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农科院与70多个国家以及30多个国际农业研究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十五”计划以来,共从国外引进各种农作物种质资源2.2万多份,国际合作项目近900项。每年来院开展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的高层专家、学者稳定在700人以上。每年派遣出国学习的科技人员数量由2001年的480人提高到2008年的近千人。
记者:学习别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是加快我国实现农业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中国农科院的负责人之一,你是怎样看待这项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农科院的引智成果又如何?
唐华俊:引进外国技术和智力对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我国的现代化农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技术和智力的引进可以免去我们初次开发研制所需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可以节约大量的研制经费及有关资源;可以从高起点提高本国的技术生产能力、建设能力和创新能力,避免一切从头做起所遇到的种种技术难题,从而缩短技术进步的时间。
作为农业领域的研究机构,中国农科院自参与国家外专局引智项目工作以来,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引智工作,连续15年执行了“引进国外技术和管理人才项目计划及其示范项目”、“出国(境)培训项目计划”等,共计286项。要问农科院取得什么成果嘛,我这里试举西门塔尔牛和绿僵菌两个例子。西门塔尔牛原产于瑞士西部的阿尔卑斯山区,现为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乳、肉、役兼用的品种之一。20年来,中国农科院畜牧所采取开放核心群育种体系的育种路线,经过多年的选育,建立了纯种繁育和杂交改良体系、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西门塔尔牛杂交改良牛挤奶、育肥、饲料加工等一整套技术,制定了高产西门塔尔牛饲养管理规范、种公牛后裔测定操作规程和良种登记规则。
用绿僵菌生物防治蝗虫。历史上,我国将蝗灾、水灾、旱灾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1997年至2002年,我国草原蝗虫连续6年大面积暴发成灾,涉及北方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14个草原省区,2002年成灾面积已扩大到1445.02万公顷。我国草原已有90%的面积出现沙化、退化,都与草原蝗灾的发生有直接关系。但现在这种现象有所减少了,原因是中国农科院通过“948'’项目引进,在国家外专局“农引推”项目的支持下,我们经过消化、吸收、改进和提高,在菌株改良、发酵工艺、分离工艺、剂型工艺、引诱剂技术、田间应用配套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与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省、自治区治蝗办、草原站等专业推广部门建立了蝗灾防治专家组,完成应用绿僵菌生物治蝗配套技术研究,在体腔中生长、繁殖,破坏蝗虫各组织器官,并释放毒素造成蝗虫死亡,可在蝗虫种群中流行传播,实现多年持续控制。
记者:随着引智工作的顺利实施,农科院在加强对国外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唐华俊:国际合作一直是中国农科院加强科研实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农科院属下的30多个研究所都与国外机构有联系,与70多个国家的农业科研机构、大学以及30多个国际农业研究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有13个国际组织和国外农业科研机构在中国农科院建立了办事处,与国际组织或国外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在中国农科院设立的联合实验室或联合研究中心已达21个。同时,中国农科院还积极与民间机构、公司、基金会等私营部门之间开展科技合作。国际合作已成为我院农业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国际合作还成为实施农业科技“走出去”的重要途径。
“十五”以来,中国农科院共从国外引进各种农作物种质资源2,2Zr多份,国际合作项目近900项,每年来院开展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的高层专家、学者稳定在700人以上。在加强“引进来”工作的同时,中国农科院还突出加强了科技人员的派出工作,每年派出的人员数量已由2001年的480人提高到2008年的近千人。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有效地提高了中国农科院的整体科研和管理水平,拓宽了科技投入来源,促进了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同时,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提高了国际影响力。
记者:在引进海外人才智力、服务我国“三农”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相应的措施?结果如何?
唐华俊:农业技术和智力引进有其非常典型的特质性,即一项技术和智力的引进不能仅仅限于技术本身,必须二次创新。例如,在农作物和畜牧业品种资源及育种工作中,引进外国的优良品种及相应的技术,必须进行本地化适应和大面积推广。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农业技术和智力引进出现了产业化开发的新特点。即集技术引进、智力引进、改良、推广、产业化为一体,充分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特点,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根本目标和农业引智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
为配合党中央、国务院,服务好“三农”,中国农科院完善引智工作领导机制和管理工作规章,成立了以分管院领导为组长,国际合作局、科技局和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5人领导小组,制定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引智工作中长期战略规划”,提出了引智的重点是关键技术和实用技术并重,重点引进团队和加强能力建设,针对不同学科领域的特点和瓶颈限制因素,打造引智示范推广基地和技术转化平台。
与国家其他渠道相比,尽管引智项目的经费支持力度相对小一些,但该类项目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因此,按照中国农科院的重点学科建设方向,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本着保证重点、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资源引进和基地项目发展。中国农科院和外国专家局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工作关系,引智项目的数量和项目资金逐年攀升。强化引智成果示范基地建设,以基地促项目,自1993年参加国家外专局引智相关工作以来,组织相关研究所先后申报了畜牧、油菜、生物防治、蜜蜂、水稻、水牛6个成果示范基地,全部通过审批并立项实施,收到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记者:我国农科领域今后引进海外人才智力重点应放在哪些领域或地区,或者是应加强哪些方面的引智力度?在推动振兴农业方面农科院将有哪些新的设想?
