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要求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标准合格人才。而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责无旁贷地肩负着实施、推进素质教育的重担。
1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只有激发了兴趣,才能使学生从被动获知的状态变为积极主动的求知过程。
创设教学情境是指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这些新的问题,学生运用过去的知识已不能解决,需要他们在进一步的学习探究中寻找答案。有疑问才能引发起内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才能激起他们主动地探求未知领域、自主地收集和处理有关信息、并获得新的知识的兴趣。
2 转变教与学的地位,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我教你学和我叫你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内容,采用“填鸭式”,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与之相应的考试手段是利用题目来检验学生对知识记忆的程度。这种教学观念和模式往往使少数学生成为有升学希望的“尖子”生,而使大多数学生成了“陪读”或“陪考”生。显然这不符合面向全体、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思想。在思维发展的道路上,则局限于课本和教师规定的范围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一定要明确,现在进入课堂,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让其乐意学习、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不是如何把自己所把握的东西倾倒给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如何自己去获取知识。这就是平时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
3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课堂上,首先要改变原来那种教师唱独角戏的方式,把时间留给学生自学。教师重在发现学生不会的地方,鼓励学生之间开展积极的讨论,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其次是确立学习的目标,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学生就会围绕目标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则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思考、讨论、合作等方法,摒弃错误,发现真理,进而完成由感性熟悉向理性熟悉的转化。第三,教师要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由于知识储量有限,生活阅历较浅,思维发展尚未成熟,因此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学法指导。让学生由“想学”过渡到“会学”,把握正确的自学方法,并逐渐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学生的自学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教学方式的转变还应体现在课堂精讲和精练上。学生通过自学后起点绝对不会是零,教师为什么要从零开始教呢?因此精讲的标准应为:讲学生自学不会的地方,讲问题分析的思路,讲学习的方式方法,讲解题的技巧规律等。精练则是根据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选择习题,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分出梯度层次,这样会使每个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不再出现低水平学生束手无策、高水平学生感到平淡无奇的局面。只有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其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4 转变师与生的关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师道尊严”反映了此种情况下的师生关系为教师是权威,学生处于从属和绝对服从的地位;体现在教学中教师重在研究自己如何传授知识,很少考虑学生自身的情况,学生爱不爱学、能不能学会、接受能力相差悬殊等这些因素教师考虑很少。所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在威严的教师面前,不愿积极主动地动口、动手、动脑,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改变旧的师生关系,建立正确的、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信息传递反馈的过程,也是复杂的人际交往过程。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并以此为中介来促进智力活动的进行和个性的发展。
其次,要使课堂教学有滋有味、生动活泼,激发学习爱好。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爱好。爱好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熟悉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推动力,是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语言、教学行为的趣味性和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可以采用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创悬念、编歌谣、变换小角色、小组竞赛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教师要始终记住自己的任务是为学生服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手,因此应为激发学生学习做充足细致的预备。
在语文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学生的质疑、析疑、解疑的能力培养。因为这些能力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最充分的体现,让学生“读中生疑”“疑而能问”,交流协作、尝试解答,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从而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丘县内丘镇校区西关小学)
1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只有激发了兴趣,才能使学生从被动获知的状态变为积极主动的求知过程。
创设教学情境是指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这些新的问题,学生运用过去的知识已不能解决,需要他们在进一步的学习探究中寻找答案。有疑问才能引发起内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才能激起他们主动地探求未知领域、自主地收集和处理有关信息、并获得新的知识的兴趣。
2 转变教与学的地位,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我教你学和我叫你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内容,采用“填鸭式”,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与之相应的考试手段是利用题目来检验学生对知识记忆的程度。这种教学观念和模式往往使少数学生成为有升学希望的“尖子”生,而使大多数学生成了“陪读”或“陪考”生。显然这不符合面向全体、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思想。在思维发展的道路上,则局限于课本和教师规定的范围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一定要明确,现在进入课堂,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让其乐意学习、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不是如何把自己所把握的东西倾倒给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如何自己去获取知识。这就是平时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
3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课堂上,首先要改变原来那种教师唱独角戏的方式,把时间留给学生自学。教师重在发现学生不会的地方,鼓励学生之间开展积极的讨论,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其次是确立学习的目标,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学生就会围绕目标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则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思考、讨论、合作等方法,摒弃错误,发现真理,进而完成由感性熟悉向理性熟悉的转化。第三,教师要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由于知识储量有限,生活阅历较浅,思维发展尚未成熟,因此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学法指导。让学生由“想学”过渡到“会学”,把握正确的自学方法,并逐渐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学生的自学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教学方式的转变还应体现在课堂精讲和精练上。学生通过自学后起点绝对不会是零,教师为什么要从零开始教呢?因此精讲的标准应为:讲学生自学不会的地方,讲问题分析的思路,讲学习的方式方法,讲解题的技巧规律等。精练则是根据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选择习题,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分出梯度层次,这样会使每个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不再出现低水平学生束手无策、高水平学生感到平淡无奇的局面。只有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其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4 转变师与生的关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师道尊严”反映了此种情况下的师生关系为教师是权威,学生处于从属和绝对服从的地位;体现在教学中教师重在研究自己如何传授知识,很少考虑学生自身的情况,学生爱不爱学、能不能学会、接受能力相差悬殊等这些因素教师考虑很少。所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在威严的教师面前,不愿积极主动地动口、动手、动脑,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改变旧的师生关系,建立正确的、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信息传递反馈的过程,也是复杂的人际交往过程。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并以此为中介来促进智力活动的进行和个性的发展。
其次,要使课堂教学有滋有味、生动活泼,激发学习爱好。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爱好。爱好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熟悉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推动力,是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语言、教学行为的趣味性和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可以采用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创悬念、编歌谣、变换小角色、小组竞赛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教师要始终记住自己的任务是为学生服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手,因此应为激发学生学习做充足细致的预备。
在语文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学生的质疑、析疑、解疑的能力培养。因为这些能力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最充分的体现,让学生“读中生疑”“疑而能问”,交流协作、尝试解答,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从而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丘县内丘镇校区西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