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的一部最早的经典教育学文献,《学记》蕴含了学以致道、循序渐进、一张一弛、及时着力、持之以恒和互助合作的学习思想。这些思想符合学习者的心理特点,揭示了学习这一人类基本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律,与现代学习心理学的科学研究结果有着惊人的相似和一致之处。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凡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学记》;学习;学习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3-0059-020
一、关于《学记》
《学记》约成书于战国后期,为思孟学派所著,全文共二十节,凡1229字,居《礼记》第十八篇,与《大学》相为表里,是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第一部专门系统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理论著作,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
《学记》全文言简意赅,论述精辟,设喻生动,以先秦官学和私学为背景,全面阐述了教育的地位、目的和任务,论述了教育教学的原则、内容和方法,揭示了教师的地位、作用和师生间的关系,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的高度概括。但是,学术界对《学记》中所蕴含的学习思想却未能给以足够的关注,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做点探索,诚盼求教于方家,冀获引玉之功。
二、《学记》中的学习思想
1. 学以致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不雕琢,不成器用,人不学习,就会愚昧无知。此言以玉类人,提出了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够致知、明道的命题,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人必须经过主观的努力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获取知识,明白事理,掌握自然及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普遍规律。“学以致道”是对古代唯心主义的“先知先觉”论的公然责难,具有唯物主义的进步成分。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的过程,人的智愚之别,其关键而重要的原因是人学习主观能动性水平的高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美味佳肴虽然存在,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知识道理虽然存在,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奥妙。人,作为自然界的客体,与作为“至道”的知识间,存在着相对独立性,这里用“嘉肴”喻“至道”,强调人只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真学习,才能够汲取知识,获得真理,踏上求真向善的光辉道路。
“学然后知不足”。学习之后才会感觉到自身的不足。人在小幼,俗曰童蒙,接受教育、开始学习,咸称启蒙。不幸的是,在人生的道路上“人易蒙蔽”,人在开始学习时,往往视学习为易事,在取得一点成绩时,就会骄傲自满甚至却步不前。此时,只有不断地参加更为深入的学习实践活动,开阔视野,增长见闻,人才会发觉学海的无涯、真理的无穷和知识的浩淼;才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才会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和自身的渺小;从而也才会加倍努力,奋勇探索,激发起高涨的求知热情和强大的学习动力。
2. 循序渐进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学记》将学生的学业分为“小成”和“大成”两个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阶段。“小成”阶段,第一年应学会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第三年应能专心向学,团结同学;第五年应能博览学习,亲近老师;第七年应能做到讨论学业和交结朋友。“大成”阶段,也就是在第九年,要求学生知识渊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具有坚定的学习信念,勤奋向学,矢志不渝。这些在学习上的要求是比较全面而系统的,从学习课本到博览群书,从一般阅读到形成思想,从团结同学到亲近师长,从独自修习到切磋砥砺,从智能开发到兴趣培养,从勤奋学习到形成信念,既有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和学习技巧的要求,又有择友选师、生生交流和师生交往的规范,还有情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向导。它们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而繁,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具有由粗至精、由简到繁、由易而难、逐年提高的特点,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能力差异和心理发展次序。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孙”通“顺”,有循序之意;“节”是年龄的长幼、接受能力的高低。“不陵节”,是说不要超越学习者所能接受的限分,必须在“节”的限度内,循序渐渐的进行学习。循序渐渐地学习既能够让学习者克服易有的浮躁心理,又能够使学生容易认识新事物、接受新知识,还能够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加系统。循序渐渐是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反映,是学习内容的特质的内在要求,具有相当的科学性。