唐华俊: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智力引进工作上将紧紧围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开展工作。首先,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和智力引进要服务国家利益、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的国际竞争力;其次,通过智力引进和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加强全球农业战略遗传资源的研究、收集、引进、利用;第三,利用国际先进农业技术,结合我国农业研究机构的再创新,建立和全面提升我国核心农业学科的研究发展能力;第四,通过引智和国际合作,把我国先进的农业科技和先进的农艺管理推广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服务国家农业走出去的战略方针。
项目实施重点体现在种植业、畜牧业与饲料业、农业机械与农产品加工设备、资源环境建设等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方面。
在技术推广领域,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繁育及良种产业化,主要包括农作物大面积高产、优质、高效技术,果树、蔬菜等园艺作物优良品种与优质生产技术,重大病虫草害预测、预防及防治技术,节水农业与旱作农业技术,农产品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机械新技术及配套设备,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等方面,要有所侧重。
记者:利用海外人才智力能加快我国的建设步伐,是毋庸置疑的。请您简明扼要地谈谈引进海外人才智力对促进农科院的工作和对我国农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及其意义。
唐华俊:引进国外智力,吸收和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是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引智,是借鉴吸收世界各国优秀农业成果、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我国农业、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农业引智项目的设立与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一大批实用产业化技术项目的实施,如冬麦北移、皮埃蒙特肉牛繁育利用、绿僵菌生物防治蝗虫、节水农业技术、各种优质高产抗逆农作物新品种、肉牛肉羊新品种繁育、优质牧草品种等引智研究成果的示范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业引智项目通过聘请外国农业科技专家来我国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举办科技培训班及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引进优良农作物和畜禽品种及配套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全国农业科研单位的协作,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农业引智项目的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农业科研、推广以及有关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加速引进成功示范推广项目的同时,也加速了农业科研单位科研成果在地方的推广与应用,形成了很好的协作网络;强化了我国农业科研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培养了我国国际化农业研究队伍。
记者:学习别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是加快我国实现农业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中国农科院的负责人之一,你是怎样看待这项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农科院的引智成果又如何?
唐华俊:引进外国技术和智力对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我国的现代化农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技术和智力的引进可以免去我们初次开发研制所需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可以节约大量的研制经费及有关资源;可以从高起点提高本国的技术生产能力、建设能力和创新能力,避免一切从头做起所遇到的种种技术难题,从而缩短技术进步的时间。
作为农业领域的研究机构,中国农科院自参与国家外专局引智项目工作以来,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引智工作,连续15年执行了“引进国外技术和管理人才项目计划及其示范项目”、“出国(境)培训项目计划”等,共计286项。要问农科院取得什么成果嘛,我这里试举西门塔尔牛和绿僵菌两个例子。西门塔尔牛原产于瑞士西部的阿尔卑斯山区,现为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乳、肉、役兼用的品种之一。20年来,中国农科院畜牧所采取开放核心群育种体系的育种路线,经过多年的选育,建立了纯种繁育和杂交改良体系、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西门塔尔牛杂交改良牛挤奶、育肥、饲料加工等一整套技术,制定了高产西门塔尔牛饲养管理规范、种公牛后裔测定操作规程和良种登记规则。
用绿僵菌生物防治蝗虫。历史上,我国将蝗灾、水灾、旱灾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1997年至2002年,我国草原蝗虫连续6年大面积暴发成灾,涉及北方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14个草原省区,2002年成灾面积已扩大到1445.02万公顷。我国草原已有90%的面积出现沙化、退化,都与草原蝗灾的发生有直接关系。但现在这种现象有所减少了,原因是中国农科院通过“948'’项目引进,在国家外专局“农引推”项目的支持下,我们经过消化、吸收、改进和提高,在菌株改良、发酵工艺、分离工艺、剂型工艺、引诱剂技术、田间应用配套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与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省、自治区治蝗办、草原站等专业推广部门建立了蝗灾防治专家组,完成应用绿僵菌生物治蝗配套技术研究,在体腔中生长、繁殖,破坏蝗虫各组织器官,并释放毒素造成蝗虫死亡,可在蝗虫种群中流行传播,实现多年持续控制。
记者:随着引智工作的顺利实施,农科院在加强对国外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唐华俊:国际合作一直是中国农科院加强科研实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农科院属下的30多个研究所都与国外机构有联系,与70多个国家的农业科研机构、大学以及30多个国际农业研究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有13个国际组织和国外农业科研机构在中国农科院建立了办事处,与国际组织或国外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在中国农科院设立的联合实验室或联合研究中心已达21个。同时,中国农科院还积极与民间机构、公司、基金会等私营部门之间开展科技合作。国际合作已成为我院农业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国际合作还成为实施农业科技“走出去”的重要途径。
“十五”以来,中国农科院共从国外引进各种农作物种质资源2,2Zr多份,国际合作项目近900项,每年来院开展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的高层专家、学者稳定在700人以上。在加强“引进来”工作的同时,中国农科院还突出加强了科技人员的派出工作,每年派出的人员数量已由2001年的480人提高到2008年的近千人。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有效地提高了中国农科院的整体科研和管理水平,拓宽了科技投入来源,促进了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同时,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提高了国际影响力。
记者:在引进海外人才智力、服务我国“三农”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相应的措施?结果如何?
