下内容制成表格填写,以逐步优化实验设计:本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及作用;实验原型及不足;实验的创新与改进之处;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实验过程;实验效果;自我评价。
三、小学科学实验的创新规律
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创新一些课本之外、学生感兴趣的科学实验,既培养了孩子的科学素养,又长知识,满足了孩子的求知欲。怎样进行实验创新呢?首先,师生应共同提出一个好的问题。问题必须是真实情景,研究对象要小且有针对性,符合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如“云是怎样形成的?”另一种是提出一个操作,如“将筷子插入压紧的米杯中,向上拎筷子有什么现象?”再有是提出一个挑战,如“一张 A4 纸最多能承受多重?”其次,提出与问题可能相关的因素并大胆假设。然后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环境,排除干扰因素控制变量,为实现变量控制寻找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实验设计的方法应遵循科学规律,考虑实验目的、原理、变量、环境、器材和过程几个要素。为了培养孩子的实验设计能力,进一步提高小孩的科学素养,教师应先以示范实验设计为主,过渡到辅助实验设计,逐步让小孩学会独立实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