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0一0年四月七日在北京签订的《粤港合作框架协议》至今已过去了整整三个年头。回眸在这牵手千日的粤港合作中,既有硬件设施建设的辉煌成就,也有政策与意识的冲撞与磨合。
以“携手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率先形成最具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的世界级新经济区域”为目标的《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是我国近年来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协议,其中最亮的特色是蕴涵着“一国两制”的体制性合作。粤港两地山水相连、居民相亲,文化习俗、语言相近,最具天然合作基因。但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在思想观念、政策制定、文化认同上亦有异同。在《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签具三年中,双方跨界基础建设网络初步建成,港资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也有明显的推进,广东省又同时推出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作为粤港紧密合作的试点先行区,人们在期望着一股新经济浪潮的到来。 但是,这股浪潮似乎来得有点慢,浪头有点小,人们的期望似乎有点过高。当时,这期间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冲击是外界主要影响,但也不可小视粤港两地体制异同的障碍。两件事最能说明:一是“赴港生子”,虽是热闹了香港产院,但却影响了内地计划生育;二是“奶粉限购”,仅仅因影响到部分港民的生活,港府就临时决策限购,给“购物天堂”的美誉洒下污点。粤港两地政策制定的依据是:内地以大局为重,引导群众意愿;港府是以民声为重,服从民众呼声。
当然,粤港合作是大局,经济发展是方向。越是合作紧密,越会有冲撞。只要两地政府耐心引导,正确决策,靠时间磨合两地民众心理,均以发展大局为重,才能真正创造人民福祉。
以“携手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率先形成最具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的世界级新经济区域”为目标的《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是我国近年来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协议,其中最亮的特色是蕴涵着“一国两制”的体制性合作。粤港两地山水相连、居民相亲,文化习俗、语言相近,最具天然合作基因。但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在思想观念、政策制定、文化认同上亦有异同。在《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签具三年中,双方跨界基础建设网络初步建成,港资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也有明显的推进,广东省又同时推出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作为粤港紧密合作的试点先行区,人们在期望着一股新经济浪潮的到来。 但是,这股浪潮似乎来得有点慢,浪头有点小,人们的期望似乎有点过高。当时,这期间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冲击是外界主要影响,但也不可小视粤港两地体制异同的障碍。两件事最能说明:一是“赴港生子”,虽是热闹了香港产院,但却影响了内地计划生育;二是“奶粉限购”,仅仅因影响到部分港民的生活,港府就临时决策限购,给“购物天堂”的美誉洒下污点。粤港两地政策制定的依据是:内地以大局为重,引导群众意愿;港府是以民声为重,服从民众呼声。
当然,粤港合作是大局,经济发展是方向。越是合作紧密,越会有冲撞。只要两地政府耐心引导,正确决策,靠时间磨合两地民众心理,均以发展大局为重,才能真正创造人民福祉。