唐华俊:农业技术和智力引进有其非常典型的特质性,即一项技术和智力的引进不能仅仅限于技术本身,必须二次创新。例如,在农作物和畜牧业品种资源及育种工作中,引进外国的优良品种及相应的技术,必须进行本地化适应和大面积推广。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农业技术和智力引进出现了产业化开发的新特点。即集技术引进、智力引进、改良、推广、产业化为一体,充分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特点,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根本目标和农业引智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
为配合党中央、国务院,服务好“三农”,中国农科院完善引智工作领导机制和管理工作规章,成立了以分管院领导为组长,国际合作局、科技局和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5人领导小组,制定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引智工作中长期战略规划”,提出了引智的重点是关键技术和实用技术并重,重点引进团队和加强能力建设,针对不同学科领域的特点和瓶颈限制因素,打造引智示范推广基地和技术转化平台。
与国家其他渠道相比,尽管引智项目的经费支持力度相对小一些,但该类项目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因此,按照中国农科院的重点学科建设方向,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本着保证重点、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资源引进和基地项目发展。中国农科院和外国专家局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工作关系,引智项目的数量和项目资金逐年攀升。强化引智成果示范基地建设,以基地促项目,自1993年参加国家外专局引智相关工作以来,组织相关研究所先后申报了畜牧、油菜、生物防治、蜜蜂、水稻、水牛6个成果示范基地,全部通过审批并立项实施,收到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记者:我国农科领域今后引进海外人才智力重点应放在哪些领域或地区,或者是应加强哪些方面的引智力度?在推动振兴农业方面农科院将有哪些新的设想?
唐华俊: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智力引进工作上将紧紧围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开展工作。首先,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和智力引进要服务国家利益、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的国际竞争力;其次,通过智力引进和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加强全球农业战略遗传资源的研究、收集、引进、利用;第三,利用国际先进农业技术,结合我国农业研究机构的再创新,建立和全面提升我国核心农业学科的研究发展能力;第四,通过引智和国际合作,把我国先进的农业科技和先进的农艺管理推广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服务国家农业走出去的战略方针。
项目实施重点体现在种植业、畜牧业与饲料业、农业机械与农产品加工设备、资源环境建设等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方面。
在技术推广领域,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繁育及良种产业化,主要包括农作物大面积高产、优质、高效技术,果树、蔬菜等园艺作物优良品种与优质生产技术,重大病虫草害预测、预防及防治技术,节水农业与旱作农业技术,农产品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机械新技术及配套设备,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等方面,要有所侧重。
记者:利用海外人才智力能加快我国的建设步伐,是毋庸置疑的。请您简明扼要地谈谈引进海外人才智力对促进农科院的工作和对我国农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及其意义。
唐华俊:引进国外智力,吸收和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是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引智,是借鉴吸收世界各国优秀农业成果、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我国农业、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农业引智项目的设立与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一大批实用产业化技术项目的实施,如冬麦北移、皮埃蒙特肉牛繁育利用、绿僵菌生物防治蝗虫、节水农业技术、各种优质高产抗逆农作物新品种、肉牛肉羊新品种繁育、优质牧草品种等引智研究成果的示范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业引智项目通过聘请外国农业科技专家来我国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举办科技培训班及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引进优良农作物和畜禽品种及配套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全国农业科研单位的协作,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农业引智项目的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农业科研、推广以及有关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加速引进成功示范推广项目的同时,也加速了农业科研单位科研成果在地方的推广与应用,形成了很好的协作网络;强化了我国农业科研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培养了我国国际化农业研究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