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 进地方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是中央的明确要求。十九大报告强调: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统筹各类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
欲破解科学决策、依法治国和行政体制改革有机联系这一难题,应健全完善重大事项决策法规,统筹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构建依法决策、严格执行、有效监督的权力运行机制。
昨天发文今天收回,说明啥?
领导决策失误,有许多具体表现,本文仅举一些例子予以说明。
如有些地方政府违背市场经济规律,行政干预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如有的地方发文,要领导干部帮助企业卖房、卖水泥等。
同一部门或多部门发布的决定、法规,有冲突或争议,如2016年4月,部分地区跨省生源调控方案出台后,引发争议。
许多地方盲目建设重复拆迁,投资烂尾致大量资金沉淀浪费,已非个别现象。
有些地方项目决策不慎,导致民众谋求环保维权,近10年各地至少引发11起环保维权群体事件,如2016年,湖北仙桃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已建成遭抵制不能投运。
国企投资决策多有失误,2016年6月,审计署发布10家央企审计公告,抽查284项重大经济决策,有51项论证不充分及违规决策等问题,造成损失浪费达126.82亿元。
地方领导决策失误为何常有发生?笔者认为,首先是地方决策重大事项划分不清。
按《宪法》、《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规,地方各级党委、人大、政府,都有权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重大事项,虽有大体界限,而各自决策职责并不明确。但个别党委未能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倾听各方意见,反而容易拍脑袋决策,个人独断专行。
其次,地方重大事项决策没有统一法规。中央要求地方科学民主决策,至少可追溯至党的十四大报告。之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及有关全会都强调科学决策。而至今没有统一的决策议事规则,各地自行制定的多种决策议事规则,缺乏统一规范性。
官僚主义凭主观意志决断。为加快发展或为政绩,地方领导决策常脱离实际;有些决策初衷虽好,但不调查研究,全凭主观意志做决定,如2017年初,河南省防污小组发文,全省范围禁放烟花爆竹,遭经销商聚集表达诉求,隔天即发文收回停止实施。
受多种因素影响,民众强烈维权。随着经济社会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多因素影响,民众不再轻信盲从地方政府;借助网络聚集维权;加上不法分子趁机惑众滋事,决策环境发生多种变化,而有些领导缺乏认识,依然沿用习惯思维模式,以致决策不缜密执行受阻。
缺乏决策监督及失误追责。相关规定要求行政决策充分论证、公开征询意见、评估风险等,而有些地方决策有法不依,没有或缺乏监督。各地自定决策议事规则,大多未涉及决策失误追责,或仅对越权自行决策的责令改正、撤销或质询监督,自定规则缺乏约束力,且极易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决策。决策权没有监督、约束,对决策后果不承担责任,以致领导干部法治观念淡薄,随意决策、胡乱决策。
建立决策执行督查机制,对失职者再追究
针对决策失误的多种影响因素,领导决策亦应与时俱进,创新构建依法科学决策机制。
推进党政领导体制改革一体决策。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在省市县对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探索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明确职责。据此,市县党政可統筹整合机构设置,试行党政合署办公,一个机构,实行党政统一领导;两个牌子,便于党政分别对外协调开展工作;职责明确,避免党政职责不清的弊端;分工执行,党政统一分工执行决策。
构建职责明确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加强人大、纪检机关、监察机关对决策科学性的监督作用。发挥政协的民主监督作用,监督决策及分工执行情况。
中央应统一制定决策议事原则性规则。议事决策具普遍统一性,不因地域、层级有差异,中央应统一制定地方决策议事规则,明确各类会议决策的重大事项及决策程序、方法,细化规定专家咨询论证、公众参与、评估风险等,可做总体原则性规定,各地各部门根据决策会议类型制定实施细则。
公开决策事项接受全社会监督。凡适宜公开的决策事项,依法公开决策内容、依据和结果,以多种形式广泛征询社会各界意见。改革类的决策方案应经批准实施,防止以容忍改革出错为由,牟取集团、个人私利。建立决策执行督查制,纠正执行偏差,适时启动风控预案,使决策有效落实。
严格依法实行终身追责制。相关法规规定违规决策给予纪律处分,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2015年6月,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有突破:党组重大决策失误,对参与决策的党组成员终身追责。但如何追责无详解。应对地方党委、人大、政府及部门各种违规决策,统一详细做出终身追责规定。敏感类决策,如人事任免提名可实行记名不公开,待用人失误需追责时,再揭开封存档案按各自的表决结果追责。
必须严格实行再追究制。对应追究违规决策责任而未追究的机构、领导,应实行再追究制,连同决策失误责任人一并加重处罚,强化制度执行力。
欲破解科学决策、依法治国和行政体制改革有机联系这一难题,应健全完善重大事项决策法规,统筹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构建依法决策、严格执行、有效监督的权力运行机制。
昨天发文今天收回,说明啥?