3. 一张一弛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脩焉,息焉游焉”。“藏”,入学就业,“脩”同“修”,修正业;“息”,退而私居,“游”,游心于居学。即所谓的“藏息相辅”。要求学习上张弛有度、劳逸结合。“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作为一项艰苦的心智实践活动,学习需要采取一张一弛的策略,唯此,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发挥特长,舒展个性,培养兴趣,增进其身心健康水平。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就是要求将“正业”和“居学”相结合,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将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课外活动是课堂学习的继续和补充。事实表明,进行适度的、有益的课外活动,不但不会耽搁或影响课堂学习的效果,相反的是它既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拓宽知识面,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大大地丰富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正业”的理论学习铺垫感性的知识和经验基础,还能够发展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感受到老师的可亲和同学的可爱,感受到学习的真正乐趣,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不学抄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鉴于此,在当今的教育领域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教育家们一致呼吁要给学生减负,可是,为了保证课堂学习的时间,当事人却将有益的课外活动给“减负”了,这对发展学生诸方面的素质是极为不利的。
4. 及时着力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学习一定要抓住关键时期,否则,虽然勤奋刻苦,但却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葛洪认为:“少则志一而难忘,长则神放而易失。故修学务早,及其精专,习与性成,不异自然也”。颜之推也说:“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而言,有不同的学习关键时期,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身心某一方面的发展最为适宜的时期。已有研究表明,在人的幼年和童年,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倘过了这些关键期,即使给以同样的或超负荷的刺激,便不会再有同样的效果。
“当其可之谓时”。所以,学习者在学习时应该严格按照自己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次序,抓住那个恰到好处的最佳时机进行学习活动。否则,早了,不是缺少接受能力,就是没有心理需要;晚了,不是学习条件已经失去,就是自己的学习心理需求已经消失。如此,必然会“勤苦而难成”。
5. 持之以恒
“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学习者要效仿蚂蚁衔土不息积土成堆的勤奋专恒精神,在学习上要专心致志,锐意进取,力行不辍,持之以恒。儒家一贯倡导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孔子以“平地”设喻:“辟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以“掘井”为例:“有为者辟如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荀子以“雕刻”譬比:“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懒惰,是人性的弱点,也是学习上的大敌,表现在学习上就是企求一劳永逸。“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学习心理学表明,知识的习得需要持之以恒地点滴积累,需要具有“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精神,“搞突击、抱佛脚”的学习态度是取不了成就的。
6. 互助合作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者如果不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自我封闭、独断偏执的话,就会学识浅陋,见闻局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事实上,在学习上靠个人的精力和才力是远远不济的,其效果也并不太理想。但是,如果众多的学习者勤于进行相互之间的切磋砥砺,则可形成学习上的互助共勉、携手并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生动局面。孔子非常重视师友之间的切磋琢磨,提出了“以友辅仁”、“德不孤、必有邻”、“择其善者而从之”的主张,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也乐乎”?则道出了学习上互助合作的真正意蕴。
“相观而善之谓摩”。“摩”是指两物相互研磨,比喻两人一起研究学问,有“如切如磋”、相互帮助的意思。这就主张学习者相互之间应相互观摩、积极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文人相轻”的不良现象,具体表现为学人们或相互轻视或攻击,或各自为政、闭门造车,怠于与他人交流,或自以为是、自命不凡,耻于向他人请教。这些做法,消耗了不必要的精力,影响了学习的效果,阻碍了创新的步伐。“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不耻下问、勤于向他人学习的孔老夫子,正是中国古代互助合作学习的光辉典范。我们应该以他为榜样,实事求是、抛弃成见、广交学友、勤于讨论交流、互助合作地进行学习。
三、《学记》中学习思想的现代意义
《学记》无愧于中国及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经典文献,尽管它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其中所蕴含的“学以致道、循序渐进、一张一弛、及时着力、持之以恒和互助合作”的学习思想却闪耀着唯物主义的灿烂光辉。其基本理念不仅符合学习者的心理特点,而且揭示了学习这一人类基本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律,与现代学习心理学的科学研究结果有着惊人的相似和一致之处。
今天,我们重读《学记》这一经典教育学著作,汲取其学习思想的精华,其意义不止于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还在于真正意识到了这些优秀学习思想的重大而深远的现代启迪意义:微观上,对个体而言,可以坚定学习信念,端正学习态度,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中观上,对学校教育而言,可以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增益学生素质,造就和谐教育,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丰厚的文化渊薮;宏观上,对整个中华民族而言,可以孕育起纯朴雅致的向学、善学、乐学民风,形成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广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247.
[2]葛洪.抱朴子·勖学
[3]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4]杨伯俊.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93.
[5]杨伯俊.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314.
