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xh8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贵州省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黔东南556000)
  【摘要】医学教学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儿科护理教学作为护理教学的一项重要课程,更强调师生在课堂上的相互配合以及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护生提高动手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使医学课堂变成生动、真实的场景,促进护生专业技能的增强。
  【关键词】 情境式教学儿科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473.72; 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60(2014)02-0288-01 课堂教学是连接师生关系的最重要环节,丰富生动的课堂教学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缺乏参与,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医学教学作为一项特殊的学科,应保证医学课堂上学生足够的参与,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对护生的关注就显得极为重要,必须要让护生树立课堂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护生积极性,从而保证儿科护理教学的高效率。笔者对近年来护理专业大约五百个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情景教学法在护生儿科教学中有利于激发护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儿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1情境式教学法在儿科教学中的设计方式
  1.1病例情境设计
   根据儿科护理学特点设计课堂情境,根据病例情境设计教学内容,学生不太了解新生患儿的有些症状,可以用病例导入的方法进行引导,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常见的小儿腹泻、小儿咳嗽等症状都可以作为典型病例进行讲解。
  1.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情境
   多媒体教学的使用使现代教学课堂更加生动直观,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掌握重点。在护生儿科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图片及视频的演示,素材可以是护生实际儿科见习中的图片和专门录制相应的视频,在课堂上结合教师讲授帮助学生理解。
  1.3利用应用性问题设计情境
   儿科护理教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更要求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教师讲授课程要求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做好课堂的引导作用,尤其要对应用性问题提高关注度,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在课堂上介绍学生在实习中会遇到的案例,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
  1.4角色扮演情境设计
   角色扮演在儿科教学的实验课堂中经常使用,角色扮演课程中,可以让学生扮演护士,老师扮演患儿,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工作的认真严肃性,更加专注地进行实践,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分角色扮演,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2情境式教学法在儿科教学中具体应用
  2.1由知识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
   情境式教学法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在各个学科中广泛应用,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死板僵化的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转变学生课堂地位,变被动为主动。这种教学方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也广泛应用,引导护生在学习中以情境为指导,转变以前的单纯接受知识模式,在学习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把课堂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指导儿科病房中的实际运用。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尤为重要,教师应给学生指出病例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按步骤循序渐进地学习提高,并做好儿科病房的模拟工作,在课堂中对真实情境进行模仿操作。
  2.2由单项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双边互动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也是整个课堂的“主角”。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老师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传输,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这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讲动手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在儿科教学中,更应该关注护生的技能,古语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见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交给学生方法,而不是灌输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精讲多练、反复操练的原则,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小儿过敏的教学中,可以引入案例教学:某天半夜有一小婴儿急诊,家长急急忙慢抱着婴儿跑进病房,小婴儿由于上火引起的发烧感冒,需要进行消炎降火,这时在用药时首先要考虑有无过敏症状,例如对青霉素过敏,应该用红霉素。这样让护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认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促进单项灌输式教学向双向互动式教学的转变。
  2.3应用多种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但是主导并不代表主体,教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把学生作为整个课堂中心和主角。传统的课堂教学老师就像是舞台上唱独角戏的表演者,学生就像是观众,没有参与其中。在儿科教学中,护生的参与性尤为重要,必须要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与老师共同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比如儿科常见的腹泻问题,由于婴幼儿身体消化能力还并不稳定,经常出现腹泻问题,教师应在课堂找到突破点,先传授给护士生如何应对,教师也可通过特殊病例指出操作要点,针对这种情况,让学生在课堂上根据儿科腹泻病特点计算出液体配制比例,在学生独立完成以上工作之后,进行讨论,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深的延展。
  2.4进行角色互换,改变教学手段
   除了上述教学法之外,还可采用角色互换的方法改变传统僵化的课堂模式。例如在讲某一病例时,可以将视频中幼儿患病情况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随机提问学生,让他们把自己放在那个场景中,看每个人如何应对,可以是小组对调,一个人当护士一个人当患者,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都可以进行脚色模拟表演,使学生更有现场感,这样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创造力,也有利于日后实际操作中更加迅速地进入角色。作为一名合格的儿科护生,不仅要求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求有高尚的医德,进行换位思考有利于护生理解患病儿童的病痛所在,对他们进行护理治疗的同时也能做好与幼儿的沟通交流,使患者心情愉悦,早日拜托病痛的困扰。
  3结语
   情境式教学法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注,也是课堂教学中人本主义的体现,在儿科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有助于提高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情境式教学法加强了护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和对现实护理的实践能力,对情境式教学法的良好运用不仅能促进护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由此可见应在儿科教学中积极采用,着力培养出适应出新医疗条件下的儿科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玲玲,熊英.儿科临床相关教学法的利弊分析及其对提高儿科临床教学质量的作用[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12(08)
  [2]黄月艳,潘红飞,李强,黄云,游金勇.典型案例教学法在儿科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右江医学.2013(12)
  [3]刘方遒,张志勇.角色扮演在儿科护理教学之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职工教育.2014(02)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分析整体护理对糖尿病患者防病血糖及生活方式的改善效果。方法:通过随机数表法将2013年4月至2015年6月我院接受治疗12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采用整体护理干预,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护理,护理3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及生活方式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指标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控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