领导决策失误,有许多具体表现,本文仅举一些例子予以说明。
如有些地方政府违背市场经济规律,行政干预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如有的地方发文,要领导干部帮助企业卖房、卖水泥等。
同一部门或多部门发布的决定、法规,有冲突或争议,如2016年4月,部分地区跨省生源调控方案出台后,引发争议。
许多地方盲目建设重复拆迁,投资烂尾致大量资金沉淀浪费,已非个别现象。
有些地方项目决策不慎,导致民众谋求环保维权,近10年各地至少引发11起环保维权群体事件,如2016年,湖北仙桃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已建成遭抵制不能投运。
国企投资决策多有失误,2016年6月,审计署发布10家央企审计公告,抽查284项重大经济决策,有51项论证不充分及违规决策等问题,造成损失浪费达126.82亿元。
地方领导决策失误为何常有发生?笔者认为,首先是地方决策重大事项划分不清。
按《宪法》、《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规,地方各级党委、人大、政府,都有权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重大事项,虽有大体界限,而各自决策职责并不明确。但个别党委未能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倾听各方意见,反而容易拍脑袋决策,个人独断专行。
其次,地方重大事项决策没有统一法规。中央要求地方科学民主决策,至少可追溯至党的十四大报告。之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及有关全会都强调科学决策。而至今没有统一的决策议事规则,各地自行制定的多种决策议事规则,缺乏统一规范性。
官僚主义凭主观意志决断。为加快发展或为政绩,地方领导决策常脱离实际;有些决策初衷虽好,但不调查研究,全凭主观意志做决定,如2017年初,河南省防污小组发文,全省范围禁放烟花爆竹,遭经销商聚集表达诉求,隔天即发文收回停止实施。
受多种因素影响,民众强烈维权。随着经济社会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多因素影响,民众不再轻信盲从地方政府;借助网络聚集维权;加上不法分子趁机惑众滋事,决策环境发生多种变化,而有些领导缺乏认识,依然沿用习惯思维模式,以致决策不缜密执行受阻。
缺乏决策监督及失误追责。相关规定要求行政决策充分论证、公开征询意见、评估风险等,而有些地方决策有法不依,没有或缺乏监督。各地自定决策议事规则,大多未涉及决策失误追责,或仅对越权自行决策的责令改正、撤销或质询监督,自定规则缺乏约束力,且极易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决策。决策权没有监督、约束,对决策后果不承担责任,以致领导干部法治观念淡薄,随意决策、胡乱决策。
建立决策执行督查机制,对失职者再追究
针对决策失误的多种影响因素,领导决策亦应与时俱进,创新构建依法科学决策机制。
推进党政领导体制改革一体决策。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在省市县对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探索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明确职责。据此,市县党政可統筹整合机构设置,试行党政合署办公,一个机构,实行党政统一领导;两个牌子,便于党政分别对外协调开展工作;职责明确,避免党政职责不清的弊端;分工执行,党政统一分工执行决策。
构建职责明确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加强人大、纪检机关、监察机关对决策科学性的监督作用。发挥政协的民主监督作用,监督决策及分工执行情况。
中央应统一制定决策议事原则性规则。议事决策具普遍统一性,不因地域、层级有差异,中央应统一制定地方决策议事规则,明确各类会议决策的重大事项及决策程序、方法,细化规定专家咨询论证、公众参与、评估风险等,可做总体原则性规定,各地各部门根据决策会议类型制定实施细则。
公开决策事项接受全社会监督。凡适宜公开的决策事项,依法公开决策内容、依据和结果,以多种形式广泛征询社会各界意见。改革类的决策方案应经批准实施,防止以容忍改革出错为由,牟取集团、个人私利。建立决策执行督查制,纠正执行偏差,适时启动风控预案,使决策有效落实。
严格依法实行终身追责制。相关法规规定违规决策给予纪律处分,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2015年6月,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有突破:党组重大决策失误,对参与决策的党组成员终身追责。但如何追责无详解。应对地方党委、人大、政府及部门各种违规决策,统一详细做出终身追责规定。敏感类决策,如人事任免提名可实行记名不公开,待用人失误需追责时,再揭开封存档案按各自的表决结果追责。
必须严格实行再追究制。对应追究违规决策责任而未追究的机构、领导,应实行再追究制,连同决策失误责任人一并加重处罚,强化制度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