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5岁硕士毕业走出校门之后,她从未尝试穿平底鞋,或者不化妆出现在办公室,因为需要表现出对工作和客户的尊重,以及保持自信。
不,我不是意大利人,我是米兰人。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城市,它们不是首都,却掌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与文化制高点,比如纽约,比如米兰。意大利语里,所有的意大利人都叫做“Italiani”,但独独米兰人却叫做“Milanese”,和中国人“chinese”或法国人“Francese”一样。其骄傲可见一斑。当然,米兰人的确有他们骄傲的资本,它不仅是意大利最国际化的大城市,也是享誉世界的时尚之都。米兰时装周近年来渐有取代巴黎成为设计师最重要秀场的趋势。连新近在米兰置业的贝嫂维多利亚也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感叹“我爱这座城市”。
我也爱这座城市。这是一种大众化的私人情感。米兰就有这种魔力,让还未身临其境的人心之向往,又让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为之倾倒。不管是斯卡拉歌剧院的《卡门》演出,还是蒙特拿破仑大街各大品牌的时装发布,甚至大运河边每月最后一个周日的古董集市——没有其他任何地方能像米兰一样,总是将时髦铺张在陈旧的布景之上,组合成一种不随时间流逝磨损的,叫做“优雅”的城市性格,并深深滋养生活在这里的米兰女人。
若巴黎女人的生活是一出舞台剧,有主角与配角,布景大气磅礴,情节跌宕起伏,那么米兰女人的生活则是一场时装秀,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主角,布景简单,灯光强烈,没有情节,只有或轻快,或悠扬的节奏。
节奏是米兰的心跳。高跟鞋一分钟叩响60次石板路,咖啡机做好一杯espresso需要30秒,一张公交票可以不计换乘坐足足75分钟。时装周春季秋季各一次,所有店面的橱窗设计只保持半个月。米兰女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匆匆穿过早高峰拥挤的地铁,金融街狭窄的人行道,傍晚时分人头攒动的超市,行走在没有安可的人生天桥上。
高跟鞋是我的存在感。
Silvia是牧山银行米兰分行的资深经理。也是一位妻子和母亲。每个工作日的早晨,她将两个孩子送到幼儿园,从郊区开车到地铁站,停好车,换上9厘米的高跟鞋,开始作为职业女性一天的生活。她总是随身带两个包,一个14寸的棕色小羊皮电脑包,装着笔记本和文件;另一个女性化的单肩包或手包,材质选择会根据当天的服饰做相应搭配,用来装电话、唇膏、信用卡、一本供路上阅读的小说和若干私人物品。
虽然由于传统原因和照顾家庭的需要,米兰所在的伦巴第大区只有37%的全职工作由女性承担,但她们表现出来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精致的职场面貌,仍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几乎每一个米兰女人出行都有两个包,一个属于她的职业:书包,公文包,电脑包,乃至家庭主妇的购物袋;另一个属于她们自己:不管是昂贵的奢侈品牌手包,还是个性小店淘来的设计感布包,体现她们不附属于工作、家庭的独立精神,和优雅精致的个人品味。
Silvia对高跟鞋的热爱也“很米兰”。“家庭医生说她们(高跟鞋)对身体健康没有益处”,她说,“但是,你能想象罗马没有梵蒂冈么?她们是我的一部分。”从25岁硕士毕业走出校门之后,她从未尝试穿平底鞋,或者不化妆出现在办公室,因为需要表现出对工作和客户的尊重,以及保持自信。就算是芭蕾鞋大热的前两年,她也都只在下班之后尝试。“时尚来来去去,只有细高跟是永恒的”,她幽默的引用《加菲猫》里的句子来解释她的高跟鞋经典论。于是在米兰,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天桥:地铁,咖啡吧,办公室,剧院,广场……无论冬夏,女人们总是穿着8厘米以上高跟鞋自信地展现匀称修长的小腿。家庭医生的论调,她们显然不放在心上。也有研究显示,高跟鞋有助于鼓励女性保持理想体重,并间接降低其由于肥胖而造成各种健康问题的几率。然而对于Silvia来说,坚持穿高跟鞋还有更重要的理由:“穿着球鞋低头赶路的时候,你觉得自己是一只匆忙的动物。”她如此解释,“然而鞋跟让一切变得不同。你抬起头,挺直身体,有节奏地迈开脚步,这一切让你有存在感。”
所谓存在感,也许就是米兰女人天生的气场。一种让她们在天桥上熠熠生辉,在人生中优雅从容的气场。
