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较阅读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思维方法,指的是将两篇以上的文章综合起来阅读,这些文章在内容、形式上呈现出相近或相对的特点。将这些文章放在一起作为参照系进行比较鉴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品味文本,对文本有深层次的认知感悟。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种方法能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更能让他们体会到阅读的趣味。
一、聚散型比较,发展思维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处于逐步发展的阶段,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能让他们的理性思维得到提升,在比较中聚合或发散,通过异文参较的方法促进学会联想,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一些适合于聚散型比较的文本,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见异的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例如可以将《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观潮》等文章聚集起来,让学生集中品味文章如何进行景色描写,感受文本中渗透的对祖国山水的喜爱之情。为了促进学生的比较阅读,可以给他们提出一些问题,促进他们思考。“这三篇文章都描写了祖国山河的美好,那么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三篇文章在文章结构、描写层次等方面有什么异同点呢?”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将三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很快有学生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一文行文较为严谨,在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时候运用了很多精确的数字,而《鸟的天堂》和《观潮》这两篇文章则比较注重形象化的描写。在写《鸟的天堂》时,作者以时间为线索,分别写了傍晚和第二天早上路过鸟的天堂所看见的场景,在具体观察大榕树的时候则以由远及近为观察顺序,写了河面变窄、船靠近榕树、船停在树下所观察到的情境。在写《观潮》时,主要运用的是时间线索,分别写了潮水来之前、潮水来的时候、潮水来之后的江面景象。
二、品鉴型比较,体悟内涵
《语文課程标准》提出在小学阶段学生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并注重对文本的情感体验。要促进学生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品鉴型比较阅读,在比较的过程中深入领会文本的精神世界和艺术价值。不管是文辞的雅俗、意蕴的深浅、情感的浓淡还是修辞的多寡,这些都是可以进行品鉴型比较的重要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独坐敬亭山》《忆江南》是教材中收录的经典诗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些诗歌进行品鉴型比较阅读,深入感受其中的内涵。对于这两首诗歌,学生都能感受到诗文词句的基本大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两首诗歌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他们为什么要创作这样的诗歌呢,大家可以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来思考这个问题。”在比较阅读中,学生很快就发现作者创作这些诗歌并非单纯为了歌颂敬亭山或江南的风景秀美,在写景的同时诗文有更为深刻的内涵。
三、拓展型比较,主动认知
为了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有关内容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进行扩展型比较阅读。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更能让学生从单一的认知提高为主动而系统的深入认知。
《纪昌学射》《扁鹊治病》是两则精彩的寓言故事,在学习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扩展阅读,找一下其他古代寓言故事,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这些故事,说说这些故事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例如有学生讲述了“杞人忧天”的寓言故事,并从中总结出了:“没有必要为没有根据的事情而担忧”这样的哲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一下是否还有什么和“杞人忧天”类似的词语,有学生找到了《新唐书·陆象先传》中的“庸人自扰”。这种扩展型阅读可以让学生对《列子》《山海经》等经典古典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适当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品片段,促进其扩展比较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教授,更要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所影响,尤其要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尝试在比较阅读中提高思维和认知能力,更好地体味阅读的快乐。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官塘小学(322000)
一、聚散型比较,发展思维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处于逐步发展的阶段,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能让他们的理性思维得到提升,在比较中聚合或发散,通过异文参较的方法促进学会联想,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一些适合于聚散型比较的文本,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见异的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例如可以将《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观潮》等文章聚集起来,让学生集中品味文章如何进行景色描写,感受文本中渗透的对祖国山水的喜爱之情。为了促进学生的比较阅读,可以给他们提出一些问题,促进他们思考。“这三篇文章都描写了祖国山河的美好,那么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三篇文章在文章结构、描写层次等方面有什么异同点呢?”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将三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很快有学生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一文行文较为严谨,在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时候运用了很多精确的数字,而《鸟的天堂》和《观潮》这两篇文章则比较注重形象化的描写。在写《鸟的天堂》时,作者以时间为线索,分别写了傍晚和第二天早上路过鸟的天堂所看见的场景,在具体观察大榕树的时候则以由远及近为观察顺序,写了河面变窄、船靠近榕树、船停在树下所观察到的情境。在写《观潮》时,主要运用的是时间线索,分别写了潮水来之前、潮水来的时候、潮水来之后的江面景象。
二、品鉴型比较,体悟内涵
《语文課程标准》提出在小学阶段学生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并注重对文本的情感体验。要促进学生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品鉴型比较阅读,在比较的过程中深入领会文本的精神世界和艺术价值。不管是文辞的雅俗、意蕴的深浅、情感的浓淡还是修辞的多寡,这些都是可以进行品鉴型比较的重要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独坐敬亭山》《忆江南》是教材中收录的经典诗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些诗歌进行品鉴型比较阅读,深入感受其中的内涵。对于这两首诗歌,学生都能感受到诗文词句的基本大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两首诗歌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他们为什么要创作这样的诗歌呢,大家可以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来思考这个问题。”在比较阅读中,学生很快就发现作者创作这些诗歌并非单纯为了歌颂敬亭山或江南的风景秀美,在写景的同时诗文有更为深刻的内涵。
三、拓展型比较,主动认知
为了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有关内容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进行扩展型比较阅读。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更能让学生从单一的认知提高为主动而系统的深入认知。
《纪昌学射》《扁鹊治病》是两则精彩的寓言故事,在学习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扩展阅读,找一下其他古代寓言故事,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这些故事,说说这些故事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例如有学生讲述了“杞人忧天”的寓言故事,并从中总结出了:“没有必要为没有根据的事情而担忧”这样的哲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一下是否还有什么和“杞人忧天”类似的词语,有学生找到了《新唐书·陆象先传》中的“庸人自扰”。这种扩展型阅读可以让学生对《列子》《山海经》等经典古典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适当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品片段,促进其扩展比较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教授,更要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所影响,尤其要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尝试在比较阅读中提高思维和认知能力,更好地体味阅读的快乐。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官塘小学(3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