[6]荀况.荀子·劝学
[7]庄周.庄子·养生主
[8]孔丘.论语·学而
[9]韩愈.昌黎先生集·师说
关键词:《学记》;学习;学习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3-0059-020
一、关于《学记》
《学记》约成书于战国后期,为思孟学派所著,全文共二十节,凡1229字,居《礼记》第十八篇,与《大学》相为表里,是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第一部专门系统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理论著作,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
《学记》全文言简意赅,论述精辟,设喻生动,以先秦官学和私学为背景,全面阐述了教育的地位、目的和任务,论述了教育教学的原则、内容和方法,揭示了教师的地位、作用和师生间的关系,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的高度概括。但是,学术界对《学记》中所蕴含的学习思想却未能给以足够的关注,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做点探索,诚盼求教于方家,冀获引玉之功。
二、《学记》中的学习思想
1. 学以致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不雕琢,不成器用,人不学习,就会愚昧无知。此言以玉类人,提出了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够致知、明道的命题,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人必须经过主观的努力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获取知识,明白事理,掌握自然及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普遍规律。“学以致道”是对古代唯心主义的“先知先觉”论的公然责难,具有唯物主义的进步成分。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的过程,人的智愚之别,其关键而重要的原因是人学习主观能动性水平的高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美味佳肴虽然存在,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知识道理虽然存在,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奥妙。人,作为自然界的客体,与作为“至道”的知识间,存在着相对独立性,这里用“嘉肴”喻“至道”,强调人只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真学习,才能够汲取知识,获得真理,踏上求真向善的光辉道路。
“学然后知不足”。学习之后才会感觉到自身的不足。人在小幼,俗曰童蒙,接受教育、开始学习,咸称启蒙。不幸的是,在人生的道路上“人易蒙蔽”,人在开始学习时,往往视学习为易事,在取得一点成绩时,就会骄傲自满甚至却步不前。此时,只有不断地参加更为深入的学习实践活动,开阔视野,增长见闻,人才会发觉学海的无涯、真理的无穷和知识的浩淼;才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才会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和自身的渺小;从而也才会加倍努力,奋勇探索,激发起高涨的求知热情和强大的学习动力。
2. 循序渐进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学记》将学生的学业分为“小成”和“大成”两个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阶段。“小成”阶段,第一年应学会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第三年应能专心向学,团结同学;第五年应能博览学习,亲近老师;第七年应能做到讨论学业和交结朋友。“大成”阶段,也就是在第九年,要求学生知识渊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具有坚定的学习信念,勤奋向学,矢志不渝。这些在学习上的要求是比较全面而系统的,从学习课本到博览群书,从一般阅读到形成思想,从团结同学到亲近师长,从独自修习到切磋砥砺,从智能开发到兴趣培养,从勤奋学习到形成信念,既有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和学习技巧的要求,又有择友选师、生生交流和师生交往的规范,还有情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向导。它们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而繁,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具有由粗至精、由简到繁、由易而难、逐年提高的特点,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能力差异和心理发展次序。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孙”通“顺”,有循序之意;“节”是年龄的长幼、接受能力的高低。“不陵节”,是说不要超越学习者所能接受的限分,必须在“节”的限度内,循序渐渐的进行学习。循序渐渐地学习既能够让学习者克服易有的浮躁心理,又能够使学生容易认识新事物、接受新知识,还能够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加系统。循序渐渐是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反映,是学习内容的特质的内在要求,具有相当的科学性。
3. 一张一弛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脩焉,息焉游焉”。“藏”,入学就业,“脩”同“修”,修正业;“息”,退而私居,“游”,游心于居学。即所谓的“藏息相辅”。要求学习上张弛有度、劳逸结合。“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作为一项艰苦的心智实践活动,学习需要采取一张一弛的策略,唯此,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发挥特长,舒展个性,培养兴趣,增进其身心健康水平。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就是要求将“正业”和“居学”相结合,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将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课外活动是课堂学习的继续和补充。事实表明,进行适度的、有益的课外活动,不但不会耽搁或影响课堂学习的效果,相反的是它既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拓宽知识面,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大大地丰富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正业”的理论学习铺垫感性的知识和经验基础,还能够发展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感受到老师的可亲和同学的可爱,感受到学习的真正乐趣,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不学抄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鉴于此,在当今的教育领域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教育家们一致呼吁要给学生减负,可是,为了保证课堂学习的时间,当事人却将有益的课外活动给“减负”了,这对发展学生诸方面的素质是极为不利的。