天桥演出不落幕
年近七旬,满头银发的Nicolla是国立米兰大学的统计学教授。但学生们私下更喜欢称她为“那位女士”。尽管上世纪七十年代即被英国诺丁汉大学授予哲学博士学位,“那位女士”看起来更像一个退役的模特,或者安于一隅的设计师:高挑的身材没有一丝发福迹象,浅绿色针织衫外罩苔绿开襟羊绒衫,配同色灯芯绒长裤和麂皮半高跟系带鞋,玫瑰金色的毛衣链和玫瑰粉色的唇膏相得益彰。每天12点半,当她准时出现在教室时,学生们看到的是一个优雅、挺拔、无懈可击而笑容可掬的资深美女。当她开始上课,你能感受到她丰厚的学养与严谨的逻辑。
年龄与职业不会磨灭米兰女人共同的生活哲学,像“那位女士”一样,“女人”是她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角色。米兰的职场从来就不是由男人和男人婆组成。Nicolla用三十年的实践证明,作为专业人士的女性一样可以在工作中享受美丽。而她自信的微笑也影响了一届又一届女学生。
无怪在米兰的街头,总能看见“奶奶级”的时尚偶像。满头银丝的她们,穿桃红色的套装,长腿包裹蕾丝袜,有一丝不苟的唇线、精心挑选的佩饰和手包,和同样白发苍苍的友人齐逛街,笑语盈盈。“70岁太老了吗?噢,不,我感觉我的人生刚开始。”
容颜不再,伴侣辞世,子女离家,我们听过太多独居老妪的悲惨遭遇,仿佛时间真的是女人最大的敌人,但它绝不是米兰女人的对手。越是年长的米兰女人,越是打扮得大方得体处处透露风韵,这来源于她们从年轻时候就开始积累的个人风格,以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她们很难被生活中的变故击垮。离开办公室,扔掉公文包,她们还有自己的手包;离开丈夫,她们还有属于自己的姓氏;离开子女,她们依然享受自己的生活。这种清晰的界限和明确的自我,支撑她们走过战后萧条、失业浪潮、泡沫经济和金融危机。她们从来不是悲情小说的女主角,因为天桥上每一次转身过后,都有下一套华服等待她们闪耀归来。
或许,米兰能成为时尚之都,离不开米兰女人自信挑剔的眼光——能在蒙特拿破仑大街站稳脚跟的设计师,都是在获得米兰女人的肯定之后走向世界的。他们和她们之间,并不仅仅是供给与消费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相互成全。而对于这座古老却长青的城市,它就是米兰女人永不落幕的天桥,将有一双又一双高跟鞋跟随历史的节奏,坚定地走在各自精彩的人生轨迹上。
不,我不是意大利人,我是米兰人。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城市,它们不是首都,却掌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与文化制高点,比如纽约,比如米兰。意大利语里,所有的意大利人都叫做“Italiani”,但独独米兰人却叫做“Milanese”,和中国人“chinese”或法国人“Francese”一样。其骄傲可见一斑。当然,米兰人的确有他们骄傲的资本,它不仅是意大利最国际化的大城市,也是享誉世界的时尚之都。米兰时装周近年来渐有取代巴黎成为设计师最重要秀场的趋势。连新近在米兰置业的贝嫂维多利亚也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感叹“我爱这座城市”。
我也爱这座城市。这是一种大众化的私人情感。米兰就有这种魔力,让还未身临其境的人心之向往,又让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为之倾倒。不管是斯卡拉歌剧院的《卡门》演出,还是蒙特拿破仑大街各大品牌的时装发布,甚至大运河边每月最后一个周日的古董集市——没有其他任何地方能像米兰一样,总是将时髦铺张在陈旧的布景之上,组合成一种不随时间流逝磨损的,叫做“优雅”的城市性格,并深深滋养生活在这里的米兰女人。
若巴黎女人的生活是一出舞台剧,有主角与配角,布景大气磅礴,情节跌宕起伏,那么米兰女人的生活则是一场时装秀,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主角,布景简单,灯光强烈,没有情节,只有或轻快,或悠扬的节奏。
节奏是米兰的心跳。高跟鞋一分钟叩响60次石板路,咖啡机做好一杯espresso需要30秒,一张公交票可以不计换乘坐足足75分钟。时装周春季秋季各一次,所有店面的橱窗设计只保持半个月。米兰女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匆匆穿过早高峰拥挤的地铁,金融街狭窄的人行道,傍晚时分人头攒动的超市,行走在没有安可的人生天桥上。
高跟鞋是我的存在感。
Silvia是牧山银行米兰分行的资深经理。也是一位妻子和母亲。每个工作日的早晨,她将两个孩子送到幼儿园,从郊区开车到地铁站,停好车,换上9厘米的高跟鞋,开始作为职业女性一天的生活。她总是随身带两个包,一个14寸的棕色小羊皮电脑包,装着笔记本和文件;另一个女性化的单肩包或手包,材质选择会根据当天的服饰做相应搭配,用来装电话、唇膏、信用卡、一本供路上阅读的小说和若干私人物品。
虽然由于传统原因和照顾家庭的需要,米兰所在的伦巴第大区只有37%的全职工作由女性承担,但她们表现出来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精致的职场面貌,仍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几乎每一个米兰女人出行都有两个包,一个属于她的职业:书包,公文包,电脑包,乃至家庭主妇的购物袋;另一个属于她们自己:不管是昂贵的奢侈品牌手包,还是个性小店淘来的设计感布包,体现她们不附属于工作、家庭的独立精神,和优雅精致的个人品味。
Silvia对高跟鞋的热爱也“很米兰”。“家庭医生说她们(高跟鞋)对身体健康没有益处”,她说,“但是,你能想象罗马没有梵蒂冈么?她们是我的一部分。”从25岁硕士毕业走出校门之后,她从未尝试穿平底鞋,或者不化妆出现在办公室,因为需要表现出对工作和客户的尊重,以及保持自信。就算是芭蕾鞋大热的前两年,她也都只在下班之后尝试。“时尚来来去去,只有细高跟是永恒的”,她幽默的引用《加菲猫》里的句子来解释她的高跟鞋经典论。于是在米兰,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天桥:地铁,咖啡吧,办公室,剧院,广场……无论冬夏,女人们总是穿着8厘米以上高跟鞋自信地展现匀称修长的小腿。家庭医生的论调,她们显然不放在心上。也有研究显示,高跟鞋有助于鼓励女性保持理想体重,并间接降低其由于肥胖而造成各种健康问题的几率。然而对于Silvia来说,坚持穿高跟鞋还有更重要的理由:“穿着球鞋低头赶路的时候,你觉得自己是一只匆忙的动物。”她如此解释,“然而鞋跟让一切变得不同。你抬起头,挺直身体,有节奏地迈开脚步,这一切让你有存在感。”
所谓存在感,也许就是米兰女人天生的气场。一种让她们在天桥上熠熠生辉,在人生中优雅从容的气场。
天桥演出不落幕
年近七旬,满头银发的Nicolla是国立米兰大学的统计学教授。但学生们私下更喜欢称她为“那位女士”。尽管上世纪七十年代即被英国诺丁汉大学授予哲学博士学位,“那位女士”看起来更像一个退役的模特,或者安于一隅的设计师:高挑的身材没有一丝发福迹象,浅绿色针织衫外罩苔绿开襟羊绒衫,配同色灯芯绒长裤和麂皮半高跟系带鞋,玫瑰金色的毛衣链和玫瑰粉色的唇膏相得益彰。每天12点半,当她准时出现在教室时,学生们看到的是一个优雅、挺拔、无懈可击而笑容可掬的资深美女。当她开始上课,你能感受到她丰厚的学养与严谨的逻辑。
年龄与职业不会磨灭米兰女人共同的生活哲学,像“那位女士”一样,“女人”是她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角色。米兰的职场从来就不是由男人和男人婆组成。Nicolla用三十年的实践证明,作为专业人士的女性一样可以在工作中享受美丽。而她自信的微笑也影响了一届又一届女学生。
无怪在米兰的街头,总能看见“奶奶级”的时尚偶像。满头银丝的她们,穿桃红色的套装,长腿包裹蕾丝袜,有一丝不苟的唇线、精心挑选的佩饰和手包,和同样白发苍苍的友人齐逛街,笑语盈盈。“70岁太老了吗?噢,不,我感觉我的人生刚开始。”
容颜不再,伴侣辞世,子女离家,我们听过太多独居老妪的悲惨遭遇,仿佛时间真的是女人最大的敌人,但它绝不是米兰女人的对手。越是年长的米兰女人,越是打扮得大方得体处处透露风韵,这来源于她们从年轻时候就开始积累的个人风格,以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她们很难被生活中的变故击垮。离开办公室,扔掉公文包,她们还有自己的手包;离开丈夫,她们还有属于自己的姓氏;离开子女,她们依然享受自己的生活。这种清晰的界限和明确的自我,支撑她们走过战后萧条、失业浪潮、泡沫经济和金融危机。她们从来不是悲情小说的女主角,因为天桥上每一次转身过后,都有下一套华服等待她们闪耀归来。
或许,米兰能成为时尚之都,离不开米兰女人自信挑剔的眼光——能在蒙特拿破仑大街站稳脚跟的设计师,都是在获得米兰女人的肯定之后走向世界的。他们和她们之间,并不仅仅是供给与消费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相互成全。而对于这座古老却长青的城市,它就是米兰女人永不落幕的天桥,将有一双又一双高跟鞋跟随历史的节奏,坚定地走在各自精彩的人生轨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