4. 及时着力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学习一定要抓住关键时期,否则,虽然勤奋刻苦,但却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葛洪认为:“少则志一而难忘,长则神放而易失。故修学务早,及其精专,习与性成,不异自然也”。颜之推也说:“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而言,有不同的学习关键时期,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身心某一方面的发展最为适宜的时期。已有研究表明,在人的幼年和童年,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倘过了这些关键期,即使给以同样的或超负荷的刺激,便不会再有同样的效果。
“当其可之谓时”。所以,学习者在学习时应该严格按照自己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次序,抓住那个恰到好处的最佳时机进行学习活动。否则,早了,不是缺少接受能力,就是没有心理需要;晚了,不是学习条件已经失去,就是自己的学习心理需求已经消失。如此,必然会“勤苦而难成”。
5. 持之以恒
“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学习者要效仿蚂蚁衔土不息积土成堆的勤奋专恒精神,在学习上要专心致志,锐意进取,力行不辍,持之以恒。儒家一贯倡导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孔子以“平地”设喻:“辟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以“掘井”为例:“有为者辟如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荀子以“雕刻”譬比:“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懒惰,是人性的弱点,也是学习上的大敌,表现在学习上就是企求一劳永逸。“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学习心理学表明,知识的习得需要持之以恒地点滴积累,需要具有“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精神,“搞突击、抱佛脚”的学习态度是取不了成就的。
6. 互助合作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者如果不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自我封闭、独断偏执的话,就会学识浅陋,见闻局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事实上,在学习上靠个人的精力和才力是远远不济的,其效果也并不太理想。但是,如果众多的学习者勤于进行相互之间的切磋砥砺,则可形成学习上的互助共勉、携手并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生动局面。孔子非常重视师友之间的切磋琢磨,提出了“以友辅仁”、“德不孤、必有邻”、“择其善者而从之”的主张,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也乐乎”?则道出了学习上互助合作的真正意蕴。
“相观而善之谓摩”。“摩”是指两物相互研磨,比喻两人一起研究学问,有“如切如磋”、相互帮助的意思。这就主张学习者相互之间应相互观摩、积极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文人相轻”的不良现象,具体表现为学人们或相互轻视或攻击,或各自为政、闭门造车,怠于与他人交流,或自以为是、自命不凡,耻于向他人请教。这些做法,消耗了不必要的精力,影响了学习的效果,阻碍了创新的步伐。“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不耻下问、勤于向他人学习的孔老夫子,正是中国古代互助合作学习的光辉典范。我们应该以他为榜样,实事求是、抛弃成见、广交学友、勤于讨论交流、互助合作地进行学习。
三、《学记》中学习思想的现代意义
《学记》无愧于中国及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经典文献,尽管它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其中所蕴含的“学以致道、循序渐进、一张一弛、及时着力、持之以恒和互助合作”的学习思想却闪耀着唯物主义的灿烂光辉。其基本理念不仅符合学习者的心理特点,而且揭示了学习这一人类基本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律,与现代学习心理学的科学研究结果有着惊人的相似和一致之处。
今天,我们重读《学记》这一经典教育学著作,汲取其学习思想的精华,其意义不止于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还在于真正意识到了这些优秀学习思想的重大而深远的现代启迪意义:微观上,对个体而言,可以坚定学习信念,端正学习态度,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中观上,对学校教育而言,可以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增益学生素质,造就和谐教育,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丰厚的文化渊薮;宏观上,对整个中华民族而言,可以孕育起纯朴雅致的向学、善学、乐学民风,形成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广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247.
[2]葛洪.抱朴子·勖学
[3]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4]杨伯俊.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93.
[5]杨伯俊.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314.
[6]荀况.荀子·劝学
[7]庄周.庄子·养生主
[8]孔丘.论语·学而
[9]韩愈.昌黎先生集·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